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丰饶之海经典读后感有感

丰饶之海经典读后感有感

《丰饶之海》是一本由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页数:1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饶之海》读后感(一):这不是一篇书评

给一部没有读懂的,并且出自大家之手笔的书打分是滑稽的。打高了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打低了又显得自己愚蠢。

因期间忙于一些事物,前后耗时逾半年,终于告一段落,抽出时间把这部作品读完。除个别金句外,剩下的部分用味同嚼蜡形容也并不过分。是小说,但没有故事性,所谓的“故事情节”仅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并不具有独立价值。故事本身无价值,故事背后的意志又无法理解,因此整个阅读过程与我而言是枯燥的,甚至痛苦的。

当然我只是就感受谈感受,并没有作价值评价,读起来不爽并不能代表书写得不好,只能说明我和作者的底层思维无法契合。书中剧情的发展,角色的思维等都不符合我判断事物的逻辑,因此让我频频出戏。至于各种轮回转生的设定和角色各种无厘头的思想观念,更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日本作品频频如此,习惯了。

《丰饶之海》读后感(二):超越虚无:一定会再见的,就在这瀑布下

晚上11点,把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最后一部《天人五衰》看完了。

停在最后一页良久,情绪像海浪一样溢满了,却不化作眼泪渗透出来,只有呆坐着张口哑然。

这是一趟从4月到5月的旅程:看《春雪》的时候,被松枝清显那矫揉造作的、扭捏的感情支配了,沉浸在三岛对聪子、青年之爱的纯粹之美的描写里,但我只肤浅地感到美;看《奔马》,是少年勋对政治的狂热、为了使命而作出的献祭,在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的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张力里,看到少年蓬勃着的生命力永久凝固、留存在了勋于悬崖边迎着朝阳伏刃自尽的那一刻;看《晓寺》,适逢四部曲“起承转合”之“转”,视角更加转到本多这一边,这个年轻时自诩理性的律师,在二代月光公主金茜的身上产生了爱欲和邪恶;直到《天人五衰》,天真地以为结局自然是悲剧着的——死去的要么是转生的安永透,要么是见证这一切轮回的本多,结果都不是:一种断裂的爆裂之美,来源于清显曾经炽爱着的聪子的一句毫无情感、甚至不能算是漠然的问句——“那么,清显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遁入空门的聪子,好似活在轮回之外、凡俗之外,甚至将六十年前那场尘世之缘也自然地从生命里抹去了。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也抹去了本多六十多年随着松枝清显、饭沼勋、金茜公主轮回而经历着的人生和记忆,像大海吞噬了一只小船。更夸张一点,那丰饶的大海,也在这一句话里消解为了虚无,“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草蛇灰线,三岛处处埋下暗笔,将佛教之轮回观与唯识论在书里进行了充分的文学展现。

情绪稳定下来,理性重新占据上风:看到很多人把书里的这种“恒转如瀑流,丰饶即虚无”的观念理解为极致的虚无哲学,我却仍然固执地秉持对这种虚无的超越:若无本多在尘世之浮沉,哪能显得聪子在月修寺之清亮呢?就像美因为丑的存在而美,那让人哑然的虚无,正是因为凡俗之人渺小的存在而显得壮丽和不平凡呀。正如《坛经》所传达的,不能停留在“空”的境界,显得自己好似“五蕴皆空”,这其实不过是空皮囊行尸走肉罢了;而是要进入“空空”的境界,将已经“空”的境界再“空”一次,拥抱世俗之人的喜怒哀乐,在丰富的生命体验里不断追寻生之意义。

应该还会在以后人生的多个阶段里回看这部作品,就像六十年前松枝清显临死前对本多繁邦所说的那样:“一定会再见的,就在这瀑布下。”

《丰饶之海》读后感(三):丰饶之海读后感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波澜壮阔。 两周时间把后三本看完了。主题太过宏大,表现手法又太过细腻与个人化,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虽然看起来还是相当流畅舒爽,这归功于优秀的译者。

四本中最喜欢《奔马》,其次是《春雪》。两本都是灵魂最纯洁的模样,一柔一烈,遥相呼应。如果说《春雪》是清冷缠绵的忧思之痛,《奔马》则是暴烈直进的理想之火。后两卷《晓寺》和《天人五衰》,不免随着观察者本多对轮回的探索与缓慢的衰老,逐渐染上了世故复杂的味道。

《晓寺》这本,像是烈日下被晒得透黄的尘絮和这一团黏腻空气中烟的味道,而《天人五衰》,则像是辽远的蓝海。闪着幽冷的光,靠近后却发现不过是投射在空山里的虚影。也暗示着,这些无限的激情的美,这些充满官能感的场景,不过都遁入了虚空——

“这位松枝清显是谁呢?” 根据佛家理论,世间万物的产生,无外乎都是因缘的聚合。当因缘消散,一切就会归为虚无,正如“恒转如瀑流”,人也只在一瞬间中真正存在。但世间的人太过自我,了解不到世间无常的本质,误以为世界与自我实存,而这中执着,就开启了丰饶之海的故事。丰饶之海四部曲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整体——执着的产生和执着尽头的虚无。 无论是清显还是饭沼勋,无不怀着前所未有的执着活着——无论是对美、对爱、还是对脑中的伟大愿景。他们中途完全有机会回头,但最终还是因为执著心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我就是为幻想而活着的,以幻想为目标而行动,也因为幻想而受到了惩罚……我多么想得到不是幻想的东西啊。”

而在后两部,轮回的主体显然被淡化了,甚至安永透都不确定是否真的是月光的转世。取而代之的则是本多对轮回这个概念的探索。轮回的主体已然模糊了,而清显和勋身上的执著却附着在了本多身上,成为了本多对于轮回的执着,而这背后,也是三岛本人对轮回这种变迁式的美的执着。但这种执着,最终却也面临着消散。

“本多寄托于此番会晤的长达六十载的迷蒙,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 可以说,三岛在前三部设下了一个局,一个把自己困住一生,也企图困住读者的局。在《天人五衰》中我止不住地想:“本多与聪子六十多年后的重新会晤,会带来什么呢?那必然是本书的高潮吧?”但现实并不如期待,回答仅是一座什么也没有的庭院,一个既无记忆又无一物的地方,这让一直带入本多视角的我,也体会到了莫大的虚无感。

无论聪子是否真的忘记了清显,她的询问无不暗示着本多追求的虚幻性。清显、勋、月光公主甚至是透,是否真的存在呢?“记忆本身就像一副虚幻的眼镜,既能映出本来不该存在的邈远的幻景,又能映出近在咫尺的幻景。”而连自己的记忆都无法相信,自己是否又真的存在呢?在丰饶之海中,三岛似乎完全否定了过去的自己,否定了《金阁寺》中为美狂热的沟口,否定了让一切人为的妄想对于美的修正。

他用丰饶之海告诉所有人,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 丰饶之海是月亮巨大的坑洞,名为“丰盈”,实则是匮乏。 正如美看似丰盈,值得以四部曲来描绘,但美却从未来过。 以很喜欢的《天人五衰》中的一句话作结吧: “我相信,当自己的透明度即将陷入某种理智的沉迷中时,感觉能给予正确的救治。这是因为,船必将通过,船决不会止步不前。海风使一切变成花斑大理石,太阳将心灵化作玻璃。” 奉为神作,至少还会再看一遍。

《丰饶之海》读后感(四):“恒转如瀑流”

这半年初读了一遍《丰饶之海》,思考和投入程度不如读《金阁寺》一般,但三岛的文字足以令人沉醉。

《春雪》最初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聪子和清显和春雪,反而是清显本多和暹罗王子们的海边夏日以及他们眺望暹罗王子乘船离开的大海。中间贵族生活和清显“孤独的自我”的细腻描绘一度让我觉得过于细腻与繁琐。但后来重新翻看片段时总会心生新的画面与思考,意识到初读时很大程度上的感悟欠缺。需要立马投入的重读一遍了。明天。

《奔马》是一种不一样的色彩,黝黑和金色的闪光,一如青年勋的热忱信念。三岛在这里变得直抒胸臆许多,读来一扫清显的别扭。当然“别扭”是辩证与拉扯生命的常态,是有意思的。

《晓寺》前一半的浓郁湿热和压抑是我觉得四部里最压抑的三岛,但压抑意味着爆发,印象很深的还有夏日突如其来的骤雨和晴天阴天之间的界限和裂缝世界。那种动物性的不安和一触即发的情绪既暗示本多生命进程的转变,亦暗含日本社会的转折和三岛自身生命的拉扯。这一部中将《春雪》中便提及的小乘与唯识详细展开,自我的意识便根植于小乘唯有当下这一瞬是存在之中。我感觉金茜的自我同清显、勋和透相比弱了不少,似乎也因为较少金茜的视角的叙说,更多由本多视角占据了。这里本多有种转生主体金茜思想代言人一般的地位,而年轻金茜成为了年老本多的肉体代言人,她如清显一样,是本多从年轻时便默默羡慕的无暇完美肉体。在我看来,每一部的转生主体其实都如本多的代言人一般,他们身上都有本多或说三岛身上渴求却隐隐压抑的一部分。

《天人五衰》继《晓寺》的无比浓郁后归于透望远镜下平滑又鼓胀的海洋和美的废墟。「20210314 上午地铁途中写下的感想」

今天又翻读了一遍《春雪》,“恒转如瀑流”这句话深深印在脑海中。这一遍冰冷和香气明显的盖住了夏日和大海,不论是月光跃进窗户倾注在清显身上,还是雪花钻进灰暗微光的马车帷幔里,还是月光下两人海边幽会,还是月修寺的夜气穿透白纸门窗。

整个《丰饶之海》流露出强烈的“孤绝的自我”和许多个封闭的想象的世界。拉扯与张力具有最深邃的魅力。

20210317. 今天读到博尔赫斯《七夜》中的《梦魇》一篇谈论梦与醒的关系,“Ist es mein Leben geträumt oder ist es wahr? 我梦见了我的生活,还是它本来就是梦?”这种唯我主义意味的思考让我突然想到本多六十年后在月修寺面对聪子“不知”清显为何人时的情绪。

《丰饶之海》读后感(五):美即执念,执念即荒芜

丰饶之海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文学作品,没有之一。有很大原因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我当时才会学日语。看到很多人的书评里提到了荒芜这个词,我觉得抓住了这种感觉却没有把它讲解的很透彻。今天又看到豆瓣上的那个书中晚霞的节选,想就着这段为引,谈谈自己的理解。

“所谓艺术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被晚霞无意义地滥施色彩所践踏。以为会恒久持续下去的历史,也突然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美,横亘在人们面前,把人世间的一切变为徒劳。每当看到晚霞的灿烂辉煌,看到火烧云翻卷奔涌,就觉得‘更美好的未来’之类的呓语黯然失色。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气中充满了色彩的毒素。它预示着什么即将开始呢? 什么也没有开始。只有终结。 “晚霞中什么本质的东西也不存在。的确,黑夜有本质,那是宇宙的本质,宇宙和死是无机的存在。白昼也有本质,人世间的一切都属于白昼。 “所谓晚霞的本质是根本没有的。他不过是场游戏,是一切形态、光和色的无目的的严肃的游戏。你看那紫色的云。如此色彩绚丽的紫色在大自然中是极少见的。晚霞是对一切左右对称的藐视。这种对于秩序的破坏,是与对更根本的东西的破坏密切相连的。如果把白昼的悠悠白云比作高尚的道德的话,那么道德是可以着色的吗? “艺术比任何事物都更早地预见,并准备亲身实现每个时代的最大的末世观。在艺术中,对于美食、美酒、美形和美服以及那个时代的人所能想到的关于奢侈的研究,都已是炉火纯青的了。这一切都期待着形式,期待着在短暂的时间里将人世间的生活掠夺一空的形式,这形式不正是晚霞吗?那么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什么目的也没有。 “最微妙的细枝末节的神经质的美的判断(我所指的是那朵橘黄色的云彩的,无比香醇的曲线),与辽阔天空的普遍性相关联,讲其深处的东西以色彩显露出来,并与表面性相结合的就是晚霞。 ”就是说晚霞在表现,表现是晚霞的惟一机能。 “人们的羞耻、喜悦、愤怒、不快等被布满了天际,人类从来见不到的内脏的色彩,依靠这大手术而展现于天空,得以表面化。最细微的温柔和殷勤与时间的苦相结合,于是苦恼变成了刹那间的快慰。人们在白天死报着无数小理论,被卷入天空的感情大爆发和豪放情感的奔涌之中。人们看透了一切体系的无效。总之,它被表现出来了……持续十几分钟……然后结束。 “晚霞是迅速的,具有飞翔的性质。晚霞或许是这个世界的翅膀呢。就像蜜蜂在采蜜时煽动羽翅,闪现出色彩一样,世界也在那个瞬间闪现出它飞翔的可能性,晚霞时刻的万物都在陶醉和恍惚中飞舞交错,......最后坠落死去。” ---------节选自《晓寺》

其实在这一段可以看出,三岛其实把美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做出了区分。三岛在这段文字中把艺术(人们通常能感到美与价值的东西)比作晚霞,而晚霞又‘什么本质的东西也不存在’。这种‘什么本质也不存在’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烈的虚无感。他随即在下面又提到了人们带着情绪对这晚霞的观察产生了‘刹那间的快慰’。在人的各种情绪爆发后,晚霞本身的荒芜又被体现了出来。这说明晚霞转瞬既逝的美其实就是来源于观测者自身的执念,而并不存在于晚霞本身。正如第一部的清显本质上追逐的不是聪子这个人,而是优雅,壮烈的,叛逆的爱情。第二部里勋最终追求的也不是革命的成功(我敢打赌就算结果成功勋也不会轻易满足),革命本身只是达成他个人信仰,他心中那个‘美’的一个途径。‘美’本身就如同水里的月亮,是不管怎么用手去捞都不可能碰到什么东西。再举个不是那么恰当的例子,我们小时候想要当老师,律师,医生,太空人,但我们缺乏足够的经历作为现实基础,其实没有真正理解这梦想本身的意义。我们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的那部分其实就是荒芜的来源,而这想法又或执念对我们来说是很‘美’的。

本多在后两部里越来越偏执于这种美感本身,想将其抓住在手里,到最后被聪子点破。这种源于执念的美,缺乏现实作为支撑,膨胀到最后,不过是空中楼阁,不过是虚妄。这样看待的话其实这四部曲是很有佛韵和禅意的。

丰饶之海本身就是如此,是三岛在从客观事物寻找美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偏执而浪漫,最后发现美的感受来就源于自身的执念。三岛在这过程中把自己代入了本多,带着读者见证了自己的探索。最后的最后三岛就如他书中的人物一般,就算虚无,就算没有现实上的意义,还是选择了为了追求了一生的东西殉道。我很认同莫言对三岛由纪夫的评价,他切腹时嘴上喊着天皇万岁,心里却是想着给自己小说里探讨的东西画上一个句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