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的读后感大全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的读后感大全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是一本由[美]乔治·伽莫夫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读后感(一):记事

截至2023年需要修正的事实:

1. 第二章中的费马大定理已经在1995年被证明。

研究无穷数列哪个更多,需要用到“一一对应”的比对方法。假定该方法是正确的,会得到以下结论:

1 整数集合、有限小数集合和质数集合一样大,直线上的点的集合比整数的集合大,有限维度的体、面和线等点的集合一样大,而所有曲线数量的集合又比线上点的集合大。

2 א(Aleph)被用来衡量这种抽象世界的大小。

介绍了寻找质数的公式及指数在大数中的分布接近于自然对数。虚数扩展了实数空间,在时空理论中也得到了应用。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读后感(二):内容不错的一本科普书籍

这本书不错,不过这个译本不太行,有很多小错误,如图表上的10^6,写成106,有些关键的限定词不见了,毕竟作为一本科普类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还是很重要的。

涉及了许多以前高中时学的选修内容,有数学的坐标然后扩展的思维,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到炼金术,物理的微小物构成的历史,生物的基因工程,这些大部分在选修课本里都有。最后扩展到天文学,宇宙世界观的发展过程等等。

文章虽然是从零到无穷大,不过量变的有点快,刚开始一点还挺容易懂的,不过一下子就升华了,容易懵。

当做闲书看的不推荐,有点费脑,适合当做高中以上世界观构成的入门书。也不适合做教材,本书就是梳理梳理各观点的形成过程,有时理解有点难度。再加上成书时间是1960年,有些观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太风,去网上查查,11年以前的贴吧都说是一个错误观点,不过2021年已经认定了这个观点。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读后感(三):自然科学非常优秀的科普读物

本书写于196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从自然科学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内容是足够权威的,不会在短短几十年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这本书还是相当权威的。另外,语言也是风趣幽默,谈笑间就把自然科学给我们科普了,真正是深入浅出。因为科学的高深,还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至少我这么认为,觉得至少有初中的教育经历,说不定才能相当能够读懂书中的内容,或者说,对于初高中学生的科普读物,用来增长见识是非常合适的。涵盖内容非常广,按照我的认识,至少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平方根、图形面积之类的数字运算,物理学:各种成熟的计算公式和物理理念会被引用,化学:微量元素和化学特性,生物学:基因和遗传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科。

篇幅不大,内容却很丰富。首先是大数,之后是四维空间、时空概念,然后是基因和细胞之类的微观世界,最后是星系、宇宙之类的宏观世界。

对于大数,我们日常接受到的数字是很小的,比如几万、几十亿,比如地球的直径、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等就会用到大数。对于没有大数的古人来说,让他们表达几千这个量级,恐怕都很困难,用一个个树枝来表达,估计得数大半天,这个尚且能够做到,但是如果你问他,自求上有多少粒沙子,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恐怕就难为他们了。对于现代人来说,首先我们可以用指数来表达,比如二的十次方代表1024,还有统计学,还有用时间来代表距离的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等等。四位空间的内容很有科幻的感觉,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很难去理解四维空间,四位空间的第四维就是时间,也就是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构成了思维空间,所以四维空间里会有随着时间迁移导致物体形态变化的结果。另外,三维空间可以有用距离(比如米、千米)之类的单位来进行衡量,那时间如何来标记和衡量一次融入到这个四维空间,作者给出的结果是光速,光速被认为是物体运行的最快速度,对于超过光速的物体,可能会存在时光倒流,今天早上出发去北京,昨天晚上能回来。

微观世界,从生物体到微量元素,涉及各种化学方程式,还有基因学的细胞、细胞壁、细胞液、细胞核,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以及染色体和遗传学,这部分内容相对于上面的部分,很容易理解,就是初高中学的生物学的内容。宏观世界跳出显微镜,转到放大镜和望远镜,涉及到地球、太阳和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其他星系,通过现有科学研究来猜测宇宙的由来、现状和运动原理、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微观世界的事件发生可能是一微秒多少次,对于宏观世界,可能就会大到几十亿年,比如现有太阳系可能已经存在50亿年,我们目前能勘测到的最远距离是10亿光年,但是很遗憾,我们看到的景象,是10亿年前那个星系的状态,至于目前怎么我们不清楚,说不定现在那个星系已经爆炸或者消失,只不过这个情况要经过10亿年的时间,才能被我们看到。这个概念我在之前的随笔里面写过,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发射到我们眼睛视网膜上,我们才可以看到。但是放眼到宇宙中,这个距离因为足够远,所以光传导到我们眼睛需要一定的时间差,对于对于遥远的外太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目前的实时状态。

最后宏观世界看的过程中,有个想法有点细思极恐。我们生存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从最小的原子到细胞,再到我们完整的个体,我们起居在一百多平的房子里,户籍在中国的东部,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全球有七大洲,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此外还有超大的红巨星、超巨星,以及发展晚期的恒星白矮星、黑矮星)。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其他星系,在往宇宙外侧来看,可能还会有其他星系甚至是生命,那在向外看是什么,到底是漫无边界的黑洞洞的空间,还是说宇宙是有边界的,在这个宇宙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掌控者,是谁在操控者整个宇宙,或者说宇宙从何而来,为什么凭空会有各种星系,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各种星系,那在往前推演,这些物质都是从何而来,不可能凭空产生,那在产生这些物质之前的状态如何,有没有万能的上帝之手,太多的未知和疑问,或许这就是自然科学或者宇宙学、天文学(不管如何称呼吧)的魅力所在。

刚才浮想联翩了一番,简单做个总结吧。这类书可以作为兴趣,作为知识储备的扩充,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但是没有安家立命之学,说白了就是没什么用,对我们生活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意义,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对事物发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实际上,我们以前初高中学的内容,比如微积分遗传学之类的,工作中并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一方面是用科考的形式筛选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作为我们底层的知识储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正所谓开卷有益、但学无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