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父子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父子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父子子》是一本由钱理群 编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父子子》读后感(一):文人作品集

中间有几篇关于自己妻儿的文章,读起来比较容易,因为贴近生活,因为感情细腻。 前面有几篇教父母怎么做父母的,读起来有些无趣,观念值得一学。原来那份尊重几十年前已经有了,可当今父母也不见得做得到。由此说来,还是值得一读的。 还有一些,恩,说不出来写了什么,因为我没能读进去。这书不适合一口气读,一下子被一个一个的人教训,谁也受不了。偶尔翻翻,到也觉得有趣了。

《父父子子》读后感(二):我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读到胡适

鲁迅的批判自是犀利,冰心、丰子恺等人的温情更不必说,最惊讶的是读到了胡适的《答汪长禄书》,有些气话,先记下来。

“我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这一点我举双手赞同,联想到最近的事,我觉得还可以加一条

我看过一篇写衡水中学的文章,作者的观点之一是:“教育的不公平需要孩子努力去弥补”,所以他反对这种资源高度集中的高考工厂。关于衡中的争论我实在没有主见,但是可以引申一下,“父母资源的不公平需要孩子努力去弥补”——由父母导致的起点高低,需要孩子去承担。

“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很快孩子就会发现,就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世上有那么多鸿沟是永远无法跨越的,那他何苦来遭这番罪呢,给他罪受的人,他的父母,又该担上什么罪名呢?

除了简单粗暴的钱,还有家教,某些注定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家教的家庭怎么办?单亲家庭怎么办?

我同样是看了一篇报道,关于未成年单亲妈妈的,文中写她们的初衷很简单,本能的母性让她们坚持了一条不被世俗理解的路,但她们也不似大家普遍想的那样不负责任。

那些单纯不想扼杀生命的妈妈,那些未成年人,她们有考虑过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健全的家教么?他们的孩子不会恨母亲当年坚持把自己生下来遭罪么?

反驳我这番话很容易:“穷人就没生孩子的权利么?”

有,

但是,孩子也有理由恨你一辈子。

《父父子子》读后感(三):爸爸,我想对您说......

看世界杯的我,被拉过来看《父父子子》,因为今天是父亲节,我是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因为是父亲节才说“我爱你,爸爸,”这样太怂,不是我的风格,父亲在,自当日日令其开心;父亲不在,当适时挽思。我们和父亲就像是踢足球的队员,不管是负责前锋还是后腰,都是为了让人生更好,不断地接力、进球,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摆错了位置,以为是对手,拼命的拉开距离,越来越远。

酒干倘卖无-(电影《搭错车》主题曲)-苏芮

你印象中的父亲是怎么样的呢?是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写道:

还是李健吾先生描写的那个老是绷着面孔,严肃的父亲?

书中多次的提到“蜗牛”这个意象,表达一个家的概念,耳边仿佛响起了《酒干倘卖无》的旋律,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生命在于传承,就像是《愚公移山》里说: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孙,孙孙子子,无穷无尽。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家,把我们养大,因为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人生几何春已夏,祖祖辈辈无穷尽。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父子文化,君臣文化。有很多的俗语和俚语,都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每个人在生命中的角色都是“承上启下”的,比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慈子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提到孝顺,这可是万万年来的中国传统美德,中国著有很多的书籍图画,比如《孝经》《二十四孝图》等,古来就有老莱子彩衣娱亲的优秀典范,有的人认为合适,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如是开心,便是合适。

有一句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女。在父权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在家中的地方,也市一家之首,只要是人,都会犯错,又怎么会因为你是不是父母呢?关心则乱,乱则生错。只不过,成人比年幼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更强一点,犯的错误相对少一点。为人子女,理当孝顺,使父母舒畅,起表率作用,传承中华美德。

聂绀弩先生讲了《封神》里哪吒的故事,陈塘关的守将李靖的三儿子哪吒,有一天在大海里洗混天绫,搅动了海水,让龙宫震动,龙族三太子就出来和哪吒理论,战力悬殊之下,被哪吒抽去了龙筋,惹怒了龙王。龙王为了给儿子报仇,扬言:如果李靖不交出哪吒,就水淹陈塘关。面对人民性命和亲生骨肉的权衡,只能选择交出哪吒,苦苦哀求无果,哪吒只能“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辱之。这种观念,就是守旧的一种,虽是大局为重,却忽略了自己为人父的责任。

如果你的家长,还在坚守老观念“养儿防老,”我觉得,这是作为子女的失职,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其实,家长比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我们总认为家长是大人了,天不怕地不怕,其实,大家都是第一次长大,第一次面对小生命的到来,没经验可谈,他们仔细的呵护这个小生命,怕失去,就像是你丢了心爱的玩具,也会大哭一样。人人都有父母,将来也会做别人的父母,如何处事,当对得起“天地良心。”

我的父亲是一个如何的人呢?抽烟喝酒讲究的老爷们,作为子女孝顺,作为父亲慈爱,出门捯饬的光亮 ,对子女总是很宠爱,几乎不发脾气的一个爸爸。每次提到父亲和家人,总是感觉眼睛很酸,爸爸是一个六零后,算是一个新时代的父亲,没有太多的旧思想,不重男轻女,如果忽略我从一个富二代变成穷二代的事实,父亲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只要他在家,早上都会去我奶家看一眼,坐一会,陪伴聊天,喝点茶,到了午饭时间回来,弟弟放学了,也会去接他,问一些学校怎么样,同学之间相处的还好吗之类的问题,可以说,事事到位。前段时间,父亲生了重病,大伯说,肯定缺乏营养,平时你爸舍不得吃喝,都给你们了。旁观者,最清楚。

无论是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还是华丽的语言来表达,父母作为最爱你的人,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人常说,羊有跪乳之恩,我们不管是现在作为子女还是以后为人父母,敬老爱幼,这才是最大的原则。孝有千百种,不要“愚孝,”爱有千百种,不要“溺爱。”

在任何一个时代,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段旋律,让你想起了家人,方便就回去看看,不方便就打个电话。儿行千里父母常忧,年轻如你走四方,年老莫毁孝敬迟。

《父父子子》读后感(四):读《父父子子》,重点谈读鲁迅周作人文章的感悟

看到《父父子子》第一印象是,这个书名好土,其实不然,这个书名也是大有来头的,出自一段人伦经典之中——《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漫说文化丛书所选四百篇散文杂文小品文皆二十世纪名家精品,分作十册,题为《男男女女》《父父子子》《读书读书》《闲情乐事》《世故人情》《乡风市声》《说东道西》《生生死死》《佛佛道道》《神神鬼鬼》。这套书1990年就已经出了第一版了。 本书就是一种的一本,由钱理群选编。钱理群, 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钱理群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父父子子》不厚的一本书,却精选了多位文学大师关于人伦方面的散文和杂文,可以说,是帮咱完成了一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工序。而且书中的文章看似独立,其中也有所关联,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碰撞,同样一个观点也有不同的方式表达。不仅如此,这本书开头的序、附记和导读算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让我们不只是为了读一遍书而读书,而是可以从编者的角度来理解这边文章的优点在哪里,之所以被编者选中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

上学的时候,因为对背诵的恐惧,在加上对看一大篇文章的排斥,每次看到鲁迅的文章,我都提前要发懵一下。再加上学校选编的文章肯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三观,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的考虑,课本里面应该不敢挑选一些鲁迅批判力量更强的更有洞见的文章。这样一来,我对鲁迅的文章是有抵触情绪的,所以几乎没有再看鲁迅的文章。

《父父子子》的第一篇就是来自鲁迅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轻松的改变了我对鲁迅的抵触,并萌生了购买鲁迅全集的冲动,之前听书友说,鲁迅是个吐槽大神,这次算是领略了一番。在那个时代,他说:

这里,鲁迅提出了幼者本位的观点。也就是这个世界应该以幼者为重。

鲁迅竟然已经有了如此超前和先进的观念,而现在的我们在某些方面却还没有达到鲁迅所希望的那样开化。现在的父母对子女管的还是挺多的,社会对性的开放程度也不够。为什么性爱这么美好的事情要丑起名曰“黄”?黄赌毒,这在国外一些国家可是允许的呀?为什么免费的性交是合法的,收费的性交却是不合法的?为什么我们要查禁赔率更高的六合彩,而以福利惠民的旗号推荐大家买赔率很低而且一大半的利润都被活动组织者私吞的彩票?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想通过毒品来体验美好的感觉却被禁止,我觉得毒品不一定就有毒,我们可以尝试提取毒品里面对我们有益的成分,来服务我们的生活,而不敢完全查禁。为什么香烟是上瘾比较不容易,但是危害同样巨大的东西,我们却没有禁止?就因为统治者也在抽烟?就因为烟草公司每年纳税很多,是统治者重大的收入来源么?

先解释一下哭竹。吴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丧父,母老疾笃,思笋煮羹食。时冬节将至,笋尚未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以奉母,母食之而病愈,人皆以为至孝所感。 二十四孝的哭竹真有那么孝么?至亲病重谁不难过?抱着母亲哭,跟抱着竹子哭在情感上有什么区别?只是后续的神迹让人眼前一亮罢了。至于为什么单单这个会出现神迹,是因为故事创作者为了故事精彩而添加的而已,如果亲人生病是否能痊愈,得依靠我们是否够悲伤并感动上天的话,那么,我觉得肯定有其他人比孟宗更悲伤的,然而亲人还是走了。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孟宗真幸运,刚好那片竹林有天神相助。卧冰应该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给继母搞到鱼肉,拿身体的热量去趴在冰块上,希望冰块化掉,并捕捞到鲤鱼。结果神迹出现了,冰裂了,鲤鱼自动跳到他手里。她继母还喜欢吃黄雀,结果黄雀自动跑到他家。人家都说这是他的孝感动了天。在我看来,除了他的孝感动天,会不会是因为她继母有神通,能够心想事成,或者继母的爱吃感动了天。老天爷呀,你有没有考虑过鲤鱼和黄雀们的感受?它们不招谁惹谁,却平白无故的成为人类孝道的牺牲品,而且还是敬爱的上天安排的,我想,也许它们可以因为认为自己成为老天安排的孝道的陪葬品而感到骄傲呢!至于尝秽,应该是勾践尝粪,指春秋时,吴灭越,越王勾践入臣于吴。吴王病,勾践用范蠡计,入宫问疾,尝吴王粪以诊病情,吴王喜,勾践遂得赦归越。 我割股,应该就是介子推的割股啖君,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书名是父父子子,我们就可能以为这本书讲的就是父子的事情,其实不然,哭竹、卧冰,说的偏偏是母子的故事,而且母亲还可能是继母。而且,因为前面两个母子的故事,我们也许还会以为,尝秽和割股也是子女孝顺父母的事情,可多数人又错了,百度一下才知道,尝秽和割股,恰恰不是父父子子的故事,而是君君臣臣的故事,而且其中一个君君臣臣的故事还是卧薪尝胆的勾践别有用心而为之的,并不是为颂扬君臣关系而展示的故事。以上的内容,就算是对鲁迅吐槽的一个学习与模仿吧。

第二篇文章是来自周作人的《祖先崇拜》,很巧的是,这篇文章和鲁迅的观点几乎是一样的,只是换一种说法,文章更加的简明扼要一些。听说周作人和鲁迅不和,不曾想,在人伦关系上,周作人作为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观点还是和鲁迅一致的,也不知道这样的观点一致,是因为弟弟传给哥哥,还是哥哥传给弟弟,或者是哪位高人传给了他们,或者是他们共同看到了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得到的启发。在那个比较封建的年代,都敢于发表这样先进的文章,可谓勇敢之至。

在我看来,周作人的行为比那些离开沦陷区的人们要更加的大胆,他的行为也许也发挥了他积极的一面,试想,还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式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做着为人民谋福利的事情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