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1

在一篇写得比较成功的写事文章中,不仅要有清楚、具体的记叙,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描写。因为光有清楚、具体的记叙,读者对文章所叙述的事情仅仅有所了解。而生动、形象的描写,能使读者对事情的各个方面有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写事的文章中,既有清楚、具体的记叙,又有恰当的描写,就会更生动、形象,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得到鲜明的表现。反之,文章就会干巴巴的,不形象,不生动,中心思想的表现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有位同学写的《路上》一文,写的是退休工人在大雾中,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事。其中,写退休工人搀“我”过马路这件事是这样写的:

忽然,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我的耳畔:“小朋友,我送你过马路。”我回头一看,在茫茫的雾中,站着个老人,大约六、七十岁,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那有力的手便搀着我,走下了人行道。我心里有了一种安全感,就放开步子往前走。我平安地过了马路,一踏上街沿,刚才拉紧我的一只手放开了。随即,这不知名的老人消失在浓雾之中。

这段记叙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如果能对退休老人怎样搀“我”过马路的,及他当时的神态、动作怎样,作一些具体的描写,文章就不会如此干巴巴,事例会更具体、生动。

描写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要服从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特别是在写事的文章中,记叙事情是主要的,描写不能占过多的篇幅,不能花过多的笔墨去进行描写。所以说,在写事的文章中,要进行大量的记叙,也要进行一些描写;只有记叙而没有描写,文章不生动、不形象;而只有极少的记叙而进行过量的描写,事情叙述不清楚、不具体,更是得不偿失。一句话,在写事的文章中,要进行一些描写,但要恰如其分。

例如有篇题为《赛场上》的作文,记叙了蓝队的守门员胡钰为了保护红队队员周丹丽,自己却被另一位运动员撞倒在地,手被擦破了皮。周丹丽马上来到胡钰面前,扶起了她。文章接着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周丹丽来到胡钰面前感激地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而胡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而另一位运动员也走上前来急忙向胡钰道歉,胡钰说:“不要紧,你下次当心就是了。”这时场上的人都围上来,问长问短,胡钰高兴地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谢谢大家。”

这段对话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比赛双方团结友爱的精神,但过多的描写,反而显得不真实,赛场上似乎已为了一个队员擦破点皮而停止了比赛,“大家围上来,问长问短”。这在紧张的比赛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也不可能说这样的话。很明显,这些描写是不恰当的。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2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与前天的那场倾盆大雨相比,似乎小了很多,很多。

“read after me”英语老师还在上课,尽管窗外的雨已成了一条条粉笔般粗的直线,尽管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埋怨这鬼天气,但这似乎毫不影响老师的情绪,课还在继续着。

这时,一个熟悉的影子从窗外晃过“啊!是爸爸”我不禁低声叫道“您可千万 别进来,要不然,我恨死你”父亲还是径直走了进来,雨衣上的雨水劈劈啪啪地打在地上。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刷地全集中到了父亲身上,课也被打断了。显然,父亲有点窘,把雨衣放下后,立刻走出了教室。老师瞟了父亲一眼,用那一贯的语气说:“现在有些家长,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例如,刚才那位,ok,let’s go on”。

我难受极了,心中蓦地竖起了一座与父亲相隔的大山,接下来的课,我一句也没听懂,眼泪不住地往书本上打。放学了,我没走出教室,回想起刚才的一幕幕,心里边又气又恼。这时,窗外又响起了熟悉地声音:“女儿,怎么还不回家,还在等你吃饭呢?”“要吃你自己去吃,谁要你的破雨衣?”说着,我顺手拿起雨衣,向窗外砸去,扶了自行车,我头也不回地闯进了雨帘,任凭雨水的拍打,虽然父亲的声音在后面一遍遍的传来“慢点,担心,快穿上雨衣——”但是,心中的大山依然竖立着。

到了家后,我把自行车往墙上一扔便冲进了卧室。这时,父亲也回来了,不住地对母亲说:“都是我不好,我不该——唉!”,在母亲的再三劝导下,我终于走出了房间,父亲见了喜出望外,“出来就好”说着赶忙为我盛汤,还不时用眼角看我,一不小心,汤洒了一身,看着他那狼狈相,我暗自幸灾乐祸,但是父亲还是依据旧重复着那句话:“出来就好——”

今天,又下雨了,我也已经两天没和父亲说话了,看自作主张着父亲还在雨中搬煤气瓶,我内疚极了,拍拍脑袋,我恍然大悟,“心中的大山,你不应该有立足之地,父亲和我本应没有大山相隔”,铲平了,心中的大山。

让我们把心中的大山都铲平吧!用心去感受父爱!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3

心理描写可以充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刻画人物、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倾吐型即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客观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小英雄雨来》)

二、间接转述型即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较为主观地转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还是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穷人》)

三、“独白”型即通过人物自言自语,表白其内心活动。例如:桑娜听着风暴的声音,自言自语:“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穷人》)

四、“梦境”型即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凡卡》)

五、“幻觉”型即通过描写人物在特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她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卖火柴的小女孩》)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4

晚饭过后,我和妈妈出去散步,行走在夜间寂静的小路上。虽是夜晚,但夜空并不显得昏暗,银纱似的光芒铺洒在大地上,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的静谧之中。禁不住仰头一望,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使这夜晚平添了许多美丽......

漫步在这样的夜晚,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久久凝视着这如水般素雅的明月。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轻声地说:“瞧!这月亮纯洁、温秀、高雅、宁静,多美啊!”那语气中分明透着对月的几分偏爱。

“既然月亮这么美,为何只在夜晚的时候偷偷出来,而不在白天在人们口口称赞下去与太阳一争高下呢?是害羞,是不敢,是不自信吗?”幼稚的我低声问道。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心里确有对月亮的诸多不理解。

沉默,几秒钟的沉默,如这静寂的夜晚一般的沉默。妈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月亮的光虽然没有太阳光亮耀眼,但在夜晚的衬托下却显得如此皎洁,如此明亮。她把展示的机会无私地让给了太阳,却默默地等到夜晚来临了,才悄无声息地接下太阳的工作。在走夜路的人需要亮光时,月亮把自己力所能及的月辉洒向大地,没有月亮,天空将多么单调啊!”是啊!没有月亮,天空将多么单调啊!也许这天空本来就不能缺少月亮的,虽然有时候我们经常忽略了她的存在。

“这么说,月亮从来不图虚荣,却只为了人类的便利,从来不索取任何夸赞。”我一蹦一跳地说。

妈妈只是点点头,笑而不语。但从那笑容中我明白了很多。

我骄傲地接着说:“做人也要做像月亮一样的人,不能只想着虚荣,应该默默地奉献。”

说罢,我再次仰头望了望纯洁无私的月亮,月亮也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慈祥地对我笑,我在月亮的呵护下继续向前方走去。

很长时间过去了,那个夜晚始终让我记忆犹新。一日,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我偶然看到不停忙碌着的清洁工人,维持交通的协管员们,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夜晚的月亮-

那个夜晚,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5

同学们写记叙文,有时要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展示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由于叙述时,作者的立足点不同,叙述就有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分。

??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可以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例如《一夜的工作》中的一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作者在看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满怀激情,赞颂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用第一人称不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其外表(语言、动作、神态等)反映人物的内心。例如《不鼓掌的人》中:

??大伙儿把手都快拍烂了,还是一个劲儿地向着讲坛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不,简直是在一起鸣枪射击。有人嫌鼓掌还不过瘾,竟情不自禁地喊叫起来:“对!一点不错!”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写出观众内心对台上演讲的赞同、欢迎和支持。

??第三人称叙述克服了第一人称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的局限性,可用“他想”等词语作提示。如《詹天佑》一文中: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段心理描写,反映了詹天佑下决心要修好京张铁路,用实际行动回击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藐视,让每个中国工程人员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总之,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不同的叙述人称心理描写不同,同时还要注意,不管用哪种人称叙述,心理描写都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6

写一件事情,想清楚了事情的六要素,有了完整的内容,也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安排好了详略,还应该采用一种合适的叙事方法,才能把事写好。常用的叙事方法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什么是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从头讲到尾的就叫顺叙。这种叙事方法最简单,也最常用,是写事的主要方法。运用顺叙的写法,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所以写起来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的毛病,叫人读起来索然寡味。

课文《第一次跳伞》就是运用顺叙的方法写的。它顺着跳伞这件事固有的次序,写了“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着陆后”等全过程。其中着重写了“跳伞经过”:准备跳伞一跳出机舱→飘在空中→双脚着地。也是按事情发展的实际过程顺叙,写得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全文能紧扣“第一次”跳伞所特有的感受来写,在顺叙中突出重点。“飞机起飞”时重点写了在空中看地面的新奇感觉;“跳伞经过”着重写在半空中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着陆后”主要写愉快轻松的心情。经过这样剪裁处理,避免了顺叙的文章容易出现的“平铺直叙”的弊病。

(2)倒叙。

什么是倒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有时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始进行叙述,这就叫倒叙。这种叙述,除了把事情的结果提前外,其他跟顺叙没有区别。使用这种方法叙述事情,一般地说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文紧紧围绕这个结果写,使文章紧凑不散;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先把结果端在人们的面前,以引发人们读下去的兴趣。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这样写的。它的开头是: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写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去世了,这是这篇文章中事情的结果。人们读了这一小段,不禁会想:李大钊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呢?他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得怎么样?文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然后接下去,作者再用顺叙的方法回过头来写李大钊被捕的前后经过,一直写到他为革命光荣牺牲,使文章产生更显著的感人效果。

运用倒叙写法是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的。我们不能把事情的结果随便提到前边,应该是这个结果特别打动人,才把它放在开头写,这样文章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另外,运用倒叙写法,要注意倒叙与顺叙的衔接自然,注意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才显得严谨。

(3)插叙。

什么是插叙?就是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中间插入另一段叙述,这另一段叙述就叫插叙。插叙有时是一件过去的事,有时是另外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丰富起补充作用。

例如课文《草地夜行》一文,在写老红军战士找到掉队的小战士,帮助他追赶大部队时,插叙了一段“金寨大暴动”前,小战士村里来了几个“卖帽子的”内容。这段插叙既交代了老红军战士是一个很早就参加革命的同志,长征前就参加过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并在暴动前以卖帽子为掩护,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同时也交代了小战士是在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从小受到革命的熏陶和教育。除了对主要人物身份作了进一步交代外,这段插叙还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小战士由生老红军的气转为对他敬佩的原因。这段插叙与文章中心吻合,恰到好处,所以读来并不感到是节外生枝,只感到是非如此写不可。

运用插叙的时候,插叙部分的前后都应巧妙而自然地用文字交代一下(即运用过渡句),以便读的人明白什么地方开始了插叙,什么地方插叙已经完毕。插叙结束后,文章仍要回到中心事件的叙述上去。请看作家洪汛涛写的《蛇医传》中的一个范例。

(老汉把手指让蛇咬一口,手臂大肿。他立即用草药敷上,肿就退了。)看热闹的人,都大声地叫好,张土根更惊得呆住了,这使他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来:

那是一个灰云迷蒙的早晨,四明山浸在白茫茫的雾水里。看不见对面的行人,也看不清脚下的路。他跟隔壁的周宝六去金鸡岭扒柴。他们昂着头,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走。走过一个山垄,冷不防“飕”的一声,从斜里窜出一条手秤杆那样粗的大蛇,那也是一条绿绿的五步蛇呀!它在宝六的脚趾上咬了一口。宝六,她没走出三步,人就痛得晕在地上了。张土根急得高声喊:“救命!”但等到人们赶到,把她抬回家里,伤势已经很重。请了医生看,也没办法,说:“晚了,要是在刚咬的时候,把脚趾剁掉就有救了。”这样,十二岁的周宝六,大叫大嚷,在地上翻来覆去地爬了一夜,死了。……

张土根想到这里,打了个寒噤。

那老汉,把手上的草药拿掉了,皮肤已恢复原来的颜色,只留下米大的一个小红点。他拍拍胸脯,向周围的人介绍自己

插入的这段叙述,是后边写张土根决心拜老汉为师甘当蛇医的根本原因,它对故事情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中心思想。这段插叙前后都有交代语句。插叙前是这样写的:“张土根更惊得呆住了,这使他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来”;插叙后是这样写的:“张土根想到这里,打了个寒噤”。这些前后交代的语句,使读者一看,就会明白这部分是插叙。插叙完后,文章又接着开头老汉当众表演自己被蛇咬伤而治好的场面写下去,显得很自然。

插叙和倒叙不同。插叙往往是一个片断,文字一般较简略,它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它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7

繁华迷离双眼,而只要心怀感恩,就能穿越表象,进入繁华深处,灵魂的家园。

楼前那片荒地上准备建起房子。

那嘈杂之声令我除烦燥之外别无选择——各种钢筋碰撞声、跌落声与整日无故呜咽的电钻声更似鬼哭狼嚎。

我正去关窗,而那声称有良好隔音效果的玻璃却仍抵不住声音的穿透而不住地颤动着。倏然间怀念起往日的寂静,如今却只能如此安慰自己:曾经拥有过,便是可以感恩。

我已不能用俯视的眼光去看那座未完工的楼房了,它已比我所居住的那层楼高出许多。我略带怨恨地望着那头灰蒙蒙的庞然大物,它确实掳掠去了这城市本就稀少的阳光。

幸而那午后的阳光挣脱楼房的阻拦,倔强地张开臂儿,楼抱住两个建筑工。钢筋架后是两团漆黑的影子。

此时的阳光正毫无保留地侵入他们黝黑的肌肤,窃取他们的汗水,嘈杂的钢筋碰撞声、跌落声与那鬼哭狼嚎的电钻声正毫无修饰地在第一时间鼓动着他们的耳膜。我仿佛见得他们不断地撩起衣角揩着险些流进他们眼中的汗珠,却仍十分成就地笑着——那是属于他们的成就,激起喧哗的同时,带去荒凉,留得繁荣。

那黧黑的脸上,那洁白的牙齿与那朴实的笑瞬间击中了我,我终于明白,为何他们能乐此不疲地穿梭于钢筋水泥之中。

因为,他们站在繁华的深处,用自己朴实的身躯,书写起城市最繁美的篇章。此刻,抚着房间光滑的墙壁,可曾知晓,里头凝聚着几多朴实的建筑工人的力与汗水呵!

倏然间领悟,与其烦躁抱怨,不如以一颗感恩之心坦然而淡定地笑看云卷云舒。就像身处繁华的喧嚣之中,无法逃避,只是莫忘记,繁华的最深处,有一些人值得我们感恩。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8

人物描写专项练习三 心理描写

出示习题: 能否反省自己,总结得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你曾经做错了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纠正错误的?请记录下你的成长瞬间,给别人以启发。注意写好你的心理活动。

审题指导:内容要点:你曾经做错了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纠正错误的?

写法要点:注意写好你的心理活动。

写法指导:在生活中,我们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总会产生一些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心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一、依据情节,合理描写。 依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合理想象,适当描写人物心理,才能够把人物写“活”写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突出。

回家的路上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的心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我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刚说过,放学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坚持三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这时,我放慢了脚步,怎么办?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他原谅。想到这儿,我就加快了脚下的速度,飞速地向家里跑去。

这篇短文写的是“我”在回家的路上的心理活动。片段开头清楚地交待了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如写“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这个心理活动是由于看到“路灯亮了”而产生的。接着叙述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使短文一层进一层地铺展开去。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写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叙事,有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心理活动。

二、按顺序写,写出层次。我们看见或遇到一些事情,心理有许多想法或看法,如果全部端出来,就会使人感到像一团乱麻,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因此,要一层一层地写出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请看下面的短文:

大扫除

放学后,该我参加卫生大扫除了。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座位,这是王明同学坐的地方,准是他丢的。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着急的滋味。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大扫除结束了,我拿笔向王明家走去。

这篇短文写捡拾圆珠笔的事情,是按照:找到笔的主人——想到笔的来历——想让主人着急——决定送还失主的顺序写的。从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故事的线索、前因和后果,从而展现了小作者急人所急的精神。因此,可以说:条理清楚,线索明确,是写好心理活动的基本功。

三、要表现人物性格。一个人面对着眼前的事情,有何想法,持什么态度,是能够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因此,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杜绝小人说大人话,杜绝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心理活动。

四、要结合其他描写在写心理活动时,可以穿插叙事,写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又可内心独白,用“我想”引出心理描写;也可描写景物衬托心理活动。这样写使文章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9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现在,她孤单单地只身独坐,弟妹们也不在身边,她思潮起伏,默默地回顾种种恋情旧意,她想到,她已和丈夫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真诚和爱情她是深信不疑的,她对他也是一片真心,他的安静沉着和老实可靠似乎是天赐之福,一个正直的妇女应该把她一生的幸福建筑在这些基础上;她相信他会永远关怀她和她的弟妹们的。另一方面呢,维特在她的心中占据了十分宝贵的位置,从他们相识的最初一刻起,两人就显得情投意合,融洽无间,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他已经在她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凡是她感到兴趣的事,或是她想起什么有味的事,她习惯于和他分享,他的离去会在她整个心灵上撕开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填补的裂口!哦,如果她能够在刹那之间使他变成她的嫡亲哥哥,那她会多么幸福!——她可以在她的女友中间介绍一位和他结婚,他和阿尔贝特的关系也就可以完全恢复!

她把她的女友逐个想了一遍,觉得每人都有些缺点,没有人配得上他。

人物“孤单单地只身独坐”这一动作给作者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也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内心的感受由作者描述出来,显得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的叙事作文篇10

那年的夏天,我遇到了一场意外。不算是遭遇,因为我还是很好的活着。那场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许多人无法遇到的经历。

倒在血泊中的我渐渐张开了眼睛,看着眼前我很熟悉却又有些遗忘的世界。没有丝毫的疼痛,却只能躺着,躺着看人群,每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一直以为在做梦,最后醒了。有些事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吧。有张面孔清晰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是我的父亲。也许当我出生第一眼看到这个男人时,也是这幅表情。他只是从容的看着我,看着我,给我勇气、信心。每当想到这一刻总有一股东西哽咽在我的心头,也许我很想哭。

在从容的眼神中我安然地睡去,我没想到死,一直都没有。

昏睡的我在救护车上醒来,一直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想起走在路上……被推下了车来到了医院,站在我旁边的是语文老师,我记得当时想起经常忘记交语文作业,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她的面容会让我想起这些?在被推来推去反反复复地做着检查中,她一直都在身旁。看着她的笑容让我想起了她说她第一次来看我们上课时,有人把她当成了谁的母亲,想到这我忍不住笑,却扯动了脸上的伤口,好疼。伤口太大,需要包扎,追溯到那时的场景应该是我的脸上全是血,额头上切下了小小的一块肉,医生在跟我谈侃,让我暂时忘记了疼痛,我并非像关羽刮骨不惊,有时喊出几声来。我紧紧的抓住一双手,手很冰凉,但是很温暖。有二十多分钟的手术,我都没有流泪,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决堤,我一直抓住那双手,疼痛时,总是握紧她,也许是在担心弄疼那双手的同时,让我忘记了疼痛。谢谢那双让我握疼了的手。

我想每个遇到意外的人情绪都不会很稳定,我也是如此。有次母亲喂我吃饭,我刚醒来。没有睡够的孩子一定很不满,加上盖被子有些热的原因很不冷静。我大声嚷嚷着我快死去,就快要死去,你是在促进我的死亡。呵,没人知道那时她对她儿子不孝的话语是何种感受。事实是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继续喂我吃着饭,过了段时间,冷静下来了,羞愧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只是吃着,学着小孩子大口的吃饭讨得妈妈的欢心……

在意外的经历中感受着,那一份份切入的让你哽噎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