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摘抄

《处女的情人》是一本由[英]菲利帕·格里高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80元,页数:4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一):权势重要还是爱情重要?

看到最后,伊丽莎白由于害怕罗伯特觊觎她的王位,而亲手把深爱的罗伯特推向身败名裂的境地,不禁让人感叹,权势最重要还是爱情最重要呢?伊丽莎白和罗伯特之间究竟是否存在真爱,还是只是权力斗争中互相的利用和纯粹的欲望呢?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二):这就是宫廷里的爱情,和野心和欲望纠缠在一起,暧昧不清。

这就是宫廷里的爱情,和野心和欲望纠缠在一起,暧昧不清。当然,如果这段爱情的主体不是伊丽莎白和罗伯特这样理性的、精明的人物,或许会有更多的浪漫色彩,也不会是这样黯淡的,富有阴谋色彩的结尾吧。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对彼此的“深爱”也不过如此,爱情对他们而言仍是次要的。就算再深爱彼此,也仍是次要的。

菲利帕小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对人性和历史的把控,很有层次的、立体、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以那个时代的人的心境,而非后世读者的心境。在读者看来,或许会因为书中人物不同的观点而感到眩晕,但这也正是她小说高明和有魅力的地方。而且这些人物每一个都塑造得那么真实,栩栩如生,让人惊叹。虽然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但他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最好的人物。

她的传统叙事方式很稳,把控事件和人物也很好。但是太偏向于交代事件和人物,导致作者的理性色彩很浓厚,文学最重要的——打动人心这样的感性能力还是弱了一些。但西方文化总的来说就是理性产物,尤其作者写的还是历史小说,染上点理性色彩反而更有伊丽莎白时代的气息,也满好的。

如果国内有这样好的宫廷历史小说就好了,而且还是以女性为视角。一直很喜欢菲利帕,她的作品从来没让人失望。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三):我会继续关注塞西尔的

这本书比起女王的弄臣,是好看多了,果然没有杜撰人物的历史剧还是比较好看的……

伊丽莎白一世和宠臣达德利的故事。剧情就不用重复了,各种版本的历史剧、电视剧应该大同小异。在还原历史真实性这个角度上看,或许出自民间的,才是历史的原貌吧。

只是,这个作品中的伊丽莎白,比起史书中提及的更加的像个女人,而不似个女王。比起印象中的伊丽莎白,更加人性了。骄傲、专横、脆弱、神经质,却不乏魅力。

本来对史书中的伊丽莎白就并无多少好感,觉得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政治态度加之暧昧不清的联姻手段,太适合她女王的角色了——当然这也是褒奖。可惜,我更喜欢她的小侄女,苏格兰的玛丽斯图尔特,虽然最后断了头,但我终究更爱她的血性和豪情。

书中的女王,加上达德利,我就更不喜欢了。伊丽莎白仿佛就是被达德利牵着鼻子,直到书中最后的最后才终于立场坚定的反击了一次。而达德利被描述成的人,我也不喜欢。

书中唯一喜欢的人,就是威廉塞西尔了。像众多年代里拥护君王的忠臣,他们的忠贞和沧桑、坚定与责任,让我觉得在那些被称作黄金年代的不朽历史里,虽然宫中风波云翳暗流涌动,但的确充满了希望与爱。

PS.实在看不下去,书中一直再提到格雷欣的劣币驱逐良币,我等着看最后,最后说着说着就没有了,没有了……(这不科学……)

随手评一个。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四):走出伦敦塔的女孩

我是先看的电影,就是凯特·布兰切特版,98年的片子。难免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电影营造的意境是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蓝色的裙子,大摆,袖口绣上细碎的花纹,缎带束起头发,耷拉下来的是绯红的蝴蝶结,金发,蓬乱。她在延展的草坪上起舞,笑容无懈可击。她以前一直是这样瞅着罗伯特的,以一种少女的纯情。那个男人黑发,瞳仁是棕色的。

书中并未大肆提及的伦敦塔岁月,应该是仓皇的底色,却有粉色在潜滋暗长,藤蔓渐渐攀援了两人的心。可是这终究在两人都失势的大背景下。

后来,她贵为女王,他成为弄臣。他再想结婚,到底是动机不纯了。最后是这样的结尾,Elizabeth: You will be kept alive to always remind me of how close I came to danger.(我将让你活下去,以时刻提醒我危险就在身边。)书里面,为了权力的冠冕,伊丽莎白用艾米的死牵制了罗伯特的觊觎。

不知怎么的,我想到了最近的《窃听风云3》的结局,一群自相残杀的人的童年,从麦田的那边跑来,手牵着,后面追来了一只狗。

那年,他们也不过豆蔻,笑容慢慢漾开,在拉扯着转圈,暮光很好的打在他们的侧脸,镀上不期的金边。

不过,她毕竟走出了伦敦塔。

《处女的情人》读后感(五):拥抱王座后的女孩

“你以为自己了解一个故事,但事实上你只了解故事的结局。”

提到都铎家族,脑子里免不了蹦出华丽、黑暗之类的形容词,电视剧《都铎王朝》的编剧也用“性感而又暴力”来描述那段历史,著名的弑妻者亨利八世、血腥玛丽、处子女王伊丽莎白都是民众津津乐道的故事。但故事这么一代代地传了几百年,难免有所磨损,对那些语焉不详的细节和故事背后的所谓真相,大家的好奇心是日益见长的。菲利帕•格里高利女士有个称号叫“英国皇室小说女王”,听起来十分有大作家的权威感,但她还有个称号叫“说书人”——这在我看来更有趣一些,也更贴切一些。不是一笔一划做记录的史官,她说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之前的故事,而这些才是我们想要听到的。

都铎王朝系列的主角都是女性,菲利帕•格里高利身为女作者,选择这样的切入点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是在认真读了她的作品之后就会发现这一视角的精妙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她能够写好女人,而是因为这些踩着刀尖跳舞的女性恰恰是都铎王朝这出宫廷大戏幕后的主角,只有从她们的眼中,我们才能够更容易地读到人性,读到感情,而不是干巴巴地嚼着历史课本。伊娃•恩斯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名为“拥抱内心的女孩”,里面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是男女老少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女孩”,她代表着感性的思考,代表着情绪凌驾于理智之上的倾向,代表着任性和敏感等等不被主流思想赞同的特征,因此她大多数时候是被压抑着的。但是在牵起这名少女的手时,世界看起来截然不同,我们知道爱恨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决定,我们理解如同洋流一般无法阻止的激情,还有谁比她更适合讲述那500年前欧洲大陆上最具创奇色彩的王朝呢?有句中国的老俗话叫百姓都想拉皇帝下马,因此帝王的香艳野史比正史流传更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读者都想看更人性的历史。我们需要拥抱王座后的那名女孩!

《处女的情人》中的伊丽莎白一世似乎从小就城府颇深,她是宫中恣意歌唱的金丝雀,也是带刺的玫瑰花,稍不留神便可让人体无完肤、身首异处。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伊丽莎白,是开创了黄金时代的一代明君,也是为了英格兰而奉献一切的处子女王,但格里高利女士另辟蹊径、颠覆传统,没有塑造出一位远离情爱的伟大女王,而是将这样一名狡黠任性的少女带到了我们面前。她无疑是聪慧的,否则怎能如此游刃有余地斡旋在都铎王朝政治暗流的中心?但她又是感性的、甚至偶尔可说是疯狂的:不顾整个宫廷的闲言碎语公然和罗伯特•达德利调情,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也会惊惶而歇斯底里,难以预测又富有魅力。她同时也是忠于自己的欲望的,对于爱情和权力都有一种偏执的控制欲,虽然文中的伊丽莎白贪求着两全其美,不过或许最终还是对权力的渴求压倒了爱情吧。

新教公主伊丽莎白的同父异母姐姐——天主教女王玛丽正是“血腥玛丽”的原型。菲利帕女士另一部作品《女王的弄臣》就聚焦于这两姐妹争夺王位的历史,但讲述者却并不是两人其中之一。《女王的弄臣》借一名有灵视能力的犹太少女之眼见证了都铎王位的激烈更替,这名少女汉娜先后作为弄臣服侍过玛丽和伊丽莎白两位女王,数次王冠易主背后的腥风血雨她也都参与其中,因此她眼中的宫廷既有平民看王族的距离感,又有作为女王亲信的熟悉感,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是想要刺探宫廷秘闻的读者的最佳代言人。除了玛丽和伊丽莎白争权背后的种种故事,汉娜这个角色本身的感情经历也是书中的一条重要情节线,从少女时期对罗伯特•达德利的狂热崇拜到最终找寻到生命中的真爱、克服各种困难走入家庭,这样的变化过程对很多女读者来说恐怕也并不陌生,菲利帕•格里高利身为人生经验丰富的女性作者,在描写少女心理的微妙变化方面无疑是十分出色而令人信服的,毕竟,虽然有数百年岁月的鸿沟分隔两个时代,但人类的情感的旋律并没有改变过节拍。

都铎,一个家族的姓氏,一个朝代的名字,一朵在累累尸骨上绽放的红白双色玫瑰。王座上坐的是谁,明日又会是谁?格里高利女士带来的女孩,从王座背后无声地投出她的视线,那视线如此的静默,但她讲出的故事又是多么热情,那是人类的热情!拥抱王座后的女孩,感谢她精彩的讲述,也感谢她提醒我们——我们都是情感的造物!

“I’m an emotional creature.

It’s how the earth got made. How the wind continues pollinate.

You don’t tell the Atlantic Ocean to behave.

I’m your remaining memory.

I can take you back.

Nothing has been diluted.”

——摘自伊娃•恩斯《I’m an Emotional Creatur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