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锦集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锦集

《路遥的时间》是一本由航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4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一):就这样,坚强又软弱,活着到死亡——航宇笔下真实的路遥

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影响了一代代的读者。这位以现实主义手法行文,以描写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为主要内容的西北作家,在四十二岁的写作黄金年纪,与世长辞。

张贤亮在小说中写:“本能使人坚强,思考却使人软弱。”是的,常常是本能告诉我们要活着,思考却在质问我们该怎样活着。单纯的“活”的信念支撑我们看见每一天的朝阳与黄昏,“怎样活”的问题,却让我们在日出日落与黑夜黎明间百转千回。人这根会思考的“芦苇”,因为感情、热爱与理想种种,而去选择、去冒险、去实践。

航宇笔下,与延安渊源深厚又钟爱小米稀饭的路遥,正像贺敬之在《回延安》里所述的“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孩子。在预感到疾病对他的不怀好意后,他带着满心对延安、对母亲的留恋,步履沉重地登上去延安的火车,到他魂牵梦萦的一方土地上,继续呼吸、呻吟,继续坚强、软弱。“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对路遥来说,清涧、延安乃至陕北大片的黄土,是他精神意义上的先天母亲,而写作这桩庄严乃至让他付出生命的工作,则是他后天的毕生信仰。

在被疾病缠绕的最后几年里,路遥仍旧深爱他的黄土地与他的写作。在身体勉力支撑的状况下,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他躲进招待所,急切又专注地整理自己的文集;他“赖”在延安地区医院不肯转院,就为了在他深爱的延安待一天、再待一天。

在《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路遥,坚强而软弱,敏感而偏执。这样一个精神世界异常丰满的人,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也曾困于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困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他思维的跳跃与丰富,让他的情绪多变而动荡,让他一面像个孩子般稚朴,一面又像个精神病人般蛮横。这个刚强的陕北汉子,这个如今被大众所熟知的西北作家,也曾受被质疑、被冷落。但庆幸的是,他有他真诚的朋友,有他热爱的故土与写作事业,有“站起来”再“写下去”的雄心壮志。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路遥饱受失眠、病痛与病房里枯燥的折磨,他焦急过、无力过、温柔过、狼狈过,他爱他的女儿,爱他的故土,爱他的写作事业,也爱那小米粥、洋芋擦擦与滋润他生活的各样陕北饭食。他是路遥,是一个人、一个写作者,更是陕北大地的儿子。他就这样,坚强又软弱,活着到死亡。

当然,除了真实再现路遥最后的日子,我们也应看到,这本书作为纪实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与艺术性。在语言上,《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使用较多的陕北方言,朴实生动,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叙述方式上,全文倒叙、插叙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使用较多的语言、动作、心理与神情描写;在情感特征上,饱满、真实。全书细节详实、感情真挚,秉持了纪实文学的客观与艺术,令人读来感动、观来落泪。

我们该记住的,我们该知晓的,那一个真实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尽在航宇笔下了!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二):伟大的作家,平凡的生活

陕西文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作家的存在。这其中,路遥可以说是奠定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甚至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基础。近年,围绕路遥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路遥本人的写作伦理与现实主义文学品格甚至带有某种政治美学的气息。面对路遥,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单就路遥本人的形象而言,近期出版的《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一书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全面、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对于了解路遥获茅盾文学奖之后的生命历程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作者航宇是路遥生前的同事、朋友,在路遥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如亲人般陪伴、照顾路遥,也见证了路遥最后的沉重、抗争和无奈。

全书从1991年年初路遥获茅盾文学奖写起,直至1993年2月20日路遥逝世一百天纪念活动举办。在路遥最后的日子里,全书详细记录了路遥生活的点滴,带有深切的感情书写路遥艰难的晚年生活。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作家路遥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种种波动。即便是路遥这样一个陕西硬汉,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更多地不再是带有著名作家的光环,而是普通人的日常起居和情感起伏。

要先从路遥《平凡的世界》获茅奖说起。首先是路遥对此事的格外重视。“茅盾文学奖初评工作开始后,这位刚强的陕北汉子,看似平静如水,甚至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第1页)“作家路遥就是在这样的期盼和急切的等待中艰难地度过的,渐渐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第2页)至于为什么路遥会如此看重茅奖,书中的解释是“关键在于他精心创作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能不能得到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第3页)。其次是编辑的重要性。《平凡的世界》的责编李金玉“承担了一般编辑不能承担的风险”。她甚至比路遥本人还早地得知获奖的消息。“她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简直不像是她的作者获此殊荣,而是她自己。”(第3页)

事实上,《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并不顺利。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后,曾寄希望于《当代》发表,但他没有想到,《当代》的一位编辑(?)看后,“觉得这篇小说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第9页)。因此小说就不可能在《当代》发表了。之后,路遥又得知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来西安组稿,就又将小说交给了这位编辑,没想到再次被否定。路遥并不知道这位编辑实际上是冲着贾平凹《浮躁》而来的。最后,小说才经《小说评论》主编王愚介绍辗转到《花城》发表。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之所以会成为路遥小说的责编,直接原因是她没能拿到《浮躁》的合同,但却意外地成就了路遥。

在路遥最后的日子里,他主要的工作恐怕是和疾病作斗争。“事实上,路遥在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身体就出现了严重问题。然而,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真实病情,就是他的亲人他也没有告诉。”(第146页)路遥起初在延安治疗,但由于病情加重不得不转入西安。这期间,他的家庭、亲人也同他发生着微妙的关系。先是妻子林达和他离婚,再有是和弟弟王天乐失和。病情的加剧、生活的不易,种种苦难加之于晚年路遥的身上。作者航宇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并以非虚构的形式书写出来。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会感动于路遥坚强的意志,和航宇对逝者深切的感情。总之,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饱含了路遥的品质、作者的深切,以及读者的共鸣。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三):苦难辉煌-读航宇《路遥的时间》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凌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1104434/

收到人文社寄来的作家航宇作品《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是8月16日,这天于喜欢路遥的人来说稍微有点特殊,一是当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人世间》等五部作品获奖,而在多年以年,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二是本届茅盾文学奖,作家陈彦的《主角》获奖。陈彦成为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第四位获茅奖的陕籍作家。在路遥、陈忠实作古,贾平凹苦撑陕西文坛的时候,陈彦的出现,应能告慰路遥等诸前辈。

陕西文学三棵大树,除了地域上的分布不同,人生的经历也各不相同,陈忠实坐镇关中,就像峨眉山的大愿普贤菩萨,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贾平凹深入陕南,就像五台山的大智文殊,“一个人只有在岸上时,才可以解救水中的人”。而路遥心系陕北,就像九华山的大行地藏菩萨,“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路遥是那个菩萨,更是一个苦行僧。有些人一时不顺但总有时来运转,而有些人似乎一辈子都不那么顺当,路遥应该属于后者。我们如果抛开路遥文学上的成就,抛开《人生》,抛开《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影响,单从他出生到去世,看他短短的43年人生,似乎应了那句话“人生苦短,去日苦多”。

看过纪录片《路遥》,介绍他幼时因家庭贫困,被寄养在养父家里,当时几间破旧的土房看得人落泪,那种忧伤的感觉让我停止了观看。这是路遥苦难人生的开始,也似乎注定了一生的沧桑。《路遥的时间》一书,又详细记录了路遥从199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前后直至1992年路遥去世,见证了路遥最后的沉重、抗争和无奈。我从书里看到路遥回忆父子两步行去养父家的那段讲述,父亲给路遥要了一碗油茶,用掉了兜里的最后一分钱。如此深刻的记忆,像石碑一样刻在路遥的脑子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读完全书,我有点无法想象,写出让大学生们争相传阅的《平凡的世界》的作者,居然有着那样不平凡的心灵世界;写出给人如航海明灯指引的《人生》的作者,居然有着如此不幸的人生。也更让人感佩路遥精神世界的伟大。

在外人的眼里,一位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全国知名的作家,生活中应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通过《路遥的时间》,从作者那点点滴滴甚至带点琐碎的记述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无奈的路遥,是为了帮助自己兄弟找工作不惜亲自跑去工厂的哥哥,是为了女儿毅然走向并不熟悉的建材市场的父亲,是为了继续拿起笔写作而不得不把自己禁锢在医院的作家。那是一种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而又长在闭塞城市的矛盾,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面对经济浪潮的矛盾,是一种对人生充满期待又不得不面对短暂剩余时光的矛盾。

万幸,我们从《路遥的时间》中看到的不是高大全的路遥;小确幸,航宇把一个矛盾的路遥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就像为我们留下了一尊断臂的维纳斯。路遥虽然没有摆脱病魔的折磨,但他留给了世人一种精神,一种对抗贫困、对抗疾病、对抗命运的态度,让热爱他的人们不断保持前进的方向,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

路遥追悼会上挂着一幅对联:洞察人生曲折路,历尽沧桑万里遥。这应该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四):遇见真实的路遥

1991年3月29日,《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42岁的路遥英年早逝。获得茅奖,荣誉加身后,这个“苦行僧”式的作家有着怎样的心态?重病住院的前后,这位刚强的陕北汉子,又面临着怎样的境况?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航宇的著作《路遥的时间》,这部非虚构著作,全景式记录了这一时间段内,路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遭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获茅奖之后的高光时刻,更看到了他拮据的经济状况、破碎的婚姻,以及遽然病倒后的疲惫、煎熬和兄弟失和的困扰。本书呈现了多面的路遥。

当今许多名人传记,大都有“为尊者讳”的弊病,对于那些被认为不利于传主的言行,都被写作者有意无意地舍弃掉了。航宇则不然,40万字的书稿,没有“为尊者讳”,他以朴实的文风,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娓娓讲述了作品之外的路遥,人生中平凡的、真实的路遥。可以说,航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史料。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拮据的路遥。在人们的印象中,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路遥这颗文坛巨星,应该是名利双收,但《路遥的时间》展现给我们的,却是极度缺钱用的路遥。《平凡的世界》写了6年之久,路遥得到3万多元的稿费,获得茅奖后,中国作协和陕西省政府一共奖给他1万元,这些奖金,他“一分钱也不敢乱花”。为了钱,他让航宇帮忙筹措编辑报告文学集,自己作序以赚生活费;他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复印成几份,一稿多投,航宇提醒他违反出版规定,小心人家告你违法乱纪,路遥回答,“我顾不得那些,抓紧时间挣钱,我现在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他直言,“钱那东西太折磨人了。”正所谓“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要养家糊口的路遥经济上的窘迫状况,行将中年的我们也可能遇到,看到这些句子,心有戚戚。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为情所困的路遥。他被爱人和亲人所困,可以说是困于情、扰于心。他与林达的夫妻情走到了边缘,在俩人协商离婚的晚上,他向林达提出要求,去延安休息十天时间,回来就结束名存实亡的婚姻。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一旦走到离婚的地步,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重。在书中,让我喟叹和不解的是兄弟失和。甚至在路遥病重期间,弟弟王天乐都不愿意来延安,这让路遥感觉到心寒。在文中,航宇借王天乐之口,说兄弟二人断绝了关系,具体原因为何,书中没有具体展开,我们不得而知。梁启超有诗句“艰难兄弟自相亲”,从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兄弟们,渐渐变得疏离、冷漠,也让病中的路遥痛苦不堪。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柔软脆弱的路遥。1992年8月,路遥住进了延安人民医院的传染科。这位刚强的陕北汉子,躺在病床上突然变得脆弱。航宇提到,路遥多次流泪,他“相当脆弱,眼睛里总是闪着泪花”。当朋友来探望他时,路遥会很开心,对康复出院信心满满;而当他一天到晚躺在床上输液时,他又是那么的孤独和消沉。从航宇笔下,可以看到卧病在床的路遥的真实境况,病中的他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遭受着难堪的精神折磨。

人生如逆旅。42岁,正当文学创作盛年的路遥遽然离去,贾平凹评价路遥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在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中,他为我们留下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航宇的书中,病中的路遥还在想着之后的文学创作,心里藏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他说,如果哪天我再站起来,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每一部都可以超过《平凡的世界》。“其实《平凡的世界》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只是练了下手。”

我悲叹这人世间少了一位卓越的作家,我们再也等不到他没有来得及写出的作品。

《路遥的时间》读后感(五):许多回忆

很多人都有过憧憬与想象,如果路遥能一直健康安好,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高中,躺在家中的土炕上,有着爸妈在中央一一起看《平凡的世界》的模糊印象,却不知为什么没有跟着他们看一集。那时的爸爸,每天都在循环播放贺国丰的《神仙挡不住人想人》,也当然听不出哪里好听,一口听不懂的方言加着民族音乐,难理解。 搬至新房,爸爸依旧会偶尔打开电视,看上几集《平凡的世界》,爸爸说,这是非常棒的电视剧,让我也跟着看,看着一屋子破烂的农民聚在昏暗的窑洞中谈事,依旧无感。 日子过着过着,就到了大学,爱上读书,看了许多书。四月,大一。在这整个大学读书的高峰期,和鲲鹏、老孟头一起拼钱买了《平凡的世界》(最后读完全本的,只有我)。对于这足足三本,长达百万字的大书(应该是第一次读这么多字数),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读完,当回想这段读书时间,只记得一天下午,在洒满阳光的南院宿舍阳台,坐着小马扎,读了很久,再有就是读完的晚上,写了文字,发了说说,除此之外,已记不起有哪些情节给了我触动,也想不起路遥的文字。 读完了书,电视剧再一次浮现,开始追剧,这一追,就是七个月,陪我经历大半年。在宿舍床上看、在宿舍桌前吃着打包的午饭看、拿着老孟头的笔记本看(很是舍不得给我用)、在暑假的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爸爸再次夸赞,这一次,是我主动来看)..完美还原原著、恰到好处的配乐、角色的精心刻画演绎,这至今想起仍有回味的剧版,收获了许多的感动与泪水,并将原著冲散, 在此期间,五月,在学校图书馆给张羽欣借了全套破旧但不影响阅读的《平凡的世界》,只可惜,在她那里也未读完,暑假前取回。 七月初,紧张的期末复习中,偶然看到了同学桌上的《人生》,抓紧晚上时间,两天读完,标语写着改变马云的《人生》,感觉不及《平凡的世界》。 随后的日子,便无太多接触。 今年秋,一次外出,爸爸说新出的《长城》杂志里,有写路遥最后的日子的文章,可以看看,过了许久,一直摆在书架上的《长城》,却无心去翻看。只过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推送了新书推荐的公众号,名字叫《路遥的时间》,白色的封皮上印着烟雾缭绕的路遥简笔。一些书,只看它一眼,就有着强烈的欲望读完,很快买下。 因总有各种杂事,只能在晚上抽时间读书,半个月的夜晚,读完全书。对于人物传记,并不会像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在细细的讲着路遥,讲着他最后的日子,没有丰富的故事,却也读的喜欢。 看着路遥从获奖的风光到在最后的日子被疾病缠绕下的起起落落,直至一晚的挣扎永远告别。路遥患病,对于这样一个大作家,不乏方方面面的关心,也不必担心治疗的经济压力,可即使领导再重视、朋友再关心,也还是无法弥补来自家人的爱的缺失,与妻子在病床上签下离婚协议书、深爱的女儿在几个月的患病时间只来看望一次、与弟弟王天乐的不合并绝交、与九娃的隔阂以及父母的从未现身都在一点一点消磨路遥的精神,直至散尽。去世不久前的路遥,被疾病消磨的没了棱角,没有了曾经的咄咄逼人,滔滔不绝的与航宇讲着自己的苦难童年、讲着初恋,一反常态的路遥,露出了难得的亲和,看的刺心。 虽说是传记,却是航宇视角下的主观的路遥,里面也不时会掺和一些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这并不是严肃的整合资料的传记,在亲和之余,也不免有些槽点。路遥去世后的情节,太多太杂,许多的不必要。 虽有槽点,但也为更多人展现了更丰富的路遥,还是值得一读。 下午坐在教室最后听课,突然想到,这么多年,原来与路遥一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未来计划读《早晨从中午开始》,看《路遥》纪录片,这联系,不会断。 9.27 20:1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