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喜欢盒子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喜欢盒子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喜欢盒子的人》是一本由[澳] 斯蒂芬.迈克尔.金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盒子的人》读后感(一):爱,能穿透孤独的墙壁

爱,能穿透孤独的墙壁

——《喜欢盒子的人》译后记

文 周悬

朋友把《喜欢盒子的人》给我看,我非常感动,写信告诉她。她回信说:“我昨天第一次把《喜欢盒子的人》拿在手里的时候,心中生出的感动是无以言喻的。不知道为了什么!”

是啊,为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故事啊,有一个父亲,他有一个儿子,儿子很爱他,他则喜欢盒子,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于是用盒子给儿子做各种各样的东西……

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有一天我夜半醒来,有一个故事从记忆深处,慢慢、慢慢地浮现出来:一位姑娘与相爱的小伙子约好,两人一起远走他乡。女孩唯一的亲人是她的父亲。她怕父亲,他是如此古怪,如此孤僻。虽然她有时会满怀着怜悯和柔情,想到母亲在世时父亲的样子,渴望对他表示亲昵,但只要父亲出现在眼前,他的眼神、步态和话语就会让她瑟瑟发抖……女孩向往着新的生活,渴望从父亲的阴影里走出来。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她没有按照约定,把花盆放在窗台上,而是选择了留在父亲身边。小说里的很多细节都已模糊,然而,这篇小说在我心中唤起的那种因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而感受到的痛楚,却从记忆深处浮现,无比清晰。

这是 20 年前,在初中毕业之后那个漫长的暑假里,我偶尔看到的一篇短篇小说。我不记得小说的题目,不记得作者,也不记得作者来自哪个国家,可是我记得,我流下了眼泪,不仅为故事里的姑娘,更为了人的孤独,为了人与人之间那看不见的墙。

在《喜欢盒子的人》里,有一页,父亲坐在一个大大的盒子上,手里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他的儿子在远处,画得很小很小,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相隔那么遥远,似乎彼此永远都无法触及。我想给这一页中的文字找到一个理想的翻译:“The man had trouble telling his son that he loved him.”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初中就会背:“have trouble doing”是“做某事有困难”的意思,父亲在表达爱方面有困难,有障碍,就像我读过的那篇小说里的父亲。也许,他并不是不爱女儿,而是,他自己也被一堵厚厚的墙所包围着,他失去了声音,说不出爱的语言。

接下来的画面中,父亲开始用盒子给儿子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我看到,儿子坐在盒子做成的飞机上,高高地在天空中飞翔,父亲小小的身影奔跑着,呼喊着,在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这时候,我的心里变得柔软无比。

从上一页到下一页的距离,是那么短,只需要轻轻一翻!可是,在生活,这一页是如何翻过去的呢?

20 年前那个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成人世界,在萨特和加缪的文字里寻找所谓“人生真相”的女孩,如今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有时被自己的女儿软语抱怨:“我觉得你有点烦,我做一点小事,你也和我吵!”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喜欢盒子的人”。有的人会用责备和批评来表达自己的关心;有的人,越是爱一个人,对他就越苛求;有的人,因为爱,而不给对方自由;有的人,越是爱,越是要远离……然而,所有这些带着缺陷、带着命运烙印和岁月伤痛的爱,依然是爱。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如何感受到这些的。也许,是某一天,当怀里的小婴儿,仰起脸,对着我笑……所有的一切,开始渐渐脱下坚硬的外壳,露出柔软的爱的内核。谁能抵挡孩子那清澈的眼神?

爱,能穿透孤独的墙壁。

爱,让我们用那曾把我们与世界隔绝的盒子,做成城堡、风筝、高高翱翔的飞机。

《喜欢盒子的人》读后感(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

九岁的时候,斯蒂芬·迈克尔·金丧失了部分听力。“与外界沟通变得很困难,这时写作与画画成了他表达自我的方式。”

幸好他喜欢绘画。“从我有记忆起,我就非常喜欢画画。只需要一根棍子,我就可以在泥地上快乐的画上好几个小时。”

他的第一部作品,《喜欢盒子的人》中的父亲,是一个爱盒子的人,他沉浸在各种各样的盒子所组成的神奇世界里,他为之着迷,为之惊叹,为之流连忘返。

生命本身是平庸的,就像人群中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只有寻得所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生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迸发出活力。当你长时间的做着你喜欢的事情,你的眼睛闪闪发亮,你因为新的发现与创造而手舞足蹈。你心无旁骛。生命常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一个人,也只有长期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我最近去布达佩斯探望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已经退休了,酷爱收藏矿石。哥哥告诉我,前几天他拿到一块水晶石,早饭后,他开始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过了一会儿,他发现越来越不容易看清石头的内部结构了。他想一定是有片云遮住了太阳,他抬头一看,发现红日已西沉,他不知不觉中竟看了一整天。(-2)

那些沉浸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的人,也许安静、不善言辞,但他们真的是自我封闭的吗?真的吝于表达自己的爱和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吗?

苏珊·凯恩写了《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来提醒这个推崇外向型性格的世界:

很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个人电脑——他们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内向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不会有:

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

叶芝的《第二次降临》、

肖邦的《夜曲》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彼得·潘

谷歌

哈利·波特系列

……

喜欢盒子的父亲被周围的人们嘲笑。那些经常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常常被人们所排斥。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没有机会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他们有机会,只是他们为了“合群”,为了显得有“团队精神”,而早早的放弃了自己的盒子。

我喜欢那些有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他们安静,不打扰他人,对这个世界没有嫉妒和敌意。没有太多的时间关心别人的八卦和自己的缺点。他们谈起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神采飞扬。

武侠剧里常常出现沉浸于武学而六亲不认的高手。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也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提醒:“当你投入到领域中时,有两种风险。第一个危险是上瘾。有些领域非常诱人,以至于你可能会投入太多的注意力,结果留给工作和家庭的注意力所剩无几。有些象棋选手对象棋非常着迷,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性格怪癖的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在赌马、收藏艺术品、研究圣经或浏览互联网上。”

但是并非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就必然会“与世隔绝”,会忽略身边的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却常常被人为的牵连起来。就像说话少的学生容易被视为“性格孤僻”,内向的职员容易被视为“缺乏团队精神”。

在《喜欢盒子的人》一书中,父亲和儿子从始至终都没有过一句对白。父亲并没有对儿子说“我爱你”。却用最喜欢的盒子为儿子做飞机、做城堡,和儿子一起奔跑在草地上玩盒子。

他没有说,我们却已经懂得,那就是爱。那是我爱我喜欢的事情,也爱你。我不会为了你(哪怕你是我儿子)而放弃我喜欢的事情(盒子),也不会为了盒子而减少对你的爱。

盒子不是障碍。一个人的爱好不是他与亲人之间的墙。那也可能是一架神奇的桥梁。关键在于你怎么处理。

后来我在想,《喜欢盒子的人》作为斯蒂芬的第一部作品,里面沉迷盒子的为什么是父亲而不是小孩,如果是那个小孩,也许更能投射作者自己的童年和内心世界呢。后来我想,也许这是一种无意中的回应,是告诉这个世界,不要太过担心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交到朋友,他们也会成为好的父母,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身边的人,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爱。

注:

1-《喜欢盒子的人》.(澳)斯蒂芬·迈克尔·金 著. 周悬 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2-《真实的幸福》.(美)马丁·塞利格曼. 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出版。

3-《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美)苏珊·凯恩 著. 高洁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

《喜欢盒子的人》读后感(三):作者访谈:应该常常让孩子来引领我们

作者访谈:应该常常让孩子来引领我们

——对话斯蒂芬•迈克尔•金

问:我记得第一次读《喜欢盒子的人》时,被深深打动了。它虽然简单,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动人力量。为什么选择父子之爱作为你第一部作品的主题?这本书里面有多少你父亲的影子?你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

斯蒂芬(以下简称“斯”):我的父母很爱我,他们尽最大努力给我营造一个安全而富有滋养的环境,满足我所有的基本需求。尽管如此,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并非易事。我是一个想法与众不同的孩子。我的父母务实、传统,而我则喜欢标新立异和寻根问底。在我和父亲之间,有很多事情难以用语言来传达。对我父亲来说,说出他爱我和因我而骄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长大以后才逐渐意识到,其实他一直在通过某些手势或简单的动作来表达他对我的爱和自豪。

问:你提到,在你的生命中有一些重要的人。当你陷入无声世界,与外界十分隔膜时,吉兰先生、格雷小姐、麦克老师曾帮助过你,能否说说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还有,能否说说你的外婆?我感觉你对她怀有深深的爱。

斯:耳聋所带来的问题在于,它对我自尊的影响之大甚于听力。吉兰先生是一个很有现代思想的老师,他心里装着所有的孩子。当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过去的那些老师都给我贴上了“不爱学习”的标签的时候, 吉兰先生不仅没有抛弃我,而且还努力帮助我取得进步。他能看到,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也是在他的安排下,我接受了听力检查,发现了耳聋的问题。在所有老师中,格雷小姐第一个注意到,在我那狂野和不着边际的想法和写作中有一种美,并对此加以鼓励。麦克先生是一个很有创造精神的美术老师,留着长发,不修边幅,关心每一个人。他坚持让我去上他的选修课,他的工作室仿佛是我的另一个家。有一次我送给他一只小猫,他就把它放在工作室里,一直养了很多年。

我外婆沏茶给我喝,唱歌给我听,把我抱在怀里,总是告诉我:一切都会好的。我们对动物怀有共同的热爱,她养猫、鹦鹉、鸡……。小时候,我常常把流浪的动物带回家。虽然我父亲不喜欢养宠物,然而每当小鸟、狗、鱼、天竺鼠、兔子、小鸡等等出现在家里的时候,他总是会让步,显示出内心柔软的一面。我外婆家就在街对面,因此我有很多时光都是在她那里度过的。

问: 你曾说,“我的绘画常常描绘我所谓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内部空间是内省的,外部空间则寻求向外表达。如果我的人物位于‘内部’,他们多半自我封闭,与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事物相隔绝。而在广阔而开放的‘外部空间’,种种奇妙的事情都会发生。”《喜欢盒子的人》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一种“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行沟通的可能。在你看来,一个人如何才能找到沟通“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桥梁呢?这本书已经在几个国家出版,你收到的最多的读者反馈是什么?

斯:好大的问题!我想一扇门或一扇窗户会是很好的起点。《喜欢盒子的人》是我创作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我尽可能让一切发生在外面。 而在我之后的作品里,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区别则更加显而易见,已经在中国出版的《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内部空间,一切都界限分明,井井有条。而置身于外部空间,则意味着敞开心扉面对一切可能。无论一个人有怎样的问题,外部世界永远会让你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问题的微不足道。琐碎的日常事务很重要,但感受那划过脚趾间的野草和生命中那些简单的快乐也同样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在广阔而开放的外部世界中尽情呼吸。

问:在你的网站上,你提到自己不愿长大的时候说:“我知道赤着脚,自由自在走在草丛里是什么感觉,知道倒立着走路是什么感觉。我意识到,成人大多数时候都是穿鞋的。”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你还说你要找回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孩子。可否这样理解:在帮助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于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进行道德的训示,而是培养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你找回你心中的那个孩子了吗?

斯:我是一个成人,担负着成人的各种责任。这些责任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也更丰富,这非常好。但同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大笑,爱他们,和他们一起大头朝下玩倒立,一起从长满草的山坡上往下滚。我尽可能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他们不同的个性。我喜欢倾听他们——听他们一起大笑,听他们和他们的妈妈谈话,以及告诉家里的狗说妈妈有多美。我觉得他们是如此神奇,我可以就这样看着他们,直到永远。

我要说,我平均每周只穿几个小时的鞋。我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脱鞋。

问:你有两个孩子,他们是否常常成为你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果他们打扰了你的工作,你会怎么做?

斯:我从来不拒绝他们。他们常常在我画画的时候和我聊天。不过在我写作的时候,我通常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很多时候,和他们聊着聊着,我就被他们说服,放下工作去海边遛狗。这段时间,我每天下午都和他们一起跳蹦蹦床。

问:你说你不喜欢整齐划一的社会,那么,你认为避免造成这种局面的最好途径是什么?

斯:整齐划一也许可以很美,但太过分了就会变成教条。我想我能说的是:我小时候总是被迫去服从,这种压力让我感到窒息,阻碍了我的成长。再加上耳聋,一切变得更加糟糕。我更喜欢成年后的生活带给我的开放感。如果我们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自由表达自己,他们的真实和坦率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应该常常让孩子来引领我们。

问:你在创作上有何计划?

斯:上星期我刚签了一本书的合约,这本书的名字是《一只熊和一棵树》。我希望我可以画得很精彩,很有质感,很美。故事讲的是一只很老的大熊如何花时间去倾听一个小孩子的心声。

问:你的《叶子》已经在中国出版。现在,这本《喜欢盒子的人》也即将和读者见面。你能否对中国的小孩说几句话?

斯:也许我更愿意问中国的孩子一些问题。中国是什么样的?你们养什么样的宠物?你们喜欢沿着草坡往下滚吗?你们喜欢爬树,喜欢倒立吗?在中国,你们也搭树屋吗?

我住在一个海岛上。岛上有一些农场,农场上养着奶牛、绵羊和山羊。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我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着一直延伸到海边的田野,想着《喜欢盒子的人》被翻译成中文这件事情,我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离开过澳大利亚,但我的书却已经在世界各地旅行。小时候我觉得中国是那么遥远,而现在中国仿佛就在隔壁。好像我在把我心爱的一本书送给隔壁的邻居。

我希望每个人都从《喜欢盒子的人》中得到快乐,我也希望有一天你们可以有机会读一读我其他的书。也许有一天我会去中国。我想你们离得并不远……也许穿过一个或两个海洋,也许还有一个大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