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国之基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国之基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国之基》是一本由贺雪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之基》精选点评:

●贺老师的书及其中的观点总是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都是战略性的思考,非常大气,可谓“大开大合”。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风朴实,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针砭时弊,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都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认识。比如对于征地冲突的理解,城乡二元体制其实是一种对农民的保护性的结构,等等。还有一些很有操作性的建议,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比如农村互助养老,比如村社集体参考国营农场的模式再造乡村组织。三农问题果然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这样愿意扎根农村、愿意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的人来提出接地气的建议。

●太差了。一看就是研究生或者甚至本科生的论文,文笔太嫩,没有可靠的数据和文献支撑。不必读书目本年度第一名。

●老贺也是个实诚人。

●重复性的地方太多,如果能精简一下,绝对是绝佳内容

《大国之基》读后感(一):我的问题及感悟

读了反反复复半个月,也是因为目录的几个问题感兴趣才选择的书籍,今年研究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原本是想把这本书当科普的书籍,帮助我去了解村社的一些观点,也是为了保证自己获取知识的先进性,我反复比对选取合适的观点。 1.读书要选择业界比较权威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读取他们的观点,最好是想到的观点加强佐证。里面文章作者前半篇章较为啰嗦,从不同角度叫同一个问题,实在不应该。读书要涉猎广泛,很多话题不应该作为新闻去阅读。 2.对于浙江,珠三角,中西部的比较还不够详实,我知道了三者发展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背景,很想知道浙江如何能吸收珠三角的优势,很需要思考。 3.当你知识还未深入到一定程度,架空的底层会让你难以适从,特别是面对他人的挑衅,你是否有了绝对的应对方式。 4.当前治理的制度如此反锁,四权鼎力,又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与内卷化,特别表现在精准扶贫上。农民组织起来,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自发建设美好生活。

5.农村农地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及土地流转的策略,是我的新领域,认真研究国有农场经营体制,防止盲目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改革,真正发挥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制度优势。

《大国之基》读后感(二):我的问题及感悟

读了反反复复半个月,也是因为目录的几个问题感兴趣才选择的书籍,今年研究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原本是想把这本书当科普的书籍,帮助我去了解村社的一些观点,也是为了保证自己获取知识的先进性,我反复比对选取合适的观点。 1.读书要选择业界比较权威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读取他们的观点,最好是想到的观点加强佐证。里面文章作者前半篇章较为啰嗦,从不同角度叫同一个问题,实在不应该。读书要涉猎广泛,很多话题不应该作为新闻去阅读。 2.对于浙江,珠三角,中西部的比较还不够详实,我知道了三者发展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背景,很想知道浙江如何能吸收珠三角的优势,很需要思考。 3.当你知识还未深入到一定程度,架空的底层会让你难以适从,特别是面对他人的挑衅,你是否有了绝对的应对方式。 4.当前治理的制度如此反锁,四权鼎力,又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与内卷化,特别表现在精准扶贫上。农民组织起来,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自发建设美好生活。

5.农村农地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及土地流转的策略,是我的新领域,认真研究国有农场经营体制,防止盲目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改革,真正发挥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制度优势。

《大国之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贺雪峰 东方出版社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方向、目标,也是途径和手段。但要怎么实现这20字是个巨大的课题。尤其具体到960万平方公里上差异巨大的村寨团组中,既要有充分的实践精神,在实践中找出路径,更要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为实践指明方向。 贺雪峰,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长期从事农村调查,自1996年以来,先后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做农村调查。 本书是贺雪峰教授对乡村振兴的思考与研究。全书共有五个章节,从社会结构、乡村建设、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及组织再造等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因为工作的关系,几年前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农村、农业。我亲眼见到的农村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而这本书里描述的农村和我见到的也不完全相同。农村和农业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内在逻辑。罔顾现实、违背逻辑,做不好农村农业金融,更谈不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首要的是要考虑如何为20字方针设立相对具体明确的标准,以及这一标准如何与全国1500多个县的发展现状相契合。第一个问题解决乡村振兴的目标问题,第二个问题则关系具体落地的方式方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开始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客体到底在哪里?他们是谁?以及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风险? 贺教授的见底深远、文风洗练,值得学习。但本书似乎是多篇文章编录而成,内容上篇目间略有重复。

《大国之基》读后感(四):为什么在北方农村个别钉子户很难阻挡拆迁,为什么国家禁止资本下乡,这本书说透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变化:农业税取消,宗族血缘共同体开始瓦解,老一辈传宗接代的终极目标在年轻人身上被实现个人价值所取代。

当前中国农村可以按东西中和南北中两个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华南农村多是聚族而居的宗族结构;华北农村多存在相互独立的血缘小亲族集团,这些小集团的联合与斗争影响着村庄的治理;长江流域的农村原子化个体化程度很高,缺乏以血缘为基础的结构性力量。

东中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承包到户,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村经济出现分化,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村庄工业化,一部分农户变得富裕。中西部地区富裕的农民是在城市化中完成的。

为什么国家禁止资本下乡?

当前中国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农村发展并不平衡,农民出现分化。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后方,是进程失败农民的退路,农村是农民的基本保障,是不能够市场化的。进程务工的农民正因为保留了土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背景下,农民无工可做,或者创业失败,可以继续回去务农,老婆孩子热炕头,起码有了生存保障,不会出现西方社会的贫民窟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们的历史财富。

为什么在北方农村个别钉子户很难阻挡拆迁?北方农村大多原子化,宗族结构瓦解,导致村民集体行为能力不足,正因为如此,遇到拆迁,即使有人反对,也只是个别钉子户,而不是珠三角农村的集体钉子户。还会出现同村民举报违章建筑的情况。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三农问题专家,贺雪峰教授的著作《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大国之基》读后感(五):只有踩在泥土里,才能真正夯实“大国之基”

《大国之基》是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华中乡土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贺雪峰老师的著作。本书针对我国当下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从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现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对“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如何在农村实施开展提出了许多建议,留下了许多思考空间。

贺老师在本书中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出路都有许多深刻的洞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也有许多自己的思考。有许多意见和想法不一定和现行的主流政策与意见相契合,但基于贺老师对农村扎实的观察和细致的剖析,又不得不引人深思。

贺老师在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就是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是一种对农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保护型体制。因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农民进城的门槛实际很低,由农村户籍变城市户籍很容易,但城市居民“下乡”,成为农民却很难,这实际上保障了农民在进城谋生失败,还有回农村这条最后的“退路”,可以说农村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而农民又回乡的选择权,也意味着国家获得了农村这个稳定器与蓄水池,“农民有退路,国家就有出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还是要为农民解决好农业与农村的基本保障问题,为农民做好“兜底”与“雪中送炭”的工作。

正是有了这一基本认识,本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上一定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切不可用市场的逻辑去做基本保障领域的事。书中特别列举了三产融合和精准扶贫的例子。三产融合是指通过有效整合乡村资源,在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此实现乡村振兴。但这一思路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巨大,真正具有发展二、三产业的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农村只占极少数,如果强行推行三产融合,一是会造成大量的同质性竞争,导致市场分散,形成亏损;二是那些具有区位优势和获得政策扶持的“试点村”、“示范村”会因先发优势而形成对资源的“精英俘获”,这会导致其他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村更难以实现振兴。而精准扶贫的问题则在于实施过程中没有解决好扶贫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交叉重叠问题,此外对于个体贫困的识别、帮扶与成效认定实际上很难做到精准量化,在很多时候为了形式上的精准往往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种种不合适之处,贺老师还是回到“20字”总要求本身,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土地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本书认为只有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民进行的乡村建设才是正义的。当前农村的获利空间有限,农民想要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进城务工经商,而农民也希望能在城市体面安居,享受便利的城市文明。从这种意义上说,农民没有“乡愁”,只有“城愁”。因此当前的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资源下乡、各种制度设计来保持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使农民在丧失进城机会后仍然能够回到农村安居乐业。所以,满足城市某些群体“田园牧歌”式品味的乡村建设不仅是奢侈的,甚至还是危险的。而乡村治理的关键也是要把“留村”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以维持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所以应该尽可能发动留守农村靠农业谋生的“中坚农民”和儿女进城务工,自己留守农村,生活能自理、经济无压力的“负担不重的人”,依靠这两类群体来实现目前农村的有效组织。此外,书中还力陈了依托“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收回农民宅基地来实现增收致富这种做法的弊端,表示像宅基地这样的“冗余资源”,不是一种浪费,而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必需的风险投资。

贺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孰是孰非,可能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但他对待问题的态度之严谨,分析视角之肯綮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启发——只有站在政策受众的视角,下沉到问题发生的场域,耐心观察,细心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