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悠悠岁月读后感锦集

悠悠岁月读后感锦集

《悠悠岁月》是一本由[法] 安妮·埃尔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悠悠岁月》读后感(一):时间和背景知识的欠缺加上翻译的问题,不太好读

深切的体会到了由于对异国文化和历史的陌生而产生的阅读障碍。这本无人称自传的前四分之三,对于一个对法国历史以及欧美文化相对陌生的人而言真的是读不懂。直到时间来到了两千年以后,看到了希拉克和乔治布什,萨达姆等相对熟悉的名字。翻译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也许是这本2010年出版的中文版在10月份之前都没有加印的原因。而现在,今时不同往日,居然加印了十万册,诺奖的号召力可见一斑。就比如我,如果不看新闻的话估计根本不会买这本书[奸笑]

与其说是一本自传,不如说是通过书中以作者本人为主线串起来的一个个片段来观察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很真实。其中的部分描述和我们这一代人听到的光鲜亮丽的西方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反而会觉得只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发生了和我们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时间和空间似乎并不能把人类做一个划分。

不过还是能看出来作者是一个自我解放的文学家,生活经历的部分坦诚还是很大胆的。

《悠悠岁月》读后感(二):岁月挽歌

跟风读完了《悠悠岁月》,最后的几段文字点明了这本书的意义—对过往岁月里值得记住的生动细节的回忆,是为快速逝去的这些细节谱写的挽歌。

我们曾经这样真切的生活着,但如今这个时代被信息包围,被技术左右,被商品淹没,被网络隔绝。我们变得匆忙、焦虑、孤独、冷漠。我们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我们渴望抛开科技的束缚,回归面对面的交流,可是似乎已经回不去从前。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的变化同样影响着法国人,只是时间上的或早或晚,没有本质区别。大家都被这个时代的变迁左右着。地球上的人几乎踏着类似的节奏,不得不跟随越来越快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本书还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法国人的感受,对大选的越来越无视,对美国的反感,对各处冲突的关心,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对女性自身的思索。原来在这些问题上,各国人民是不约而同的。

悠悠岁月里各种事件不一定有意义,但必将留下最动人的真情。

《悠悠岁月》读后感(三):真的读不下去这样的法国文学

读完译者前言之后,看到其用莫迪亚诺和佩雷克与埃尔诺作类比,加上作者自称“无人称自传”,大概猜出来是怎样的内容了。

前面小部分,短自然段一段空一行,一段一个小主题或者一个事件,法国解放以来至今的历史大事件的流水账式陈列;到后面写入状态后,这些法国人“集体记忆”被扩充进去一个小故事或感悟,以“无人称”泛指或激起法国读者的共鸣(可惜不好意思,90年代后的中国人无感)。这样的写法,如果说类比于托尔卡丘克《云游》的“碎片式描写”,托尔卡丘克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明显还在的,更不用说作品中间加入或真实或虚构的诗意的情节。

《悠悠岁月》多次以描写旧照片内容引出主题内容,跟佩雷克和罗伯-格里耶如出一辙,干枯的、事无巨细地描写……读这本书的时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佩雷克《人生拼图版》对每间房装潢细节的临摹,干枯无味,有时令人急躁,对此我很喜欢科塔萨尔评价佩雷克所说的:“作者并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绝望地在游戏元素上押宝,并创造出一种机制。”就像“无人称自传”、非小说非历史著作……等等叙述机制的各种革新。

如果说起内容,无非是法国年轻人的精神解放,现代国际政治博弈……很难说与文学性有多大关联,不如说是法国现代发展史的简略一瞥、朋友圈微博式的简短记录与感悟,《博尔赫斯,口述》中:“我可以说文学也是一种给人愉快的方式”,就此而言,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阅读上的愉悦(包括令人沉重恶心伤感悲痛激动的情感、优美灵气轻巧色情的内容)它只有一种纯粹的记录下流水的内容。

或者说像莫迪亚诺的小说,它表达的过于个人化,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去寻找他曾经历过的一切——是否发生过还要另说——兜兜转转究竟写了什么,对于读者毫无什么意义。

也可能仅仅因为我不是法国中老年人吧。

还有,我对法国文学先入为主的坏印象。

《悠悠岁月》读后感(四):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浓缩——写在《悠悠岁月》读后

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浓缩 ——写在《悠悠岁月》读后

2022年10月7日晚7点03分,瑞典文学院发言人公布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她在赔率榜上名次较为靠前,去年瑞典文学院图书馆借读次数最多的图书也是她的,获奖也不算爆冷门了。在直播中得到此消息后,立马去检索了大陆引进的她的作品,一部《一个女人》,一部《悠悠岁月》。《一个女人》印数不多,早已绝版,好在手速快抢了一本一版一印的《悠悠岁月》。同时,花了三块买了《一个女人》PDF,并看完了其中的一篇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她的父亲的《位置》。 关于过去、记忆、个人经历等等,这种私人化的描写似乎是埃尔诺写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题,最起码从现在引进的作品中看到的情况都是这样的,《位置》、《一个女人》写了她的父亲和母亲,而这两本书里描绘人物,在《悠悠岁月》里又有一定程度的复现。《悠悠岁月》基本上汇集了埃尔诺的一生,通过二十年的酝酿造出的辉煌巨著,大概也是她一生创作的的顶峰了。 在《悠悠岁月》中具有强烈色彩的阶级问题似乎和埃尔诺的出身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一问题似乎也影响了她一生。出身卑微的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将她送出普罗塔利亚的生活,而当作者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脱离了父母的阶级以后,她才发现她回不到和父母一样的阶级了——从普罗塔利亚变为小布尔乔亚之后,他们不再在一个世界了。其实,这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话,也同样会令人感到十分的可悲。这个阶级烙印深深地打入了埃尔诺体内,从《位置》到《悠悠岁月》,她一直没有摆脱阶级这个难以摆脱的困境。 《悠悠岁月》以一种所谓的“无人称自传”的写作手法,展示了六十年来法国发展的波澜历程,高至法国政治的起伏以及不同时期的国际政事,低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用品和家庭聚会,无不包揽其中。一本薄薄的小书,通过十二组照片,以蒙太奇式的剪切既描摹了作者从一个少女长大、衰老,直至成为一个真正的老人的生命历程和生活经历,也绘出了这六十年来法国人共同的集体记忆,而这,也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作品巧妙地将个人的私人记忆,汇进了整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之中,让我们在感受作者个人记忆的同时,在时代的记忆中产生共鸣。

2022.10.10中午——10.18上午读毕

2022.10.18 9:45写毕

《悠悠岁月》读后感(五):安妮·艾尔诺的价值始于阶层差距,升华于直面人性的疏离和隔阂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炉了,要读懂今年的诺奖,我们需要厘清一个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那么,安妮·艾尔诺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她的写作动机始于一个词:阶层差距。

光鲜照人的埃菲尔的背后是贫困

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词,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差距,那么读安妮·艾尔诺是一件难以共情的事情。

当一位著名作家出生于平民阶层,经历了旁人难以想象的阶层跨越,尝尽了奋斗的心酸和写作的艰辛,当她回望这段经历的时候,心中的情愫与情感,就足以书写一部《雾都孤儿》了。

她在精神上依然归属于少年时代的那个世界,那个贫穷街区的杂货铺小店,父母都是典型的工人阶级,为了使女儿摆脱社会底层,他们将她送入私立学校和大学,直至成为一名现代文学老师。

要知道,在西方这样阶级固化的社会,打破阶级差异,就相当于打破一种僵化,这着实不易。

按中国人的普遍观念,摆脱阶层的女儿应该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用努力赚钱来回报父母。很可惜,并没有这样的故事,因为如果真要这样发展,那么就不可能有这个名作家的传奇人生了。

安妮·埃尔诺一生受困于阶层差距造成的抽离感

安妮·艾尔诺在成为了一名著名知识分子之后,有一次回到她那长大的街区,回到那张从小和父母一起吃饭的桌子时,她竟然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阶层差距”,当父亲还是喋喋不休讲述着邻居醉鬼和陈年往事时,满桌人都沉浸在旧日的快乐时光里时,女作家却思绪游走,她在思考着明天在巴黎演讲时应该如何控制尺度和长度。

处于一种自我确认的意志,她极度不适应当天饭桌的场景,并将这种不适感真实地写入了《位置》和《悠悠岁月》这两本小说里。

她在书中完美解释了这种不适感以及它究竟来自于哪里——即当我们离开家庭和以前的世界(我们依然属于它们)许久之后重归,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抽离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我们新的阶层世界,这种抽离感就像一种背叛一直伴随着我们。

安妮·艾尔诺被这种抽离感折磨了很多年,从难以言状到可以抽象表达,所以在《悠悠岁月》中是没有叙事主体的,这种张力让作品更有力量。

正是从这样的情感和意识中始发,安妮·艾尔诺抽丝剥茧地进入到法国人的真实生活中去,无数有着和她一样或者类似经历的人,尤其是女人,开始将她视作生活的榜样以及精神导师,接下来,整个人类一个个被放逐和疏离的灵魂,也都在她那里找到了栖身之所。

这是一个从贫民窟走向诺贝尔的女作家

相较于波澜壮阔的《老人与海》以及瑰丽奇幻的《百年孤独》,安妮·艾尔诺的《悠悠岁月》远没有那种巨匠气魄,也没有那种抓人的情节。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情感孤岛的时代,在人和人的疏离感和抽离感无比强烈的当下——

安妮·艾尔诺作品的精神依偎感和可靠性,以及抓住了人性殿堂里不可言说的那一部分(说了可能就是背叛和疏离),其时代意义恐怕是要远远大于维吉尔和歌德的圣诗的。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瑞典文学院一位评委给出的答案:“一些作家本身充满了故事,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不仅充斥着人生,也充斥着作品。我在很多作家身上没有看到过这种精神,但从安妮·艾尔诺身上,我看得非常真切。”

这位勇敢的女性,敢于剖析自己人性中的阴暗面,并将它公之于众。万千有着同样心病的男人和女人被共情、被打动,由此一个个情感的孤岛被逐渐消融和打破。

我以为,这就是她和她的作品揭示了诺奖评语中,“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的原因。

悠悠岁月

8.9

[法] 安妮·埃尔诺 / 20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位置

评价人数不足

安妮‧艾諾 / 2000 / 皇冠文化

一个女人

8.3

[法] 安妮·埃尔诺 / 2003 / 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