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一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一本由[法]安妮·埃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一):一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女人的故事》安妮回忆她的母亲,一个短篇小说做成了一本书。

读完后有点难受,女人对自己的母亲是不是大体都一样,小时候是依恋的,长大后是疏离的,老了时是无力的,衰老是很残忍的一件事,衰老的不能自理跟婴孩的不能自理是两回事,没有了自由,没有了自尊,来自子女的爱也于事无补。

安妮的回忆好看在不带回避。她对母亲的厌烦与对母亲的尊敬是同时存在的。做为一个人女人的母亲是非常能干的,勤劳,坚强,以一己之力开着一个杂货铺,关照着整个街区人的生活。对女儿的教育来说,尽其最大的努力提供条件,女儿读书时是不用劳作的,女儿的物质生活是不能比同学们差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安妮时时刻刻都感到母亲的监视与束缚,安妮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看不上母亲的无知与暴躁,疏离母亲。

每个人都会老去,进入思想与文艺世界的老人会好一些,因为至少能耐得住寂寞,有自己的事做。安妮就是82岁了获得了诺奖。

一生只有柴米油盐的人老去,想想也比较可怜,除了唠叨别人没事可做。可以读书,可以写字,可以听音乐就可以自处,不用惹人烦

《一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二):安妮:关于我那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一切

安妮不是为了减轻失去母亲的痛苦而写作;恰恰相反,她沉浸在悲伤中,想要到达另一边:在那里,她的母亲不再是“一个巨大的白色阴影”,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女人。

这本简短的回忆录是既精致,又可怕。她让文学的自我成为一个集体的记忆,因为安妮失去母亲的经历也是大多数人的经历。但她并不想让读者透过作品来疗愈自己,反而以一种令人不安的视角,介绍了衰老的过程,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等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在一种看似冷漠的写作风格之下,隐藏着一种需要,就是在减轻安妮自己的孤独。对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致描述营造了一种亲密的氛围,让读者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对一个女人的致敬,因为女儿的爱,这个女人的故事通过文字被赋予生命。多好的临别礼物啊。

《一个女人的故事》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写一本书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几部已出版作品都不长,而且因为内容通俗接地气,所以阅读时不会有太多障碍。这本书如果看得快的话,可能一个多小时就能阅读完。

周五下午的时候,自己窝在沙发上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时不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想到和她之间的相处,想到未来注定要和妈妈的告别,于是薄薄的一本书,有时候沉重得让自己很久都翻不过一页。

书里面很多简单的语句会时不时在平淡记叙中图穷匕见,扎得自己血淋淋。或许全天下的母亲和子女身上都有一些共通之处,跨越了国籍和时空。

我妈妈那代人就是如此,习惯了集体公社制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被暴露在他人的注视中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标准,于是被他人窥探和窥探他人成为了下意识的行为。一言一行生怕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生怕受到他人异样眼神的指点,于是社会主流的节奏就成了她的标准,成了最安全的参考。

因为妈妈和爸爸不是因为相爱这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感觉,妈妈在我身上寄托了她大部分的情感,我可能是她为数不多在与他人交谈相处中的谈资。她毫无保留地给我她所能给的,我也尽自己的力量去让她能开心一些。但偶尔有些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累,当父母不自觉将自我价值实现投射于孩子身上时,孩子好像也成为了他们的一件作品,需要按照他们的心意去行动。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妈妈一天天衰老,可能是某一次事件,某一个瞬间,她曾经在我心中的权威感突然崩塌,她不在是我的榜样。虽然我依旧爱她,但她显然已经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爱自己胜于爱她。而对妈妈而言,我确始终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个,甚至比以往更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与自己和解,可能是岁月带给她的智慧,虽然这种智慧的背后是无法言说的心酸。就像很少有人希望他人总是对自己说“你真坚强!”

我觉得这本书很厉害的一点是作者能够非常冷静地剖析身为子女的内心独白,即使是那些在他人眼中可能会被贴上“冷血”“残忍”的语句都勇敢地呈现在白纸上。

当我看着这些句子,忍不住想指责作者自私、冷血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可能也是我不敢正视自己的地方。我的内心深处难道就不这样认为过?很多时候我也会忘记,我的妈妈也曾年轻过,也有着她自己的青葱岁月,风华正茂。

我觉得那是一种彼此对彼此间爱的有恃无恐。是一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自以为的“好”。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并不自私。真正的自私是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哪怕是出于“爱“。

很感谢这本书,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机会回顾我和妈妈的关系,让我能提前预想到不久的未来自己与妈妈告别时那种心痛,于是也能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对妈妈的态度,与她相处的方式。

其实读到最后,我会觉得我们都没有资格去定义去评价另一个人,哪怕她是我们曾经最亲密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宇宙的洪荒中,可能只是一粒尘埃,在史学家笔下可能是一个时代宏观缩影,一个社会学符号。

但幸运的是,我们有语言,我们有文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写一本书,告诉自己我曾活过,我是我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