绿林网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1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2

那年元宵节,我和家人乘车去郊外游玩。途中我看见路边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摊子,便想挑选几个小玩意儿来解决旅途中的疲劳。

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里卖的是一些色彩单一的袋子,却有许多人围着购买,我很好奇这些袋子究竟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妈妈边付钱边跟我解释“这是孔明灯,元宵节放孔明灯可以带来好运。”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晚上,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一般。我突然想起上午买的孔明灯,于是边往外跑边大声叫着妈妈去放孔明灯。

天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仿佛是嵌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钻石,那是天灯吗?好美呀。妈妈告诉我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一旦起飞就能实现,于是我用大大的字在孔明灯的一面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撑起孔明灯,点燃了它下面的蜡烛,静静地等待着它鼓起来。但是等了许久后它还是瘪瘪的,完全没有要鼓起来的迹象,原来是孔明灯破了。妈妈遗憾的对我说“孔明灯破了会漏气,所以放不起来,只能等下次元宵节再放了。”我失望的垂下了眼。

又一次元宵节,我约着朋友来到一个空旷的湖边准备再次放飞孔明灯。按照上次的步骤,我小心翼翼地擦着了火柴,火苗骤地升起,然后我将火苗对准了灯芯,娇艳的火瞬间像一朵灿烂绽开的玫瑰,照亮了周围。微热的孔明灯呼呼作响,照着我和朋友的脸庞泛着暖橘的光,衬托着我们稚嫩的笑颜,美得令人着迷。等它涨满后,我们双手同时撒开,整湖的星光黯淡下来,笨拙的孔明灯在群星中缓缓升起,和天上成百上千的孔明灯交会在一起。我兴奋地看着属于我们的孔明灯,在心中默默祈祷愿望成真,月亮映衬着这些无限的思念和满满的祝福随风飘向远方。漆黑的夜空中点缀着明星般的天灯,照亮了梦幻而又明丽洁净的天幕。

这样美丽的一幕令人沉醉窒息,从此放孔明灯便成了每年元宵节我必做的一件事情。我渐渐理解了这个习俗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我还是坚持将愿望写在孔明灯上。我总会写下每年最重要的愿望,从学习到生活,作为对新一年的期许,也作为我成长的见证。于是在弹指而过的草木流年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翻飞绚丽的光影。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3

我坐在姥姥的床边,手中拿着一张照片,讲述着其中的故事。照片中是一盏莲花形的冰灯,灯边站着姥姥、姥爷和大概五六岁的、笑容明媚的我。近些年姥姥身体状况不太好,已几乎不能说话。这使我在讲述照片中的故事时竟有些伤感。

“姥姥,你还记得这盏冰灯吗?”我开始讲述起来。

大概五岁那年,我在幼儿园听别的小朋友说自己得到了一盏漂亮的花灯,等着元宵节用。我羡慕极了,一整天都在幻想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那须得是一盏莲花形状的灯,粉红色的……回到家后,我向姥姥、姥爷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花灯,并提出想要这样一盏灯。因为买不到和我的描述相吻合的花灯,他们都很为难,并提出买盏其它样子的,我却不同意,不管不顾地哭闹。

正月十五那天,我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幼儿园正月十五不放假),姥爷神神秘秘地从冰箱中拿出一个东西。我一看——晶莹剔透、莲花形、淡淡的粉色……这不是我想要的花灯吗?!原来姥姥、姥爷用这几天的时间,为我雕了一盏冰灯。那时我还小,也没什么太复杂的情感,只记得自己格外高兴,连爱吃的排骨被抢了也没有计较。

到了晚上,姥姥提出要带我去猜灯谜。我一听,兴奋极了——正好可以带上那盏美丽的花灯。穿好外套,我和姥姥、姥爷便出发去猜灯谜。

上元佳节,华灯初上。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路旁是大片大片大红色的纱灯,使我仿佛身处浮动的迷离的灯海之中。红色的灯笼间镶嵌着些形态各异的、更为精致的灯笼,下面垂着长长的纸条——想必是用来悬挂灯谜的了。“妈妈,妈妈,那个姐姐的灯笼好漂亮啊!“一个小女孩的声音闯入了我的思绪。我抬头一看,发现她伸出手指指着我的莲花灯,脸上的艳羡似乎要溢出眉间。“那当然,”我的意地朝她扬了扬手中的灯笼,“这是我姥姥姥爷给我做的呢!“看见她抿着小嘴,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灯笼,满脸羡慕,而又似乎有些想哭的样子,我满意极了。走到花灯旁,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灯笼并不是单纯的大红色,而是深深浅浅的红,还斑斑驳驳地撒了些金屑,美丽而别致。我看向灯旁边的字条,上面写着——“72小时,打一字”。这把我难住了,苦思冥想了许久也没能想出答案。姥姥走了过来,摘下了那张纸条。“谜底是“晶”,”她笑着对我说。看见我迷惑不解的表情,她解释道:“72小时,就是三日。三日,不就是“晶”吗?”我恍然大悟。这时,旁边写着“多一笔不好,多一倍不少”的纸条引起了我的注意。想了想后,我问姥姥:“这是不是“夕”呀?”一旁的姥爷问:“为什么呀?”我的意地说:““夕”,多一笔是“歹”,多一倍是“多”呀!”姥爷欣慰地点了点头:“不错。”我们继续向前走,路旁的每一盏灯都像是在朝着我笑。夜渐深了,大约猜了十几条灯谜,姥姥说时间差不多了,带我去换奖品。不过,十几条灯谜只能换一条毛巾。我有些失望,但见姥姥、姥爷喜欢,我便也高兴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路旁的灯笼托着一轮皎洁的月,将光洒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上。一路上,姥爷给我讲述了盛唐夜市的繁华,也讲述了张飞和马超挑灯夜战的情景。看着两旁的花灯,我仿佛置身其中,回到了千余年前。灯美得有些虚幻,有些飘渺。我小心翼翼地提着莲花灯,与姥姥姥爷并肩走着。

回到家中,我意犹未尽,又怕冰灯化了,把它放到了冰柜里,每天都要看好几遍。可是后来由于断电,冰灯还是融化了。虽然姥姥、姥爷安慰我说花灯可以再做,但我还是很伤心。后来每每看到那条赢来的毛巾,我都会想起那盏花灯。于是那条普通的毛巾便成了我最喜欢的毛巾。

“话说回来,那盏花灯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一盏灯呢。”我的思绪回到了照片上。的确,再没有一盏霓虹灯有它精致璀璨,再没有一盏冰灯有它剔透纯粹。世界上万万千千的华灯加起来也不及这用爱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灯。而解决世界上所有难题的欣喜,也不及与亲人一同猜灯谜的愉悦。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总是至纯、至真的。

我和姥姥一起凝视着照片。我的眼前闪过了夜不闭户的繁华,闪过了“醉里挑灯看剑”的金戈铁马,最终定格在了姥姥满是皱纹的脸上如月牙般笑着的眼睛上。我也笑着,心跳却仿佛停了一瞬。

我将照片轻轻放在姥姥手中。我害怕只剩下这张照片,害怕像当年一样,花灯融化,只留下毛巾为念想。如果可能,我多希望那次灯会永远也不结束。

我紧紧握住了姥姥的手。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4

重阳,九月九,赏菊登高必不可少。菊花与山野中,登高便可一望,一望便可心旷神怡。我家模仿着古人备足了吃食,在山中作“菊花宴”。

九月九原本对我而言平淡无奇。但那一次,见到姥姥酿制菊花酒笑靥间采下初开的菊花与青翠的枝叶。那菊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放入酒坛中显得格外的醉人。那天晚上我也在想着那一坛的菊花,一个香梦伴我入睡。第2年才知那是菊花酒,爸爸带着他,我们一家便隐入一座不知名的山中,在攀爬中两侧菊花正好,细长的花瓣在勾我,那一簇簇菊花就像一个个毛线球,粉的、黄的、白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因而莫名感叹“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赏菊吟诗也无一例外。爬到山腰再往下望,那艳而不媚,富有清高意味的一朵朵菊花若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伴着菊香,湖中散落的几瓣菊泛起一片涟漪,菊便隐入水中,节日中民俗活动还有插茱萸。爬山走走停停之时,母亲拿出茱萸,那让我回想起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茱萸的香强烈,一拨,茱萸浓郁的香气伴着菊之清幽的香,更显对比,除湿逐风邪的功用,也不言自喻。古人视之为驱邪神物,而我也尤为喜爱着那“避邪翁”。不同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有父母相伴,山谷不似清冷清幽,也不再细雨蒙蒙,心中多感慰藉,低头一望茱萸,避了毒害了。亲情也越显浓郁。

山顶也近在咫尺,山上的景致不如水乡的绵绵的细腻,但却有刚劲之感。仿佛回溯入古时,那山顶劲松,只缺仙鹤寥寥。安顿在树下,百年古松似应着这景,像是朴实的山林间,如陶渊明的悠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铺开陈设,将酒坛”嘣“的打开。菊之清幽与黍米混合的香似飘渺却又浓郁。爸爸轻抿小口倚卧见景,流水潺潺;母亲提壶轻饮,山风徐徐;我抱腿观菊,菊的君子之风不着痕迹的展露,花瓣也像是在翕动。趁父母不注意我缓缓的爬向酒坛,用手指一点酒面,放入口中,蓦然不甘辛辣,如徜徉在九月九深秋黄昏中,呢喃着秋实,观着秋色中细腻的惆怅,这也只有秋日,只有九月九,只有重阳才有的吧。只觉甘甜,不禁端起酒杯,多抿几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篮中有糕,重阳糕用发面垒果蒸成,也有油糖果做的,轻咬才觉香甜。随即想到回去给姥姥捎一些,还有几位邻居老奶奶,发挥菊花酒明目、健脑、延缓衰老功效,并且一起共享重阳糕之香甜,不仅嘴里甜,心里还甜。下山便重温其景,秋日之美。幸未因长菊花酒被察觉,也许是秋景太醉人了吧。

九九重阳凝聚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那次登高也觉亲情,岁月浸浸,逝去的是光阴,抹不去的是永恒的回忆与思念,给予这远方的祝福以辟邪气,如此民俗活动,便心中美好无限。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5

我及少放灯,但每当我闭上眼,脑海中旖旎的却是那一盏盏如烛光般灵动、如宝石般璀璨、如群星般闪耀、如焰火般温暖的孔明灯。尽管只与它相遇那么一次,它却使我一直难忘。

元宵节之际,年幼的我手中提着制好的孔明灯,随着几个伙伴共同前往一片旷野中的放灯圣地。到了营地,我们蜂拥而上,在孔明灯上写下心愿。我用指尖捏着笔身极靠下的位置,一笔一画地写下我的愿望。笔墨泛起光晕,旋即便被轻巧透明的灯面吸附。我看着孔灯上明晰的“健康快乐”,满意地笑了。

终于等到了放飞那刻,我的心也开始敲锣击鼓。我和几个伙伴一起,围站在孔明灯之旁。我们有的用双手捻着孔明灯底部的架子,有的则小心地扶着它。“啪”的一声,火苗从打火机中弹出,逐渐显露出张牙舞爪的派头。燃料块被火包裹,熊熊燃烧起来,竟有燎原之势。我感到手中的重量越来越轻,随着热气逐渐充满孔灯的内里,它也越来越想挣开我们的束缚,去到天上的归宿。“好!”随着老师的一喝,我用尽全力地伸长手臂,双腿微弯,手里抓着孔灯柔软的顶部,最后毅然地向上一跳,使孔明灯和我的身体一起腾飞在夜空之中。

起初,那孔明灯像学步的孩子,歪斜着、踉跄着向空中飞去,我的心也被紧紧地攫住,犹如被海浪冲打,紧张地近乎窒息。不久,孔灯飞速成长,升入天空。刚开始看到还很大,像是一座被红霞笼罩的仙山楼阁,散发出迷人的光辉。慢慢地,众多放飞的灯儿汇聚在空中,拼成了一座梦中的乌托邦,使我也觉得飘飘然起来,好像要随它触入夜空,成为天上的一盏星星。孔灯在我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模糊,渐渐地看不到了。但我觉得,它一定在遥远的天空默默照射着我,像慈祥的母亲,给予我暖暖爱意和力量。

孔明灯,象征着厄运的结束,好运的开始。千年以前,黑云压境,敌军围城,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用孔明灯发出了求救的讯号,它带给了人们一线生机;而千年以后,我用孔明灯发出对未来的期盼和祝愿,它也带给了我向前的信心和勇气。

孔明灯像星,像火,像一切希望的象征,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我对未来的祝愿,更承载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的向往。正是那最最纯洁、质朴的希冀使这一飞冲天的美丽深深刻在我的眼眸,让我至今难忘。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6

一股面汤的清香蹿入我的鼻孔,勾起了蠢蠢欲动的馋虫,不等瓷碗落桌,我便听到了汤圆的召唤。望向青瓷碗里五颜六色的元宵,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那段难忘的经历。

在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我看到了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那年的元宵节,如画的风景在我眼前铺开:一轮满月高挂在空中,清澈、皎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张开粗壮的胳臂,拥抱着这座村庄。成串的大红灯笼高挂在用树梢固定住的细线上,每一个灯笼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风姿。看着一个个对幸福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我不禁有些失神,感觉恍惚如梦境。

走到一个个红灯笼面前,细细观察,不禁让我惊叹于古老的手艺。一张红纸糊在圆形的灯罩外面,从下往上看,清晰地看到在一个个环状的骨架中间,一点烛光飘来飘去。而画在红纸上的,我却是不大辨认得出来。只看见一家人,身穿长袍,围在圆桌边开怀畅饮。在灯笼的上方,一轮满月浑洒着轻盈的月光,照映着坐在灯下的一家子。是啊,在这个月圆之夜,一家团圆不正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嘛!

一阵微风拂过脸颊,灯笼下的流苏也就随着微风左右倾斜。在灯光的照耀下,它宛如姹紫嫣红的花儿,和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光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驻足。一张灯谜卡,便藏在其间。卡片虽小,却是出奇的精致。一幅与灯笼上的画极像的画面便在卡片的一角,我疑心它是印上去的,可卡片上的画中的人,却与灯罩上的不大相似。

边走边看,我不禁沉浸在这灯火光中,沉醉于这眼前的盛况。放眼望去,一直到山的尽头,都还有着些许光亮,有着一抹灯笼的红晕,我不禁赞叹着绮丽的美景,惊喜于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妙。

又是一阵微风,吹起了脸前的发梢,一排文字映入眼帘“人有我大,天没我大”——打一字。有趣,这人明明比天小,而这字,却是比人小,比天大!怪哉,怪哉。我心里一边想,一边也暗下决心,想要揭开谜底。

字谜字谜,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谜。我打开双腿,又张开两手,摆出一个“大”字。我像什么呢?我现在是“大”还是“人”呢?越想越头大。绕着那盏灯笼来回踱步,看看远山,再看看近山,看看树林,再看看小草,最终目视前方,盯着一个个中国结,对比起各色的中国结来。

等等,“人”字加一横,不就是“大”字吗,而“天”字去掉一横,不也是“大”字吗!猜来猜去,谜底竟是个“一”字!我不禁有些懊恼,刚刚怎么就硬是没想到呢!

一阵微风吹起,树叶沙沙作响。这美景,这灯会,这灯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从那以后,我在没看到过这样美的灯会了,也不知以后是否能再有缘遇到。当时的我,只欣喜于盛况美景,欣喜于猜谜的欢乐。现在再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俗的延续?赏灯会猜灯谜,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一种文明,一种宝藏,一笔珍贵的财富!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7

翻开沉重的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伏在案上,聚精会神地用漆黑的笔锋在面前的纸扇上勾画着,恨不得钻进那画中的世界。

那是我五年级时,我循着导游朗朗的讲演和同学们走进了杭州游学旅行的最后一站——纸扇艺术馆。推开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屋子中的墙壁上,一把把纸扇像窗户似的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仔细一看,这纸扇倒也像遮景的屏风,合上它,什么也看不见;一拉开,那世界的万千景色就好像满溢在这屏风后面了:有三峡水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宏伟壮阔,亦有赤壁山水“水波不兴,清风徐来”的清新淡雅;有“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的欢欣愉悦,亦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愁死。这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在氤氲着墨香的房间里淡开了,只留下我一人如痴如醉地品味着满墙的风景,心旷神怡,闲适极了。

参观终了,轮到我来描绘自己的风景了。我熟练地抬起毛笔,沾上水混入到焦墨中,青黑青黑的痕迹从笔尖流散到笔洗的水里,好似几条摇首摆尾的黑金鱼,在蹿动了几下后便消失不见。我用笔尖在墨水中优雅地轻点几下,便拉开我面前的屏风,在其后种下了几颗苍劲有力的竹子:柔软的笔尖先是在纸上款款落座,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一冲,狠狠地给了白纸扇一记痛击,却又仿佛无事发生一样刹住了脚步,蓄谋着下一场冲击……一条条勾画了了的竹节垒起了一根根劲竹!比清风还雅,比岩石更坚!柔软的墨汁竟蕴含了如此坚实的力量!小小的扇面竟包容了如此庞大的气概!不知不觉,扇面的后方俨然成为了一片青葱竹林。而我眺望着扇子中的景色,竟然意犹未尽地在空白处题了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仿佛我便是那在幽深竹林里,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诗人王维了,颇有情趣意味。

杭州纸扇,不仅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支撑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还作为一个永垂不朽的媒介连接了杭州人民千百年来所向往的美丽山水,是他们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我们今天透过纸扇看到古人所期待的风景,听到古人所向往的声音,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别样情感。我将永远将这份象征着杭州人民对美好事物伟大追求的传统文化留存在心中。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8

晨起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天空上有那尚未迁徙的几排排鸟儿喳喳的叫,又是一年除夕来了。

我听见门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声,料是爸妈已经起床开始大扫除了。我打开房门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除夕快乐!”妈妈抬起头,笑着:“呀,闺女起了啊,去跟你爸贴春联去吧。”

和老爸贴春联是我从记事开始时就有的“传统”。大概三四岁时,我稀奇的看见爸爸拿着三个大红长纸去外面说是要去贴春联,我好奇的探出我拿圆圆的、小小的脑袋对爸爸说:“我贴,我贴,爸爸抱!”说着就冲爸爸拥出双手。爸爸边向我蹲下边对我笑着说:“来,你来贴!春联可是代表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你可要贴好喽!”他蹲下身子,背对着我,让我跨坐在他的肩上,两手扶着我的小短腿:“飞起来喽!”说着就站了起来。我哈哈的乐着,举起我的小手,向雪白的墙上摸去。我一手拿着爸爸给的胶条,一手捂着春联贴了上去。等全部贴完了,我下来站到地上,仰着头看着春联,自豪地拍了拍胸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贴的!”他们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再后来。“老爸,除夕了。走走走咱们贴春联去!”“呦,宝宝都长这么大了,爸爸都快抱不动你了!”我却还以为他说我重,非要他抱。

现在。“爸,走啊!”我蹦蹦跳跳的向门口走去,拿起桌子上的春联打开门,一股寒风袭来。“爸,爸,你快点,太冷了”我哆哆嗦嗦的拿起胶条蓄势待发,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踩个小凳子就能够够到了。我踮了踮脚,触到了门框,动作顿了顿,爸爸出来看着我笑道:“呀,都这么快了,我们宝宝都用不到我了,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喽。”我猛地缩回手发现,是啊,都这么快了,爸爸的背已经弯了,而我都已经十四岁了。

今年贴春联贴的我心里酸酸的。感慨道爸爸已经老了,在每天送我上学中老的,在每天担心我有没有多喝水中老的,在每天为我担忧时老的。我也长大了,正如爸爸说的“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了”,我要知道在头疼的时候要给自己备药,我要知道自己也要给自己拧开瓶盖,我要知道我不能什么事都“爸爸,爸爸”的了。时间是那么的快,我好像忘了他曾经也是雄姿英发,在野地里举着枪的英勇少年,我好像忘了他曾经的容颜,我好像也忘了我该长大了,该换我担心他了。

时光荏苒,半载年华,似沙漏般留在昨日。希望岁月友好一点,让爸爸老的慢一点,还有那个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她已经后悔。

“爸爸,我们贴春联去呀!”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9

在储物室幽静黑暗的角落里,躺着一双被厚厚的灰尘覆盖的高跷。那高跷木质的表面早已变得坑坑洼洼的,就如千年老树凹凸不平的外皮一般。在手柄上缠绕的纱布条也因摩擦而破旧不堪,它摇摇欲坠地挂在高跷头上飘荡。脚蹬好像只需轻轻一脚就会掉落。

围绕在高跷旁的箱子被“吱吱呀呀”地推开,从小窗散落的阳光奋力爬进箱子间的缝隙带给高跷一丝久违的亮,这才使得它有了一点生气。我小心地捧起高跷,看着它若有所思。而我的记忆早已踩着高跷穿过时空隧道,奔回了童年……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的高跷表演,心里总是有点不服:“不就是踩高跷嘛,有什么难的?虽然站的高,但不也是走在平地上。”这种想法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真正开始学习高跷。看着手中的高跷,我信心十足地往脚蹬上一蹦,可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了高跷。刚刚还能一只手轻松拿起的高跷,现在却像挂了一只千斤顶似的,止不住的向内倾斜。把我的手牢牢地锁在了手柄间,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最终,以我连人带高跷直直的倒在地上告终。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能踩着高跷自由跑动,坐在角落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无聊地抬起头看着天空发呆。

那时的阴云真是浓厚,能将太阳层层包围,一丝光也不让透出来。

失落的回到家后,一想到下一次课又要在伙伴面前出丑,只得逼着自己拿起高跷一遍遍的练习。用手扶住高跷,先踏左脚,保持平衡后再踏右脚。脑海里闪过小伙伴们玩高跷的场景,便学着样子照做,紧握住手柄将脚和高跷一起向上向前抬,一步,两步,三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场地的这一头走到了那一头。手磨破了,腿站酸了,也不能停!通过学习老师课上讲解的步法和课下从未停歇的练习,我终于总结出了踩高跷和表演的技巧。初次接触民俗的我品尝到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在那时,厚重的阴云被风一点一点吹散,太阳光借着风扒开云层,发散出温暖的光。被那光照着的是一双亮丽的高跷、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和一份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

这样与高跷的记忆一一浮现,不禁让我有了时隔多年重拾高跷的想法。在那段时阴时晴的岁月里,顽强勇敢不服输,是高跷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那个曾经收到这礼物馈赠的小女孩正飞速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征程上她会将这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传递下去。

关于64民俗的作文600字(精选10篇)篇10

依稀还记得那年端午节,烈日炎炎的正午我采摘艾蒿那忙碌的身影,香囊吉祥美好的图案仍盘旋在我的脑海,那淡雅的香气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然来到,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接踵而至。划龙舟、吃粽子、祈福和佩香囊等源远流长的民俗在现如今犹如人类文化波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无时无刻地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学校组织了一场制作香囊的端午活动,我随之来到植物种植基地采摘艾蒿。香囊起源于汉代,人们在五月初五制作香囊并佩戴,可以驱除蚊虫毒害、避灾免疫。很快,我来到艾蒿种植区。人未到,艾蒿那淡淡的香气却已随微风飘荡而来,似乎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漫步而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翠绿发亮的艾蒿,在一缕缕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穿戴好,手握锋利的小刀,上前采摘艾蒿。

烈日炎炎下微风习习,艾蒿仿佛在与风共舞,轻轻摇曳,犹如一片荡漾的绿色浪花。我握住一根艾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需要的部分放入背包,留存根系,使其能够继续传宗接代,似乎寓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少顷,艾蒿已采摘完毕,这一小片艾蒿地却仍然蕴含着生机。我们启程返回基地,准备开始制作香囊。

时间流逝,返回基地的我们已围在一张宽大的木桌旁,津津有味地观摩老师是如何制作香囊的。少时,我们开始自行制作香囊。我仔细回想了一遍老师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开始了制作。

首先,我将采摘好的艾蒿摆放成一小片放置在红布上,再拿出另一片红布盖在上面。“嘿嘿”,像不像包饺子?接着,取出针和线,用针穿好线,在两片红布的边缘来回“穿梭”,小心谨慎地缝合红布,将红布上端的两个角对折,再用线缝好,香囊已然初具规模。最后,取出一条黄绳,在香囊上端早已留好的小孔一穿,打一个蝴蝶结,“诶”,做好了。我兴奋的手舞足蹈,激动的拿起把玩。仔细一看,香囊的外表上有着美丽的图案,中间是“吉祥如意,和睦平安”两行娟秀的小字,周围环绕着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梅花、桃花……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龙舟竞渡翻白浪,吼声震天庆吉祥”,端午佳节佩戴香囊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蕴含着佩戴者平安健康的期盼和心愿。通过这次民俗活动,端午习俗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惟愿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继续传承发扬,惟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