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英语600字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英语6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英语600字。

第一篇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生活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青花瓷器;我们喝的中药、茶饮;还有我们弹奏的二胡、古筝……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字。

汉字,它不同于其他的字体,它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有着中国人的豪迈骨气,有着中国人的谦虚宽容,有着中国人的俏皮灵动。它的一撇一捺,大气豪放;它的一横一竖,优雅舒展。它们有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外貌,它们都是最独一无二的精灵。

你看那“月亮”,有着月光的高雅圣洁;你看那“太阳”,有着阳光的热情开朗;你再瞧瞧那“星星”,它们多可爱,多灵动啊!

你且再随我来,我们一起在句子中找到这些文字的韵味。

看!“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成群的鸭子在水面上嬉戏。”当你看到这句话时,眼前是不是就出现了一幅鸭子戏水图,耳边是亲切的“嘎嘎”声;听!“瀑布,它那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此时,我们仿佛置身于瀑布前,免费欣赏了一首男高音独唱,是不是该鼓鼓掌给它加油呢?再闭上眼,细细咀嚼“那清新的绿色仿佛在这秋雨中流动。”我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一股富有生命力的暖流,流进我们的心田,温暖着我们。

汉字,它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它凝聚了我国无数人民一生的心血。同时,它也给世界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为我国从古至今的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看看当下,我国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汉字已成为世界通用文字的一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誉满全球。

第二篇

爱国从了解中国文化做起_爱国作文100字

现在有些中国人以拥有外国货为荣,在娱乐节目中时不时冒出几句可有可无的外语;广告里产品名称明明是中文,却非要加上几句英文来显示产品的与众不同。真不知道我们的先贤知道了他们的做法会怎么想?

我希望更多的人都加入到诵读经典的行列,好好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们灿烂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爱国之情。

爱国_关于爱国的作文200字

爱国无大小,处处是爱国。有的小孩子说:我们这么小,到底怎样才是爱国呢。”没关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粮食,是爱国;警察叔叔用思维抓住坏儿是爱国;老师用智慧教给我们知识是爱国;交警叔叔指挥汽车方向,维护交通安全是爱国;售货员阿姨把又好又便宜的物品介绍给广大消费者是爱国;人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是爱国;爸爸妈妈用劳动换回的金钱是爱国。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答父母,报答祖国,还要报答老师。

啊!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永远向你致敬!

第三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2篇 糖人

糖人

今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去河坊街玩。街两旁的商铺里各种各样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

走着走着,我被路中间的小摊吸引住了。小摊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用糖做的东西:小猫、小兔、羊、狗、马……一个个栩栩如生。妈妈看我站在那里挪不开步子,笑着说:“你也挑一个吧!”

“太好了,我要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我高兴地说。

叔叔把糖舀出来,用三根小竹棒来搅拌,搅拌着搅拌着,糖慢慢变白了。叔叔把糖搓圆捏出一个空的球形,再往球里吹气,一边吹,一边用手捏出形状,不一会儿小兔子的样子慢慢出来了。叔叔用红色的糖做眼睛,用绿色的糖做小草,正在吃草的小兔子完成了,像真的一样!

叔叔的手真巧,糖人真有趣!

有趣的吹糖人

暑假里,我们去成都玩,在武侯祠旁的美食街上,我欣赏到了传统艺术——吹糖人。我感到吹糖人是一门很有趣的艺术。我请叔叔吹一条龙,特别逼真。

从此,我对吹糖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请爸爸帮忙,从网上知道了关于这门艺术的知识:首先,要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把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子”的最上方咬下后就可以吹了。

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了薄皮,空的扁圆形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有的还涂上绿、黄、红色。吹糖人讲究的是“手眼心气火”

我终于明白了怎样做糖人。

第四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第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我传承——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最后是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泡茶叶,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经过三次高低冲泻,使杯中茶叶上下翻滚,茶的浓度均匀;另一方面这个三点头还如同行鞠躬礼,蕴含着对宾客的敬意。一杯好茶冲泡完成的同时,还学到了谦恭的道理。

除了龙井茶的茶艺,我还欣赏过用长嘴铜壶背身冲泡茶叶的茶艺表演等等,更激发了我学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兴趣。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将它好好地传承。

第六篇

2011年10月29日清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型小区新城南都的圆形广场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武进日报》举办的第二届独具地方特色的读者节将在这里举行。

八点多,在欢庆的鼓声中读者节拉开了帷幕,现场的气氛一片热烈。我们通过聆听本报副主编热情洋溢的发言,了解了《武进日报》的起步、发展、壮大。作为《武进日报》小记者的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期间,最吸引我们小记者目光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和现场技艺展。一张张精美的图片配着详细的文字介绍,令我们大开眼界。更令我们痴迷的是许多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展示:惟妙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化腐朽为神奇的木雕,精美的掐丝珐琅画,香气扑鼻的横山桥百叶……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我们武进传统的地方特色。

平常喜欢做做手工的我最感兴趣的是捻纸艺术。一袭古人装扮的这位民间艺人的身旁摆放着许多制作好的别具特色的捻纸艺术品。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位年近花甲的朱琪爷爷是朱熹的第二十七代子孙。他一边向我们这些好奇的小记者介绍捻纸的特点,一边熟练地捻着纸,盘着纸,向我们展示着捻纸的二十七道工序中的“搓纸”的过程。看着朱爷爷那熟练的身手,我觉得这是项简单的活儿。于是,我从爷爷手中接过纸也想试试。没料到,搓了一会儿就没信心了。因为搓出的纸不是太粗就是太细,根本没法做东西。爷爷笑着说:“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耐心,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就数数,念经,让自己不再浮躁”。爷爷还告诉我们,“捻纸”这门手艺是祖传的,只传内不传外。他是他的奶奶从小手把手教的。朱家历代在杨桥开豆腐店,十分有名。开豆腐店那会儿,朱琪奶奶看到邻居排队买豆腐的时间长了,就会用包大豆斋饼纸和其他一些花花绿绿的纸捻个蝈蝈儿、螳螂呀送给他们,很是好看。朱琪爷爷非常喜爱,也正因为这份热爱,朱爷爷与“捻纸”这门传统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他的头发虽已花白,但精神却仍然非常矍铄,面色红润,腰板挺直,大概是因为这50多年一直有“捻纸”这一最大的兴趣爱好陪伴的缘故!说到动情处,朱爷爷两眼放光,不禁拿起旁边的面具脸谱手舞足蹈,跳起了避邪祈福的舞蹈来,我们连连拍手叫好。通过爷爷的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捻纸在过去是作为一种辟邪的物品,现在已成为一种工艺,早已名扬海外了。听到这儿,我的心中对朱爷爷这位我们中华名族传统的传承者充满了的敬佩之情。

可这样开朗的爷爷也有伤脑筋的事,现在这个社会人人、事事都赶时髦,赶潮流,没人再愿学这门手艺,就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愿试上一试。因此,朱爷爷的当务之急是想打破这门技艺“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多收几个徒弟,以至不让“捻纸”失传……

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精彩。回来的路上,看着两旁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花花绿绿的广告宣传,川流不息的汽车,我却没有了去时那般兴奋,心情反倒有一点沉重,为对民间传统技艺逐渐流失而担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永远展现它们的精彩与魅力。

第七篇

仍记得

易安的凄凉

太白的愁绪

幼安的鬓间白发

仍记得

老生的面容

丑角的转扇

青衣的点点泪花

兰亭的矫若游龙

石碑上的一部胆巴

毛笔落下

行楷连绵成水墨画

红色桃符

门前年画

如烟似雾

瓷器上绽放青花

手执红灯笼

盘盛圆糖瓜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文化

第八篇

一根红线,曲曲折折,穿插中被赋予了生命之源;千回百转,交织着希望。它让我对祖国的认知再一次被刷新……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伴随着响亮的鞭炮声,一缕缕青烟腾入云雾之中。街道上到处是欢声笑语,人们身着新衣裳,喜气洋洋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我牵着父母的手在密集的人群中穿梭着,街上摆设着各式各样新奇的物品,五花八门。古色古香的老店铺外,聚集着一群外国人,我不禁跑过去凑热闹。

只见一群外国人正围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手里拿着红线,正专心致志地编织着一个美丽的中国结。编,抽,绕,挑,一条红线在老者手中结成了鲜红的大结,加上下面胖乎乎的五个彩色的小绣球,美极了。一个外国小男孩看着中国结,兴奋地叫道:“哇!very good!”我上前与那名小男孩交谈,他用着不太纯属的中国话说:“你们中国真好!山清水秀,有那……那么多的工艺,我们那边都……都没有。还有中国结,真漂亮啊!你……你一定很自豪吧!”

听了我们的话,一直埋头专心编织中国结的老者缓缓地抬起头,他微微一笑,说:“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呀,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美好愿望。看着中国结,就如同看到了当初在祖国大好河山上,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如今,看着祖国已经屹立在世界之林,真是倍感欣慰啊!”听着老者的话,我仿佛也透过中国结,看见当初革命英雄奋力拼搏的情境,眼眶中一阵湿润。

回过神来,只见老者将编织好的中国结拎在手上,高高地举起了一面小国旗。“看,中国结和我们的五星红旗!”他的眼中散发着一种不知名的光芒,那是他对祖国的感情吧!鲜红的红旗随风飘扬,在蓝天下,红旗显得格外耀眼。那用烈士鲜血染红的旗帜,映衬着那同样红红的中国结,是那么和谐美好。

一个中国结,交织着希望,演绎着梦幻,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我为我骨子里流淌的中国人的血液而骄傲、自豪!做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者,我希望以我的努力,为国旗和中国结增添光彩,让华夏文明越传越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