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摘抄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摘抄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是一本由[英] 阿拉斯泰尔•里德 / [美] 鲍勃•吉尔著作,56.00元出版的4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一):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会用来做什么?

一只蝴蝶会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捉来观察,画下美丽翅膀的样子?还是做成标本,留住它的鲜艳色彩?在著名诗人里德和设计师鲍勃眼中,一只蝴蝶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部画风简单明晰的绘本,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让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想象。虽然是一个绘本故事,但是《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却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吸引了无数小朋友和大朋友。

小孩子看了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新奇有趣,可能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换到什么,也可能想看看这只神奇的蝴蝶到底长什么样子。而大人看了这本书后,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了。 比如我就会惊叹和羡慕作者的想象力,也会感叹微小事物的影响力有时真的可以无限大。 1. 一只蝴蝶让我们变成了孩子 紧扣的双手中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蝴蝶的主人想用它来换其他东西。这是典型的孩子式的思维方式,一下子将每个看书的人带入到了孩子的世界。

带着好奇心往下看,你会发现一只蝴蝶的能量竟能有这么大。他并没有单纯地拿蝴蝶去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一步步连续交换了下去。

蝴蝶换来了许愿骨,许愿骨换到了旗子,接下来就是草帽、海马、一搜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这真是个可爱的孩子,总想换一些新奇的玩具。

但接下来的交换,就开始向着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方向飞去了。最终的交换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像一个孩子能想到的,可是最后时刻的反转,又会让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单纯又可爱的孩子。

2. 奇妙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这本书想象力奇妙,一次次交换,既是那么的奇特,又看起来非常合理。

想象力真的能够创造无限可能。有一名加拿大青年用一枚艺术品曲别针,通过一步步交换,最终竟然换到了一套双层公寓。 这件真实发生的事跟书里的故事极其相似,有人说他一定是看过这本书。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也有机会得到非凡的成果。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马云……,这些人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创意开始,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果。

就像广告词里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

3. 不要轻视微不足道的小事物 一只小小的蝴蝶,居然能够变成那样无法想象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只著名的蝴蝶。

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蝴蝶效应,它可以说是达到了微小事物造成巨大影响的极致。

有时候,不重视微小事物的后果真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像一首古老的寓言说的那样: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它叙述了一段真实而又残酷的历史。就因为一枚小小的铁钉,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败亡,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微小事物有时候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做事情时,千万不能忽略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个小小的失误,有可能会让你抱憾终生。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也能折射出诸多哲理。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你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

快拿起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吧!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二):每个“你愿意用什么换”都在说“我想要”

千万不要低估字少的书,它们往往是通向有趣脑内世界的邀请函。这个脑内世界多半不是作者的,而是你自己的。

这是一本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书,只用5分钟就可以翻完。

但如果翻完就算读完,就什么也读不到。

这本书看上去讲了个“交换”的故事:

一个人用双手握住一只蝴蝶,看似和别人对话,又像自言自语

说到“愿意用什么来换”,书中出现了很多东西,而且越来越厉害,从许愿骨、风筝、纸灯笼,到瀑布、森林、雪山,再到自己的岛,以及一切

如果你还没有看这个故事,我建议你,小小的给这些东西做个分类。

当一个人对你说“你愿意用什么来换”时,他真正想的是:“看看里面是否有我想要的。”

当一个人对你说“你可以用什么来换”时,他真正想的是:“这是我想要的。”

你可以从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中,窥到他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屠猫记》里看到过的一段有趣的内容:

为什么欧洲的老童话里,主人公拿到能实现愿望的魔法棒,马上想到的都是:大吃一顿。

而大吃的美食,又总是烤鸡。

因为这些童话诞生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食不果腹。他们围在一起讲故事,与其说在追求创作的成就感,不如说是借助这种方式过干瘾,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从来就没见过什么好吃的,他们能想象的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烤鸡。

回到《你愿意用什么来换我的蝴蝶?》上,我们可以从里面出现的东西上猜出什么呢?

一只蝴蝶,小小的,不知面貌。起初,它换到一根骨头。你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交换——微小之物兑换微小之物。但在这之后,用来换蝴蝶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它们从“居家小玩意”:

升级成→略贵却非必要的东西:

又升级成→梦想拥有却买不起的家里也放不下的东西:

又又升级成→光有钱也没用要拥有很大权力才能有的东西:

又又又升级成→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大自然:

最后是→一个小世界:

把它们抽象成需求就是:生活→享乐→财富→权力→精神→自由

※作者应该过得不错,你看他没有用蝴蝶换烤鸡,又或者在创作这个故事时,他吃的饱饱的。

故事的结尾,手松了,蝴蝶飞走了。

你也许会想到黄粱一梦,想到那些年和朋友们一起发的白日梦:“如果我中了500万,我就买……",想到某些宗教中的“一切归于虚空”。

但我觉得,蝴蝶飞走的结尾更像在说:

你看,你最最最想要的终极愿望,不是一直都在那里吗?就算没有蝴蝶,你也仍然拥有它们啊。

瀑布、森林、雪山、沙漠、星星……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所有人。

至于自由,人的身体能被囚禁,心灵却不能,就算非常非常有权力的人站在你面前要求你必须想什么、不想什么,你还是可以自由地想东想西。

想蝴蝶飞过来,蝴蝶飞走了,想原来蝴蝶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任何人。

人嘛,经常会忘记自己的珍爱之物,忘记自己已经拥有了珍爱之物。

你愿意用蝴蝶换什么呢?

千万不要低估字少的书,它们往往是通向有趣脑内世界的邀请函。这个脑内世界多半不是作者的,而是你自己的。

英语里有句话:”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

怦然心动。

如果和小朋友一起看这本书,给他讲上面这些他恐怕不愿意听。

这时不妨这样使用这本书

A记忆游戏

读完一遍故事,回忆一下,书中出现了哪些东西

哪些东西书里画了,哪些没有画。

B颜色和绘画游戏

哪些东西是红色的,哪些是绿色的,哪些又是黄色的?

你想为书中提到的这些事物涂上什么颜色?

可以把书中没有画的事物,画出来吗?

C问答游戏

如果你有一只蝴蝶,是什么样的蝴蝶呢?

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想用它换什么?然后呢,你想用换到的东西换什么?

我这个大人也蛮想和朋友们一起玩这个问答的。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三):曲别针可以换别墅,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会怎样做?当你问小朋友这个问题,多半他们会回答你,让爸爸妈妈买。在他们看来很天经地义的回答,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是一本16开布面封面的绘本。故事情节有趣,画面简洁生动,讲的是一个人用他手里的蝴蝶,换东西的故事。它不仅适合于小朋友看,也适合于大人看。一个是考察你的想象力,另一个是颠覆你对于物品交换和拥有的看法。可以带领小朋友读过后,用自己的语言、画画、身边的玩具来玩,或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看他们之间用什么换。

作者由英国的阿拉斯泰尔.里德撰文,美国的鲍勃.吉尔作图。里德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诗人和南美文学学者,为《纽约客》撰稿,他以翻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闻名,他共出版了四十多本诗集、翻译和游记作品,他的作品包括《为了照亮我的房子》(To Lighten My House), 《风化:诗歌和翻译》(Weathering: Poems and Translations)等等。

鲍勃.吉尔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1960年,他和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一起开创了五角设计公司(Pentagram)的前身。1967年,他重新开始了自由职业生涯,担任插画家、设计师、教师、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他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平面设计的著作和文章,独立代表作有《平面设计变得困难》(Graphic Design Made Difficult),《平面设计作为第二语言》(Graphic Design as a Second Language),《鲍勃•吉尔,到目前为止》(Bob Gill, So Far),合著代表作有《平面设计:视觉比较》(Graphic Design: Visual Comparisons )等等。他的童书代表作还有《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用一只蝴蝶可以换什么的故事开始,从一根许愿骨,或者一个国旗,一顶帽子,然后拿帽子可以换一把绿色的伞、或者一只海马,再拿海马换一队锡兵或者97枚邮票或者650支牙签或者印着我名字的衬衫或者换一个装在瓶子的船,然后换糖果机,再换一杆枪,……最后换来了——一座岛,然后交换交换交换,就拥有了一切。这是个很美妙的故事,重点在于你能想到什么,然后想要什么。

当小朋友哭闹要东西的时候,停下来,帮他们想想这是你想要的还是需要的?

在买买买很平常的今天,不需要过节,你就可以随时下单购买你想要的东西。作为小朋友一定会有很多的玩具,但是他最想要哪一个?可能不是立刻就回答的问题。因为选择太多了!同样问大人也一样,你想要的一定是你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需要很深的思考。比如一个人口渴了,他需要的是水。但是他可能想要果汁、饮料,水果、冰淇淋、茶、咖啡等等。可见你需要的和想要的并不划等号。同样,小朋友也永远不满足他所拥有的玩具,永远对橱窗里的那一个抱有虎视耽耽的希望。对于大人们来讲,我们手里或者我们家里的东西也并不是所有都是需要的,很多是为了便宜屯集而冲动购买的,看看二手网站上那些交易的物品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要区分想要的还是需要的,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囤积和浪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绘本在引导我们思考,一只蝴蝶最后可以换一切,我们生来两手空空,最后空手而去,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共享的世界里,你想要的一定要买吗?

在共享经济的今天,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像车子、衣服、雨伞、厨房等等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拥有所有权,换句话说,这种物品归属方式的改变同样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的划分。共享车主,二手物品经营者,旅行体验师,试睡师等等这些职业都是原来没有的,是在资源物品重新划分属性的基础上新出来的,所以,凡事用买的方式肯定不是唯一选择。很多东西,你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甚至于更有创意的想法不是用买的方式。未来属于有想象力的人,没有想象力肯定要落后的。这个《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绘本在引导我们思考,想要的一定要买吗?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其他的可能呢?

曲别针换别墅,物物平等,能换什么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这个故事里,物物平等,什么都可以换。能换什么取决于你的想象力,没有任何评判标准,没有金钱的概念和限制,只要是物品就可以交换。

物物平等交换,这也是社会运作的根本原理。可是,现实中,我们用了多少评判的标准和偏见去对待物品?这个是地摊货,这个是奢侈品,穿这个就显得高贵,用那个就显得没品味……我们在给孩子讲述的过程,就是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和概念,以至于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见到路人会指点江山,在大街上都会说出,那个要饭的穷死样。这样的行为和观点不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大人。所以,我们大人要反省,当商业和广告铺天盖地,当买买买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给他们传递什么?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一个曲别针开始换,最后竟然换到了一个别墅。这个过程是不可思议的。我的蝴蝶能换什么也是不确定的,你可以有自己的版本。

想象力没有边界,没有评判,而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限制和约束也是自己加的,所以,如何保持想象力,是每个大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问题,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会引发多少思考呢?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四):《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让孩子在最爱畅想的年龄,做最美的梦

如果没有钱,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原始部落A居住在沿海地区,那里的人很擅长捕鱼,天天吃海鲜,然而有一天他们想要改改口味,尝尝牛羊肉的味道,于是他们想到了原始部落B。

原始部落B居住在广袤的原野上,那里的人最擅长畜牧,终日以牛羊肉为食,突然有一天他们也吃腻了,正想着从哪里弄点海鲜吃吃,原始部落A就上门来了。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牛羊和对方的鱼虾交换,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交换,就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交易手段。

交换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这使得交换这种行为本身变得更加有趣。

英国人阿拉斯泰尔·里德和美国人鲍勃·吉尔同时捕捉到其中的趣味,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用绘本的形式将它表现出来,于是他们共同创作了《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这本书很简单,几乎不成故事,只是一段简单的情节:

一个人捂着双手问:“我手里有一只蝴蝶,你愿意用什么来换它?”

另一个人开始想办法:用一根许愿骨换一面旗子,换一顶草帽,换一把绿伞,换一只海马,换一艘装在瓶子里的船,换一台糖果机,换一杆枪,换一个热气球,换一座高塔,换一支军队,换一座小镇,换一片森林,换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岛。

直到最后,他发现:一开始我手心里只有一只蝴蝶,而现在我拥有了一切!

本书的插图作者是美国人鲍勃·吉尔,他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为这本书绘制插图时,他只选用了4种颜色:用黑色勾勒线条,用红色黄色产生强烈对比,用绿色作大面积的铺设。

这些鲜艳的颜色十分夸张,就好像张牙舞爪的怪兽一样,拼了命的想让你多看几眼,同时跳跃的色彩瞬间渲染出的活泼快乐的氛围,极易感染小朋友,让思绪也跟随着图画跳动起来。

在使用黑色线条进行轮廓勾勒时,鲍勃·吉尔充分展示出孩童般天真随性的风格,他并不着意反应每一个细节,而是笔触有粗有细,看似漫不经心,单纯自由,好像是孩子画出的来的一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天真和烂漫。

毕加索说过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的像一个儿童。”

在绘画中,大师们拼命追求保留天真,然而本该天真的孩子们却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正规的绘画技巧、结构、笔法、色彩运用,在不知不觉间用这些成人的规则和框架束缚孩子们天生具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如果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放手让他自己去画,父母又担心孩子即学不到东西,也画不出名堂,白白浪费了时间,输在了起跑线上。

既不想放任孩子野蛮生长,又不想过早的用规矩束缚孩子的想象,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用绘本就很好解决,因为好的绘本能够将艺术、故事、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在反复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和认知。

比如《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最吸引孩子的首先就是它丰富刺激的色彩,它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教孩子什么是对比色、冷暖色、三原色,而是结合故事情节的推进让孩子自己感受颜色所表达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感官世界。

阿拉斯泰尔·里德创作了这个故事,他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诗人,出版过四十多本诗集、翻译和游记作品。在他的笔下,《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亦充满了诗意。

“我会交换、交换、交换,

直到最后我拥有了一切。”

“想想看!

一开始,我手心里

只有一只蝴蝶。

而现在,我拥有了

一切!”

故事的开始只是为了得到那只蝴蝶,然而在不断的交换中,他得到了一面旗子,一顶帽子,一头狮子,一座城堡,一个热气球,一个小镇,一支军队,甚至是一座小岛,虽然随着交换的进行,这些东西都消失了,但是由它们串联起的经历让内心更加充盈,就像老话说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容易满足的人,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也许孩子还不能理解里德笔下的深意,但是由故事带来的满足感会感染孩子,引导他们去思考生活中的小事:是不是想要的玩具就必须买回家?要不要尝试交换带来的乐趣?我愿意用什么去交换朋友小铭的水枪?

如果一个绘本能让孩子从故事联系到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那就是成功绘本。在《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中,里德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做到了。

这本书很适合进行亲子阅读,因为交换本身的不确定性为阅读创造了无穷的乐趣,可以将亲子伴读变成一次充满趣味的游戏,既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又把阅读的主体交给了孩子。

事实上,游戏从封面就开始了:既然书名叫《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为什么封面上画的是一个热气球而不是蝴蝶呢?

“热气球是蝴蝶换来的!”

“这个热气球就是蝴蝶,是蝴蝶变身的。”

“蝴蝶就坐在热气球里面呢!”

各种各样的答案会从可爱的小脑袋里不断涌现,在猜测和思考中,故事缓缓展开。

接着,我们打开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前环衬,一般的书籍在前环衬都会做精心的设计,或者与书中内容相呼应,或者干脆就是故事的前奏,然而这本书的前后环衬却是一片彻彻底底的空白,白的让人有些发蒙,难道是设计者把这么重要的事儿忘了?

前面说过,这本书不像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段掐头去尾的情节,这些空白是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场交接?意在把故事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白纸上尽情的创作,写出自己中意的交换。

每一次交换都好像是一次开放性的提问,不设标准答案,我们不急于翻到下一页,让孩子先提出自己的设想,当看到下一页的内容时,孩子们就会拿作者的想法和自己的创想对比,或是大吃一惊,或是洋洋得意,或是决心下一次要比作者想的再大一点,于是作者与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悄无声息的比赛:看看咱们谁换的东西更加有趣。

2005年,凯尔·麦克唐纳利用互联网,用一枚红色曲别针开始与人交换,换回一支鱼形笔,再把笔换成小件艺术品、汽车......就这样,随着物品的变化,麦克唐纳最终没花一分钱,换回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只要你敢想,就没有做不到的。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不如从这本书开始,打开孩子的想象,放飞思维,让他们在最爱畅想的年龄,大胆去做最美的梦。

i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五):一场交换游戏让我们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破旧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

彼得觉得马蹄铁毫无用处,于是假装没听见。

耶稣自己捡起马蹄铁,路过城镇时他到铁匠铺换了三文钱,然后用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二人在荒野穿行时,彼得又渴又饿,耶稣故意让藏于袖子里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慌忙捡起来吃掉。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不堪地捡了十八次。

破旧的马蹄铁→三文钱→十八颗樱桃,这场深谋远虑的交换,让彼得缓解了饥渴,也成就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英国诗人阿拉斯泰尔•里德在半个世纪前,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交换的故事——《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阿拉斯泰尔•里德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诗人和南美文学学者,以翻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的诗作而闻名,出版了四十多本诗集和游记作品。

作者在《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一书中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交换之旅,从一只蝴蝶开始交换,竟能换到糖果机、热气球、动物园……一切。然而,最终蝴蝶竟然飞走了。作者用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带给每个人的却是不同思考。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呢?

历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依然被奉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深深为之折服。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就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好作品。

本书初版是在1960年,2008年费顿出版社将其再版,2019年中文版与中国的读者见面。虽然穿越了个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让人无法忽视。

书的第一页是一双紧扣的手,下面用简洁的对话开场:

就这样,交换之旅正式开启。这是一场让人心跳的交换游戏,作者脑洞大开,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如果不翻阅下去,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次交换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奇妙的交换过程吧:

蝴蝶→许愿骨→旗子→草帽→海马→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圆号→枪→热气球→有轨电车→两匹木马和小型动物园→高塔→小型军队→小镇→森林→一座岛→一切

一只蝴蝶竟然换来了想要的一切,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样的交换却映射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用寒窗苦读换来学历,用学历换来工作,用工作换来收入、成就……每个人的人生就这样在一次次地交换中,体现出各自的价值。

所以说,这个故事看起来充满幻想,却植根于现实。

前面提到作者是一位诗人,所以他创作的文字极富诗意。比如:

这种意境唯美、韵律感十足的文字,不仅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诵读,也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所以,与其说作者创作了一个故事,不如说他创作了一首叙事诗。

无论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诗歌体的文字,还是历久弥新的价值,都体现出了本书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的蓝色封面上赫然印着金色的书名:“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封底印着两行小字:“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会用它来换什么?”

这种首尾呼应的不同问法,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解读的视角,也激发了读者多角度的思考。

我们再来重温一遍交换清单:

蝴蝶→许愿骨→旗子→草帽→海马→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圆号→枪→热气球→有轨电车→两匹木马和小型动物园→高塔→小型军队→小镇→森林→一座岛→一切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交换物一次比一次价值更高。一开始只是旗子、草帽这种小物品,后来是动物园、小镇、一座岛,甚至是想要的一切。

用童真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往往与价值无关,只是一场有趣的交换游戏,想到什么就去交换什么。

这是大人和孩子认知的不同。

电影《大话西游》中有一句经典对白:“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结局再合适不过。

结尾与开场一样,用的也是对话体:

当那双紧扣的手打开时,一只绿色的蝴蝶,翩然起舞,越飞越远。

故事戛然而止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

你会不会觉得懊悔、沮丧呢?本来可以拥有一切,可是转眼成空。

你会不会觉得惊喜、快乐呢?那只被一直束缚着的蝴蝶,得到了自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网上看到一位作者记录了一件真实的小事:

有一次带女儿拜佛,我看见她双手合十,认真地对菩萨说:“菩萨,祝你健康。”

我们去拜佛,往往是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小女孩却没有一点私心,虔诚地祝愿菩萨健康。她天真无邪、真诚无私的话语,令大人们不禁汗颜。

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滚打久了,很多人渐渐变得老练、精明而务实,习惯索取而鲜有付出,时常希翼着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益,就像用一只蝴蝶换取到一切那样。

当很多人抱着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个世界必然是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糟糕。

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却一语惊醒梦中人。

如果我们学会像孩子那样,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纯净的童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美好。就如同最后蝴蝶获得了自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

真的,有时候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本书的插画师是来自美国的鲍勃•吉尔,他生于1931年,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他的另一部童书代表作是《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鲍勃•吉尔用钢笔作画,既大胆复古,又创意十足,使《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充满时代的质感且不过时。

鲍勃•吉尔不仅仅是在为阿拉斯泰尔•里德的故事配插图,其独特多变的艺术创意,更是让绘画增加了游戏的功能。

其一,记忆游戏。看完书后可以让孩子尝试说出,书中共出现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文字中提及的,但没有画出来的,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其二,数学游戏。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文字中共出现了多少东西,画出了多少东西,训练孩子的数学能力。

其三,色彩游戏。鲍勃•吉尔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简洁,分别运用了红、黄、绿、黑和白五种颜色。书中哪些东西是绿色的,哪些是红色的,哪些是黄色的,哪些是黑白色的,让孩子逐个分辨出来,激发孩子的色彩敏感度。

其四,填色游戏。书中出现了多个黑白图,比如:手、许愿骨、热气球的吊篮、岛屿,让孩子试着为这些黑白图填上喜欢的颜色,培养孩子的填色能力。

其五,绘画游戏。书中没有画出来的东西,试着让孩子画出来,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

陈丹青说:“看一副画重要不是道理,而是惊喜。”

鲍勃•吉尔的绘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本书中既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也有纯真质朴的童趣,还有曾经梦想的蓝图,更有出其不意的结局。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什么样的启示。

人们在评论《哈姆雷特》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用这句话评论《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也不为过,它同样让每个人获得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真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简介:小静,童书编辑,从童话中寻找现实的影子,从故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