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告白》读后感100字

《告白》读后感100字

《告白》是一本由凑佳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读后感(一):评《告白》

犯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犯罪的纵容,罪恶并不是在饮着鲜血成长,而是在沉默中成长。当少年法已经犯罪的保护伞,其实是变相的鼓励未成年犯罪,当犯罪没有了成本的惩罚,在这个时段的人不去杀人觉得是吃亏,以至于修哉从杀一个人到杀一群人都不会感到负罪感而是无限自豪感。原著有这么一段,法律禁止二十岁以前不能抽烟喝酒,但并没有鼓励二十岁以后去抽烟喝酒,有些人到了二十岁后他们觉得不抽烟是一种吃亏。就和法律禁止14岁以后不能杀人,并没有鼓励14岁以前杀人,他们却认为那个时期不杀人是一种吃亏。

《告白》读后感(二):评《告白》

电影在十几年前和四年前都看过一遍,还是第一次读原作。人生不是人为设计的毕达哥拉斯装置,会被什么障碍/机遇影响轨迹无人知晓,也不存在类似经历就会通往同一终点的确定性。同样成长环境不佳的樱宫老师和渡边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发生书中这一系列悲剧每一环节,教师,家庭,法律,全社会都不能避免被问罪。真的是比较深刻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讨论了。每个主要人物都不是纯然无辜的,但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无药可救。很遗憾,许多悲剧就是由各种偶然刺激造就的。虽然事件不可复制,但仍然具有警示意义了

《告白》读后感(三):评《告白》

初中的时候看过电影,当时就惊叹于剧情。现在再看原著,仍不免感叹。原生家庭特别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为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少年犯修哉,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编造的名为母亲的黑暗理想之下,不断地美化自己的杀人行为和动机。这种自爱,甚至是自恋,来源于母亲离去的不安感。少年犯直树,活在有高度育儿理想的母亲的窒息的爱之下,就像温室里的植物,害怕被抛弃无法生存,又渴望达到母亲的理想,最终发狂。森口作为一名教师,甚至是樱宫和维特,曾经对学生的热血,也能看做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又想把电影找出来看看了,实在是写得太好了。

《告白》读后感(四):碎碎念

这老师说给两个熊孩子凶手喝了艾滋病人的血,我觉得这报复确实很爽啊。

从直树妈这看到她好像有点神经质,老说自己儿子善良,说班主任只顾孩子不顾学生,我又觉得这妈和班主任好像都有点病。我也没看懂怎么就要拿菜刀砍死他儿子,明明之前都那么溺爱,有这种家长真窒息。

这修哉太中二了,看谁都像笨蛋,还恶心直树吃做的饼干,他自己还不是为了唤回的关注不惜杀人么,哼~人家就不报警,就不让这事儿在全国广而告之,看你得意什么。

《告白》读后感(五):愿所有的"恶"在野蛮生长的路上,都能遇到救赎...

故事的讲述方式真的很赞,以复仇的谋划者开篇,噱头和悬疑感拉满,继而转换角度,分别以受牵连其中的感受者、受害人的家属、被报复的承受者为主视角来更全面的剖析“爱美被杀”“直君弑母”的事件真实原委,特别充分的体现了恶之所以为恶的源头和真相,很遗憾的是,那些被上天眷顾的恶人,必然会沐浴在种种的不幸之中成长,正如深田老师最后的懊悔那样,如果当初能鼓励和赞美下修哉君是不是这些错误就不会发生了呢?只可惜修哉君注定是无法得到救赎的,正如他母亲的心里绝对不会再有他的位置一样....修哉君遭遇的这些痛苦也必然成为了“恶”的养分加速滋养其野蛮生长...结果也必然令人哗然。但是还差一星的点是,转换视角时对事件重复的情节颇多,观感上不免会有些思绪疲劳,且最后关于人性扭曲的揭露和探讨个人觉得有些生硬,外加结尾处虽然有些反转,但是并不觉得惊奇,反而颇有些狗血成分,故4星,但是也很赞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