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精选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精选

《不拘一格教语文》是一本由史金霞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一):可以为语文课堂打开思路

作者是一位阅读、写作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对于学生来说,能有这样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实在是幸事。如何能将语文课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是教师始终在思考的。而且作者丰富的阅读量对于这些课堂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可见阅读是教师须臾不可离的立身之本。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二):这本书,可以看到希望——中国的希望!

老师,本该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着完整人格的“人”!然而,现实的中国,教育成了洗脑,多数的老师成了洗脑工具!好在还有象史金霞这样的老师,并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在语文教学及其它一切教学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发出些“光明与温暖”!

这本书其实不止是“如何教语文”的书,更多是思想者实现自己理想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知道我们该如何用自己头脑去思考。

成为史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能成为史老师的亲朋好友也是幸运。当你没有这种幸运成为史老师的学生、亲友的话,还可以幸运地成为史老师的读者!

家父七十有六,近几日读史老师的书几近忘食之地,边读边赞;他说通过这本书,看到了希望——中国的希望!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三):羨煞霞光润无声

很久很久之前,在史老师还木有出着本书时,就有某人曾极力向我推荐这位老师,自然我后来关注了她的博客,文字简洁,富有温情,正如此书中提到的,月明在经历了很多后,经过时光的砥砺,遂形成了这样的风格。说实话,我大一的时候很激进,偏执,总是以己律人,对于身边人的麻木,愚昧,短视痛心疾首,却只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居高临下去俯瞰众生,却忘记了,俯瞰众生的只能是上帝。

初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新鲜,她的课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这本书解开了我的问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取而代之的是震惊,震惊于她阅读量的广泛,震惊于她课堂的活力与激情,震惊于她对教育的热爱,虽说我也即将去支教,但面对她,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和纰漏,诗歌的缺憾,忽视主流文学,我很怀疑我是否能够将语文这门课教好,在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我又是否会去扼杀孩子们,扼杀青春。

下学期老老实实多看书吧,多储存点墨水在肚子里。不要到时候上场啥也不懂。

用爱去爱这片土地。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四):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语文教学历来争议不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莫衷一是。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好课呢?答案不一,但让学生毕业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引领了学生思想和精神成长并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课,一定是好的语文课。

本书作者史金霞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好课。作者结合语文教学的五种具体课型——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诗歌、电影,以大量丰富的教学实录、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来自于实践的教学理念,告诉语文教师,只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考量,那么,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都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精彩。

封底推荐语

自由,个性,审美,创造,唤醒,睿智,和谐,舒展……是我读史金霞老师这部著作时想到的词汇。我因此再一次感到,做语文老师是幸福的!

——著名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

沧海月明——其人如月,明亮,美丽;其才如海,丰富,开阔;其思如电,犀利,深刻;其课不拘一格:自由,开放;理性,感性;个性,深邃;智慧,平等……《不拘一格教语文》,全方位地展现了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这是一本值得所有语文教师认真阅读的书。

——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 窦桂梅

读这本书,能知道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自己的个性带进课堂、带进教学、带进语文的。读这本书,还能知道思想、音乐、电影、历史、社会等,甚至小小的漫画,都是如何成为语文的。语文是立体的,读这本书,领略语文教学的大气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晓东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深厚的文艺素养、健全的思想人格、理性的思辨精神、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即史金霞老师的优秀所在。能成为她学生的人,是幸福的;能读到本书的人,也是幸福的。

——《教师博览》(原创版)执行主编 方心田

很为史金霞老师的学生感到庆幸,他们遇上了一位优秀的心灵导师和精神保姆,一位同时关心“生长”和“成长”的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孩子完成的不仅是智识发育,更有生命气质和精神品格的薰染。一个社会的春天尚有多远,要看有没有一代新人的诞生,在史老师的书中,我感受到了新人的气息和春天的移动。

——著名作家、央视一套《看见》栏目主编 王开岭

当下中学语文的一大病症,就是学的人和教的人都很不快乐,不快乐的根源,就是“格”!从金霞老师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她“破格”的勇气与实绩。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幸;而这样的老师又愿意将其思考与实践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更是中学语文教育界之一大幸。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知名时事评论员 曹 林

《不拘一格教语文》读后感(五):我也可以飞 ——读史金霞老师《不拘一格教语文》有感

我也可以飞

——读史金霞老师《不拘一格教语文》有感

杨静娴

1

在认识史金霞老师之前,我几乎失去了作为一名老师的所有幸福感,或许只剩下一点责任心。几年的教学生活,把我变成了一个徘徊于违心的自负与无尽的抱怨之间的人。那个时候,我28岁,大学毕业5年。

任何一个美好的相遇都应该在最恰当的时候。然而我一直深感遗憾:倾听她太少,倾诉给她太少,匆匆相聚,而后相距千里。所以,幸亏还有你——《不拘一格教语文》,一本可以与之对话的书。

“你自己过的去吗?”面对我的退缩,史老师曾经这样轻轻地问过我。

于是,每当我迷茫、困惑,倦怠之时,我就这样问自己。

“与其说教育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不如说教育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她掷地有声。

我打开书,我们有了这样的对话。

“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

“一个语文教师能否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快感,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认同自己的教学风格。……自我认同才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活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她满眼含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我每天都觉得很压抑,而我孤独地渺小着。”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绝不是因为他有强力,去仇恨,去拒绝,去破坏。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只有柔弱温暖的一颗心,去热爱,去期待,去梦想,去创造。不管世界给了我们什么,我们的心里都要又温暖又坚强,多么艰难都会挺过去。其实也没有多么伟大,挺住就是一切,并与生活达成和解,用温暖和信心去挺住。”她柔中带刚。

“我接手的这个班,学生语文素质太差了,上课的时候常常成了独角戏。”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的问题,要时刻关注学生,并适时作出调整。不能为了达成目标而教学……何妨暂时先让学生保留他自己的稚真拙嫩,只要思考不停止。”她温暖有力……

2

美国教育家里克纳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而史老师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首先是要使教育者获得幸福,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定会尊重、会爱、会等待,抹去心灵的尘埃,产生飞翔的欲望。

正如《不拘一格教语文》的封面设计,史老师就是冲破传统教育牢笼的一只鸟。历史、思维、教参甚至文本本身都可能成为束缚教学的樊篱,且看史老师在阅读教学上采取的四种方法:尊重历史,还原文本;打通内外,丰富文本;纵深多维,重构文本;精心设问,把玩文本。史老师说师生平等应该指人格、意志、自由、尊严等方面的平等,但是在教学活动、文本研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更丰厚的学识和更广阔的见识。比如教学《长江三日》时对文本的还原而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与担当;而学习《荷塘月色》又打通内外,“给读”朱自清先生的多篇散文,然后师生“共读”余光中的《论朱自清散文》,最后学生辩论成文。

如果我们对作文教学充满无力感,为学生的写作而纠结,那么捧起这本《不拘一格教语文》,你会发现史老师让写作焕发出它本应有的生命活力。史老师勇敢地改“作文”为“写作”,把“教学 ”变成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在“写作”与“对话”之间 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随笔”与“交流”之间“保护并发展他们的个性”。把调查研究、鉴赏分析、综合实践,甚至谈及色变的网络整合,都变成了教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平台。

教育当然是解放心灵,而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具备使心灵飞翔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获得教育的幸福,也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教师丰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辨、宽广的心胸正是飞出牢笼必备的积淀。教师关照自己的内心,更要给学生得以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绘本《我也可以飞》里,有一只倔强的鸟宝宝,他的理想是做一只飞鸟,可是年龄太小。于是他就去做蚂蚁,做松鼠,做鼹鼠,做小鱼,多次的尝试他都失败了,正当他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要放弃的时候,小蜜蜂鼓励他说:“你愿意来学学我吗?……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的,你要再试试看哦。”鸟宝宝振动翅膀,高兴地叫着:“我要当蜜蜂了!”而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只飞鸟。

史老师的学生就如鸟宝宝一样幸福:

“只有这半载中,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我很幸福。”

“……不过,埋在角落的那团被无数老师不屑的创作之火又燃烧起来了,原来我也行!是她给了我自信,用那平等的眼睛,这是我希望的,也是我最想要的。”

“每当我躺在床上将要入睡是,每当我清晨刚刚睁开睡眼时,我都会在心中反反复复问自己,并一直在寻求着答案:我一直在追寻的,究竟是些什么?”

“我觉得一个真正有前途的人、光明的人,是对知识永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世界永远有兴致的人”。……

3

单就史老师多年来对一届又一届学生所写文章进行的大量的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一直背后关注、默默鼓励的“小蜜蜂”。

然而史老师所做的又远不止于此。

在《不拘一格教语文》中史老师用极大的篇幅介绍了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我辗转三所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学校情况来看,即使教科书编排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史老师带领她的学生们本着“随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趣味性和竞赛性相结合、开放性与序列性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自创的一些主题吧:文学大师专题研究、慕仙思圣古韵心声、阿Q精神研究、高一报社创设启动……所有的实践活动从发起组织到活动汇报乃至评判颁奖,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这些实践活动或以专题报告,或以诗剧表演、或以辩论赛、或以报纸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学生积极的参与能力,更可贵的实践活动的推进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自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慕仙思圣古韵心声”的诗剧汇报演出之后,参加演出的学生在随笔《给你们》中满含激情的写到:“我要感谢这场盛会,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我感觉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我们年轻的气息。拥有年轻真好!”这样的骄傲不正是飞鸟搏击长空的呐喊吗?

在习题、考试、分数、排名不断排挤青春的校园,《不拘一格教语文》或许能提醒我们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年轻的心一点自由。在昏暗的教室里投进一缕阳光,孩子们说:看,世界,有了火;在压抑的角落里吹进一阵清风,孩子们又说:爱情是风,吹来了,带着希望的雨;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孩子们说:生活中有许多简单的快乐,只要你心中有春天;在荒芜的田野上种下一粒种子,孩子们又说:只有无比热爱生命,才会无比尊重死亡……

如果说现行的考试制度给青春关上了一扇门,那么史老师的诗歌教学、电影课堂无疑是又打开了一扇窗。诗歌,从来都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史老师让孩子们近之进之,亲之爱之,诗歌属于青春,青春又成为了诗歌。而我想再没有比在语文课上看电影更痛快的感觉,而电影带来的震撼、思考与启发将是史老师的学生们永远的财富。

如果我们还在苦攻病句成语专题,还在考察字形字音正误,还在揣摩作文立意命题……那么先放下手头的工作,看一看窗外,春天越来越有模样了,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属于青春,属于每一个人。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难道这还不是飞的理由吗?

备注:杨静娴此文以《为了受教育者的高尚》为题,发于《教育时报》2012年4月11日第3284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