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摘抄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摘抄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是一本由赵闯,杨杨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56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2019-10-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一):即使《侏罗纪公园》也未必能够如此震撼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也就是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一类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的统称——当然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甚至是大众们都相信,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鸟类就是它们的后裔!但至少可以确认的是,人们已经越来越熟悉的那种恐龙的形象,比如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可怕的牙齿等,这样的恐龙确实已经灭绝了,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化石来重构、“复原”它们!

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所以恐龙的最初命名,意思就是“恐怖的蜥蜴”。当然,根据越来越崭新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恐龙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甚至有些恐龙就是今天的一些鸟类一样,也是非常漂亮的。真要是像现存的科摩多龙或者鳄类一样的形象,那就无趣得多了!

关于恐龙的研究、形象,在无数的BBC的纪录片里,或者画册中已经屡见不鲜,《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也已经让人见识到了霸王龙、迅猛龙的形象。说到电影,虽然《侏罗纪公园》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为之惊叹,但它们实际上也够扯的了!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霸王龙实际上是白垩纪晚期北美大陆上的一种肉食性大型恐龙,跟侏罗纪根本没什么关系;倒是同样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一种肉食性恐龙,也就是蛮龙,倒是属于侏罗纪晚期的一种恐龙。其次还在于,迅猛龙,也就是伶盗龙的化石基本都是以单体形式被发现的,它们很可能并非是像电影中那样成群结队进行捕食出行的——另外,据说迅猛龙的个体通常情况下并不大,至少不会是电影中那样的形象。

但无论如何,随着化石发现的日渐丰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恐龙这种所谓“恐怖的蜥蜴”已经是越来越熟悉了,也越来越抛弃了初见时的惊讶,而变得越来越淡然——但这样一种熟悉和淡然,在作者赵闯严格遵循着科学依据进行创作的画册《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中,还是不免让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PNSO恐龙博物馆”系列一共四册,分别呈现了大型肉食恐龙、大型植食恐龙、小型肉食恐龙和小型植食恐龙的形象;在《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中主要是逼真地再现了十种大型肉食恐龙,也就是羽王龙、贝贝龙、暴龙、棘龙、鲨齿龙、蛮龙、南方巨兽龙、马普龙、特暴龙以及霸王龙。这些大型肉食恐龙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它们的形体之巨大、它们的牙齿锐利!不过,相信羽王龙和贝贝龙也是让人兴趣不少:前者就在于它是最大的长羽毛的恐龙,真是漂亮极了,都让人没感觉到它是一种大型肉食恐龙;后者就在于它的名字,和大型肉食恐龙的名号比起来,它的名字可真是够萌的!

而且如果足够留心的话,可以看到,大型肉食恐龙的这十位“代表”,其中有十之八九都是白垩纪时期尤其是晚期才出现的,那时正是恐龙的极盛期——仿佛正好契合了盛极而衰的道理,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二):《PNSO恐龙博物馆》:当恐龙遇上艺术,一场视觉盛宴即将开启

大家还记得《侏罗纪公园》吗?哈蒙德博士利用一只困在琥珀里的蚊子复活了恐龙。后来,复活的恐龙失控,整个小岛都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恐龙化石开始,就不断有恐龙并未完全绝种的传闻。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记录,刚果河流域出现的神秘生物——魔克拉·姆边贝。有人认为这种神秘的生物是恐龙的后代。

关于魔克拉的最早文字记录出自一位法国的传教士Lievain Bonaventure,他在书中提到他曾见过一些约有三英尺长的大脚印。1859年另一位传教士Thomas听当地人口说,他们也曾有人猎杀过一只魔克拉,还吃了它的肉。但是,吃过肉的人,过不久就全暴毙而亡了。1913年,一位德国船长Freiherr von Stein zu Lausnitz作了调查,他在报告中这样说的:据说,这种生物的皮肤是灰褐色的而且很光滑,大小大概和象差不多,至少不会小过河马。它有一个长而灵活的脖子,听说头上还有一个角。1976年,爬虫学家James H. Powell与生物学家Roy P. Mackal专门对魔克拉进行了调查。通过几年的调查,他们发现,目击者口中的魔克拉和梁龙很相似:有15到30英尺长,蛇一样的头和脖子,长尾巴,身体像河马。

魔克拉·姆边贝

关于魔克拉的真面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但是还有一种较为科学的说法。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恐龙一直存活在我们的身边。因为,鸟类就是恐龙进化而来的。

1996年,在热河神物群中不断发现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为这个说话提供科学依据。其中,科学家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中华鸟化石是人们发现的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鸟的体型和鸡差不多大,牙齿锐利具有锯齿;尾巴很长;前肢短小;后肢长且粗壮。最重要的是中华鸟身上长有原始羽毛。中华龙鸟既有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重要特征,足够证明恐龙和鸟类的密切关系。在2009年,科学家又发现一块羽王龙的化石,石化不仅保存了完整的恐龙骨骼,还留存着精美的羽毛痕迹。羽王龙是目前最大的长羽毛的恐龙。

最大的长羽毛的恐龙

人们致力于研究恐龙蛋、恐龙身高、体重、骨头、肤色、习性、足迹、粪便等。总之,任何和恐龙有关的东西,我们都喜欢研究。我们痴迷于从化石研究恐龙,一方面是为了试图更近一步了解那个古远的世界;另一方面,是为了预测我们的未来。

关于恐龙,人们可以说是挑战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不仅想象出很多关于恐龙的故事。比如《侏罗纪公园》系列、《侏罗纪世界》系列、《驯龙记》等。还为此付出了行动。这位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远不满足于想象,他要试图从鸡的身上提取DNA并复制出真实的恐龙。杰克·霍纳之前参与了《侏罗纪公园》创作,或许就是从影片中得到的灵感。杰克·霍纳说:“如果幸运,‘鸡恐龙’将在5年内实现。”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概项目已经进入尾部胚胎发育阶段。

从2009年,杰克·霍纳宣布要复制恐龙,到2011年,他在TED上演讲,他的疯狂举动,受到了多方的质疑。哈佛医学院教授马修·哈里斯认为:虽然条件允许可以做这个实验,但并不意味应该做这个实验。就算成功制造出已经消失的事物,除了一只乱七八糟的怪物鸡,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因为它不是一只恐龙,永远也不会是恐龙。

图片源自网络

复活恐龙这件事,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未来的某一天,恐龙会不会和人类共存于地球上呢?如果真到那时候,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谁又会知道呢?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侏罗纪公园》中哈蒙德说到的:“这些生物要存活下来,需要我们离开,而不是我们的帮助。而且我们让出一小步,信任大自然的力量,生命总有出路。”

《侏罗纪公园》是从一块琥珀中复活了恐龙。其实,人类最早对恐龙的认识是从化石开始的。

17世纪,牛津大学罗伯特·波尔蒂的《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中记载过一个化石。这块化石,后来被一个叫布鲁的人叫做“巨人的阴囊”,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巨人的生殖qi。而且人们曾认为,这是世界第一例被记录的恐龙化石。事实上,我们中国才是最早发现并记录了恐龙化石的。

16世纪前的文献《国语·鲁语下》有这样一个记载:

这个故事是说:春秋时期,吴国打败了越,并得到了越国的一节大骨头。这块骨头有一辆车那么大。吴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骨头。就派使者去问最博学多才的孔子:“谁的骨头最大?”

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大家开会。可是有个叫防风氏的人迟到了,大禹大怒,就命令把他斩首示众了。据说,一车只够装一节防风氏的骨头,就跟这骨头差不多大。” 大家听完,很是钦佩孔子的知识渊博。

防风氏(图片源自网络)

后来经过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这根骨头很可能就是恐龙的化石。虽然孔子对“大骨”的解释并不科学,但是却足以证明中国才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国家。我们比西方的“巨人阴囊”要早2000多年。

中国不仅是发现恐龙化石最早的国家,也是恐龙资源最丰富国家。据统计,在我们国家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150种。《自然》杂志说:“在21世纪初,中国既拥有最好的古生物学家,又拥有最好的化石。”

这个恐龙研究大国,有不少恐龙爱好者。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对恐龙都一种特殊的感情,既喜欢又害怕,即好奇又兴奋。我想每一个喜欢恐龙的人应该都希望可以和恐龙近距离接触吧。

许多恐龙爱好者应该都知道“PNSO恐龙大王”,它可以算是中国恐龙研究的排头兵了。这次PNSO出了一套叫《PNSO恐龙博物馆》的图书,给喜欢恐龙的朋友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PNSO恐龙博物馆》有四本:《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植食恐龙》、《PNSO恐龙博物馆·小型肉食恐龙》、《PNSO恐龙博物馆·小型植食恐龙》。

这套书的作者是恐龙复原大师赵闯和科学童话作家杨杨。赵闯7岁开始画恐龙,21岁他的作品就登上了英国《自然》杂志。赵闯查阅了很多资料,严格遵循着科学依据,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完成了恐龙的复原。精美的恐龙结合了杨杨简洁而温情的文字,带领我们开启了恐龙时光之旅。

同时,这套图书的科学顾问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席——Mark A. Norell。这可以算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交叉。

来看一下《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里面的恐龙,是不是感觉这是国产恐龙图书中最逼真,最霸气的。

《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图片源自pnso恐龙大王wb

而且,这本书真多很大!!我收到快递的时候,惊到了,又沉又大的一本书。一本260mm×370mm的画册,左右双边全打开大约有一米长。可以想象一下,这种纸上的imax视觉效果,不在博物馆,也不在电影院,就在你手上,是有多震撼!

打开后是4个8开的页面(图片源自pnso恐龙大王wb)

恐龙已经灭绝了,但是人类的探索精神一直都会在,这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时光的长河中,地球承载了丰富的生命。不管是恐龙还是人类,都只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应该在探索自然的同时学会敬畏大自然、包容其他物种、尊重生命。

参考文章:

《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恐龙在浙江_李正纲》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三):吴越之战中就已发现恐龙腿骨,却被孔子认成了防风氏

是什么能同时让上至30岁下至3岁的老男人和小男孩共同痴迷?不是泳装美女也不是奥特曼。

你不会想到一大一小两个男人。都抢着看一本书是什么情况?无法想象有一本书居然适合上至30下至三岁的男人。

事情的起因就在于我带回了这本——《PNSO恐龙博物馆之大型肉食恐龙》。

这是一本科学艺术绘本,其中所有的知识和数据都是严格遵循科学依据而来的,分别由两位作者,赵闯和杨杨共同完成。其中赵闯先生负责用绘画结合艺术性最大程度上用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气势磅礴的恐龙世界。杨杨女士则结合最新的恐龙研究,用文字进行介绍。两人合力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书本中的侏罗纪公园。

书中的每一张图都细腻逼真,记得里面有一张是恐龙胚胎化石的复原图,绘画者连胚胎宝宝透过光线薄薄的皮肤呈透明的粉红色的那种感觉都画出来了。让我差点以为面前就是一只活的小兽,似乎还能看到他薄薄皮肤下跳动的血管。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能说出来的恐龙也就霸王龙、翼龙这些,却原来不知道有些恐龙是像鸟一样长着羽毛的——羽王龙,有的恐龙生活在海里靠捕鱼为食,还有的恐龙打架时喜欢用下巴顶别人。真的很有意思。

不只是我一个人觉得有意思,我身边的两个大小男人们也开始玩起了扮演恐龙互相撕咬的游戏。我看着他们打闹突然在想,这丑丑的大怪物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可以让男人们为他着迷?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试图复活恐龙,他们从琥珀中的蚊子体内提取出了恐龙的DNA,最终制造出了真正的恐龙。

人类为什么会对复活恐龙这么痴迷?恐龙研究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产业甚至是一种文化。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恐龙都是地球的霸主:巨大的体型、完美的身体结构。可以说如果他们存活至今,人类将无喘息之地。

然而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存了亿万年的恐龙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关于他们如何灭绝的说法不一,至今并没有定论,但也给我们人类做了警示。研究恐龙,探究他们灭绝背后的真相,似乎也是为了在让我们预防,避免重蹈覆辙。

恐龙研究发源于上个世纪的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恐龙研究是从1902年的黑龙江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开始,至今已经发现了169种已命名的恐龙品种。

为什么古人没有发现恐龙呢?其实古籍中有多处记载发现来巨大的骨头状的化石。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一件事,在春秋时,吴国攻打越国拆毁会稽城时,挖出了一节巨大的骨头,这节骨头大到连车都装不下。大家都很惊奇,把骨头搬到鲁国去问孔子。

孔子对骨头进行了研究后告诉大家:“这一节骨头是防风氏的。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城召开诸神会议,结果防风氏迟到了,大禹就命令将他斩首示众,于是他的骨头便埋在了此处。”现在看来哪有什么防风氏,这发现的应该就是恐龙的腿骨。

磁州滏阳县(位于邯郸)土中多石,因此人门喜欢在山上掏洞埋人。有一次却扒出来一块连头带尾四尺左右、守宫样子的石头,脑袋、尾巴、四肢都可以分辨出来。守宫在古代就是指壁虎,四尺大概就是现在的一米二长左右。壁虎应该没有那么大,想必是恐龙的头骨,两者其实在形状上很近似。古人发现了恐龙化石却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能将它记录在古籍中。

其他国家对恐龙其实也早有记载。

在吴哥窟的一座寺庙塔普伦(Wu Prohm)建于12世纪,其中就出现了一个剑龙的雕塑。

墨西哥挖出了公元前2500年制造的陶瓷雕塑上也记录着恐龙的存在。令人惊奇的是古代人在没有如今高科技的复原技术的情况下,居然可以将恐龙绘画地如此活灵活现。

从这些记载看来,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恐龙,并且对他们也很喜爱,才会将他们刻在各种器物上面作为装饰。

人类对力量的痴迷体现在他们总是对强大的物体强烈的崇拜。像古埃及人对太阳的崇拜,把太阳当作神明来供奉,希望可以得到太阳之力来征服自然。而我们华夏民族则一贯有着对龙图腾的崇拜,像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在传说中都是人首龙身,以显示其身份尊贵,我们的最高统治人被成为“真龙天子”,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龙的传人”。

人天生就会崇拜比自己强大的生物。

马普龙是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身长超过12米,几乎没有其他掠食性恐龙能在他手下取胜。

这样的强者似乎单打独斗都能成为一方霸主,然而科学家发现马普龙居然是以群体的方式合作捕猎。

动物的世界是残酷的,他们只有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连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都需要时刻提心吊胆地生活。

试想同样喜欢群体行动的人类,在靠着集体合作居然一跃而上,成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彻底脱离了丛林法则。这要感谢恐龙的灭绝给了这一弱小的群体发展的舞台,但如果换成恐龙,他们是否也会在群体合作中建立文明,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呢?

脑中突然浮现出被恐龙奴役的画面,摇摇头,还是算了吧,人类几千年来依然时不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兽性和欲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换成脾气更暴虐的恐龙,那真是不堪设想。

恐龙的灭绝其实已经在提醒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是为什么能战胜其他兽类的,靠的是合作、文明、良知……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四):也许恐龙圆滚滚?恐龙竟然有羽毛?“跳出”刻板印象,激发创造力

说到恐龙,也许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各种电影中的经典形象。在大部分影视剧中,恐龙都以一种“僵尸化”的形象出现。它们多数有着粗糙冷硬的表皮,几乎没有脂肪等软组织,紧紧贴着肌肉的表皮下清晰透出发达的肌肉纹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只要提起“恐龙”二字,我的脑海中便会第一时间出现这种形象。

直到前阵子我得到了一本令我相当惊喜的书《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这本书的作者赵闯和杨杨是一个科学艺术创作组合,自从2009年组合成立之后,便致力于科学艺术创作于研究事业,作品多次发表于《自然》《科学》等顶尖科学期刊上。本书中,他们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化石材料和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基础上进行构架,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副光怪陆离的史前画卷。

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

在翻开书的一瞬间,我便被书中长着羽毛的恐龙惊讶到了。原来现实中的恐龙与大家的刻板印象竟有不小的区别,原来影视剧作中对于恐龙外形的塑造真的造成了人们对于恐龙的一些刻板印象。

恰逢我表弟来我家作客,听到我跟他描绘这本书,便吵着闹着想要去看。这么一想,似乎现实生活中喜欢恐龙的大多是男孩子,女孩子们即便对于洋娃娃没有过多的兴趣,也很少会喜欢恐龙这种带着一点“恐怖”意味的生物。这一现象,或许也是社会对于孩子们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或许别的恐龙有羽毛并不能使我们感到惊讶,但是霸王龙有羽毛就没想到了吧。刚出生的霸王龙浑身覆盖着细密的绒毛,随着成长过程不断退化掉落,直至成年之后仅仅保留了脊背以及尾部的部分毛发。

图源《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恐龙没有羽毛”的刻板印象呢?虽说影视剧作功不可没,然而事实上,很多影视剧中的恐龙形象都代表了当时恐龙复原的水平。如果仔细去探究可以发现,随着年代的变化,影视剧作中的恐龙复原形象也在发生着改变,只不过是光秃秃的恐龙形象过于经典、深入人心,加之印证的时间过短,才导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由于羽毛、头冠等结构的不易保存性,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没有发现过有关恐龙身上存在羽毛的证据,反倒是恐龙的皮肤化石不断被发现。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恐龙复原图多为皮肤裸露的状态。

恐龙皮肤化石

1860年,人们曾经发现了带羽毛的始祖鸟化石,这一被现代研究认为是恐龙的物种在当时被判定为一种古老的鸟类,也因此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直到一百年后的1996年,第一只带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在中国辽宁发现,此后,几乎每年都可以在辽宁发现很多带羽恐龙。至此,对于恐龙有羽毛的研究才真正提上日程。

中华龙鸟化石

2016年12月9日,中国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在缅甸琥珀市场发现了一块内有约6cm非鸟恐龙尾巴的琥珀,这也是人类首次看到以琥珀形式保存的恐龙局部,对恐龙的研究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邢教授发现的琥珀

在前文中我曾提起过始祖鸟,这一恐龙的祖先在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鸟类,其实不无道理。

目前的主流看法,基本认为鸟类是恐龙这个庞大类群中的一个分支。这一理论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1868年首次提出,尽管在之后的一百多年内该理论几经波折,但随着越来越多带羽恐龙化石的出土,越来越多恐龙与鸟类的共同结构的发现,“鸟类是由恐龙的某一分支演化而来”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始祖鸟也因同时与恐龙以及鸟类结构近似,而被看作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之所以鸟类的祖先能够在白垩纪晚期的那次大灭绝中存活下来,与他们能够水陆空多栖发展,并且能够筑巢、寻找庇护地等息息相关。

自从鸟类被判定为恐龙的后代之后,很多人便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脑洞,并对科学家的恐龙复原模型提出了“合理质疑”——既然恐龙的软组织无法在化石中保存下来,或许实际上的恐龙也和鸟类一样,是一种脂肪充盈乃至圆乎乎萌萌哒的形象?亦或者那些前腿非常“短小”的肉食类恐龙,其实肌肉非常健壮?

看吧,脱离“刻板印象”,其实人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过我们也要明白一点,我们想得到的科学家们一定也想得到。如今的恐龙复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有迹可循。

首先,肌肉的变化能够对骨骼造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肉食类恐龙前肢的大小、强壮程度必定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反复论证。

其次便是恐龙木乃伊的出土了。虽然化石对于恐龙软组织的保存有限,但木乃伊不同,这种“干尸化”的恐龙尸体能够留给我们足够的信息量——不仅仅是脂肪比例,连同恐龙皮肤的形态、乃至颜色等,都有可能测算得到。

恐龙木乃伊

不论是恐龙有羽毛,抑或是“僵尸”状的恐龙,都是人们思维受到桎梏、过于僵化造成的后果。

事实上,一旦脱离了“刻板印象”,人们的创造力便会得到发挥。最直观的例子便是网友们绘制的各种各样“萌萌哒”的恐龙了。

同样,人们对于孩子们的“刻板印象”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例如男孩子必须刚硬、女孩子必须文静。如果男孩子喜欢洋娃娃,便会被当作“异类”;女孩子若是喜欢变形金刚,也会被投以奇怪的眼光。更不用说“爱玩/爱打扮的孩子一定是个坏孩子”“纹身就是黑社会”这种看法了。

当然,这并非刻板印象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在陷入思维怪圈后,不愿意主动离开的结果。

我们若是想要跳出对于恐龙的刻板印象,就需要去主动研究恐龙,查阅相关书籍;想要跳出对孩子的刻板印象,便是要去倾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主动理解他们。也就是说,要想“跳出”刻板印象,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丢掉刻板印象本身,而是主动进行“跳出”这一步骤。

最后当然要回归一下《PNSO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这本书本身。作为一本科普绘本,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同时又不伐趣味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令我感到新奇又有趣。这本书也打破了我对于恐龙的一些刻板印象,看来要将购买同一系列的其他书籍这件事提上日程啦。

《恐龙博物馆:大型肉食恐龙》读后感(五):从侏罗纪公园到博物馆奇妙夜,恐龙大王为你细说那些成精的巨无霸

恐龙,这种生活在几亿年前的庞然大物,对于好莱坞的导演们来说,真可谓是一剂票房强心剂了。无论是《侏罗纪公园》,还是《博物馆奇妙夜》,都是拍过多部续集的票房王者,而片中那些巨大凶猛的恐龙,更是在观众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这些曾经称霸整个中生代的庞然大物们,以及它们生存的那个气势磅礴的恐龙世界,你又有多少了解呢:暴龙和霸王龙是一回事吗?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是什么?世界上真的有长羽毛的恐龙吗?

假如你或者你家里的孩子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话,那么,这套由两位恐龙达人——赵闯和杨杨编绘的《PNSO恐龙博物馆》,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一套科普读物哦。

赵闯和杨杨是一个科学艺术家组合。其中,赵闯是一位科学美术家,而杨杨女士则是一位科学童话作家,他们在2009年成立了“PNSO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并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科学艺术作品。

他们的作品曾经多次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上,还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合作推出展览,影响了很多的读者和观众,因此,被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为“恐龙大王”。

这套由两位恐龙大王精心打造的《PNSO恐龙博物馆》丛书,通过精美而富有创意的大幅插图,生动地描绘了各类恐龙的形象,堪称是科学思维与艺术审美的最佳结合,如果你想了解恐龙世界,并且只愿意读一本书的话,那就是它了!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赵闯和杨杨,一起走进那个危机四伏的恐龙王国,去亲眼看个究竟吧。

暴龙的拉丁文名字是“Tyrannosauridae”,直译过来就是“暴君蜥蜴”。能以暴君为名,这个大块头在恐龙界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在目前已知的恐龙当中,暴龙是个头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之一。一头成年暴龙的身长可达15米,其体重更是达到了6吨的可怕程度。

想想吧,一头全速向你发起冲击的暴龙,无异于一辆即将从你身上碾过的坦克,加之暴龙的性情极为凶残,对于那些不幸和它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弱小恐龙来说,遇到一头暴龙,简直就像是噩梦一样。

暴龙的发现,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之初。1902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美国蒙大拿州的荒野中发现了一批恐龙化石。虽然找到的骨骼并不完整,但已经发现的化石残骸足以让他们确信:这是一种大得出奇的肉食恐龙!

在那个时候,人们知道的其他肉食恐龙只有寥寥几种,而且它们的个头都比较小,完全不够“威猛霸气”。于是,暴龙这个前所未闻的“大怪兽”,很快就受到导演们的青睐,成为了电影当中的知名大Boss。

暴龙第一次登上银屏是在1933年,在著名导演梅里安·库珀那部经典的黑白电影《金刚》里,初次登场的暴龙就作为反派大BOSS,和金刚狠狠地打了一架——当然,在主角光环庇佑下的金刚自然是最后的赢家。

不过,从那以后,暴龙便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常客,至于最经典的画面,那当然是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了。这部拍摄于将近三十年前的老电影,至今仍然以9亿多的票房成绩,排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的第六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片中终极大boss的暴龙,给这部片子注入了多么强劲的生命力。

现在我们不禁要问:白垩纪有那么多肉食性恐龙,而暴龙为何如此突出,以至于成为中生代一霸?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暴龙化石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暴龙虽然并不是肉食性恐龙当中个头最大的,但它却是有史以来身材最强壮、肌肉最结实、咬合力最强的肉食恐龙——根据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暴龙头部复原模型来看,暴龙的下颌极其强壮有力,无论是任何猎物,哪怕是汽车的钢板,它也完全可以一口咬碎!

更可怕的是,在暴龙那张硕大无比的血盆大口中,还密密麻麻地分布着58至60颗形状、大小类似香蕉的牙齿,其中,最长的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因此,暴龙的牙齿也被戏称为“致命的香蕉”。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头三层楼那么高的大家伙站在你面前,嘴里长满比香蕉还长的牙齿,留着口水看着你,我就问你怕不怕!

这就难怪暴龙会受到那些大导演的青睐了,这样一头凶悍的史前巨兽,完全可以把观众的好奇心和恐惧心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不仅乖乖地掏钱买票,还要买最好的票。什么3D、杜比、环绕大屏幕——只要能看到这耀武扬威的恐龙霸主,那统统都不是事。

那么,暴龙就是肉食性恐龙里面绝对的王者了吗?也不尽然!

如果你看过拍摄于2001年的《侏罗纪公园3》这部电影的话,那你一定会大跌眼镜:那个在前两部影片当中担当最终BOSS、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暴龙,居然被另外一种更大、更凶猛的恐龙给干掉了——而这个能干掉暴龙的家伙,就叫做棘龙。

自从《侏罗纪公园3》上映之后,关于暴龙与棘龙孰强孰弱的讨论,在网络上的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

那么,棘龙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的战斗力真的如此惊人吗?

其实,世界上最早的棘龙化石早在1910年就被人们发现了,然而,它却不幸地遗失在战火当中,而比它更早被发现的暴龙化石,却幸运地保存下来了。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暴龙的研究和认识,远远超过了棘龙。

1910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4组体型巨大,而且此前从未被发现过的恐龙遗骸。这种恐龙的背部结构极为奇特——一排隆起的神经棘,在这种恐龙的背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类似风帆一样的结构。

根据其背部的典型特征,斯特莫将这种恐龙命名为棘龙,拉丁文名字为“Spinosaurus”,翻译过来就是“长棘的蜥蜴”。

这些棘龙化石被恩斯特保存在德国的慕尼黑中心博物馆,然而,正值二战时期,1944年4月,英国皇家空军对慕尼黑发动了一次空袭,而慕尼黑中心博物馆也在这次空袭当中,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馆中存放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包括那些棘龙化石在内,都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至于棘龙下一次被人们发现,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古生物学家先后在摩洛哥、突尼斯等地发现了一些不完整的棘龙化石。其中有一节断掉的上颌,长度接近一米,这也成为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棘龙化石。根据这个比例,古生物学家推算,棘龙的身长约为18米,高达4-5米——这个体型已经超过了暴龙,摇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性恐龙。

基于这些数据,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棘龙很可能是一种比暴龙更加凶悍的嗜血捕食者。

曾经担任《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顾问的古生物学家约翰·霍纳,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恐龙的凶猛程度是以体型轮输赢的话,那么,霸王龙只不过是清道夫,而棘龙才是真正的杀手!”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才看到《侏罗纪公园3》当中,棘龙那强悍的表现。

不过,2014年,一副全新的、高完整度的棘龙化石,在位于摩洛哥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挖掘出土。这具完整的化石,让古生物学家对棘龙有了全新的认识。看来“暴龙与棘龙谁更厉害”这个话题,可以彻底终结了。

根据专家的研究,棘龙虽然很强大,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它是完全不可能跟暴龙遭遇的,更别说打上一架了。原来,棘龙竟然是一种半水生动物,而且,很可能它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水中度过。由于鱼龙和蛇颈龙并不算是恐龙,而只是恐龙的近亲,因此,棘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能够游泳的恐龙”。

从棘龙化石的复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棘龙的头部结构与其他肉食性恐龙有着显著的不同,反而与鳄鱼更为相似。在它既长且窄的大嘴巴里,长满了圆锥形的尖利牙齿,这种牙齿结构非常适合穿刺,能让棘龙咬住那些滑不留手的鱼类。

而且,在棘龙鼻口的地方也长有与鳄鱼类似的开口,这可以帮助它更好地感知水中的环境。

另外,过去人们一直弄不清楚,在棘龙背上长着的那个由神经棘组成的棘状结构,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现在,考虑到棘龙的水生特性,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这些外凸的神经棘就是棘龙的一个感知器官,帮助它在水中发挥辨识功能。

这样一头庞然大物,竟然甘心呆在水里吃小鱼,实在是有点莫名的反差萌。不过,对于棘龙来说,只要能填饱自己无底洞一样的肚子,至于是吃鱼还是吃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