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1000字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1000字

《夏夜里的人们》是一本由(芬兰)西兰帕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一):如艺术家

因为艺术家。

多么好听的名字啊——艺术家,

却如此孤独。

一位屈于现实的艺术家。

失败的爱情,将就的婚姻,

将梦寄托于景,

逃避自己的责任,

多么凄苦的家庭啊。

So,既然如他般心怀幻想与远方,那就不要屈服于世俗。心,才是最重要的啊,否则,又如何担当?

很美,很美,芬兰的夏夜。

很美,很美,有萤火虫的夏夜,蛙鸣的夏夜,小时故乡的夏夜。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二):西兰帕的芬兰之夏

关于夏夜的记忆。

童年,席地而睡,遥望满天繁星,蛐蛐唱着未名的夜曲。

后来,夜里有风扇呼呼旋转,窗外偶尔有发情的猫在吼叫。

再后来,从南到北,在不同的城市里度过了夏夜。

却只怀念,习习凉风,吹过脖颈时的清爽。

西兰帕的夏夜。

阅历无数的劳工,依旧把简单的工作,当作生命的仪式。在结束的时刻,失落的告别。

恰似湖水般清澈的少女,在夏夜的月光里,闪烁着微光。

筏运木材的水手,摇晃着微醉的身躯,走往家的方向。

家中的妻儿,在宁静祥和的夜色中等待。

陷入爱恋的情侣,平添了夜的柔美,漫步于良辰美景中。

垂垂老矣的祖母,众人离去的间隙,怀念匆匆岁月后,沉沉睡去。

孤独的艺术家,不知何去何从,绝望的哭泣,泛舟而去。

在千湖之国的芬兰,在皓月当空的夏夜,一切仿佛一首田园牧歌。

静谧,美好。

即使是鲁莽的少年,愤怒的杀害了粗鲁的雇工。

即使是美丽的少妇,在农场主妻子的帮助下,诞生了新的生命。

死亡,或是新生,都不曾打破这里的平静。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三):再见芬兰

五月带着轻薄的衣服独自来到了芬兰。当飞机掠过葱葱郁郁的树林时我激动得快哭出来,毕竟这是我十年前就埋下的梦想。

住的地方是老式木建筑,老得所有家具外表都已剥落。但是一切都是那么柔软干净,就像婴儿抱着一块舒适的棉被入睡的感觉。最宜人的,是充斥在整个房间里的那股淡淡的木头的芳香。

通常在到达新的目的地的那天,我都会休整一下,不出门,但是在芬兰,我却不愿耽误任何时间,于是揣着地图便出了门。

没有人,没有车,只有偶尔路过酒吧里面才能穿出阵阵谈笑声。不知道是晚上几点,总之天边是蓝色的,红色的,金色的。走到海边才发现已经是午夜12点了,然而天色却依然这么亮着,我才知道北方没有真正的黑夜。

海鸥在天空盘旋,野兔从脚边越过,我就这么闯入了它们安静的世界。

后来去了坦佩雷,虽然是五月,但是在北国依然是严寒。来到湖边,虽然有阳光,但天色依然暗沉,可惜没有赶上芬兰的夏天。坐在湖边,看着湖对面的大烟囱和树林,终于忍不住脱去鞋袜用肌肤亲近这冰凉的湖水。

要离开的那天,我又去了湖边,我开始哼歌,哼着自己都不知道调子的歌,因为总要找一个方式来抒发离别的伤感。

湖对岸的游乐场里了我终于听到了芬兰人畅快的欢笑声,而在其他地方这个国度的人民安静得让人窒息。

但是那些欢笑那些安静终究都是属于别人的生活,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带着无奈与不舍,再见芬兰,下一次再见,也许可以从坦佩雷走到诺基亚。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四):夏夜里的美

《夏夜里的人们》是一部以芬兰北方夏夜的美丽景色为背景展开的小说。有人说它不像小说,的确不太像,优美的“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每一幅画这样的面中人成为景色的陪衬。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诗情画意般展现了芬兰那特有的迷人风光。人,在仙境般的环境里生活,他们感受到美了吗?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虽然题目是《夏夜里的人们》,但人却成为书中的配角。有情窦初开是少女,有追随爱情的少年,有不太负责任自私的艺术家,有任性妄为的被误杀的壮汉,有冷漠的丈夫、暴利、狠心的父亲,有要生孩子的女人,有婴儿那恬静的美丽的面容,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这些人物如同景物一样,也一幅幅展开,每个人各具特性,人本身就是千面,这些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自己的路,有交叉,有平行。无论如何,他们成为了作者西兰帕卷作品中的人们,或者这些人们映射生活中的我们,现实与作品就这样在不同的时空里叠加。

读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头脑中出现的那些景色深深地烙在记忆力,想到芬兰去,印证一下记忆中的景色是不是能在现实中找到。

结尾很让人感动,人与景就那样不留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景色是美的,人更是美的,那副画面就那样定格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本书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有它获取的理由,一草一木,动物与人,山与水……都散发出的温情,打动着我。不能否认,生活中,此书里存在着丑,但就是因为那个丑,让美更显得珍贵。哪一个人不渴望美好降临?愿夏夜里的人们都能寻找到美好。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五):画卷里的夏夜

夏夜是我深深喜欢的一个片段一种场景,它像是童年里一幅美好的水墨画,在潮湿的气息中慢慢定格。芬兰作家西兰帕的作品《夏夜里的人们》几乎不能说它是一部小说,你在这文字的盛大邀约中,仿佛不由自主地置身于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中,漫步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眼睛,那些乡间的人们自顾自从睡梦中醒来,开始一天又一天桨果般的日子,你走过一个又一个人的身旁,他们却并未发现你的存在,他们即便是在交谈,也仿佛像是一首冷静的诗,有着宁静的力量。

美好的文字有着超越世间一切阻碍的本领,哪怕你并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那文字里的甘甜,它也已经带着一股醉人的芬芳扑面而来了。展开书卷,那夏夜里的舒缓、宁静、低鸣,仿佛就在字里行间中向你低低地诉说着,渐次出场的人们优雅而心无旁骛地生活着,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脚下与手边的泥土,河流,他们是乡村中被遗忘的植物,在寂寞中生长出一生的故事。

《夏夜里的人们》,或者更像一首在夏夜的傍晚时分缓缓响起的小提琴曲,它从河对岸悠悠地流淌出我们对于乡村的怀念,但这个乡村不是充满了尘土与听喧嚣,而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无人的午后,无休止的蝉鸣席卷了整个寂静的村庄,只有你的树下仰望着童年,抑或是你走在刚刚下过雨的庄稼地边,泥土的气息芬芳着你的鼻翼,绿油油的颜色让你心生无边的喜欢。

《夏夜里的人们》走出来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情窦初开的姑娘,追随她而来的青年,要生孩子的女人,笨拙得可以的男人,意气用事的小伙,被自己的粗俗送了命的壮汉,还有他那守在家中的老婆,以及好色的农场主,自私的艺术家,被甩在家中的女人,每个人的语言都不是很多,但他们都一一在画卷中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作者并没有用任何评价来审视每个人,而是让他们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就像是在还原一个个最真实的乡村人家给我们,而其余的想法,都只留给看画的人。

画卷很长,你一格一格向前走,看到一幅又一幅农人的面孔,他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存在着,就像从来不知道身边还有观众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