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经典读后感有感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经典读后感有感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是一本由Patchett, Ann著作,$ 32.76出版的2013-11图书,本书定价:32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读后感(一):短篇 - 幸福婚姻的故事

这是她的小说,这是她的故事。

从头到尾读完小说,也稍稍了解了她的生平。这算是自传的小说体么。

很喜欢她的文字,如涓涓流水,很细腻,很有个性。有时候觉得作者写得一堆不相关的事儿,看到最后,会恍然大误,原来,这一些都是铺垫,铺垫出一个美好的故事。

她写的小狗,从想要小狗,跟小狗不离不弃,到小狗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写姥姥,和姥姥渡过的最后的日子。

她写她的修女老师,与她渡过的美好的时光。

她写离婚,到自己的永不结婚,到自己心甘情愿的嫁给她爱的人。

她写闭关,到酒店闭关写作。

她写警察,父亲是警察。以及一系列想写关于警察的事儿

她写短篇小说,每个小说都有它独特的体验。

她的笔下,活脱脱的写出了她自己。她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话题最多的,最了解的不过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一辈子可能对每个人都在讲着这个唯一的话题。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总会听出不同的韵味。

美好的婚姻,她教给你的是,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帮助你的另一半儿成为更好的人。仅此而已。

也许,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另一伴才是婚姻的真谛吧。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读后感(二):这是一个关于幸福婚姻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幸福婚姻的故事

Ann Patchett (安·帕切特)

读过一些作家的作品之后,会因为其文字之磅礴或精美而对其心生景仰,比如托尔斯泰,海明威,村上春树,塞林格,...... 但是对其人要么了解甚少,要么因其为人多少带些天才的与众不同,或者多少有些怪异之举,所以也就大多停留于仰止。而另外一些作家则人如其文,让人钟爱。最近在读的这一本美国女作家安·帕切特(Ann Patchett) 的散文集 “这是一个有关幸福婚姻的故事”,非常喜欢,而作者本人也逐渐跨入了我钟爱的作家的行列。

最初读过Patchett 的书是“奔跑(Run)", 讲波士顿几个家庭二十四小时之內的一次意外事故及其引发的连锁效应,涉及政治,亲情,种族,觉得写得不错。另外两部Bel Canto 和State of Wonder因为看介绍觉得情节有趣,买了放在架上待读。Ann Patchett 前两年曾经上过纽约时报的头版,因为在纸书销量递减,实体书店日趋萧条的今天,她却逆风而行,在田纳西纳什维尔开了一家独立书店,名叫Parnassus,在当时轰动一时。在网站的主页,Ann 这样介绍她的书店-“在希腊神话中,Parnassus 是文学,求知和音乐的家园。我们是纳什维尔的Parnassus, 为纳什维尔热爱文字的人提供一个避风港,为作家提供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为读者介绍更多的书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补充和增进纳什维尔原本丰富的文化品质,因为纳什维尔就是南方的雅典。” 我自己做为一个独立书店忠实的顾客和捍卫者, 看到这一段不禁动容。Ann 的非小说类作品偶尔也会在各种杂志读到,但对她的了解也仅此而已。

日前在图书馆新书架上看到这本由浅黃到桔红为封面的书,不由眼前一亮。封面像是彩虹中最为明艳的那一段,而书名也是让人心怡:“这是一本有关幸福婚姻的故事”。借回家来,读过两篇之后就爱不释手。这本书收集了帕切特非小说类的创作,大多是为各种杂志撰写的文章。在帕切特的心中对小说是情有独钟,而这些散文,“最初不过是为了赚取稿费,从而支持艺术创作,它们本身并未被当成艺术品,然而也许正因为此,它们也摆脱了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应了反璞归真的初衷。

全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二篇散文杂文,曾发表在各种文学杂志与报刊,涉及范围包括婚姻,家庭,居所,写作,读书,以及自己的独立书店。Ann的文字非常朴素和精炼,有着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对事实的尊重,同时又有小说作家擅长构局铺垫的特色,每毎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娓娓道来,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如读小说一般精采。而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自我的真实剖白和她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二者合一,使其笔下诸篇熠熠生辉。

书中第一篇“怎样阅读圣诞故事”,非常动人。作者讲了自己生在一个离婚的家庭,母亲和继父共有六个孩子,每年圣诞节六个年纪不大的小孩子凑在一起过节,情境可以想象,因此作者说自己从来不喜欢过圣诞节。她的父亲也已再婚,人在加州,每年圣诞节的清晨会打电话给她。有一年的圣诞节,她父亲在圣诞前夜给她打电话,为她读了一个故事。那一年她大概十二岁。故事由一个成年女子回忆自己幼年度过的圣诞前夜。她在教会孤儿院长大,每年圣诞节会分到一份随机抽到的礼物,而礼物从来都让人失望。有一年她收到的是自己非常想要的一套彩色铅笔。但是清晨她们被修女们唤醒,为了去探望修道院附近的林中来了一群吉普赛人。那些吉普赛的孩子们又穷又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孤儿院的女孩子于是将自己刚刚得到的那盒心爱的彩铅笔送给了他们。这个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主旨意在告诉大家这世上总有境遇不如自己的人,所以应该感谢自己所拥有的,而且给予总是比获取更能让人幸福。而整个故事对于Ann的意义,是因为她父亲对她的理解与爱:“这个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因为它让我了解我父亲知我一如这个故事。”看到最后,我不由潸然泪下。生活中再有多少的不如人意,而爱,理解与善良,正是这些美丽而质朴的情感,维系着家庭,友情,以至社会。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最好的礼物,是通过一个故事表达出来的爱与理解,故而可以伴其终生。

与书同名的一篇,讲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以及感悟。她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朋友在她痛苦挣扎时曾经问她,“他是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Does he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真是简单而深刻。帕切特的家族中有不少人离过婚,包括她的父母, 再加上她自己上次婚姻的失败,以致她对于婚姻充满了畏惧与质疑。跟卡尔在一起十年,却不肯踏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当卡尔被查出心肌因为病毒感染严重受损,有可能不久于人世,她终于顿悟,与相伴了十年的恋人结为连理。在常人看来,这似乎不尽情理,然而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同的。“在这个地球上,与时空的网络和浩瀚的人海相比,我们是多么渺小,连一个点都祘不上,然而我们却有彼此可以依附。” 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相遇已是小概率事件,何况相知相爱,共度一生。

另外两篇讲南卡罗莱纳州的克莱门森大学将安·帕切特的书“真相与美丽(Truth and beauty)” 选为入学新生必读书之一,并邀请她到学校给讲座,没想到风波由此而生。“真相与美丽”这本书讲的是安和她最好的朋友的故事。这个朋友是癌症患者,从九岁被诊断开始,接受各种手术,放疗,化疗,失去半边下颚,但是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不断与命运抗争,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三十九岁时去世。这样一部书按说不应该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在保守的南方,书中涉及的毒品,性等字眼还是触痛了某些人的神经,以至于各种批评的文章充斥当地的报刊,学校也受到很大的压力,要求撤销这本书,并取消作者的演讲。Ann在书中讲述了整个过程,并附上了她的演讲稿,题目叫做“阅读的权利”。在文章中,Ann阐述了自己对高等教育的认知,“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和选择,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没有能力和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扩充和深入自己求知的能力和领域”,而我们对自己负责,“体现在不任由他人代替自己的思维及言论,体现在学习尊重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有一位物理老师,讲话总带着重重的四川口音。他在培养我们学习科学方法的同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用自己的脑袋瓜儿想事儿”。许多年之后,当很多少年时代的记忆日渐模糊,这句话却依旧鲜明地印在脑海中,就像一道风景线,永远地伫立。

这本书里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写作的篇章。在大众眼中,写作有如其它一切艺术形式,需要天份和灵感。全书序言第一句就是,“做为一个作家,或者任何一种艺术家,棘手的事在于你不单要创造艺术,还要能够养活自己。” 帕切特讲述了如何从小就认定了自己以后要当一名作家,如何在写作生涯中摸爬滚打。大学第一年的诗歌课程让她对诗歌创作信心渐消,而 Allan Gurganus的小说写作课,让她了解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且进一步讲,“艺术站在技能的肩上,只有掌握了技能,才有可能谈到艺术”。后来有机会上Grace Paley 和Russell Banks的课,而Russell对她的忠告可谓醍醐灌顶之言,就是如何让文字越过华美的外表而触及灵魂。Patchett 还对一些刚刚起步的作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如何寻找自己的经济人,如何找要好的朋友为自己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如何寻找灵感,等等。对于一个倾心写作的人,这一篇真的是必读文章。

Ann Patchett 的文字非常娴熟,但是从不卖弄,于质朴中见功力,故事又讲得生动有趣,而且其中多有真言,所以深为喜爱。文中所表现的出来的Ann,应该是一个可以邀来共进晚餐的人。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读后感(三):We are, on this earth, so incredibly small.

刚看完最近的《These Precious Days》还意犹未尽,紧接着又看了Ann Patchett前几年的这本随笔。风格很类似,里面有很多“老朋友”。可能因为这是我看她同样题材的第二本了,感受没有看上一本时那么耳目一新。当然, 如果我先看到这本,可能也更会被它先入为主。

话题上来讲,这本更多关于写作,阅读,独立思考,独立书店,等话题。有几篇随便专门写给想要在写作路上走下去的年轻人;有几篇则是作者受邀在几所大学,大一新生入学仪式上的演讲。

看完很想把摘抄的部分直接念给学生听!特别是她在Clemson University讲到关于研读primary source的重要性,培养成熟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讨论具有挑战性并且不一定舒适的话题,等等等等,恰好跟最近田纳西学区的新闻也完美契合了。作者刚好还是田纳西人(书中还有一篇随笔“Tennessee”),不知道她看到这样的社会文明退步,让人失望的新闻,作何感想。

有很多喜欢的篇幅,"The Getaway Car", "Fact vs. Fiction", "The Love Between Two Women Is Not Normal", "The Right to Read", The Bookstore Strikes Back", "The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

其中,“Fact vs Fiction”让我回去反复翻了几遍。在这本合辑里,好些文章讲到作者和她已逝的挚友(同为作家的)Lucy Grealy深刻的友谊。在“Fact vs Fiction”里,Patchett探索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以及Lucy更常创作的非虚构题材。

这段话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可以说改变了我对虚构 vs. 非虚构的看法。我一向更偏爱看非虚构类书籍,虽然近两年我尽力让自己接触更多题材和形式的书籍,这种强烈偏好还是很难抚平的。很多小说,仅仅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不真实存在"的故事,就足以让我有抵抗情绪。

Patchett在这里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可能是“假“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的情感是再真实不过的。把真实的人放到这些时间空间里,就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故事了。另一方面,很容易吸引我的非虚构作品中(特别是我热爱的回忆录,自传等),又有多少成分是虚构的呢?

"Do I make up the dialogue between fictional characters? Of course I do, but I truly believe that those are the words these people would say to each other in that moment. Did Lucy make up dialogue between her characters - real people who were there for real moments in her life? Absolutely. Who can remember what everyone says?

Who makes things up? Who tells the real story? We all turn our lives into stories. It i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pecies. We retall our experiences..."

She [Lucy] didn't write the story of what she had to endure; she wrote the story she thought the reader could endure."

看完这篇我接着打开了在图书馆惊喜发现的岩井俊二的《情书》。以往只看过这部经典的电影,没想到小说也写得如此细腻,有画面感,含蓄得恰到好处。并且,读的时候一直在想Patchett这段话,吸引我们的,不正是书中各种真实的情感吗,少年的情窦初开,祖辈少言寡语却深沉的爱,对逝去爱人的无尽想念,对挚友的深深愧疚。。。

再记录一下从书中摘抄的段落:

"She was an extremely complicated person: needy and brilliant, demanding and affectionate, depressed and still the life of every party. I knew that I would never be able to hold her in my mind exactly the way she was. I knew that every year she was dead her memory would become simpler, and I didn't want that to happen." (From "Fact vs. Fiction)

"But as I pack up my room at the Hotel Bel-Air, I think the best vacation is the one that relieves me of my own life for a while and then makes me long for it again. I am deeply ready to be seen, thrilled at the thought of my own beloved civilization. I have done a month's worth of work in five days. I have filled up to the gills on solitude. I am insanely grateful at the thought of going home" (From "Do Not Disturb")

"In the opening pages of that scandalous classic 'The Great Gatsby', the narrator, Nick Carraway, says.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you've had." (From "The Right To Read")

"The fact that we came so close to missing out, missing out because of my own fear of failing, makes me think I avoided a mortal accident by the thickness of a coat of paint. We are, on this earth, so incredibly small, in the history of time, in the crowd of the world, we are practically invisible, not even a dot, and yet we have each other to hold on to." (From "This Is The Story of A Happy Marriag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