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成绩单》的读后感大全

《成绩单》的读后感大全

《成绩单》是一本由安德鲁•克莱门斯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绩单》读后感(一):推荐

《成绩单》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孩叫诺拉,她是个天才,但她向所有人隐瞒了她是天才这一事,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她对成绩单深恶痛绝,并想改变成绩为学生带来的压力,她甚至以一个烂成绩的学生出现在众人面前。其内容有趣,丰富。挺好的。

《成绩单》读后感(二):天才还是笨蛋

这本书给我们灌输了一个最简单有最朴实的道理:天才还是笨蛋,不是成绩单说了算!但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道理常常被很多的家长和老师所忽视!

安德鲁.克莱门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美国儿童作家,他写作的做大特色是坚持“儿童本位”,以“儿童视角”去描写儿童的内心感受、思维方式去诠释和表现儿童世界。

本书是描写一个天才儿童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位对成绩单深恶痛绝的天才少女,她在所有人隐瞒自己的“天才”。为了隐瞒自己的才能,她甚至以一个烂成绩学生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为此,她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让自己的成绩降到理想的程度,并和她的朋友保持一致。种种“异常”行为似乎让一般人难以想象!

故事的构思很巧妙,喜欢。

《成绩单》读后感(三):读《成绩单》后的思考

这是美国作家写两个孩子:史蒂芬和诺拉在校园的故事,诺拉两岁就知道了自己具有别人渴望不及的能力,有天才的特性。也知道自己不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表演给别人看,享受这个能力只有自己知道的乐趣中。就这样,她隐瞒了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在学校考试刻意的做错题,成绩总是保持中间水平。史蒂芬是她十分要好的朋友,“你最好的朋友就是你最关心的人,而对方也同样关心你”一句话阐述两人的关系状态。因为友谊故事就这样展开了。美国四年级学生必做的精熟测验量表中,史蒂芬没有考好,因为这个成绩的好坏会被划定为聪明的孩子和笨蛋的孩子。史蒂芬加入到笨蛋孩子的行列,因此他很苦恼,不再像以前那么快乐。诺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不能认同:学校变成了竞赛的地方,而分数是唯一能分出胜负的方法。因为成绩的多少把自己归结到聪明学生,中等学生,笨学生三种中的一种,而笨学生又不是真正的笨孩子。不能仅仅用成绩来说明。因此她展开了自己的计划。她刻意将成绩考成DDDCD,这个绝顶的天才用事实证明,成绩差不能说明她就笨。这个分数引起了关注。家长老师开会,智力测评等等,天才掩饰能力也会有漏马脚的时候。最后当众人皆知,也揭开了孩子们要表达的意思:每个人应该去审视考试和分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仅仅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每个学生。

对中国极度不满应试教育的家长,看完此书也会少许释然,不仅是从古代开始的科举制度。目前就是放眼世界,在孩子的学生时代,考试也是目前唯一检验孩子成绩的方法。

就书中美国小学教育模式内容和我女儿学校教育进行对比及思考:

1、 四,五年级的成绩很关键,美国和我女儿学校五年级都会重新分班,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及没有标签实际就是的差等生班。这个是学生,家长众人皆知的游戏规则。虽然我女才二年级,但到五年级的时候。孩子分到优等生班也是会举杯庆贺一下吧,分到差等生班,进学校会有头都抬不直的状态吧。大人尚且不能平和面对,何况一个孩子,在内心重重的贴上了一个标签。不管是优等生会有的的骄傲自大,还是差等生的挫败自卑。这会对一个孩子未来成长有多大的影响呢?而只考虑资源重组,注重升学率的学校老师又是怎么疏导对此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呢?

2、 书中一个老师说:考试分数不代表什么,将成绩称为“拍立得”只是把我们现在的学习情形拍下来,给我们一个机会了解自己,并且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别担心现在的分数低,因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改善。”说的多好。如果没有分数决定好坏班级,如果没有分数决定重点初中,高中或大学。尽情的考试吧。分数就是总结再提升。可现在呢??

3、 成绩的好坏给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有压力,大家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但面对压力时,如果变得急功近利,如果心急气躁,对成绩好的孩子大加赞扬,对成绩坏的孩子挖苦讽刺,拽耳朵又面壁思过的。家长更是萝卜大棒,奖罚分明,成绩好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大大奖励,成绩不好呵斥,更严重会禁足挨打。在这样的压力下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吗?这样的结果导向,孩子对考试如何不紧张?这样的压力会让小小的他形成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4、 美国学校小学授课模式多样:语文课会带到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考试项目其中的一科:图书馆运用:考试内容有文献研究报告,网络研究报告等,从这些考试题目中可见要求孩子的知识领域是很宽泛的,收集资料,提出论点,这些内容要求孩子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及文笔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美国四年级的孩子和中国同龄孩子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需要和目前的教育形式是否有衔接呢???

5、 美国上课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开放式的,尊重不代表不可以与老师辩论,反驳老师所讲的观点。在书中诺拉与数学老师就“没有一种物质比光还快”展开辩论,诺拉认为“思想比任何物质都快”,反思中国教育课堂:就我目前了解:孩子一定要坐直,两个小手按要求放好,举手动作也是有板有眼,只有听没有讲。一味的灌输再灌输,管你懂不懂,认可不认可,接受不接受。培养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的理念,更缺乏表达的勇气。

6、 在书中,美国的家长和中国的家长没有二样,在面对孩子不一样的成绩所表现的情绪行为是一样的,作者很客观的写到,诺拉父母是工薪族,家里三个孩子,工作,吃喝拉撒睡,不能细致真正的关心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诺拉这样的天才儿童隐瞒了父母十年。只有通过成绩来知道孩子近阶段的状况。当不好时,无法接受,质疑学校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一个老师除了假期期间,应该是比父母更多的与孩子在一起(更何况是我女儿住校),家教双方的互动,双方的沟通是至关重要,都有责任对每一个孩子近阶段的思想,状态及时关注。避免出现如书中史蒂芬因为没有考好留下的后遗症:经常生自己的气,担心考试,甚至装病,变得不在快乐。需要老师的责任心去发现,与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在学习考试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没有太大可能改变的教育现状,也就接受并适应目前的形式。但作为家长的我,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尽可能平和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待考试、竞争和压力。老师们也都认真工作,学生把功课做好也是作为学生阶段最重要的。只是希望在老师、家长和学生心中渗透一次、两次分数并没有那大的控制力和决定因素。让我们的孩子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