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遗产》读后感精选

《遗产》读后感精选

《遗产》是一本由[英]凯瑟琳·韦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产》读后感(一):像一部剧情片电影 还是蛮有味道的

读这本书,像是在揭开一个错综复杂、细密难拆的秘密。看故事里的人因为自己的偏执,傲慢,和仇恨让秘密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压迫内心底线,喷薄而出,伤害自己以及更多的人。

祖母卡洛琳,母亲梅蕾迪丝,女儿蓓思,艾莉卡,外甥“被死亡”的亨利,被祖母年轻时候偷来的仆人的孩子迪尼的爷爷,迪尼。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难以启齿的秘密。

卡洛琳的秘密:错偷了仆人的孩子,并为自己的前途偷偷遗弃了孩子。

梅蕾迪丝的秘密:没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却羡慕和渴望着和母亲的仇恨对象做朋友一起玩耍,最终也变味为仇恨。

蓓思的秘密:以为误杀了讨厌的亨利,而精神失常,久郁成疾。

艾莉卡的秘密:一边寻找着姐姐隐瞒的真相一边默默暗恋着姐姐蓓思的旧情人迪尼 。

迪尼的秘密:救了失忆的亨利,害怕遭到误会一直隐瞒着真相。

这些埋藏人心里的秘密就像通往平静心湖路上的幽深黑暗刺棘丛深的灌木林。需要一层层剥,不断的推翻铲除,让光照开路,才能得见一切,原谅一切。

在这些光影交错纷繁杂乱的秘密里,揣着这些刺棘的人也变得尖锐刻薄,敏感极端。

就像最终迪尼所说的“恃强凌弱和带着仇恨生活的人不会幸福,冷酷和处处挑衅的人也不会是幸福的人”。让一个悲剧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只会引发更多的悲剧。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叫以德报怨。如果每个人内心能更敞亮的话,世界上的“刺猬”会少很多。

晚上和许久为见的友人谈心,掏心窝子说了很久很久的话,两个平时话不多的人像是一下子透支了以后几个月说的话的额度。

理智的讨论生活里的苦难,以互相励志的态度面对它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容易,每个人也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

《遗产》读后感(二):孩子的迷宫

在世界每一个迟钝的转折处,都有这些失去一切遗产的人,灿烂或者心碎。凯瑟琳•韦伯的《遗产》有着电影《stoker》的阴郁,更有一种循环的悲剧感。我们看着艾丽卡和蓓思一对姐妹因为外祖母梅蕾迪思的遗嘱继承斯托顿庄园,艾丽卡却在外祖母的遗物发现家族的秘辛,关于曾外祖母卡洛琳的孩子。就如斯托顿庄园里的露水池塘,对于艾丽卡是一个溺水的心悸,却在更深处暗流着寒冷的回忆。

在命运的既定视角,这份遗产不仅属于刚刚降临的现在,还是属于遥远的过去。它从未远去,一直都在原地等候,等着她们再去相认。哪怕它改姓换名,终究是一个无法磨灭的存在。哪怕我们过了河,又转身烧毁桥,拆掉存在的证据,但是滚滚浓烟的记忆,总会湿润双眼。斯托顿庄园的秘密往事,有着足够的时间折磨。

富家小姐卡洛琳,因父母双亡寄养在姑妈芭茜达,她却始终得不到姑妈的母爱。当她遇见新近丧父的农场主科林,似乎两个人可以互相慰藉受伤的心。两人的闪婚的,不仅让卡洛琳失去姑妈的庇佑,也要她从纽约城定居到俄克拉荷马州,在那西部的荒凉之地新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蜜月期的池塘游泳,成为两个人最难得欢娱时光。刚告别旧生活,新生活就是这般的措手不及。郊狼扰了卡洛琳的梦,也让科林乱了马蹄命。

艾丽卡执著的寻找那个失踪的孩子,也是对下落不明多年的表哥亨利的纪念。如电视剧《Raising hope》,孩子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希望。卡洛琳她也以为那个孩子是死去丈夫科林的遗产,是再次拥抱生活的可能。当她改嫁卡尔科特,这孩子如同一根刺,只能被遗弃。但失去孩子,等于失去自己的一部分。她和蓓思一样,有着孩子迷失的阴影。所以梅蕾迪思也一直得不到卡洛琳的母爱。这份隐形的遗产,却造成卡尔科特家族对定斯代尔家族的仇恨。

艾丽卡对这份遗产充满着困惑,因而更加坚定地完成这个使命,修复那尚能辨认的真相——它曾经就在那些人的中间,就在一代又一代的轮回中间。当她们终究不用愧对这份心碎的遗产,可那久远的真相依然不知该往何处的迷茫。

《遗产》读后感(三):地久天长有时尽

《遗产》所描述的故事已经足够长,以至于你能在同一部书中看到白色高尔夫轿车和马车。故事以AB曲的双重奏形式讲述了一对母女与一对姐妹的故事,而两者的交集就是作为遗产的庄园。

蓓思和艾丽卡是一对姐妹,由于外祖母的去世,他们来到了这座作为遗产的“维多利亚式、新哥特风格的高大建筑”,这是他们外婆梅雷迪斯的遗产,按规定,如果他们不搬进来,斯托顿庄园就会被卖掉,而费用会捐给慈善机构。然而,蓓思和艾丽卡实际上并不打算搬进了,这里的回忆并不美好,还有一个似隐似现的谜团,他们的表哥亨利就是在这里失踪的。而庄园的阴森则使他们想起了刻薄的外婆。

但事实上,外婆本来就是一个受害者,而这个故事就是另外一条主线,他们的曾外祖母,卡洛琳。卡洛琳曾经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少女,不顾姑妈的劝阻和一个男人结了婚,生了小孩,但那个男人却坠马身亡,而卡洛琳则把孩子放在了庄园外的修鞋匠那里。再后来,卡洛琳有了和现任丈夫的孩子,也就是梅雷迪斯,但是卡洛琳总是高兴不起来,她总是说服自己,过一段时间就能适应这个孩子了,但最终,弃婴的噩梦一直跟随着她,也使得梅雷迪斯没有得到母爱,并憎恨那些不属于庄园的穷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凯瑟琳·韦伯将象征的意义赋予了这个庄园,以及露珠池塘。庄园里是代表着压抑的个体,庄园外则有着“吉普赛女孩”,有着迪尼,而露珠池塘则代表着连接两者的纽扣,甚至连亨利的失踪也与这个池塘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另一方面,作者将所有的秘密包裹在人们的“非全知”上。每个人都会因为误会和懦弱犯下过错,而这些过错也最后变成罪业反噬其身,尤其是当最后亨利的谜团节开始,你也会发出“可笑的是宿命”这样的感慨。但作为AB曲双重奏的两个故事却有着最后不同的结局,也似乎告诉人们,争取比记恨更有力。

当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描写诸多女性角色时,也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如现在流行的,闺蜜既是朋友,也是敌人,凯瑟琳很好的把握了女性在面对爱情、亲情与自我间的矛盾。一切似乎都宛如艾丽卡的红绳,当她多年后回到庄园,还是情不自禁的去摸摸床底下自己系的红绳,这个红绳不代表什么,但代表着从此以后艾丽卡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天长地久有时尽,尽的是芳菲,不是草根。

《遗产》读后感(四):内在的遗产,诅咒的解放

看介绍我误以为这是一个围绕着金钱的阴谋故事,结果实际看了以后大出预料。金钱与阴谋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占据任何主要戏份,事实上,祖先所遗留给姐妹们的,与其说是任何外在的奖励,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亏欠,或者说,是罪业和诅咒。这种罪业和诅咒名为人性的弱点,而整个故事,就是关于一对母女的陷落,以及一对姐妹的重生。

整个故事是一次发现历史以及自我探索的双重历程,小说用双线跳跃的形式,向我们切换展现着曾祖母一代的生命经历,以及曾孙女一代的探索过程,随着故事的进程,先祖的罪业与内在的弱点不断向我们展现,与此同时,这一代人对自己童年秘密的发现也在不断展开,曾祖与祖母,母亲与女儿,四代人中的两对母女,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曾祖被自己的罪恶长久笼罩,从而将痛苦遗留给自己的孩子,而母亲一代用爱养育了女儿,使得她们拥有了从过去的秘密、阴影、错误中走出来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由一位女性作者写的,而书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女性,可以说这是一本女性的自省之书。书中曾祖母所犯下的罪业,完全是咎由自取,她没有遭受任何其他人的迫害,几乎一切不如意都完全是她自身的弱小所导致的,这种弱小使得她一再延误了适应环境的机会,从而最终在命运的捉弄下,犯下了自己永远无法原谅的大错。而她对于自己的大错,不仅无法面对,更进一步用更多的错误去自欺,结果这种病态最终殃及了自己女儿的一生。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大时代背景之下对女性的限制造成的——但是在她到达的那片新大陆,她曾经有过机会,有过选择,有过自由,但是她没有抓住那一切,而被关在名为无力的囚笼中。

我们通常会说应该对弱者抱有同情之心,这也许没错,但至少有一个人不该对弱小抱有同情——那就是弱者自己。幸运女神青睐积极准备的强者,同样,厄运女神的罗网亦等待着那些束手待毙的弱者,我们身为凡人并不需要再对弱者多加责备,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了生活的裁决。在命运女神那里,弱小已经被打上了原罪的印记,就像小说中所展示的那样,如果你没有一棍子消灭掉毒蛇的能力,你迟早会被罪恶所诱惑。

而作为曾孙女的主人公一代,之所以能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固然有着时代之风的变换,有着母爱的支持,但根本上,还是她对真相孜孜不倦的追寻,以及对姐姐全心全意的关爱和支持,支持别人使我们强大,此言不虚,而真实女神只会给那些勇于面对她的人以最大的回报。于是在最后,童年的秘密被发掘,旧日的枷锁被打破,囚禁其中日渐衰弱的人被解放出来,彼此理解,重获新生。

这就是她对于先祖苦涩遗产的,最好的运用,也是她给自己的,最满意的答案。

《遗产》读后感(五):心债

从英国庄园到美国农场,一个女人从空中花园般的爱情天堂跌落人间。面对环境的逼仄,命运的大起大落,她脆弱的人性终究没能通过残酷的检验。环境的骤变、内心的挣扎砥砺着她的脾性,她的内心世界一点一点地悄然发生改变。猜忌引发的后果犹如多米诺骨牌,她的未来生活、她的后代,都在这强大的连锁效应下,一蹶不振。

同样是从英国庄园到美国农场,历史的沉舟侧畔,姐妹二人凭借回忆和信件,在虚拟的记忆回溯中,决心查出真相,完成对整个家族的救赎,结束彼此的遗憾。她们抽丝剥茧,拨开迷雾,追寻历史过往,终于在理解、坚持与包容中获得重生。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空间思维在美国蛮荒农场和英国贵族庄园间来回切换,这带给我足够的感官享受。小说叙事手法采用两条主线双重奏的形式:第一条主线发生在美国农场,主要人物是卡洛琳——科林•马西——印第安人“喜鹊”一家;第二条主线在英国庄园,主要人物是卡洛琳第四代后人艾丽卡、蓓思姐妹二人,以及迪尼、哈里这些庄园外部“不受欢迎的人”。

我打算主要分析一下卡洛琳的故事,因为整部小说故事的源起及后续遗留问题,都与她有关。她的性格大变,不仅波及到她的女儿梅蕾迪思,还有艾丽卡她们的表哥亨利,家族中这些负面角色几乎都与她有内在关联。

【从英国到美国】卡洛琳和科林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就不顺,遭到卡洛琳的姑妈芭茜达的阻挠。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跟随科林来到美国,然而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又给他们的爱情雪上加霜,她不会做农活,不会骑马,炎热干燥的气候使她无法入睡,皮肤也开始变差,牲畜的气味令她恶心,看着周围人熟练自然地驾驭自己的农场生活,她感到被孤立了,就是无法融入进来,她觉得自己压根就不属于这里,连科林手底下的伙计都看出来了:卡洛琳的气质、学养、雍容华贵,在这里发挥不出任何作用,她跟他们太不一样了。

环境的恶劣与不适,或许可以用时间去缝合、弥补,可一旦感情上出现了危机和猜忌,后续的事情就变得无法预料了。科林的雇工——喜鹊一家,卡洛琳一开始就对他们没什么好感,而且喜鹊的存在不断刺激着她,提醒她是个失败者:喜鹊是能干的农妇,喜鹊怀孕了而自己怎么也怀不上,老公科林对喜鹊的态度和行为透着一种微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和喜鹊之间到底是不是清白的。种种这些因素,都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她,从而导致她最终做出了那件懊恨终生的事。

【回到英国】然而事情还没完,残忍的大环境甚至连将功补过的机会都不给她。“别忘了,在那个年代一旦你有了小孩就没人再找你了。找不到工作嫁不了人,什么都做不了。”(P302)那个时代不允许一个姑娘家带着孩子,无家无主,独自生活。她回到了英国,也一样过着无法安心的日子。流俗的社会观念压迫着她,使她再一次做出了糟糕透顶的选择,二度背上良心的重债。那个无辜的孩子、她终身所爱的心上人、她曾经对自己的愿景和期许,也都不得不掩藏起来。接下来,卡洛琳被迫与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生下的孩子又接二连三地夭折。渐渐地,她心如死灰了。

【余生】卡洛琳逐渐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偶尔有过正常人的情绪流露,也仅仅是燥怒。她的女儿梅蕾迪思在这种影响下,也变得和她一样难以让人亲近,尽管她小时曾竭尽全力地像小丑似的讨母亲欢心。“恃强凌弱和带着仇恨生活的人不会幸福,冷酷和处处挑衅的人也不会是幸福的人。她们会这样正是因为她们不幸福。”(P406)这是一个循环的命题,也是一个难以逃脱的宿命。卡洛琳可恨,也可怜,我见证了她的性格是怎样在命运的漩涡里悄然变化的,其脆弱的人性在残酷现实前是多么不堪一击,我为她感到无奈。可是,这错误的的确确是她犯下的,她干下那些令人发指的行为时,是清醒的,有意识的,甚至是有目的的,她完全可以不这么做,但人有时就是容易被那些在事后看来相当愚蠢的行为带入歧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过去的罪孽一直悬在她心头,至死都没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不过还好,我们在艾丽卡和蓓思的身上看到了曙光,她们终于放下了过去,重获新生。故事的最后,在读到卡洛琳给科林写的那封信时,心酸酸的,不由得潸然泪下。

原谅我不得已又谈到人生。想起了一个小故事。2003年“非典“期间,黄明雨(立品图书创始人兼董事长)40天在家里闭关看书。这40天,他就像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一把,一天读七八本书,从历史到哲学,到宗教,到戏剧,到艺术批评,包括文学,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他有时候喜极而泣,有时候非常抑郁,那时他一天记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后来他总结道:“我发现,无论是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都在谈一件事情,无论是以小说的形式,还是以哲学理论的形式,或戏剧表演的方式,都在讲一个问题:人心如何安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宁的心,因此,心如何安,是一个大问题。”

人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我们应该追寻什么?又能追寻到什么?万贯财产,百年寿命,如果活得不开心,又有什么意义?读过这本书后,我若有所思,而借用黄明雨的这段话来表达,我想,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