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1

握住先贤的手,体会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握住先贤的手,品味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情怀;握住先贤的手,品人生百味,览生活千景。

纵览•忠诚之章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为天下大计,刘备三顾茅庐,为感刘备之恩,亮毕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先生雄才大略,学识渊博,先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忠心耿耿辅佐后主,出师北伐,本想完先主之遗愿,却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人有诗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这也是对他一生忠诚的写照。

握住诸葛亮的手,细读一位老臣对君王的忠贞赤诚。

聆听•浪漫之音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诗仙李白的一生波澜壮阔,千变万化,他受过玄宗礼遇,也经历过被贬之苦,时而纵论王霸大略,时而却又混迹于渔商。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道的是他的浪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言的是他的乐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抒的是他的自信。

握住李白的手,感受他浪漫主义的感情激调和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细品•思乡之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为实现远大抱负,背井离乡,便有了一份对家的牵挂;“乌台诗案”遭受贬谪,思乡之意甚浓,他曾在月圆之夜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情谊,也是世上仅有的一对。苏轼也曾多次在诗中书写对弟弟的牵挂“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

握住苏轼的手,细品一位游子的浓浓思乡情。

握住先贤的手,感受他们独特的处事态度和为人原则;体会他们笑对人生千百事的乐观;品味他们留下的人生哲理。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夜,安静极了,玉盘似的明月在云中来回穿梭,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我坐在湖边,手里捧着一本《离骚》,借着月光慢慢吟诵……

“咦?这是哪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团白雾,朦朦胧胧的,只见远处有个高声吟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白衣男子进入了我的视野。

“你是?”我问到。

他并未回答我。只是把自己的长袍一挥。

我感觉到一阵头晕目眩,闭上眼,又睁开,才发觉自己已化作了一道幻影,飘在空中,触摸不到。眼前,是繁华的古代街道,身着汉服的人们熙熙攘攘的走在大街上。

“诶,你听说了吗?屈原要帮楚怀王大一统了!”

“什么?真的假的?”……

我正疑惑着,自己是到哪里去了,就听见两位同样身着汉服的男子在我面前走过,嘴里还讨论着什么。

“屈原?楚怀王?大一统?”我惊异的想着,“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

“不错,这里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变法的时候。”不知何时,哪位白衣男子来到了我的身边。他也变成了一抹幻影,漂浮在空中。

“屈原为振兴楚国,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当时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突然,画面一转,来到了一个简朴的房间里。“这是屈原的房间。”他继续说道,“变法了一段时间后,楚怀王听信他人谗言疏远了屈原,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之后,将屈原流放于汉北地区。”

他大手一挥,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地方——江南。”他指了指面前正在同渔夫说话的人。“他就是屈原。”……

他和我讲了许多关于屈原的事情,从出生,到初露锋芒展示才华,又到两次流放,最后再到跳河自尽。

讲到后面,他问我知不知道屈原为何会跳河自杀。

我说∶“屈原这一生,有三大悲情﹕在官场上失宠,在生活中失恋,在官场上失意。所以在这重重困境之下,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自尽了。”讲到这,我们都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沉默着,仿佛在为屈原这么一个伟人而感到遗憾。

我惊讶与他对屈原以及他的作品的理解,更惊讶于他在对我说屈原的故事时所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就仿佛是在诉说他的故事一样。

最后,我问他是谁,他说了句﹕“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在下屈原是也。”说着,迷雾又聚了起来,他离我渐行渐远,嘴里仍高声吟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一阵冷风吹过,我从睡梦中醒来,抬头望向天空,明月依旧;低下头,注视着手中的那本《离骚》,细细的回味着睡梦中我与屈原的对话。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3

我的家乡——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几千年来名人倍出。鉴湖水似乎充满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滋润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蕴育了多少名人雅士。

我读了《绍兴名人故事》,这本书之后,对家乡的名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83个名人,88个故事。着83个名人犹如83颗明珠,他门发出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照耀着我们。

世上有许多爱书如命的人,读完此书我倒认识了不少爱书如命的人。祁承藏书成癖,把养家糊口的钱也用来买书,还不辞辛苦地为人家抄书,来换取买书的钱。我的书柜里有一大堆书,可是有几本我还碰都没碰过,或只看了一半,读了这些我真感到惭愧、内疚。

马寅初——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赴美国留学,获经济博士学位。1957年发表了《新人口论》。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名人。他小时侯父亲硬要让他经商。他为了读书,愿意用生命来换。“不读书,宁愿死!”一句简短而有里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幸运。

蔡元培小时侯也酷爱读书。夏天蚊子多,他只能把脚泡在坛子里,这样蚊子就不会再去“打扰”他了,路人笑他傻,还有人说:“古人有个悬梁刺股,如今有个坛子避蚊。”

读书、看书似乎是大多数名人最最喜欢做的事。读了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是多么得渴望书。他们爱书,回读书,对古人的文章有自己的见解。书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名人故事里的名人精神,这笔巨大的“财富”。小故事大道理,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给了我们多大的启发。

就让家乡先贤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健康成长!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4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5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末期。

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数年以来,他一直组织军队坚持抗元,但终被元军所破,在五坡岭被俘。

《过零丁洋》和《南安军》就作于被俘期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不知是先写“照汗青”,还是先写“行采薇”?

先从地理上来看。

零丁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而南安在今江西大余。元军俘虏文天祥后,便押解他一路北行。由此可见,《过零丁洋》应在先。

再从时间上来看。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的将领便一直劝他投降,并让其写信招其他抗元势力一起投降,文天祥不从。后因多次被索要书信,文天祥便写下了《过零丁洋》,以此明志。

至于《南安军》,是在被俘的三年后,途经南安军时所作。因此,《过零丁洋》和《南安军》分别作于1279年(被俘次年)和1282年。所以,《南安军》应在后。

从情感上来看。

《过零丁洋》将国家的命运和自身的遭遇相结合,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的大义凛然和一片赤胆忠心。

《南安军》写诗人不得不面临国破家亡的现实,“城郭一时非”饱含国家沦丧的的哀痛,“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决心。

综上所述,《过零丁洋》应该写在前。

文天祥被元军羁押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在拒降、绝食八天自杀未成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难道不知南宋大势已去?

他当然知道,毕竟“山河破碎风飘絮”;但他仍要拼一己之力抗元到底。为何?因为即使一切都无可挽回,也绝不束手就擒。

他是大宋最后的风骨!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英雄!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完《文天祥传》,这两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文天祥舍生取义、勇于献身的精神气壮山河,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的。文天祥高中状元,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可惜此时的南宋江山,正遭到元兵的蹂躏。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身入虎穴,去元营议和,大义凛然与元军交涉,结果被扣押了下来。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往北方。半途中,他找机会逃出元营,组织义军,和流亡至福建的南宋小朝廷一起,开始复兴大计。可惜五羊岭一役,文天祥再次落入元兵之手,并亲眼目睹惨烈的崖山之役,南宋小朝廷被彻底摧毁。最后,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大都,惨遭杀害。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文天祥宁死不屈。他在狱中整理了诗集《指南录》,“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与国家共存亡的豪情壮志。是啊,当国家遭受侵略、山河破碎的时候,文天祥的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读完文天祥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三呼“过河”,壮志难酬的宗泽;高唱《满江红》,大破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戚继光;虎门销烟,抵抗侵略的林则徐……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和平,赴汤蹈火,气贯长虹。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已离我们很远,战争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忘却挥洒热血的前辈先贤,不能忘却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年代,这样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远航的方向。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7

四月的江南,花团锦簇,烟雨弥漫,春末还残留丝丝凉意,可终究挡不住夏的热情,漫步文信国公祠,心情也像春末夏初般,凉意中夹杂着热烈。

轻轻迈步走进祠内,一座土木结构的两进回廊式合院矗立眼前,碧瓦彤墙,铜钥朱扉,虽没有北京故宫的宏伟,也没有雕龙画柱的精致,却掩盖不掉古朴中的庄严肃穆。通向正厅的圆形拱门镶嵌着白色漆图,质地厚重,简洁中不失文化韵味,庭院苍松翠柏,佳木茏葱,一棵高大的古木半掩着拱门,颇有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丛中的意境,尽收眼底的都是细细碎碎的各种绿,透着雨后干净而温柔的阳光,折射出清新怡人的光芒,我想,也只有换掉了缤纷色彩以这深邃的绿意才配得上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气节吧。

入门,正厅高悬着“日星河岳”金字匾额,光芒炫耀。史上几经修缮的内墙抹不去岁月的蹉跎,微微泛黄的两壁分列文公的生平简介和大事年表,轻轻用手拂去俗尘,字迹苍劲有力透出阵阵历史的韵味,仔细咀嚼,眼前渐渐出现了文公那孤冷清琐的身影,由于对专制朝政极为不满,你毅然离开南宋行朝,指挥抗元,希望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临安朝廷。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不支”,终究不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但同时,你获得了永生,因为你活在了人民心中。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一段忠贞爱国史,经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亦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然而去。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一根共地不倒的擎天玉柱。

正厅中堂,塑有文公崐彩色坐像,清癯的面容,凝眸中透出犀利,神采奕奕,威仪凛凛,令人肃然起敬。读懂的是一种坚贞,是一股正气的热烈,如夏日的热浪,阵阵袭来。梁上镌书“天地正气”四个金属楷体,浩然之气,溢满整个厅堂,通贯古今。左右两墙绘制重彩仿古壁画,而正厅前檐廊则陈列石刻诗碑,目光被“过零丁洋”所牵引,这首凝聚文公国破家亡的抑郁之情的诗却又正正是他凛然正气的真实写照,元朝百般劝降,你终不屈志,以身殉节。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却毫不动摇,誓死不降,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响彻云霄!年仅四十七便化作啼鹃去了,而你的忠贞却留名千古;南宋终究灭亡了,但你值得“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民族因你自豪!

出祠,回头流连,祠有楹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祠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心中百感激荡,但不再是凉意中的热烈,而是纯粹地抹去了燥人的不安,代之于灵魂的神圣!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名臣文天祥以其一生的所为践行了这誓言,他的气节让世人折服,他的性格特立独行。其专,其勇,其坚,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天祥——专,如溪流。

涓涓小溪水,绕过山石,穿过草地,孤注一掷,最终与大河汇合,以其渺小之躯谱写雄壮之歌。是的,文天祥也是如此。他自小干事认真专注,总是胜人一筹。学习时,他潜心贯注,孜孜不倦;游泳时,他动作轻盈,敏捷过人;下棋时,他步法多变,令别的孩子难以招架。后来他在集英殿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交卷最快,被理宗点为头名状元。

文天祥——勇,如飞沙。

南宋政局动荡不安,外族入侵,朝廷内外苟且偷安。在民族命运的抉择面前,迁都、求和成了维护当时局势的仅有手段,宦官、群臣无人敢言、敢怒、敢据,是名副其实的懦弱之群,只有文天祥一人力谏反对不义之举。他请求皇帝惩治宦官董宋臣与求和派,但不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当朝皇帝的回应。有人会认为这是文天祥不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赚”得杀身之祸已经万幸了。当然,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封建腐朽的维权制度下,其所为正是他的胆识与勇气的具体表现,倾朝、历世之人不得不钦佩、敬仰。面对元的威胁逼迫他没有理屈词穷,而是义正辞严地宣称:“南宋还有十几万大军和几百条战船。”他的一言一行犹如恶劣天气的飞沙,势不可挡,时时击荡“元”这块“顽石”,哪怕是无法预测的漫长争斗。

文天祥——坚,如磐石。

鲁迅诗《答客诮》这样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文天祥实为一代英雄豪杰,他也并非无情、不怜子,他之所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能保持忠勇报国的志节,是因为他如磐石般坚强。他的妻子和女儿曾不幸被元军捕获,爱子和老母又死于瘟疫,他都以男儿的忍耐挺过了。在强敌的利诱周旋前,他戚而不屈地肃立在大堂之上,慷慨陈词:“国难当头,可以杀我,但别想让我下跪!”他目光犀利,气宇轩昂,凛然大义,震慑了敌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是文天祥偏执,是他一生的正义,一身的正气。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9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赏析

这是宋末著名文学文天祥(1236--1283)回复董提举的一封书函。从题目看,董提举给文天祥先送了请柬,请文天祥中秋赴宴,从此文的内容看,文天祥欣然应允,并表示了游赏的兴致。文中骈偶行文,多使掌故,词情中肯,表意简明,很有特色。同时,们还可在这篇短文中看到当时文人过中秋的风俗习惯。

关于文天祥先贤的作文(通用10篇)篇10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充满爱国豪情的诗句就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将军在被捕之后英勇就义之前写下的。这位闻名天下、家户喻晓的英雄,是我很崇拜的爱国将领之一,文天祥他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是“宋末三杰”中的一杰,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眼中的文天祥。

我眼中的文天祥是一位颇有才华的人。文天祥在二十岁那年,成功通过了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在宋理宗亲自主持的殿试上,文天祥又脱稿演说上万字,宋理宗当即就钦点文天祥为状元——进士第一名。在古代如果能在三十岁前考取进士,就是已经很了不起的人了。而文天祥当时才二十岁,就被钦点为进士第一名,由此文天祥的才华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文天祥是非常爱国的,文天祥从小就立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之外,可以说他从小就立雄心、树壮志,他不仅仅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而已,在实际行动中他也是这么做的,一到了符合参军的年龄,他马上报名参加了军队,在作战中他英勇、出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雄将领,他很受领导重用,最后他以身殉国了,这是多么的伟大啊!这种英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极少有的,文天祥将军堪称一代英雄!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还真不假,文天祥老将军就是这乱世中的英雄。

我眼中的文天祥将军是有气节的,任何人都无法威胁他。文天祥老将军被捕之后,有人拿他的亲人的生命来威胁他,他从容不迫的说:“以身殉国有何不可?为国而死,是光荣的!”说完他英勇就义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文天祥老将军,他是一代英雄豪杰,他有一颗爱国的心,他有以身殉国的气节,他更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文天祥虽然四十岁就为国献身了,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人们永远怀念他,每当人们想用诗句来表达对祖国的豪情壮志时,就会想起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首诗将伴随着文天祥老将军名垂千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