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丝特·沃特斯的读后感大全

《伊丝特·沃特斯》是一本由[英] 乔治·莫尔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丝特·沃特斯》读后感(一):一本也许可以忽略的书

当我们看到伊丝特有机会在弗雷德和威廉中选择一个作为丈夫的时候,伊丝特本人认为她根本没有选择。因为她能预见到,在儿子已经知道亲生父亲是威廉的前提下,嫁给弗雷德会造成儿子对继父的反感和对抗,直到有一天他年龄大到足够离家出走,他和他的亲生父亲一起居住,并且染上酗酒和赌博,她则会永远地失去他。

这是最让我感叹的一段。

感谢于我们的平凡和共性,我们可以预见到许多事情。

在书里,

我们能够早早地预见到萨拉非得为了埃文斯身败名裂不可。

也完全能够理解伊丝特必然会被解雇,一旦那个她服侍的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对她有好感,并且无论那个夫人曾经表示过自己多喜欢她。

在生活中,

我们能够预见到一个女人会很轻易地喜欢上她的领导,只要条件合适:有些小魅力又有些小权利,愿意请她吃饭,平时又照顾她,感情就能轻易产生。

我们也能够预见到,一个过早将自己的决心宣之于口的人往往没什么毅力,泰半中途放弃。

伊丝特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如此平凡到可以预测的书。

没有夸张的剧情,也没有让人发人深思的话语,主人公伊丝特作为一个女仆的命运多多少少有些平凡,平凡到我们安安静静地看着她生老病死。

《伊丝特·沃特斯》读后感(二):一本让我感同身受,看到流泪的书

之前是因为有一些功利的原因需要去读这本书,但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该书的动人之处。我本人就出生在一个伊丝特·沃特斯式的家庭之中,我母亲的境遇亦与女主人公伊丝特·沃特斯多有相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我在阅读该书期间曾几度流泪,因为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对我个人家庭生活的写照。看完本书之后,我对我母亲也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能理解她的很多行为。我因此能与女主人公共情,当她陷入热恋之时我为她高兴;当她独自挣扎抚养孩子时我为她揪心;当她与孩子的父亲,其前情人威廉复合并过上好日子时我为她感到喜悦和欣慰;当她再度陷入家庭悲剧,堕入贫困时我为她感到悲哀;当她最终找到一生的归宿,成功地把儿子养大时,我为她感到心安。兴许是上天终于再也不忍去折磨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才让她在中年时终于安定下来,并能够看着儿子长大成人。或许在其离开人世之时,回首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伊丝特·沃特斯定会感慨万千。毕竟,爱与恨已经成为过去,无论是甜蜜感人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恨与痛苦都已经过去,消散如烟。唯一能够支撑其活下去的儿子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男人,这或许是最令其感到欣慰的事。

刨除令我动情的部分,不得不说,本书给我的三点启示就是:

第一,千万要远离赌博。十赌九输真的不是假话。即使一时赢了钱,但在贪欲的驱使下也早晚要输出去。伊丝特·沃特斯的丈夫威廉不就是这样,以赌马致富,又因赌马而死。在临死之前,才幡然悔悟,令其子杰克永远不得再碰赌博。古往今来,各种宗教和众多贤人对赌博的抨击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其命运。伊丝特·沃特斯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坚韧慈爱,且易被他人(异性)打动并付出真心的好人,这意味着她能够在千难万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无怨无悔的牺牲自己并一直抚养她的儿子成人;但同时,她也存在着那种“欲迎还拒”的性格缺陷,明明心里想干什么,但表面上却对此表现出抗拒态度,这很容易把他人推得更远。在她和威廉春风一度之后的那段时间内,她虽然内心依然对威廉充满爱意,但她的表面态度和一系列实际行为无疑被他人视作是在故意和威廉闹别扭。威廉能够抛弃她并和佩吉结婚,虽然其轻浮的个人本性无疑是主要因素,但伊丝特的冷战态度也起到了许多负面作用。

第三,众生皆苦。要是没有赖斯小姐和巴菲尔德夫人两位善良且通情达理的女士的援助,伊丝特·沃特斯估计早就进济贫院了,她儿子杰克因为断绝了抚养费,估计也要变成当时英国街头众多死婴中的一员了。我看到这里时认为作者可能是认为伊丝特已经够苦的了,不忍再折腾她了。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里哪有这么多好事,即使有也是极少数。

《伊丝特·沃特斯》读后感(三):张介明:书缘

利用暑假终于把爱尔兰现代作家乔治·莫尔的代表作《伊丝特·沃特斯》翻译完毕,交给了出版社。莫尔虽有出任爱尔兰文学剧院总监和成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发起者这样的经历,但他一生主要的文学活动及主要作品背景都是在英国,因此,如同王尔德、叶芝、乔伊斯等人一样,他也习惯上都被称为英国作家。《伊丝特·沃特斯》的同名女主人公出身贫寒,在当女仆时被始乱后弃,从此历尽屈辱和苦难,但她顽强地与黑暗的社会抗争,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抚养成人。她的悲壮的奋斗历史足以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又一个“个人奋斗的小人物”形象;小说中对教会和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讽刺和抨击也堪与晚它5年问世的托尔世泰《复活》的著名章节相媲美。

但翻译这样一位并不太出名的作者的一部并不太有名的代表作的缘起还得从怎样得到这本书的版本说起。大概是1986年、1987年之间,我们正在为硕士学位而奋斗,同时也在合作写一本西方文学思潮的书,学习写作之余常抽空跑跑上海的各大书店。有一天我和有元兄来到了福州路中段的一个专卖旧外文书的书店(靠近山东路,即现在“杏花楼”酒家的正对面),由于当时我正在写自然主义这一章,所以对乔治·莫尔及其作品比较熟悉,因此居然在类目不分、各体杂陈(买外文旧书上海书店大多如此)的书架上一眼看到了此书,这也正是缘分了。有元兄也在此书的边上看中了莫尔的另一部著作《直言篇》( Avowals)。我当时虽知《伊丝特·沃特斯》是莫尔久享盛名的代表作,且国内无译本,但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和精力翻译此书心中是没把握的,但听有元兄在那儿连声说他手中的“ Avowals”是本好书,“里面涉及到许多西方著名作家作品!”于是,在他的这番情绪鼓舞下,我们一人买了一本莫尔的原版旧书。

回来一翻,我的那本扉页上有蓝墨水钢笔署的英文名:“Anne Koopman”(花体英文,大概如此);有元兄的那本扉页则直式写了三行繁体中文字:“二十五年十一月读时(不知是第几次了)加===线号以示思想之改变(或不改变)。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八日起重读。加曲线~~~以示区别。”后来,我为《伊丝特·沃特斯》写导读性序言,又烦有元兄从长沙把“Avowals”复印一份过来,看到书中有不少或英文或中文的批语,如当莫尔说到“我们的那些作品成功的作家不准我们相信他们是为自娱而写,但恰恰是这一点,他们不能自称别人对他们的作品兴趣不及他们自己。”时,边上的批语则写“中国旧小说家也似乎有这种情形。”想来,此书的原主人是一位我们不知姓名的老前辈。而令我不胜感慨的是,当代中国知乔治·莫尔者尚且寥寥,而我们的前辈,早在1935年时就已“不知是第几次”读他的其中一本书了!对此我只有汗颜的份儿。而当我为写序言而收集资料时,知道早在上世纪20年代像郁达夫、徐志摩、邵洵美等名家就已关注、介绍过莫尔。《狮吼》文学期刊有载,郁达夫1928年9月给邵洵美的信中说到:“看到《狮吼》第5期,《搬家》一篇,大有George Moore的风味,是近来少见的飘逸的文章。”徐志摩在给邵洵美的信中也说:“我已见到George Moore,他叫我代他问候你。此老真可爱!我但愿能将他的有趣的谈话写出来。”而把莫尔介绍到中国贡献最大者当推与这两信相关的邵洵美,他在与章克标(章克标先生现还健在,住浙江海宁,前年还因还因“百岁老人征婚”在媒体上露面)主编的《狮吼》和《金屋月刊》中不但撰专文介绍莫尔的生平和创作,而且亲自翻译了莫尔的部分作品。文化生态环境的肃杀和严酷真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着实令人感慨唏嘘。

人海茫茫且世事沧桑,安妮·库普曼(Anne Koopman)今在何处?对“Avowals”读了许多遍的老前辈今又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你们的书到了我们的手中,对你们来说也许是一次像初“扫四旧”那样的灾难所致,而对我们,无疑是在不经意中接受了一项文化传承的任务。把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下去,这是每个文化人义不辞的责任。如果说,当初我的这种意识还是朦胧的,而当现在一切已明明白白地放在面前时,不由得不使我感到惶恐。书的原主人能见到此书吗?我完成了任务吗?完成得如何?

2002、8、9

2014年春节前我曾到港澳深穗一转,在广州再遇有元兄,他说,从哪份资料看到,我们当时在旧书店中看到这两册书的原主人都是邵洵美。信然?

2014、2、28复记

(此文经张老师同意后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