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艺黑白》读后感摘抄

《游艺黑白》读后感摘抄

《游艺黑白》是一本由焦元溥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艺黑白》精选点评:

●买过第一版,当时卖的好想并不好,胶装也容易脱落。那两年正好有几位演奏大师来北京演奏会,动过念头带着书去找各位大师在自己章节签字。后来觉得这太集邮癖了,没有实施。

●终于刷完了,给10星吧满分5星那种……所有古典音药爱好者都一定要去读这本书啊!技巧、表达、传统、风格,全是干货,能即时启发灵感立刻拿来用的那种

●唯有膜拜

●焦元溥是张悬哥哥?!(ΩДΩ)

●焦元溥在播客节目中指出,这次他的修订本共约105万字的篇幅,拓充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包括采访全球各地演奏大师的点滴故事,完成了对30多个音乐家的回访工作,以及新近采访了十多位音乐家的内容亮点,这本著作时至今日仍旧是华语世界最高水准古典乐评经典著作,绝对不容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聆听这期节目→http://m.ximalaya.com/sound/225909478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细细拼读,每个钢琴家都谈了很多业内八卦、钢琴技法、对其他名家从人品到弹奏的评价、各种师承关系了如指掌,认真做阅读笔记,可以整理出一个20世纪钢琴宇宙,耐心阅读可以从古典音乐门外汉,直接进化为古典音乐骨灰级鉴赏家!

●终于读完了这个大部头!太不容易了

●看到了历史,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观点,收获很多

●Wow,终于出条目了!107万字、108位钢琴家(再加一位大提琴家)构成的,之前三联版的全面更新版(多了一倍的量,增加了50万字、53位钢琴家,原来的采访也补采了29位,其中白建宇几乎增加了一倍半的内容)~非常有料~希望白建宇说自己(差点)被北韩绑架的部分可以保留~

●疫情期间干完了这4本

●精彩极了,老b的配乐解说版更是周到贴心,大家快去鼓励鼓励他继续更下去吧ToT 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31147366/

《游艺黑白》读后感(一):《游艺黑白》艺术人生

在《游艺黑白》中,焦元溥采访了108位钢琴家,以访谈的方式与这些伟大的钢琴家谈音乐,谈人生,一问一答里满是智慧。这套书在看完很久之后才动笔写读书感悟,书中的许多名字、问题已经忘记了,但却有四个字浮了起来——艺术人生。

这些伟大的钢琴家有的天赋异禀,有的刻苦努力,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平步青云,有人出生音乐世家,有人出生普通......可谓多彩人生,但却都通过钢琴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伟大的钢琴家是何以能够在舞台闪耀,将自己的生命光芒用音乐演奏?起初我想应该是天赋,因为艺术的灵感似乎缺不了天赋的加持;后来我想应该是身世,毕竟普通的出生不足以支持一位钢琴家的成长。后来,我发现这些虽然重要,却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几乎每一位钢琴家在访谈中都谈到了一个词:热爱。唯有对音乐的热爱才是支撑他们成就伟大的真正的原因。

热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只不过可能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们看到那些热爱生命,四处冒险的人,我们对“热爱”心生羡慕;有时候我们聊起热爱,觉着那是青年的热情,孩子的幼稚,难免嗤之以鼻;有时候我们也知道热爱背后也是无数日夜的煎熬与坚持......

那些用热爱驱动人生的人,像是一颗太阳,走到哪里都闪耀着光芒。但很多人热爱的火苗已经熄灭了,对于学习失去了热爱,对于工作失去了热爱,对于兴趣失去了热爱,甚而对于生命也失去了热爱。生命不再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而是成为了难捱的忍受,日复一日的重复,毫无对明日的期待,活着成为了最大的痛苦。

其实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若缺少了一种热烈的爱,那关系的维持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久处两不厌的原动力一定是热爱,这种热爱不仅在恋人之间是这样,在朋友之间其实亦是如此,君子之交的淡如水虽然美好,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毕竟淡如水可以省却许多烦恼,毕竟热爱如真诚一般难免炙灼身边之人。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以热爱燃烧生命,所以他们只能在很小的空间的生活,因为世界不一定接受他们的热爱,但他们却因此而拥有了更广遨的天地。

《游艺黑白》读后感(二):艺术教学的难度

焦元溥这套《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评分非常高,一开始我非常不解,因为对从1912年出生的钢琴家开始要访问上百位钢琴家,怎么能保证他们的经历没有重复,或者说能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这的确是一套非常精彩的读物,无论是对古典音乐有兴趣,还是对钢琴演奏有兴趣,或者是对教育子女有兴趣,再或者是对如何写访谈有兴趣,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焦元溥自己是从事古典音乐研究的,他是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也是古典音乐乐评人,他的广播节目(贝多芬Plus和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和书一样都非常值得听和看。

在古典音乐圈里面,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音乐大师都拜名师学艺,所以在访谈录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介绍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几件事是:

老师有很多种,需要寻找气场相投的那一位

每个名师都有高徒,当然也都有搞丢了的徒弟。

里面讲到有一派老师,他们几乎不在同学面前示范弹钢琴,而专注于发现学生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色。大师的示范往往会迷住孩子们,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大师的弹法,这样会导致两个坏处,一个是模仿不成感到挫败,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适合的演奏方法不同。一个是模仿老师而缺乏个人的演奏特色。

另外一派老师非常严格,他们将自己认可的读谱方式和演奏技巧传递给学生。但是即使如此,好的老师依然会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关于对音乐的理解。即使是钢琴大师,受限于他们的精力,也只可能专注于几个作曲家,擅长不同类别的音乐。

而且在这些受访的学生里面,不乏很多人换了很多位老师,最后觅得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那一类。

俄国钢琴家巴什基罗夫说:“好的老师能针对音乐与学生特质来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老师只能给予大方向和原则,不能够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所以并非每位老师都是好老师。”

突然觉得要当一个培养钢琴大师的老师很难,自己已经是专家了,教学又不能完全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确实是一件非常充满矛盾感的事情。

名师的共同特点是要鼓励学生去专注音乐而不是表演

比较大的两派演奏体系是欧洲和俄罗斯,一般欧洲体系的演奏方式更偏重于表达音乐的情感,而俄罗斯学派发展的核心美学价值是对声音的掌握,一个音可以有多少种表情和质地,弹出具有歌唱性的声音。

这里有一个更新我认知的地方是,我以为作曲家的作品一旦生成,交付演奏者,如何演奏就成了演奏者的事情。实则不然。钢琴家花大力气是去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写的曲子所表现的情绪。每个人的表达有微妙的差别,但是大的方向或者说专业的演奏,依然要遵从作曲家的创作意愿。

当中举了一个了例子是

贝多芬的第九号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又称《克鲁采》)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9 in A majior, op.47'Kreutzer')

加起来长达四十分钟的三个乐章,足以表现贝多芬的野心。

这是题献给法国小提琴家Rodolphe Kreutzer的曲子,但是其实首演的人是George Bridgetower,写作这个曲子的时候也是为Bridgetower量身定做的,适合他奔放自由的表演风格,只不过后来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贝多芬又想进军法国市场,所以题献给了另外一位法国小提琴家。如果不知道这样的历史,就很难演奏出作曲家的本来意图。

演奏家除了练习,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了解作曲家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进而来思考如何演绎。

东方人学习西洋乐器的一些难点

由此展开,我发现其实要让东方人去演奏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困难之处未必是在演奏和技巧本身,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就已经慢了半拍。例如另外一个例子

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这个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送葬曲,也就是说在贵族的葬礼上去播放的曲子,那在东方文化里面,没有送葬曲这样的文化形式和传统,所以在把握演奏的感觉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吃亏。

维也纳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在所有的经验之中,最关键的就是受苦。如果不曾受苦,没有被生活折磨,被爱折磨,没有体验过生活的挫折和情感的苦涩,那大概无法真正了解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也很难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志在音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并把经历过的一切化为音乐,或许就是成为大演奏家的关键。”

《游艺黑白》读后感(三):《游艺黑白》:钢琴家不在台上时会说些什么?

遥望焦元溥四卷本的皇皇巨著《游艺黑白》时,有立刻收入囊中一睹为快的冲动。可凑近一读该书的副标题“世界钢琴家访谈录”,我反而犹豫了。

钢琴家,哪怕扩充一下这个词的外延,音乐家,也是在人群中所占比例极小的那一部分。以他们为采访对象写成的一篇访谈录,预设的读者是谁?音乐家或者钢琴家中也不乏酷爱阅读的人,比如,总是以紧身礼服亮相舞台因而引起不少争议的北京姑娘王羽佳,喜欢莫言的《腐乳肥臀》,甚至还读过相对小众的作家李炜相对寂寞的作品《嫉俗》。但是,哪位写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的读者?所以,焦元溥开笔写作这部大书时,预设的读者一定不仅限于音乐家。那么,《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是写给音乐圈外的读者的?

从我开始学着欣赏古典音乐那会儿起,就开始关注访谈音乐家的文章或视频。是门外汉的缘故?读了一些看了一些后,我发现此类作品的创作者喜欢带领大家在“古典音乐”外绕圈子,而不是跟访谈对象聊音乐。早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音乐人生》,追看以后我最喜欢的是张越采访大提琴家王健的那一档。就是这样一档节目,张越以她不无周全的采访,帮助电视观众了解到的,也还是王健是如何开始练习大提琴,少年时期如何机缘巧合获得去耶鲁读书的机会,成为演奏家后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跻身世界一流大提琴演奏家行列,甚至,是如何在寂寞和辉煌之间寻找情绪平衡的……可就是没有请王健教大家如何欣赏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内容。比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演奏家把握起来会有什么样的难度差异?不要推脱话题过于专业会导致节目的观众流失,也许一些愿意学习的非专业观众或读者,就是想通过大众媒体的引领,无限接近古典音乐的内核呢?

访谈者自以为是地将访谈录的阅读者视作了不可与之讨论专业话题的对象,如若这样,我们又何必拜读一定比娱乐明星的访谈“干”了许多的钢琴家的访谈录?术业有专攻,此言不虚,钢琴家专攻的术业又比三百六十行中的绝大多数行业专业性更强,“不与夏虫语冰”的古训,又让采访钢琴家的访问者情不自禁地绕开了在他们看来过于专业的话题。敞开“门道”能否帮助看热闹的外行多少摸到一点门道呢?也就成了很少有人愿意尝试的落实的疑问。

20年,30座古典音乐之都,108位钢琴家,4大本,是决定《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厚度的几个数字。20年前,焦元溥开始这一访谈计划时,有没有预设访谈录集结成书后的阅读对象?读完这套书,我能判断的是,焦元溥就没有以懂不懂古典音乐为标准将读者分成三六九等,这个会弹钢琴的音乐学博士,用20年光阴慢慢收集108位世界一流钢琴家的肺腑之言。从访谈到文本,当然有取舍,就是在取舍的过程中焦元溥也没有以俯视读者的姿态舍弃钢琴家们那些从演奏技巧、曲目难易度判断、作曲家的创作手法等等非常专业角度的侃侃而谈。

我承认,这些过于专业的对话于我直到现在都云山雾罩,“法国钢琴派并非只有一种弹法,隆为主的派别只是其一。法国钢琴艺术的核心是‘清晰’,要求每一音符都能被明确听见。菲利普和隆等人以‘注重手指’‘非圆滑奏’的演奏达到清晰,但‘清晰’和‘圆滑奏’并非互不兼容,钢琴家仍能兼备两者。隆的派别是将指关节抬高,以指尖向下施力。这虽然以‘非圆滑奏’的方式达到清晰,但施力仅止于手指和手腕,音色变化的力道幅度都受限,也只能适合相当有限的曲目,像大部分的圣-桑、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一些不需要音量的作品”,这一段来自出生于1948年的法国钢琴家科拉德的发言,对不会钢琴的读者而言,圆滑奏是个不明觉厉的概念,而指尖向下施力、音色变化的力度等概念,像是懂得,可将它们与钢琴演奏连接在一起,到底是隔着一层厚纱的。然而,我领略了雾里云山的样子,也知道了穿过云雾见到群峰清晰面目的路径。

礼物还有,想听却一直不得要领的巴托克和斯克里亚宾等,我似乎摸到了进入的门径。

感觉到古典音乐的美好时,余生已晚。也许,走通古典音乐的最好办法,是从格里高利的素歌开始,可我已经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在那么一个庞大的艺术天地里慢慢跋涉。更何况,从现在开始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也没有办法听遍所有作曲家的所有作品,我错过了不少作曲家。法国作曲家弗雷,他的《帕凡舞曲》太耳熟能详了,于是,我们都以为这是一位专攻小品的作曲家。《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的很大一个功能,就是打破我们的约定俗成。原来,在钢琴家的思考里,弗雷是一位被大大低估的作曲家:“他(弗雷)是极为独特且个人化的作曲家,作品在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他早年写了非常多沙龙风乐曲,中期发展出自己的音乐语言,和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个人特色。到了晚年他的语法变得朦胧模糊,像是和自己说话,却也是对世界发问……那音乐里还是蕴藏着虚度珍贵且美好的事物,是独特且值得探索的天地”,同样来自法国钢琴家科拉德对同胞前辈的评价,开阔了我记忆中弗雷的音乐世界。

把4本《游艺黑白》,整合成一套世界钢琴家编年史,焦元溥是这么构思的吧?所以,第一册焦元溥采访的钢琴家他们的出生年份是1912年到1944年,第二册是1944年到1953年,第三册是1954年到1965年,在第4册出现的钢琴家,则出生于1965年以后,第108位接受采访的张昊辰,是名副其实的九零后。

焦元溥一定没有想到,这样的编排让我这个读者读到了音乐以外的内容,那便是对人类未来的信心。不管有多少个九斤老太在唱衰这个时代,第3本和第4本《世界钢琴家访谈录》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水准,的确在不断进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