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精选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精选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圆脊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一):民以食为天 不可辜负美味

最近看了一本梁实秋的作品,大家都熟悉这位作家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认真表达。尤其是对于吃的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而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做《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书中将会讲述什么样的内容,而且这也是普通百姓所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毕竟民以食为天,吃对于人们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重要性,那么怎样吃就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相信这本书就会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来一次美味之旅,开阔眼界,大饱眼福。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的作者是梁实秋,作者的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生于北京,祖籍浙杭州。作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翻译家以及学者。作者对于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入的了解,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在作者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涉及到生活中的点滴,在他的散文中描摹柴米油盐,探讨琴棋书画是家常便饭,而且很接地气,通过简单的生活,表现出不平凡的智慧。作者的创作风格独特,有着极大的魅力。因此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在作者的作品中,介绍了近百种美食,这些美食只从名称来看就让人觉得有滋有味,而且充满了意境。这些美食原自不同的地区,但是都是比较有特色的食物,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言,不管什么样的味道都是人间的滋味,这是多么真实的话语啊。人活着就应该多品尝一些不同地域的美味,不可辜负。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而且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八大菜系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这些,不同地区的菜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没有亲自去品尝,那么很难明白。到了一个地区,去当地的小食街品尝一下美食,感受一下风土人情,不仅享受了美食,更能明白当地的文化习俗。这才是最为直接的体验方式。

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美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能够认真的品尝这些食物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几个小菜,配上一壶好酒,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如此多的美味,也是让人大开眼界,通过作者介绍的不同地区的美食,还了解美食的典故以及所属地域,实在是一举多得。而且通过作品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亲情的眷恋,对于美好的追求。

《人间食色 至味清欢》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文学大家梁实秋,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各个地区美味食物,而且同时讲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习俗,让我们对于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二):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梁实秋先生在此书中曾有一言:“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此话着实不假,说起日本这样的岛国映入脑海的便是生鱼片,拉面,寿司此类简单的日料,要说美国就是牛排,汉堡,披萨,薯条一类的,嘴都不是那么叼。但一提到中国,人间百味一应俱全,什么湘菜,粤菜,川菜······光菜式品种就有中国古代所说的“八大菜系”,其每个品种的菜式更是不计其数,中华文化中,食,必然是其一大特色。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分三辑:《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讲的是梁实秋先生对于旧时在他舌尖所留下印象的美食的回忆。作品中多是写美食的散文与杂=杂记。很多的美食都是来自他的家乡-北平。烤鸭,豆汁,白肉······这些本是北平独有的美食(当然现在很多也是遍布全球了,而且梁老花了少许篇幅写了自己在异域所接触到的种种美食文化,像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美式文化的食品)却从字里行间在我的脑海中的餐桌上映出一盘盘色,香,味,形俱全的美食。

整本书中绝不仅仅只是对烹饪过程与原料的描绘,那便与一本普通的菜谱毫无两样了。但梁实秋对每一样食品的回忆都如此的细腻:食物的品相,口感,文化遗传,逸事,饭馆······每一项事物都是梁老在吃的同时所关注到的细节,读到“爆双脆”一节时,其对于北平餐馆的描写仿佛梁老就在馆里他我二人对坐,畅聊“爆双脆”背后的文化背景,在后厨观赏精湛而又放荡不羁的烹饪过程,以及梁老一字一句间对这家餐馆文化底蕴的娓娓道来。

不过说回来,能够如此惟妙惟肖地将一家餐馆或是一道菜式又或是一种文化写得如此真实,也要多亏梁实秋的富裕家境,从他的文章中可以体会到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猎奇心(可能这与他晚年常居美国也有些许关系),在抗战之前所访的每一家北平大馆也是名厨名菜名副其实,现在在互联网上一翻都是那些年北平有名的大馆子。拜读这梁实秋一字一句描绘着自己亲自品味过的各家大馆子的招牌菜,这样的描写能不逼真么?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咸有咸味,淡有淡味,不论咸淡,都是人间滋味。”一论吃,或许每个人都有些吃的经历,但要说像梁老那般如数家珍的绝对是少数,如此栩栩如生的描写让我萌生出对于那些美食的爱,对于未来的期待,毕竟我也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那么多独特的文化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精彩的生活没有体验过,必须要有长长的时间去经历才行,讲究吃、会吃、能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从一汤一饭中品味生活,过好生活,可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三):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梁实秋的美食笔记 中国文人里,写美食的作品,属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名。袁枚是清朝人,明清时代,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经济繁荣带来的是社会文化的整个繁荣,饮食文化也不例外。正因为其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文人学士们在这方面的记录著述也就多了起来。而对于袁枚的专业记录饮食的《随园食单》,是兼具了文人笔记和饮食配方及制作方法的,不但具有可读性,而且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虽然没读过这部饮食名著,但是在好多文章里,都看过引述的其中一条“年府小炒肉”。这个记录说的是清朝盛极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家制作小炒肉的工艺。吃猪肉,要吃里脊,而且猪要小猪,用杠子不断击打那块,让肉充血,宰杀后专吃这一条。因为这样的猪肉最新鲜,真是穷奢极欲的典范。这样的暴殄天物,奢侈浪费,老天爷不收了他才怪,年羹尧最后身败名裂,看来确也是罪有应得,自己作的。 这条记录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把它使用了,无形中也算是弘扬了中华的美食文化了。中国饮食文化里,梳理下来有八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等等,这些是比较传统的。后来一些地域,经过发展总结创新,又开发出了新的菜系,也比较有特色。但是,都不如老的知名度高。而梁实秋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不那么系统,比较随意,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小制作,属于家常菜。没有涉及到经典菜系,但是和地域特色有关。 比如《故园食话》里,记录的都是北平的特产。北平是民国年间的叫法,现在叫北京。那时候南京是首都,北京就改北平了。梁实秋在北平生活了好多年,自然对于当地的美食有很深入的体会。像北平烤鸭,现在豆汁儿,现在也有名。不过,烤鸭阔步走向了世界,豆汁儿还是在小门店里诗意栖居。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是老百姓口中的挚爱。还有白肉和满汉细点、油条,都非常有北方的地域特色。 人生颠簸,江湖沦落。浪荡四海,也会浮云略影,梁实秋后来离开北平到全国各地,也就有了不少关于饮食的记录。有一些,还是从历史角度来引申开来的。第二辑《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记录的就是这方面的例子。鲍鱼,鱼翅,火腿等,普通人都是听说过的,但是里面有些什么典故,你就不一定知道。看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无疑会增加不少知识。也有他到外国去吃的美食的记录,那有点异域色彩了。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挡不住的。他不仅自己会探索生活,尝试生活,还会观察研究生活。所以,第三辑都是记录他研究参考的资料的体会。如《媛珊食谱》《饮膳正要》《烹调原理》,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饮食教材。普通人看看,会增加自己的做菜质量,梁实秋这样的文人一看,就会发掘出里面的文化内涵,或者说他会阐释其中的饮食密码,使之更通俗易懂,更让人容易理解了。同时,那也是普及版的简介。读者见了,兴许就产生兴趣,按图索骥,看了大长见识,自己也成为梁实秋一样的美食家了。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四):好好地享受吃货的乐趣吧

《孟子·告子上》上提到了告子的一个至今都非常有名的观点:“食、色,性也。”告子肯定说过很多观点,但唯独这一个,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知道,孟子、荀子时代所谓“性善论”与“性恶论”之分。而告子主张的却是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至于谁对谁错,按照今天的观点说来,倒并不一定非要争出个一二三来。但争一争无疑是有好处的——所谓“理不辨不明”就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大声讲出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周密的论证去说服别人。

话说得有点远了,还是赶紧返回来吧。之所以想到告子的这句话,完全是因为今天所看的这本书,也就是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都是美食,也就是确实可以与“食、色,性也”这句话紧密地联系起来。

梁实秋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讲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很显然,不同的人对于美食也会有各自的定义,这一点倒是不必相同或者相似。但是一般来说,美食爱好者,或者说是“吃货”,肯定都喜欢这一类的书——既可悦情,又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进本领,那该多好!

什么样的水平才是真正的美食家或者说“吃货”所应具有的水平呢?或者标准会有很多、说法也会不一。但何必说得那么复杂呢?倒不如举梁实秋这本散文集里的一句话来说更为恰当。梁实秋在散文《铁锅蛋》中这样写:“常听人谦虚地说:‘我不会做菜,只会炒鸡蛋。’”但是先生却觉得,“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看戏要听音,能听出梁实秋所说的“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般鸡蛋炒得像个样子”这句话里实际上蕴含着的满满的揶揄味的,其实基本都是明白人、聪明人。

“吃货”的标准、内容肯定会有很多,但在“吃货已然转化为一个纯粹的正面词汇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吃货”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了!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所以,这注定是一个动态的词,千万不要走进“死胡同”,要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多去考虑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为人为己,都是在苦口婆地告诫每个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切实提起精神来,休息好了就要开始做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

一本关于吃的书,尤其是在梁实秋这样的“大家”的笔下,一定会充分展示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品牌的那种绰约风采的。可惜,更多的情况下显然不是这样,更何况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明清小说,其实都是有寿命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读后感(五):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人间食色,至味清欢》

进入秋天之后,我就变得特别贪吃,经常和朋友商量着,这周末吃什么,下周末吃什么,如果赶上双方都能正常下班,还会坐地铁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走街串巷去找好吃的。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乐趣,有这么一些爱好,有愿意陪着你一起去胡闹的朋友,就已经足够美好。

而看了这本梁实秋先生的《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更惹起了我的馋虫,恨不能钻进书里吃起来。

一个作家从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故乡对他的影响会是一生一世的,故乡的风景、人文,还有食物,有很大概率会成为他笔下的文字,就像我之前很喜欢的汪曾祺老师写的关于江苏高邮,他家乡的各色美食,家乡话、风土人情等等,而梁实秋先生在北京长大,自然会写到许多北京的地道风味,像北京烤鸭、冰糖葫芦、豆汁儿,吸引得我都想再去一次北京,去他写的地儿,亲自尝一尝。汪曾祺和梁实秋,两者一南一北,不分伯仲,可是又都能让我萌生出对于那些美食的爱,进而迸发出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未来的期待,毕竟我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没去过,那么多精彩的文字没看过,必须要有长长的时间去经历才行,不然我会不甘心的,如果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我想我好像找到了。

梁实秋先生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嘴馋,从他的文字里我能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一枚“吃货”,不仅会吃,还会写,不仅会写,他还用他了解的一切进行归纳总结,把好吃的写得让人垂涎三尺,让人感觉他就仿佛坐在我们面前,一边吃一边介绍着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这本《人间食色,至味清欢》收录了他的许多谈吃的文章,以《故园食话》、《一方水土一方食》、《口有食味,心有食法》等三个方向作为主题,谈食物的品相、火候、饭馆、文化传承、逸事,做菜的人,凡此种种关于吃的那些事儿,篇篇风雅精致,令人大快朵颐。

无论是写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还是异域食色,无论是有名的酒庄茶楼,还是农家小菜、地方小吃,他都能娓娓道来,无偏无颇。隐藏在美食背后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记忆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文化的味道。要想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不仅要爱吃,更要懂吃、会吃。

其实工作以后,不如意的事情,似乎日渐多了起来,曾经以为自己的梦想是星辰大海,可能我们最后连自己家门口的超市都懒得去,成为了宅男宅女,面对着家徒四壁,而山河远阔,人生苦短,不如一碗人间烟火,不如所爱的人就在身旁。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