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星的读后感大全

行星的读后感大全

《行星》是一本由[英]布赖恩·考克斯(Brian Cox) / [英]安德鲁·科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90元,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星》读后感(一):通过行星感悟与探索生命

宇宙与生命都是非常复杂的叙事,既有宏大的,又有微观的,动辄几十亿光年的时间轨迹让人望而生叹,一个微小改变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一切让人着迷又恐惧。行星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这些太阳系中的行星和他们的卫星,是与我们最近的“邻居”,也是与我们共享一个生存环境的“亲人”。我们在这里寻找未来求生的机遇,也在寻找其他生命的痕迹,摆脱这种唯一的孤寂。行星和宇宙,不是我们生命中的水和土壤,却正是我们头顶的星空,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抬头去看的遥远的陪伴。 人们对于行星的探索,一共有四重生命的探索: 一是对行星上生命的探索。人们希望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生命的可能,既是为了对抗自身的孤独感,也探索行星的生命环境,以探索其是否在未来适于人类居住等,比如人们对火星、土卫六的探索,就是为了有一天太阳的生命进行到下一阶段,人类可能进行迁徙的地点的探索。 二是对行星本身生命历程的探索。行星的生命历程从来不仅仅是每颗行星在不同时段都可能有过生命的故事,也是其生存环境与生存机遇的展现,水星、金星、火星也都具有生命的潜力,为什么最终只有地球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宇宙中的一切是不是具有必然性呢?在行星的生命历程中,好像一切都是机遇,但是,没有了大气层,被撞击后体积变小等等看似偶然性的背后,是不是还是有一个生命诞生的极为苛刻的必然条件? 三是对整个太阳系以至于宇宙的生命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种对于永恒的和未知的事物的推测和寻找。当我们知道太阳的老化是不可逆转的,终有一天,地球也会走向金星的命运,那么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当太阳老区之后,太阳系的命运何去何从?这是距离我们最遥远的,也最牵动我们的生命意义。 四是宇宙观与人的生命观的探索。 宇宙的一切一种必然性,一切终将走向终结。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一种不安,但同时,并没有让人们陷入恐惧,反而是开启了人们对宇宙的更多探索,正是这种必然与或然并存的宇宙,有无数种可能性的宇宙,才让人们如此着迷,不愿意停下探索的脚步。从古代的中国天文,到现代的宇宙探索,人们一直好奇的,从来不只是一片星空,还有更多的希望。 我是先看了纪录片才来看书的,纪录片更生动,它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的宇宙生命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能很快地获得对各个行星发生的故事的印象,但是这本书书比纪录片更多了一些细节的资料,比如书本里会有一些行星探测器的构造的图片和讲解,纪录片中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这些东西展现的并不多,而且这本书图文都很详细,里面有好多精美的图片,让人每次看的时候都觉得很好,偶尔翻一翻,既能获得一些知识,又能欣赏到美丽的行星。

《行星》读后感(二):扎根大地,引你的眼光看向繁星

仰望星空,是多少人在童年或成年、得意或失意、孤独或喧嚣时不由自主的举动。如今,这个缀满钻石般灼灼生辉的神奇空间,伴随着人类航天科技步伐的进程,慢慢揭开神秘面纱而变得真实而具体。 英国BBC公司曾经做了一期《行星》的纪录片,展示了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诞生和演化历程,太阳系的恢宏磅礴,各大行星的个性化场景展现,让所有对外空间感兴趣的人们叹为观止。 如今,英国粒子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英国BBC科学栏目组负责人布莱恩·考克斯和系列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生命奇迹》《行星》等纪录片的执行制作人安德鲁·科恩一起,再次在《行星》一书展示了这一主题。富有诗意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可靠的科考成果,从打开第一页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启了一次奇妙的太空旅行。 本书大量引用太空探测器反馈的科学考察成果和高清晰度的图像,就像把太阳系拉近到人类的面前,遥不可及的星体变得清晰可见,甚至地貌也清晰可见,木星的大红斑、谷神星的陨石坑、木卫一的火山喷发、土星的光环……,这些以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的天文现象,如今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面对如此宏伟磅礴的外太空世界,我们在学习、了解天文知识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引发对现实环境的思考: 一、了解宇宙,是珍惜生命之源的起点。 了解地球以外的行星也是深入了解地球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太阳系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行星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和被影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特性非常明显,例如,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被称为地球的“孪生星球”的火星,40亿年前同样存在海洋、河流、合成生命原材料,却因为本身的质量太轻,以至于无法维系内部的热量、保护性磁场以及大气层,所以就无法实现对生命的孕育。再例如,地球表面的河流、海洋、湖泊,大部分是由富含水冰的小行星和彗星所提供的。而稳定且持续地运行40亿年,也是稳定的大气层将地表温度和压力维持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这样的指标特征对比,我们的思考视角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审视,从内心深处感叹,地球完美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幸运和珍贵。 二、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正如林恩﹒罗斯柴尔德所说的:“在金星上所发生的失控性温室效应是一个完美的案例,说明如果放任下去,未来地球就会是怎样的场景。” 了解了金星的温室效应,就会联想到地球城市规模快速膨胀隐匿的环境压力,也会更深刻体会到地球环境的脆弱性。也就能够深刻理解碳中和对人们文明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探索宇宙,引领人类走向未来。 生活之余,还需要抬头看看这一片浩瀚的星空。 生命从哪里来的最深远的答案就存在于人们开始对星空的好奇。星际是否还存在生命,人类是不是孤独的,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星际探索的进展一点一点找到答案

《行星》读后感(三):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

打开这本以铜版纸印刷的《行星》,浩瀚的星海足以点燃成年人童年时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的渴望和幻想。从小的科普和教学告诉我们,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除了地球之外,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还有八大行星,其中也包括了后来被踢出八大行星范围内的冥王星。天文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奢侈。有着无限想象力的孩子在仰望星空时往往更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而成年后的我们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反而渐渐忘记了头顶上已经不再明亮的天空,以及忘记了童年时对天文和科幻的想象。

好在我们还有书籍,好在我们还有像BBC一样的媒体,让我们看尽了人间百态国家斗争之后能够把视野投向更加遥远和深邃的宇宙。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大国博弈的斗,BBC在中国的名声大不如从前,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来自BBC的科普代表着探索前沿和对世界的浪漫想象。

这本书一共分了足足五章,介绍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首先把目光投向水星和金星——他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两颗行星。作者不仅使用了大量照片和遥感来描绘它们的景象,而且非常自由的介绍了金星和水星成为的历史以及我们在这几个行星上探索的成果和留下的印记。

来到第二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存的地球。除了地球,火星也是被人们认为最容易或者说最可能具有地外生命的行星。作者绘声绘色地编写了火星的历史并且介绍了火星上的自然情况,详细的阐述了火星上不存在生命的结论以及曾经有过此种猜测的前因后果。虽然火星上不存在生命,但浩瀚的星空中一定含有着其他的生命存在。行星科学家阿斯温认为火星在人类的未来扮演的角色会非常重要,将来我们如果能够登录火星,一定能在探索地外生命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木星和土星分别被安排了一章,他们在太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木星被称为众神之父,是体积最大的一颗行星,直径可以达到地球的10倍,而质量是地球的320倍。我们对木星也有着相当可观的了解。2007年黎明号太空探测器从美国升空,展开了对木星的探索并且收回了许多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资料。在木星上有着和地球曾经遭受过同样的遭遇,也就是小行星的撞击。研究木星探索木星也会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些保障。最美丽的当然是土星,土星的周围环绕着62颗卫星,并且形成了一个环,这让它成为太阳系里最独特的行星之一。这一部分的同样介绍了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对土星探测的成果。这些探测不仅让我们对土星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温柔土星环让我们看到了美的所在。

最后就是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被踢出了行星的冥王星。它们虽然离我们很远、离太阳很远,但是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到最后一页,最后的结尾令我们陷入深思:为什么我们要探索星空、探索宇宙?在我们找到另一个宜居星球之前,难道不应该优先解决地球上正在发生的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愿出发,那么我们哪儿也去不了;如果我们放弃前往远方的努力,那么未来也不属于我们。所以天空不仅仅是大国竞争的疆场,更是人类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

《行星》读后感(四):行星的秘密——无法扼杀的神秘

每每想起那些悬浮在头顶的大家伙——行星,总会莫名生出一些羞耻感。它来自未知的恐惧和肆意期许的集合体。

当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由来,行星们似乎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从前。

我开始关心它们,是因为一次次的遥望和零碎信息的传递。

直到中年——一个不在对神秘感兴趣的年龄段——关于它们的有意识的讨论,彻底淡出了我的精神世界。

直的遇见这本书,一本由全彩图片组成的影像集,一次关于行星的坦诚相待。

我对译文作品的购买,一直比较克制。

源自“常凯申”和令人挠头的翻译腔,所以当我在书店流畅的读完10%的内容之后,才果断入手。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天文科普作品。

得益于译者的严谨和行文的周正,布赖恩.考克斯教授和安德鲁.科恩的文字,以一种近乎流水般的腔调,展示在了读者面前。

是啊,无论面对任何未知的一切,人类都只是个孩子。

这一系列文字,无疑在告诉它的读者们要学会谦卑,学会审视这个世界。

更关键的是,在这些严谨文字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代代天文科学家以及地球上那些对宇宙充满期待的群体,对于未知孜孜不倦的探索。

你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金星1号”的结构示意图、“金星9号”的探测器模型,了解到苏联科学家对于天体研究的痴迷和狂热。

还可以看到戈达德团队描绘出的早期的金星图景,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星球是完全孤立隔绝的。

读完这本书我系统的知道了,原来火星早已经因为大气层的消失而走向没落。

曾经被人类寄予厚望的金星,早已被充满毒气的高温大气所笼罩。

而那颗令人充满遐想的海王星星球上,无时无刻不在搅动着足以撕扯掉一切的风暴......

谦卑,当我合上书页,脑子里除了那些令人震撼的数字和图片,只剩下了渺小的自我审视。

很幸运,这是一本,让我在还对星空保持幻想的年纪,依然可以反复阅读的书。

它或许无法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却告诉我活着并珍惜当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行星》读后感(五):以拟人化的叙述方式,讲述行星的故事

漫漫夏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头顶上方的星空时,往往会产生许多浪漫的幻想。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几乎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地球,从哪里来?

待我们稍微年长之后,通过读书学习知道,这个宇宙无边无际,而我们的地球不过是茫茫天体中的一个“小角色”。我们还了解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一个学名,叫作“行星”,并且宇宙之中有着无数多颗或大或小的行星。

粒子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布赖恩·考克斯,用生动形象和独特的拟人化手法,向我们讲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故事。

《行星》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书,涵盖了天文学、历史、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作者通过前沿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现出科学世界的瑰丽和神奇,以及太阳系的奥秘。

翻开《行星》这本书,就好比踏上了星际漫游的旅程。按照太阳系各大行星的位置次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成为读者们依次“参观”的“圣地”。

这本书不仅包括大量高清天文图片,让读者一览行星之美;而且还从专业角度,介绍了各个行星的具体情况。

比如说,在谈到金星是如何走向一条通向炼狱的不归路时,作者就像讲故事一般,带领读者遥望金星上的过去某个时刻,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临界点,金星发生了怎样的气候变化,便生动地再现于读者眼前。

再比如说,谈到地球未来的结局时,作者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基于科学研究的合理推测,认为地球在未来很可能像火星那样一片死寂。

这绝非作者危言耸听,而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起出现、发展、消亡的规律,行星自然也无法逃脱这样的规律。不过,看到这里,我们也没有必要焦虑和恐慌。因为这种情况距离现在,还有很漫长的时间,我们目前依然可以仰望星空,畅想未来。

无论是书中的天文图片还是叙述文字,都极具震撼力和科幻感。对于头上的那片星空,人类天然地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而科普图书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以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

《行星》以浪漫、抒情的文字,展现出行星的历史,也让我们遥望见人类的最终结局。这部依托于BBC纪录片的科普作品,给人一种“纸上影院”的直观感受。虽然,纪录片和实体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表达的思想内核却是共通的——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将永不止步。

布赖恩·考克斯这种独特的拟人化叙述方式,让我们感觉这些遥不可及的星体,仿佛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对于人类来说,茫茫天宇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天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就,却依然未曾抵达行星学研究的核心地带。然而,《行星》这部科普作品,却以极为全面、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给予了我们十足的信心,我们虽然距离宇宙的真相还很遥远,可毕竟,我们已经走在了揭秘的路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