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谋杀手段》读后感100字

《谋杀手段》读后感100字

《谋杀手段》是一本由[德]马克.贝内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谋杀手段》读后感(一):过瘾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德国的凶案。原以为连环杀手,变态恶魔都是美国生产的,这下改变了我的想法,原来德国也盛产。

最过瘾的就是德国杀手卡尔登克,把人肉吃了,牙齿和人皮编号登记了。很多案件要不是偶然的疏忽,根本就不可能破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谋杀手段》读后感(二):以这样的愉悦终结所有愉悦

马克在“致命的罪案 有时是索命的惩罚”一章里剖析杜塞尔多夫吸血鬼一案 无法理解的有犯者对妻子的有爱之举 在血液迸发时达到的性高潮 虐人而不自虐 但却不得不欣赏他砍头时那句“我会在那瞬间听到脖子流血的声音吗 应该以这样的愉悦终结所有愉悦” 他对自己的罪行有着从一而终的信仰

《谋杀手段》读后感(三):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真相

不知道原著的名字是什么,至少现在的中文名字还是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的。

副标题:“用刑侦科学破解致命罪案”,如果你是奔着来看各种高科技在刑侦领域的应用的话,那估计你要失望了。书里提到的无非也就那少数的比较普世的DNA指纹、指纹、昆虫学、人类学,甚至连这些也仅仅是略有提及。而关乎心理学,甚至更多的是在证人、旁观者、目击者对罪案的特定看法的解读。而对连环杀人凶手的剖析,作者除了认为幼年的精力和成长的环境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外,剩下的就是所谓“不可说”了。

只要这个世界存在,就总有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人、思想、行为的存在。而某些证据即使再确凿,除了当事人,或者就算是当事人,也无法还原真相。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真相。

《谋杀手段》读后感(四):逻辑混乱

个人觉得这是一本逻辑比较混乱的书。 这一章的标题是《我的良知》。第一节以“一桩暴行”为题,讲了一个分尸挖内脏的案子;第二节以“新技术和老谜题”为题,讲了指纹在刑事案件中的最初启用经过;第三节以“思维方式”为题,讲历史上决斗的原因和经典事件。三节互相没有任何关键,也跟“良知”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章名为《罪证》,就更混乱了。先是说了田纳西大学“尸体农场”的建立,然后突然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颅骨复原术。当你以为这一章的重点是颅骨复原术的时候,它又丢出一个跟颅骨复原术完全没关系的案子。接下来则是一个用花粉来判断死亡季节的刑侦技术。 第三章终于在大框架上显得合理了,专心讲了一个案例。好景不长,第四章又开始作妖,案例讲了几节,突然又插进一节死刑论和一节人被砍头后是否还有知觉的讨论。 第五章终于发挥正常,规规矩矩讲了几个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案件,包括辛普森案。 我不知道作者对内容的排序逻辑是怎么样的,对我而言实在是太混乱了。

《谋杀手段》读后感(五):并不太愉悦的阅读体验

2018.10.9购于当当,10.28读完第一遍。题目叫谋杀手段,副标题叫用刑侦科学破解致命罪案,有一部分内容是贴合这个主题的,比如用鼻腔里的花粉推测死亡时间,用梯子的木头花纹寻找作案证据,用鞋子泥土里的蚂蚁指证凶手在场证明等等;有几个案子,则是叙述调查过程的复杂性,比如曼努埃拉案中的目击者们想象捏造的证词,比如伯纳多和霍莫尔卡案中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重要信息的不共享不交流,部分办案人员的粗心大意、玩忽职守,知情人士的隐瞒不报不予配合,某些司法程序的不合理等等,使得凶手与警察多次擦肩而过(我数了下,书中大概有21次这样的机会,但都让凶手逃之夭夭);还有一部分穿插的内容,讨论了司法刑罚的伦理,比如死刑是否合理,比如哪些专家证据可以在判罚时采纳等等。总体来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刑侦的重要环节都有照顾到,还包含了作者站到更高的层次对刑侦的思考,但缺点也有,比如有些案例太老,有些案例与刑侦关系不大,有些穿插的附则与主题不符(也可能是我没看明白),而且拆开描述,前面讲一部分,后面又出现,影响了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以至于看完全书,我还有点迷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