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Becoming Steve Jobs经典读后感有感

Becoming Steve Jobs经典读后感有感

《Becoming Steve Jobs》是一本由BRENT SCHLENDER / RICK TETZELI著作,2014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ecoming Steve Jobs》读后感(一):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乔布斯

市场上关于乔布斯的书籍不在少数,但是能得到很多方认同的,目前好像只有这一本。

谈谈语言,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翻译版,所以读这本书只能靠读英文原著,不过好在这本书的英文非常浅显易懂,不是一般的浅显,而是非常。阅读方面的困难并不多。

另外,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读完之后可以看到乔布斯的成长和变化,而且作者态度偏中性。

《Becoming Steve Jobs》读后感(二):偏见的问题要靠更多的偏见来解决

我对他的认识都来自于偏见

但是我好像并不担心什么

“你没有办法避免偏见,偏见是你的坐标”

我始终觉得

偏见的问题要靠更多的偏见来解决

所以

我总是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些

Crown Business 年初发行了《Becoming Steve Jobs》

台湾天下文化随后在5月29日出版了繁体版

以下是一些片段

也许如柯林斯所说

我们有机会“遇见1935年的丘吉尔”

| 友人的前女友 |

乔布斯家的车库成了迷你生产线。他妹妹和几个朋友帮忙焊接晶片。沃兹的工作室在附近,他负责检查电路板。大家还必须轮流到车库的一边,把装好晶片电路板放在灸热的灯光下烤,让它变得耐用。乔布斯的母亲帮忙接电话,每个人都没日没夜地赶工。乔布斯则比任何人都专注,不断驱策他们快一点,如果有什么地方出错,他立刻解决。友人的前女友也来帮忙,但她焊坏了几个晶片,乔布斯就叫她不要焊了,只需整理帐目资料。他性急,脾气也不好,如果有人做得不好,他总会立刻发火。

| 1935年的丘吉尔 |

柯林斯第一次见乔布斯的时候,NeXT还不算成功,皮克斯也还在摸索方向,但从这时开始,他就与乔布斯一直保持联系,他相信那几年是他和乔布斯认识的最好时候。“你会希望在1935年见到丘吉尔,当时他不受欢迎,没有人会去注意他。”

| 安啦 |

NeXT的财务一段时间非常糟糕,拉赛特一直担心乔布斯会解散皮克斯的动画小组。虽然乔布斯还是继续开着支票,维持着皮克斯的营运。在硬件部门裁员时,很多人抱怨动画为什么不裁员,他们对公司营收一点贡献也没有,拉赛特找到软件部门主管米奇·曼托询问,他说:“安啦,电脑公司都会经历裁员风暴,不管做硬件还是软件的都一样,这是产业生态,总有盛衰沉浮。但大家一想到皮克斯,不是我们做的电脑或软件,而是你们那些短片,这就是世界眼中的皮克斯,不管如何,我们绝不会关闭动画部门。”

| IE与乔布斯 |

1997年初,比尔·盖茨表示,他不能保证微软为麦金塔量身打造新版本的Office,正处于复兴中的苹果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乔布斯打电话给比尔·盖茨,用撤销专利诉讼的形式,希望微软公开宣布承诺提供Office给麦金塔使用5年,并邀请微软投资一亿五千万美元,成为苹果的无表决权股东。

接下来的波士顿麦金塔世界大会上,乔布斯提及这次合作,并宣布,未来麦金塔将以IE作为预设浏览器,全场嘘声大起。比尔·盖茨透过来自西雅图的现场连线,出现在两公尺高的巨幅银幕上,带着一抹招牌微笑。

| 好到让人想舔一下 |

有一次,乔布斯告诉史兰德有个新的软件介面,“好到让人想舔一下!”然后他真的当着一屋子工程师的面,靠过去舔了那台27寸的平面显示器一下。

| 疾病使他更专注 |

1997年,乔布斯第一次踏入乔纳森·伊夫的设计工作室视察时,艾夫坐立难安,深怕做错一件事情就会被开除,毕竟乔布斯是出名的翻脸不认人。随着苹果研发速度的加快,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多年后艾夫回忆说:“史帝夫越来越在意轻重缓急,其中那个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病,疾病使他更专注、更能掌控时间。”

| 你错了!而你,说对了!|

乔布斯第一次拿到线上商店草绘图的时候,直接对艾迪·库伊说:“这些烂透了!”一位本来就持反对意见的资深同事大声了起来:“史帝夫,这一切根本没有意义,不是吗?反正你又不会这样做,这会引起渠道反感。”当时还在状况外的库伊立刻转向他,大声说道:“渠道?我们去年亏损了二十亿美元!的谁还在乎渠道啊?”乔布斯精神为之一振,他指着那位资深主管说:“你错了!而你,”他转头看着库伊,继续说:“说对了!”

| 的唱片 |

iPod上市不久,资深摇滚歌手尼尔·杨曾公开批评苹果采用的数位音乐格式,压缩了音档,严重牺牲了音乐品质,第二代iPhone上市后几周,他把个人专辑重制成一套黑胶唱片,希望史兰德转交给乔布斯,乔布斯听了破口大骂:“的尼尔·杨!的唱片!要收你自己收!”

| 最后的老友 |

皮克斯2006年卖给迪士尼后,乔布斯虽然担任后者董事,一直谨守分际,适时提供建议而不强横。乔布斯与其CEO罗伯特·伊格一直维持着深厚的友情,甚至想邀请他担任苹果董事,但是因为利益冲突无法实现。伊格甚至为了维护这段友情,在布林、佩吉、施密特邀他担任谷歌董事时也婉拒了。伊格苦笑说:“他说他会嫉妒。”

| 说我是王八蛋就好了 |

2008年12月,乔布斯打给史兰德取消原定与比尔·盖茨、葛洛夫、戴尔的圆桌访谈,这样的结果让已经筹划半年之久的史兰德十分沮丧。

乔布斯说:“事到如此,我也就直说了,我的身体状况恶化的很严重,我现在这样实在不能见人,太太说我必须现在就回医院,我准备再请一次长假养病,连董事会和库克都不知道,我知道你能懂我的心情,所以你也一定不会走漏风声。”

史兰德:“他们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临时退出?”

乔布斯没回话,沉默了几秒后,突然爆出一阵冷笑:“说我是王八蛋就好了!反正他们可能也是这样想,干脆声地讲出来!”

最后一个细节让我很心酸

这是一场偏见之间的战争

《Becoming Steve Jobs》读后感(三):祛魅乔布斯:永不落幕的成长故事

斯坦福商学院的吉姆·柯林斯是著名的企业管理研究者,也是经典管理学著作《基业长青》的作者之一,他不但在书中详尽介绍过沃尔玛、迪士尼以及3M等18家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更是对众多企业领军者如数家珍。但他自己最欣赏的领袖人物却只有两个:一个是曾经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一个是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柯林斯曾经总结说,所有伟大的企业领袖都有着永不满足的特征,乔布斯也不例外。但他之所以对乔布斯情有独钟,却并非因为这一共性,而是因为他是在一个最恰当的时候结识了乔布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柯林斯就曾邀请乔布斯到斯坦福客座讲授企业家精神,而当时的乔布斯早已被人从自己亲手缔造的苹果公司驱逐,正在艰苦卓绝的进行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寻找新的人生方向。柯林斯相信,结识一个伟大人物的最佳时刻就是他遭受最重大人生挫折的时刻,就如同结识丘吉尔的最佳时刻是1935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是认识“根本没人关注”的乔布斯的最好时候。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就深入了解他们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后来走出阴霾、重新走向人生巅峰的真实滋味与真正原因所在。

在这一点上,《成为乔布斯》的作者布伦特·施兰德与里克·特策利与柯林斯不谋而合。与众多市面上的流水账传记(包括那本厚道几乎没有人看完的所谓最权威传记版本)不同,《成为乔布斯》一书试图将焦点集中在乔布斯被从苹果逐出到重回苹果的这段长达十余年的历史,而它试图要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并且获得真实的成长。

以往的乔布斯传记往往有两个倾向。一种是正面神化乔布斯,将其描述成一位天才企业家,具有与生俱来的产品创造能力,自始至终能够力挽狂澜,靠现实扭曲力场可以影响甚至操纵别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一种则是从侧面甚至反面来神化他,把他描绘成桀骜不驯的疯子,一个自私的小鸡肚肠的人,一个抛弃亲生女儿的花花公子,一个恶劣的企业管理者和暴君。当然,好一点的作品可能将这两者合一,将乔布斯描绘成一个游走在两个极端的传奇人物,而在书籍之外,影视作品对以上种种的放大更是尽其所能,以至于让人对乔布斯产生了一种或正面或负面的刻板印象。

但在《成为乔布斯》的两位作者看来,这不是真相。乔布斯当然是一个有缺点和优点的人,但和任何人一样,乔布斯的优缺点并非固化。实际上,他自己一直在与自己的缺点做着人生斗争,而他本人的成长,从一个自命不凡的计算机新贵到变成一位高瞻远瞩的真正企业家,恰恰就是他不断发挥优点,克服或者抑制缺点的过程。

年轻时的乔布斯确实善于捕捉商机,通过和沃兹的合作,他很快把苹果送上了资本市场,自己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富豪和明星。但这样的暴富却让乔布斯刚愎自用的那一面充分显露,在产品上的孤注一掷,对待客户的傲慢,在管理上的一窍不通,使得他很快就面临众叛亲离之局面,最终他被踢出董事会,成为一位失意的创始人。

但失败令人成长。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乔布斯不但要经受二次创业始终未成的磨难(他的NeXT公司始终不能算是成功),而且也渐渐领悟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他无心插柳投资的皮克斯大获成功,也让他逐渐明白一名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处理轻重缓急,如何对待团队。除此之外,十余年的动荡更让他明白了耐心对于事业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在动荡期的总结与感悟,让乔布斯在重归苹果之后,终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CEO。

在以往的不少著作中,乔布斯回归后砍掉多余业务线,选择音乐产业打造iPod,缔造iPhone,无不都是神来之笔,但这两位作者却告诉你这不是事实,或者说没这么简单。实际上,以上这些决策无不是乔布斯在悉心听取建议、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及重用优秀人才之后所作出的最佳决策。当然,乔布斯的确有一以贯之的优点,比如他对品位的理解,对设计的艺术化追求,但与之前相比,后来的乔布斯更懂得如何将收放自如的发挥这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乔布斯在苹果的两个时期简直判若两人:前一段时期的乔布斯优点缺点都很明显,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放纵了自己的缺陷;后一段的乔布斯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就在于十余年历练之后,他终于学会了不断放大自己的长处,克制自己的缺点(虽然仍旧无法克服)。

除了事业,两位作者也力图为我们重构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乔布斯。诚然,年轻的乔布斯放荡不羁,只忠于工作,甚至做出不承认亲生女儿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但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变化,乔布斯越来越变得珍惜家庭,他不但会在自己的公司组织家庭聚会以表示对员工的关爱,自己后来也会学着放下部分工作,晚上回家吃饭,参加孩子的学校活动。和所有打拼的人一样,乔布斯也是在不断的生活中,逐渐领悟到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领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为一本别样的传记,本书的主题实际上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如果说很多其他的传记只是在强调像乔布斯这种企业领袖的两面性,这本书则把更多的聚焦于这种两面性的动态互动,这让本书显得更加真实。

没有谁天生就是赢家,重要的成就背后不但有辛苦的耕耘,更依赖经验的增长与对人生的体悟。乔布斯如此,如今大家更为津津乐道的埃隆·马斯克也是如此——别忘了,马斯克当年也是PayPal的不合格CEO,也曾被人赶下台,而如今,他成功得运营着好几家正在创造历史的企业。

今年的10月5日是乔布斯去世五周年的纪念日。五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但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乔布斯同iPhone一样,已经很难成为当前持久的热门话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有点姗姗来迟,但好处是,它所讲述的成长本身,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落幕的故事。

《Becoming Steve Jobs》读后感(四):About Steve Jobs, we need to THINK DIFFERENT.

在豆瓣搜索了关键字「乔布斯传」之后,当真吓了一跳——乔布斯的各种传记竟然有近十版那么多!仅以《乔布斯传》为名的中英文作品就有不下四五部。不禁赞叹,正值壮年却撒手人寰的乔帮主有如留下一本残缺的《红楼梦》就匆匆辞世的曹雪芹,即便已经不再人世,也依旧喂养着后世无数学者、作者和读者。为乔布斯作传已然成为了一个「产业」。

众多传记里最广为人知、销量最大的,莫过于 Isaacson 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有乔布斯本人授权,到处挂「官方」二字,内容也算详实、完整、清晰,但却受到了不少苹果人的批评——Tim Cook 曾公开表示《史蒂夫·乔布斯传》不过就是拿来一些广为人知的事迹炒冷饭,把乔布斯描画成了一个「贪婪、自私、自大」的人;Jony Ive 更是坦言这本传记有众多不实之处,实在让他「读不下去」。

让这些最懂乔布斯的人们满意的当属一个月前发售的《成为乔布斯》。Eddy Cue 也发表推文说:「不错,至少内容都是对的」。

《成为乔布斯》到底好在哪里?

其一,我认为是感性。《成为乔布斯》中的 Jobs 是为「人」的乔布斯,不是「商人」,也非「天人」。这与作者和 Jobs 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

这本传记有两名作者,前《Fast Company》编辑 Rick Tetzeli 一字一句地码下了整本书,但几乎所有的成书资料却都是由已近失明了的 Brent Schlender 提供的,全书也是以他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1986 年四月,身为《华尔街日报》记者的 Schlender 第一次采访乔布斯。那时的乔布斯是各种形象的矛盾结合体——成立了 10 年之久的苹果曾经大放异彩,也无情地驱逐了这个偏执又有天分的创始人,落魄地在欧洲行走一年的乔布斯萌生了组建 NeXT 重打江山的希望。与刚刚走进大众视野的那时相比,他没了些棱角,也更容易因理想膨胀。

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并不和顺。乔布斯没有半点讨好这个键盘侠的想法,也觉得没必要跟一个不懂科技的商业记者浪费时间。Schlender 也没多爽,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采访对象句句如刀锋地拷问自己,俨然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桀骜不驯立显无疑。但在乔布斯眼里,Schlender 至少不是个蠢记者,在 Schlender 看来,乔布斯也终究是个不凡的人,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开始了。

此后的 25 年里,乔布斯捶打着 NeXT,投资了 Pixar,重回了 Apple,又在塑造了众多成功之后倒在病榻;Schlender 也从《华尔街日报》去了《财富》,渐渐成为笔力强劲的资深记者,二人的联系再也没断过。Schlender 不时登门拜访,甚至帮乔布斯挑选送给妻子的结婚纪念日礼物;乔布斯常常打来电话,有时寻求疏解,有时直接抱怨;一同参加行业活动时,乔布斯也能骄傲地想旁人介绍他这位好友;同住一家医院时,他们也穿着病号服相互探访……与此同时,他们之间又有制衡,乔布斯不能干预 Schlender 的任何观点,笔杆子的走向只能由记者来定,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身份定位从来没有变过。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间的关系,那便是「亦敌亦友」。

就这样,25 年里,Schlender 积累了数十次的采访记录,有过不以数计的电话沟通,也正是因为「亦敌亦友」,这本《成为乔布斯》才能记述得如此感性动情。

描写第一次见面结束时,Schlender 能洞察到乔布斯久久望着那个花费 10 万美元设计出的 NeXT logo 时心底对成功的急切渴望;记述乔布斯在 Garden of Allah 参加慈善会议时,Schlender 能透过他的言行读出他的不安、焦虑和急切;叙述乔布斯受公司内部压力被排挤到欧洲赋闲的时候,又能像知心密友一样为读者描绘他的内心变化……

我始终都能感受到,《成为乔布斯》中的乔布斯,不是以一个「商人」的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人」。他也不仅仅是执着、专注、追求完美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也会彷徨,会脆弱,会自大,会焦灼的人。

正如 John Gruber 评价的那样:

The book is smart, accurate, informative, insightful, and at times, utterly heartbreaking.

其二,本书落脚「成为」。打破了我对乔布斯的固有想法,从变化的角度认识了他。

在描述乔布斯这样一个登顶神坛已久的人物时,很多人会用上些浮夸的显傻的修饰词,比如,「苹果教父」、「没有什么不可能」、「神一样的传奇」……而《成为乔布斯》的副标题则更能和「成为」这两个字契合起来——「从粗俗暴发户走向卓越领袖」。

序言里也是这样写的:

探寻乔布斯职业生涯的最基本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行事莽撞、惹人讨厌、执拗至极,以至于被自己成立的公司驱逐出去的商人,是如何重新回到苹果,带领苹果产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新产品,使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企业,并改变了数不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

《成为乔布斯》讲的是乔布斯「变」的过程。受此前众多传记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乔布斯是生于「half genius, half asshole」归于「half genius, half asshole」的。他极具审美眼光、产品思维、营销头脑、演讲天赋,他也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大、固执己见、不吸取建议,也不尊重别人。正是因为他对事业的不妥协才造就了苹果的极致,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精神领袖……

但这样的推导是正确的吗?变,是每个人的常态,不会有人「天生骄傲」,也没有人「生来彷徨」,更不会有人终其一生一成不变,乔布斯也是成长着的。

年轻时的他是利己的,他带着不顾周遭的果敢,所以说退学就退学;是极度自信的,以自己的价值判断驱动公司的导向;是极不成熟地自我保护着的,对私生女 Lisa 避而远之;也是极端自我导向的,受不了任何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发生。但随着被苹果流放,重新组建 NeXT,在 NexT 又经历了跌宕起伏,以及遇见爱情,乔布斯固然是一个相比于常人更执着的人,但也为了消减身上的锋芒和戾气不断修剪着自己。乔布斯给我的启示也不再只是要执着,要坚持,要创新,更重要的却是——自省。

《成为乔布斯》改变了我对乔布斯的观察角度,不再满足于知道「乔布斯做了什么」,而对「乔布斯是谁」以及「他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乔布斯的」有了更多的了解欲望,这样的传记似乎更有趣些。

诚然,《成为乔布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它不够完整,错失了很多精彩故事的详尽描述,与妻子 Lawrrence 的感情故事两页带过,与 Bill Gates 之间的交锋也不如《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写的那样精彩;再比如,它不够全面,作者采访了众多在苹果和 NeXT 于乔布斯共事的人,却极少表达乔帮主竞争者和「敌人」们的观点……

但它依旧是一部够精彩的传记,感性又真实,描绘了乔布斯的人格进化史。

其实对我来说,只要和《史蒂夫·乔布斯传》有角度上的不同,就有阅读它的必要性。毕竟这个两词真言是乔布斯教给我们的:

THINK DIFFEREN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