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摘抄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摘抄

《生死學十四講》是一本由余德慧著作,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一):比《西藏生死书》更真实可靠的生死学智慧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人都逃脱不了。不过,很多人似乎都很忌讳这个话题。不是说了不详,而是因为死亡的恐惧使我们手足无措,一切意义、价值在死亡的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为了掩盖这种失控造成的不堪,我们宁愿假装若无其事。以为死亡未来之时,自然不用管它;死亡一旦来时,你已无能为力,不如放弃。

其实,活着是一出热闹繁华的戏,死去也可以是一首转化之歌。当真正面对亲友或者自己的死亡时,恐惧与无力才突如其来,摧枯拉朽地痛击人心。生死学,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和期限,只是希望阐释它,让人们通过学习,寻找到接受的力量。

假如,你费尽心思,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弄到一本《西藏生死书》,却看不懂它在讲什么。那么,请看这本书吧。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二):不可逃避的生命命题

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真正活着?

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早晚,每个人都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我们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

余德慧先生是台湾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从事心理学教授与探讨生死学领域十多年。本书就是作者在十多年对重症病人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总结,也是给正进行临终陪护的人们的一种意见参考。

书中不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从而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这本书的内容略靠向哲学,以海德格尔哲学和佛化哲学的观念系统地探讨生死学的内涵,将生死学的每个环节都剖析得非常透彻,虽然行文稍显晦涩,但观点比《西藏生死书》明确、清晰,内容体系性很强,没有宗教神秘色彩。作者在书中与我们共同探索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应如何处世行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观照自己,跳出遮蔽,发现生命的全部真相,觉察出活着的意义,以及教导应该如何活着。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三):大陆版 胡因梦推荐语

《生死学十四讲》简体字版 推荐序

余德慧是台湾少数真正杰出的哲思者,他的这本《生死学十四讲》,主要是在阐述人如何从渴望福报恩宠的常态,自然地转入生命更深刻的底限,一种“默存”或“谛念”的状态。而人越是接近肉体的死亡,越能贴近“默存”境界。

此刻的小余正在用他残存的肉体,证入他所宣讲的生死学真谛──生命的完整全貌。

胡因梦

《生死學十四講》读后感(四):《生死学十四讲》大陆版 张德芬推荐序

推荐序

不知死,焉知生

张德芬

心灵工坊来信要求我为余德慧老师在内地出版的著作《生死学十四讲》写推荐序,我考虑再三,推辞没有礼貌,但是要为我心目中重量级的灵性大师写推荐序,真是有些压力。

余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和《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勒一样层级的灵性作家,但是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细读过老师的著作,为本书写序给了我第一次细读老师作品的机会。

余老师的学问深厚,兼具理论和临床,在我眼中,老师的著作应该是学术性大于实践性。但是细读完本书之后,惊喜的发现,老师的理论架构叠然有序,清楚明晰,但绝不失其实用性与生活性。铿锵有力的字句间,隐然流露老师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情感,不时加上一些适合华人国情的小故事和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觉这本书的距离和我们好贴近。

虽然老师把“生死”的问题变成了一套学问,叫做生死学,并且在大学开班授课,但是他的研究心得却是结合了学术与实证的经验而来的。老师多年在医院担任照顾临终病人的志工,亲身体验了自己研究的主题:生与死。

孔老夫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但是读完了老师的著作,我的感觉却是:不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期待死亡、拥抱死亡,不但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对人生有一番不一样的领悟。

书中老师也说:生死学的双重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活着的方式,以及让我们了解另一种活着的方式,进而使生命活得更大的观念,就是让死亡变成一种存在。老师很多的说法和概念其实和《当下的力量》的基本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老师的语意更加的清晰明了(毕竟是以中文写作的原创作品),而且加上我们东方哲学思想的很多元素,让人更觉得亲切。

存在,Being,也可以说是一种默存(默然存在)的存有,是不属于我们这个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世界的。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心智自我(小我、ego)的控制,汲汲营营地向外去创造属于这个尘世的东西,但是在生死学的教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更加的承认一个事实:“当死亡来临,会将一切不是属于真正的你的事物席卷而空”(参考拙作《遇见未知的自己》)。

很喜欢老师书中的比喻:我们普通人的状态很像是在一个花盆之中,是一种无家可归的飘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这种状态,才会心甘情愿地往大地的存有状态开放。这也很像我们平常说的,我们都是大海中的浪花,要知道自己是属于大海的,最终也要回归大海。在花盆的状态时要有觉知,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旅程,最终我们要落叶归根回到大地(我们的天家)。

这种觉知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有时也叫做“决断”或是“出离”。书中指出了死亡或是重病等重大的失落,会帮助我们加强这种决断心,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心智自我向外创造的事物上。进而发现自己人生当中的优先级,何者重要,何者为次。

我也很喜欢老师指出的“游戏三昧”的规则。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破裂时,灵魂其实才有了出口。我们一方面保持在世,用认真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但又不在世,带着决断(出离)的心情去接受事物自然衍生的结果,对生命的观照保持这两种态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以不当真的心情因应人世,行住坐卧之间,不脱离游戏的心情和本色,那就是:专心一意的“认真的不认真”。老师还举了好些个游戏三昧法的例子,大家可以好好去体会一下。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知性、灵性与实用性的好书,祝福大家能够在欣赏佳作掩卷之余,都能体会到老师说的“谛念”,那就是:“过去繁花绿叶,万般想法纷飞,突然这些东西都破掉了,不愿意再去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投身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会升起“游戏三昧”之心,笑看人世百态,享受日出月落。

此书大陆版即将推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