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话比利•怀尔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对话比利•怀尔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由卡梅伦•克罗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4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一):嗯,是他把它搞砸了。——收集怀尔德式触动

看完本书的朋友会知道,“搞砸了”是正文的最后一句。最后一句俏皮话,最后一次怀尔德式触动。事实上,作者卡梅伦·克罗不仅没有搞砸,恰恰相反,他带给我们一本妙趣横生的书。评价本书时,妙趣横生这个词,在我之前至少一千个人用过,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人用,越多越好。

——我提出让他来通读整个文稿。怀尔德立刻就拒绝了。他留给我的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一种悲喜交加而富有真情实感的幽默。怀尔德式触动(The Wilder touch)。

“不,”他愉快地说,“我不想读它。”他停顿了一下,“这样我就能一直跟别人说:嗯,是他把它搞砸了。”(p419)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二):最后一个可爱的大师

现阶段我国的电影和社会一样,浮躁,急功近利。不说别的,最近刚上映的盗墓笔记,真的没有一点艺术追求,死皮赖脸地搞基也就罢了,任何感情都有被感动的概率,关键是不能触动人心。反正南派三叔捞钱呢还是没能力呢,不知道。

比利怀尔德这本书,厚厚的一本,精装。翻开来全书除了作者的序言,其他都是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可以从各种细节来了解这位黄金时代最后的大师。当然,说话总是带着主观意思的,所以也不必强求客观,这样的人也就无趣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比利怀尔德的剧作能力,要知道,他是从编剧入行,因为不想导演糟蹋他的剧本才转行导演。他写的剧本,结构精致,人物可爱。细节饱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世俗的智慧,总是在看完之后忍不住感叹,如何才能做到他那样完美?!

没有答案,最重要的是,写,一直写下去。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三):对话比利怀尔德 2018-1-5

这本书是一本类似《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以作者卡梅伦克罗与怀尔德的对话来探索怀尔德的剧作技巧、对喜剧的理解和在怀尔德70年的电影生涯中的轶事。 作者卡梅伦克罗也是一名导演,而且对怀尔德也得有相当强烈的推崇,所以在想偶像的对话中,当然不会缺少对其创作方法的好奇。克罗在多次前往请教后才得到采访怀尔德的机会,也许这个机会是怀尔德对克罗同行的汤姆克鲁斯的好感促成的,但可以从书中看出,两人的对话在前期并没有很投缘,直到事情进展的中间,两人才想个好友般的亲切,从克罗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对话的形式使这本书看起来稍显随意,结构也不够紧凑,阅读时按内容调整阅读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在其创作生涯中,怀尔德受刘别谦的影响最大,他对刘别谦的手法也相当熟悉,在创作中,遇到难题时,他常以“刘别谦会怎么做?”来拷问自己,汲取创作灵感。 记者的经历给了他分辨真相的能力,他自言自己能看出哪些是人们喜欢的,哪些是人们想要的;他从编剧转变当导演是因为他的许多好剧本都让别人给糟蹋了,在采访中他这么说道。 作为一名犹太人,他在希特勒执政时从离开了德国,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定居美国。他想拍《辛德勒名单》,也对斯皮尔伯格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他自己很喜欢该片结尾斯皮尔伯格将黑白转为彩色的手法。 高度评论了库布里克,说库布里克的作品都很棒;怀尔德最喜欢的作品是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还提到过威廉惠勒《黄金时代》、大卫里恩《相见恨晚》、《彗星美人》、《教父》、《阿甘正传》、特吕弗《日以继夜》、费里尼《甜蜜的生活》、《罗马假日》、《陆军野战医院》等片。 他自己的作品中,《桃色公寓》是其创作巅峰,《柏林艳史》、《七年之痒》、《龙凤配》、《战地军魂》、《双重赔偿》等都得到众多观众包括他自己的认可。 比利怀尔德是个挺有趣的人! 在创作上: 1.讨厌重写剧本怎么办? 想办法丰富它!另外,找一个好的审查者,以看到评论和反馈。 2.没有具体主题一般不会开始写作; 3.收集戏剧情景,那些可能发展成剧本的东西; 4.如果你在第三幕遇到了问题,那问题应该在第一幕里; 5.抓住观众的喉咙,不要松手; 6.你能把情节点隐藏的越巧妙越优雅,你的编剧水平就越高; 7.在做旁白时,不要讲观众已经看到的东西,讲他们看不到的; 8.第二幕中发生的事情要能开启电影的结尾; 9.第三幕必须建筑在节奏和动作上,直到最后一个事件发生,然后…… 比利怀尔德说: “我从来不写拿不到钱的东西。” “当导演——正经的导演,不是电视导演或者别的什么——这个工作会在你体内吞噬你。你需要吸收的东西太多了,而问题是你总是不得不从别人那里吞下大量的垃圾。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你一旦和那些人开始了,就必须适应他们,因为如果电影拍到一半,出了什么岔子,他们会踢出去的人是你,而不是某个演员。”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前段时间大致看完了导演比利怀尔德的作品序列,于是想更多的了解一下这位导演,我比较喜欢看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谈,国内引进的比利怀尔德的研究较少,而相对来说这本访谈相对来内容较丰富。

这本书主要由记者卡梅伦·克罗采访导演比利怀尔德的谈话集组成,整体来说不太成体系,可能与采访者本身的水平有关,比利怀尔德在谈到创作中问题的时候难以接下去深挖,也可能是因为比利怀尔德本身就不是那种侧重于个人表达的创作者,他直言不讳所追求的就是精巧的制作,电影一定需要观众。在这次访谈中,作者反复追问他的童年经历和影响他创作的源头事件,比利怀尔德对此很冷淡。我倒不认为是因为比利怀尔德不真诚,在观看他的作品序列时,的确很难指出哪部作品能找出他个人表达的影子。

不过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创作中的许多细节很有意思。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热情似火》中杰克莱蒙在和富翁共度春宵之后,在给托尼柯蒂斯讲述昨晚情景时,他手里拿的沙锤是这场戏里必不可少的道具。那是用来调整节奏的,他解释到,当杰克莱蒙说完一句笑话时,观众们的笑声会有一个延续,若是摇动沙锤多等几秒再开始讲下一个笑话,这样会使得笑话不被淹没。在喜剧的创作中,创作者通常要多给一些笑话,因为实际演出的时候能被观众捕捉到的笑话比剧本上呈现的要少很多。虽然没有个人表达,但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有具体的主题再开始写作,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甚至不会开始写作。如果找到了一个好的开头或者是一个像结尾还不错的东西,却没有足够的能够支撑起中间内容的矛盾,那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比利怀尔德还谈到他的创作中角色的名字都是不可替换的,一个好名字有一种特定的力量。杰克莱蒙能胜任一切角色——除了正儿八经的好情人之外,而玛丽莲梦露身上有一种优雅的粗俗,让人不忍心指责。我觉得他概括的相当精确。他也谈到了如今(90年代)好的演员越来越少了,当年有无数的演员可供选择,现在只能想到特定的几个人来演(这一点和今天的中国还真像…)。和幕后创作人员合作的细节他也谈到了,不过由于我学识浅薄许多都不太熟悉。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一年得写150个剧本,即使最终拍出来的只有五十部,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当年的创作者整体技艺精巧。“我不喜欢采访,因为我得思考我自己,我不喜欢思考我自己,很无聊”,比利怀尔德如是说,这让我陷入思考,毕竟我们现在有太多情怀表达先行,而技巧粗糙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者忘掉自我才是进阶的正途。

另,摘录比利怀尔德对其他作品的评价:

1、最喜欢的导演是路易斯布努埃尔

2、对于费里尼,喜欢《甜蜜的生活》和《卡比利亚之夜》

3、桃色公寓灵感来源大卫里恩《相见恨晚》

4、导师是刘别谦,办公室里挂了一句标语“如果是刘别谦会怎么做”

5、如果要说最想拍哪部电影,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可惜当时被斯皮尔伯格抢先

6、喜欢库布里克,但不喜欢《巴里林登》

7、看过的电影里面最喜欢《战舰波将金号》

8、自己的电影中,犯错最少的是《桃色公寓》

9、阿加莎懂得结构,但没有诗意。钱德勒有诗意,但没有结构。

10、能把他逗笑的喜剧导演有:刘别谦、卓别林、杰基格里森、史蒂夫马丁

《对话比利•怀尔德》读后感(五):狐狸怀尔德

当我们去读一本导演的访谈录,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读一本他的传记或回忆录。在里边,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导演生涯的回顾,与明星合作的轶闻往事,以及对同时代人的看法。正如今天,人们从不指望通过传记来评定传主的历史地位,访谈录也只不过充当了“高级八卦”记事簿的作用,于学术研究贡献有限。但这很有必要。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更希望在专业论述之外,获取一些逸闻趣事,了解当事人的生平和创作,仅此而已。说到底,并不是每本书都需要用脊梁来读。

对话比利•怀尔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怀尔德都不是一个理想的谈话者。事实上,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对他印象恶劣的人不少。雷蒙德•钱德勒和亨弗莱•鲍嘉都曾跟他闹翻,希区柯克对他不置可否。路易斯•B•梅耶第一次看完《日落大道》,大骂道:“这个年轻人,怀尔德,怎么敢这么干,咬给他喂食的手?”怀尔德回敬一句:“我就是怀尔德先生,还有,你怎么不呢?”傲气毕露无遗。

由于怀尔德的抗拒,卡梅伦•克罗花费了不少时间来说服他做成这本对话录。实际上,在进行访谈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都不确定这究竟只是一个系列采访还是一本正在成形的书。每次访谈结束的时候,克罗都要把出书的构思重新说一遍。但直到系列访谈的最后,怀尔德才终于点头,同意把对话内容整理成书。正因如此,作为一本访谈录,《对话比利•怀尔德》显得较为凌乱而不成体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闪光的片段,但就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一串连起的石头,幸好,中间夹杂着一些耀眼的珍珠。

说怀尔德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话者,另一个原因是他总是选择性地回答问题。有两个话题,他始终回避。一是影响他创作的源头事件,二是他自以为失败的作品。前一个问题,克罗多次提起,并直指怀尔德与父母的关系,还问怀尔德是否曾在柏林当过陪酒舞男。怀尔德对此一概回避。只有随着访谈的深入,双方的慢慢熟悉,怀尔德才开始谈及他的家庭,但从不深入。后一个问题则始终存在。怀尔德对谈论他的劣作似乎极为敏感,甚至害羞,因此这一部分总是草草收场。后果就是,整部访谈录看下来,话题始终不离《双重赔偿》《日落大道》《控方证人》《战地军魂》《桃色公寓》等几部名作。不过,话说回来,谁会关心那些搞砸了的作品啊?

尽管克罗对怀尔德推崇备至,但在影史上,怀尔德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评论家都认为他的作品粗制滥造。大卫•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把他一笔带过,宝琳•凯尔则对他从没好感,说他的作品“缺乏感情、激情、优雅、美感以及品味”,说他“双眼盯着钱,或者说是盯着成功,盯着会带来金钱的娱乐价值。”

宝琳•凯尔的评论让我想起巴尔扎克。在许多论者眼中,巴尔扎克同样是一个“双眼盯着钱”的俗人。在他的作品里,只有庸庸碌碌的小市民,为了蝇头小利奔波、努力,乃至谋杀。巴尔扎克笔下的猥琐的面包师、鞋匠,贪婪的箍桶匠、酒店老板,和怀尔德电影中的保险员、小编剧何其相似。怀尔德与巴尔扎克一样,对俗世中的蝇营狗苟有着天生的敏锐,也有着相同的粗糙俗陋。正如你不能指望巴尔扎克写出细腻优美的爱情篇章,怀尔德也拍不了精致的抒情小品。但他旺盛的精力,却最终孳生了一座悲喜夹杂的人生森林,从而超越了所有的精致优美。

怀尔德孜孜于喜剧的拍摄,也可能导致了评论家的贬抑。毕竟,在好莱坞,乃至全世界,喜剧都是最受欢迎但始终上不得台面的电影类型。对此,怀尔德深有体会。他对克罗说道:“喜剧从来都不被认真对待。它们被当做微不足道的东西舍弃。而其他的电影会赢只是因为它们严肃。”在另一次的访谈中,他再次提起人们对喜剧的排斥和贬低,讽刺道:“得奖的都得是演瘸子或者弱智的……任何演个驼背的逗比一个优秀的男主角更有机会。”这句话放在今天都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只需看看近年来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的评奖,不把自己折磨成皮包骨头或者重症患者,简直都拿不了奖,就知道怀尔德所说的话是多有道理。怀尔德并非没有能力拍正剧,但他始终对喜剧情有独钟,声称:“我唯一的志向就是娱乐。”这态度倒很值得今天的喜剧导演学习。

可以说,任何访谈录的出版也不太可能导致影评家对导演的评定。但通过读访谈录,我们仿佛置身于现场,参与到一场与喜欢的导演进行的对话中。就像一个粉丝看到心仪已久的偶像,难道不想知道他平时怎么生活和工作,怎么和其他明星交往?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就让我们抛开所有学术评价和江湖地位的考量,好好和怀尔德聊聊吧。

影史八卦

1. 怀尔德在《良宵苦短》写了一场戏,男主角查尔斯•博耶和一只蟑螂对话。但博耶要求导演把这场戏去掉。随后,怀尔德就把他后面的对话全部删掉了。(真•腹黑)

2. 怀尔德拍《龙凤配》的时候,写不出来剧本,就请求赫本假装头痛,把当天的拍摄时间消磨过去。过了两天,怀尔德才终于把剧本改好。(重度拖延症)

3. 怀尔德说他从不睡明星。如果真的特别有欲望,就去睡替身演员。(有原则的潜规则)

4. 怀尔德早年在维也纳当记者,曾到弗洛伊德家采访,但只说了一句“我是记者”,就被弗洛伊德赶出了家门。

5. 刘别谦是怀尔德的入行带路人,据闻他最后死在妓女的怀里。怀尔德否定了这一说法,但确认刘别谦死于滚床单之后。(刘别谦式死亡)

6. 林白在驾飞机飞越大西洋之前,组织者找了一个小餐厅的女服务员去抚慰他的紧张情绪。怀尔德本想把这一幕写入《壮志凌云》,但最后未能如愿。

7. 怀尔德说梦露难以合作,早上开机,通常下午才到。但他喜欢梦露多于赫本,说梦露总能给人以惊喜,而赫本则从不逾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