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e》读后感精选

《We》读后感精选

《We》是一本由Yevgeny Zamyatin著作,Penguin Twentieth Century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00,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e》读后感(一):Soul 灵魂之于未来

这是我认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对于我来说,尤京是想拼尽全力剥开生活幕布的人,想一窥究竟的人。想真实感受生命和人,而非除此之外一切不存在的符号和社会功用的人。这不仅仅是苏联生活的碎片集,也是对人类集成文明范式的质疑。人真的可以成为某个宏观叙事的一员么,尤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个体的存在永远也无法被遮蔽为意义。这就是意义。

《We》读后感(二):40篇日记

总算断断续续的读完了zamyatin的We了

这样我就完成了negative utopianism的三部曲了

如果说和前两部相比

这部太浪漫了 太主观 太意识流了

我喜欢写日记 但是读完We才发现原来日记也可以写出一个好的故事

D和E还有O的爱情

D对于rationality的怀疑

让人不由得想起生活中的点滴幻想

虽然故事整体上没有统一情节

但是像是在剖析人的内心

而日记和小说必然是不同的

《We》读后感(三):【读后】“我们” 的形式

(草稿,大概是这么个想法,有时间再丰富,没时间就算了。)

扎米亚金的《我们》算是反乌托邦小说中开先河的作品。准备填坑,所以就按照顺序,先看了这一部。通篇读下来感觉其实可以从一种很古老的对立中尝试理解和分析扎米亚金在《我们》中所表达的那种,剥夺了 “我” 之后的那种 “我们” 的形式和内源。

这种对立(或许也并没有那么对立)的两方可以归纳为理性生活以及感官欲望。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本质大约是有三点论述,即: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以及人是政治性的动物。这其实说的是人的理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如果从这个方向上来看,扎米亚金在小说中描述的那个 OneState 则是在系统上矫饰人的理性,并且片面地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吧。

柏拉图(好像是)认为理性生活和感官欲望是决然对立的两件事,而知识与真理都是先验性的。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则把理智的主动性让给人,宣称求知是人的本性。而求知其实是一种感官经验的理性上升与回归。在《我们》中,OneState 所采用的就是否认这种关联和回归,将 OneState 及其中的人及社会的关系先验地至于人们的认识之中,否定人通过感官经验与理性关联,不许你去分析和怀疑。而无论它是什么形式, I-330 带给 D-503 的正是这种纯粹的感官刺激。而文中所谓的 “soul” (灵魂)说的大约就是这种求知的本性。另外作品中还体现出对语言的贬低和降格。处刑场上诗歌完全失去了辨别是非美丑的理性意义,而那些宣传的诗篇也都乏味无聊。

另一方面,人被剥夺了名字(一种专有名词),这是一种十分强烈地对个体的抹杀。通过这一点,OneState 强化了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强调了国家优于个体的存在,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才能够实现幸福。这(似乎)倒是与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

大概这类乌托邦式的社会,都会是差不多的这种形式吧。一方面否定或者矫饰人的理性,一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否定或贬低个人存在的价值。至于扎米亚金这部小说里面的 OneState,我似乎没看到所谓的 Benefector 是否存在这什么个人的目的和动机,还是它们纯粹认为这是一种更加优秀的社会表现形式。从这一点来看,我并不认为作者通过小说批判或者讽刺了谁。他本人甚至并没有对这种社会表现形式流露出更多的感情。所谓的反乌托邦中的那个 “反” 字多半是一种既有的阅读和理解模式强加给扎米亚金的吧……

另外得说,扎米亚金这本小说写得感觉真的并没有很优秀。看完了得需要一定的耐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