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读后感锦集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是一本由[日]遥洋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读后感(一):多少人在追寻的路上成为痛苦的猪

“学习到了极限,我发现的就是自己的愚蠢。

本来我的学习就从愚蠢起步,最后明白的事情,还是自己愚蠢”。——遥洋子《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今早看到书里这段话,使我想起另一个哭笑不得的境况。问:你是想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但却在追寻苏格拉底的路上,发现自己变成了痛苦的猪。

近两年有好几本上野千鹤子与他人对谈类型的书籍出版,除了这本以艺人视角写下的东大上课纪实,还有去年与同是社会学研究者又做过报社、风俗店工作的铃木凉美的对谈《始于极限》,以及与前辈樋口惠子的对谈《终于看见了自己》。这些轻松又带点学术的对谈,不仅展示了一个非常可爱又毒舌的学者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回顾了上野教授在其它理论书籍中那些晦涩的概念,对人类学领域以外的读者非常友好。

遥洋子经常在坐新干线的时候拼命读文献,某次邻座的男人睡了又醒,感叹道:要这么辛苦学习才可以上电视吗?看到这里,笑着的同时又不禁感慨,艺人在努力和勤奋这方面,要比普通人强太多。他们,也是演艺领域的专家教授啊!

共勉。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读后感(二):抢夺话语权的战争需要战术

这是一名大众传媒从业者,闯入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的学术界,体会到的两个世界的碰撞。

作者遥洋子是日本谈话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艺人,苦于在节目中被抢话,决心向传说中“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请教如何“吵架”,因此加入了上野研究会。学术界的新知,学术人的作风,都不断刷新她的世界观。她也不断反观自己工作的大众传媒业界,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带回给大众。

本书由一系列短随笔组成。在学术方面,本书内容蜻蜓点水,对很多现象缺乏展开分析。而且,本书实为1999年的作品,书中的环境与理论与当时的“后女权主义”风潮密不可分,许多现象现在已有更新的角度。但是,本书广阔地展现了上野研究会的各个话题。尤其是每一篇随笔后都附有包括上野在内的学者们的参考文献,可以为进一步阅读提供索引。

贯穿全书的还有上野千鹤子亲传的治学之道:如何读文献,听讲座,写论文,调整心态。足以让学子心有戚戚焉。

本书对我来说最好看的,是作者带着女性主义的视角,反观大众传媒业的保守陈腐(节目组由男人把持,邀请女嘉宾的标准只有年龄小、胸大),科普工作的问题(组织性别观念宣传的政府工作者也全部是男性;女性主义讲座不邀请学者只邀请艺人,因为大众还一无所知,希望艺人讲得通俗易懂),学术界与大众的脱节。作者尖锐地指出:这是知识的特权化。

作为一名传媒人,作者现实地提出:在媒体界,听众的“好感度”才是绝对权威。争夺话语权的战斗需要武器。因此,作者在最后总结出“吵架十大秘诀”。当然,在“技术”的背后还需要内容做支撑,为此必须学习。

从潜心求学,到在一线科普女权,作者说:“梳妆打扮,以求让更多人关注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发言被听到,人会不择手段。”我也想到,我们对各行各业的女权主义者,不必求全责备。不论她们因地制宜做了哪些妥协,只要达成改变行业这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好的。

另外,学者对“学术人”“女权主义者们”的近距离观察也出人意料,非常有趣。上野千鹤子在外界和善可亲,在治学上无比严厉,判若两人,既有“少女”般的好奇心,又像“恶魔”;“武斗派”女权主义者,真人竟穿着粉衣裙,留着长卷发;上野千鹤子的学生也会“充满幻想”,因为“想收集可爱的餐具”就想结婚……这是从这些学术人的理论作品中读不到的。

正像女权主义者不必要求彼此“纯洁”,学术人也大可不必对大众媒体“清高”。在抢夺话语权的战争中,能上尽上才是最好的。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读后感(三):我从书中学到的吵架技巧

书中概括了“吵架”的十大秘诀,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中的三句话:

我不懂。 XX是什么? 以及,XX有什么不好。

这三句在书里的运用,给我一种一招定乾坤的感觉。

事实上,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人有时候根本无法理解或意识到自己所使用的词语的真正内涵。就比如,我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快乐、愤怒,但什么是焦虑呢——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能意识到自己很容易为某些事感到紧张、不快,但无法将这种感觉和“焦虑”一词联系起来。

上网看别人交谈的时候,也常常疑惑有些词语,大家使用的时候真的能确切地区分出其中的差别吗?

比如“正常”和“常见”。 一件事或许很常见,但事实上并不正常。常见,也不应该成为一件事正常的理由。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所有交流场景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在我看来就源于她对文字的精准把握,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更能敏锐地察觉到对方在语言上“非准确的使用”以及由此导致的认知陷阱。而“我不懂”“XX是什么”这两句话,正是通过接连的“防御性质问”逼迫对方不断地进行自我解释,从而一步步地揭穿甚至连说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真实意图和想法。

“你到底在表达什么?” “你在用语言掩饰什么?” “你知道自己实际上在说什么吗?”

在这不断质问的过程中,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就会自己浮上水面,不攻自破。

“XX有什么不好”这一句的逻辑也是一样的。这三句的要诀都在于采取“防御性厚颜无耻”的策略,不急于自证,而是将问题抛回去。

“我认为现在男女已经很平等了。” “你理解的平等是指什么?”

“me too运动让男人与女性相处时过于小心翼翼,需要顾虑的太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男人小心翼翼有什么不好?” “这样为什么会不利于工作?不懂。”

一旦对方开始为自己的观点辩解,思维上的漏洞很容易就会被捕捉到。而作为反方的我们有一堆活生生的例子可用于反驳。

【话又说回来,这几句还挺像糊弄学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