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存还是毁灭》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存还是毁灭》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存还是毁灭》是一本由[南非] 大卫·贝纳塔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存还是毁灭》读后感(一):意义

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the significant one,大事の人。爱的意义好棒啊。

《生存还是毁灭》读后感(二):这本书根本不丧,完全是真相!

太爱这本书 以至于写了短评还要写长评

这样的角度太稀有了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只存在于自己的脑海里,自己有没有著书立说的能力,偶尔露出只言片语,配合我那张可笑的圆脸,只被人当矫情和笑话,以至于我的心灵很孤独!

当看到这本书 我知道地球那一端有一位哲学家把我的所有想法系统的编入进书,还有完善的补充!这是我从没想到的!从没想过真的与人也这么想,所以在这个追求上,我不再孤独了!

我要高喊!生育既是谋杀!反对出生人人有责!

生出一个人不是出于自私就是无知

《生存还是毁灭》读后感(三):“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

前段时间在网上刷到一张许知远和姜文在《十三邀》里的对话截图,姜文说:“我每天都在危险当中”,许知远问:“日常的危险是什么样子的?”,姜文答:“起床!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得起床!我又不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醒~”,大家纷纷回复原来姜文导演也和“我”一样,这也是我看完《生存还是毁灭》的感受,如作者所说此书可以慰藉到有相同看法的人。 首先,从宇宙角度看,生命没有意义,而我们能获得的世间意义也很有限;其次,我们的生命质量也很低劣,即便是那些看起来质量好的生命;接下来,死并解决不了困境而且代价极大;然后,永生在某些情况下是好的,但在那些情况下却没有永生这个选项可选,于是又增添了我们的困境;最后,一些理性的自杀是值得被辩护的~ 有研究表明人很容易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乐观偏差,虽然主观的乐观可能会改善客观的状况,但也有可能带来害处(比如因为认识不到真正的困境然后生孩子,把困境传递下去)。虽然反生育的结论很不现实(不过作者是认真的),但作者所倡导的应对现实而不否认现实的想法其实是很中肯了。 做为一名“分析哲学家”,作者信奉严格的论证,看着作者一本正经的一字一句的论证那些“悲观的真相”,并不觉得丧,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是的,很多时候段子不过就是那些真话。

《生存还是毁灭》读后感(四):人类生存困境(The Human Predicament)

之前读过作者另的一本,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最好未出生》),是反出生主义(anti-natalism)的代表作。观点朴素且真诚,既不骇人也不反人类,逻辑严密,值得按需阅读。但是既然已经出生,索性就充分了解一下自身的生存困境吧,于是又来读这本。

这是一本丧丧的哲学书,不过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思路。首先,生命在宇宙层面(永恒观点下)没有意义。因此近来我总以“宇宙意义阙如之具身体现(embodiment of cosmic meaninglessness)”自居。其次,生命在世间层面可以有一些意义。但角度(包括个人观点、社群观点和人类观点)越广阔,拥有意义的希望越渺茫。关于神明赋予了我们意义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且看其他各类(包括被我们吃掉的)动物的生存惨状便可知晓有神论是个骗局。

再则,生命的演化是盲目力量所致,并不服务于任何显见的目的。因此人类的一部分困境是漠然对待我们的这种盲目的演化力量所导致的,即是非行动主体造成的。至于行动主体造成的困境,那海了去,从背德到违法犯罪层面应有尽有,花样百出且残忍至极。总体说来,人类生命质量低得可怜,即便是最幸运的人,坏也远多于好。譬如”最强烈的快乐是短暂的,最糟糕的痛苦则可能长久很多“。然而基于”乐观偏差“、”顺应”和”比较“这三种心理,我们普遍高估了自身的生命质量。其中,乐观偏差根深蒂固到多数人否认这种偏差;而人都有适应能力,处境再糟都能慢慢调整好心态;通过比较,会把人类生命所共有的负面特征都忽视掉。因此,任何关于生命质量的主观判断基本不可信。

然而,死亡并非逃脱困境的办法,而只是困境的进一步特征。因为可以逃脱的困境就不叫困境了,且一个人的毁灭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坏。同时,死是坏事和不出生是好事并不冲突。因为有生前的(pre-vital)不存在——不曾存在,不用承担毁灭的代价;而死亡后的(post-mortem)的不存在——停止存在,则需要承担。书中提到的面对死亡的态度值得借鉴:保持对死亡阴影的敏锐察觉,但不整日沉湎其中。顺便感叹,我们太缺乏死亡教育,却很擅长运用盲目乐观这种人生层面的姑息疗法,然而医学层面的姑息疗法却迟迟得不到普及,具体参见《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最后一章。

针对困境本身,有乐观和悲观两种应对方式。“实用乐观主义”建议保持一定乐观,但不对更大的图景盲目乐观。“实用悲观主义”则提倡保留对困境毫不含糊的认识,但容许从现实分心。赞同后一种,因为乐观很大可能是出于逃避或无知。且不说诸多伤害和厄运都避无可避;无知也只能充当暂时的止痛剂,而“那些不能充分感受人的困境有多沉重的人,也将是困境向新的世代传播的载体”(通过生育)。

《生存还是毁灭》读后感(五):不生存,也不毁灭

这本书令人对自杀与死亡有了几分自适和理解,具体的都在划线评论里啦,但是一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完全解疑,更深层的事还是要一天天慢慢来。

追求日拱一卒的收获吧!

◆ 序言

>> 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人生大问题

>> 揭示出人的境况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逃无可逃。一句话:生是坏事,但死也一样。当然,生并非在每个方面都坏,死也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坏。然而,无论生还是死,在一些关键方面都很糟糕。两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把存在之钳,恶狠狠地把困境钳在了我们身上。

◆ 悲观与乐观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分歧 仅在于世界末日的日期”— — 斯坦尼斯瓦夫·莱茨

>> 一个乐观者可能认为某种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一个悲观者则可能认为自己会遭此厄运。二人都认为厄运可怕,但对它会不会降临,二人看法不同。

◆ 人的困境与动物困境

人的困境与动物的困境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但人本身却只会关注自身

◆ 第2章 意义

>> 生命要被赋予一个意义,因为很显然,生命没有意义。

——

◆ 对问题的理解

“即使服务于某个目的的生命、富有意味的生命和具有重要性的生命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问题在于生命能否有这些要素的集合,或者至少有其中的部分要素。”

>> 在“意义”一词的字面意思里,有“意味”(significance)、“重要性”(importance)和“目的”(purpose)这几项。

◆ 自然之“目的”

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父母的目的,不是自然的目的,也不是具有宇宙性意味的目的

>> 当然,我们许多人(但绝非所有人)是为了一个由创造者赋予的目的被带到世上的。这里说的创造者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创造我们,也许是为了一大堆目的:为满足自己遗传后代的欲望,为有个孩子可养,为让他们的父母不再唠叨想抱孙子,为传递某些价值或生活方式,或是为给种族、国族群体的生存发展做贡献,等等。

◆ 轻视宇宙角度

>> 如罗伯特·诺齐克所言,追求意义是在追求超越“个体生命的限度”。

◆ 结语

>> 生命无意义,但也有意义——或者说得准确些,有种种意义。不存在生命的唯一意义这种东西。很多种不同的意义都是可能的。人可以用数不胜数的途径超越自我,给他人的生命留下印记。这些途径包括养育、教导幼小,护理病患,慰藉受苦者,改进社会,创造文学艺术杰作,以及增进人类的知识。

◆ 为何坏多于好

>> 最强烈的快乐是短暂的,最糟糕的痛苦则可能长久很多。

◆ 引言

>> 全盘考虑之下,死不是人的困境的解脱,而是人的困境的进一步特征。

◆ 活在死亡的阴影下

>> 由于意义在于超越自己的限度,所以这样的努力——假如它有值得追求的意义——也将在于提升他人生命的质量,有时还在于提升他人生命的意义。

◆ 酸葡萄

>> “活成一连串无穷多的生命”

>> 颇多令人厌倦的任务都可能有意义(从意义可获得的角度看)。

◆ 引言

>> 成堆兜售的自助类书籍,对身处绝境之人乃是侮辱。我们需要坦诚又富有同情心地谈论这些困难之事。

◆ 扩展对自杀的辩护

“守好自己的岗”

>> 然而,了断自己的性命虽然可以使人从宇宙性意义缺失的相关烦忧中解脱,但不会真实地为一个人的生命赋予任何宇宙性意义。因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是对无意义感的唯一回应,也不是最好的回应。更可取的选择是缓和自己对宇宙性意义阙如一事的主观回应,至少在涉及自杀的时候做一点缓和。

◆ 人的困境概说

“这不意味着人的生命没有意义,但这种意义是严重受限的。人类生命唯一能有的意义是某种世间角度上的意义。”

>> 人类的一切伟大成就——建筑、纪念碑、道路、机器、知识、艺术——都将坍塌、损坏、消亡。一些残迹可能遗留下来,但只会遗留到地球本身毁灭。届时,一切就像从未有过我们一样。我们的整个物种如此,个体成员更是如此。

>> 生育,一种散播生存也散播生存困境的性传播“病毒”。

◆ 回应人的困境

“在生死之间的,是对意义的一场拼争,和为抵挡生命苦难的一通孤注一掷的努力。”

>> 我们应该如何回应人的困境?一种显而易见的回应是不再制造新人,从而不再让困境持续下去,因为新人一旦出世,必不免于同样的困境。每次出生,都是一次等待中的死亡。每当听说一个孩子诞生,你必须明白,这个新人的死去是迟早的事。

>> 对于一切意义的缺失,甚至是世间意义的缺失,最佳的处理方式不是了断自己的性命,而是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一些意义。

>> 无知是人生的止痛剂,但那些不能充分感受人的困境有多沉重的人,也将是困境向新的世代传播的载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