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时的原》读后感100字

《儿时的原》读后感100字

《儿时的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时的原》读后感(一):梦想和苦难并存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求学、成长的自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光影在笔下跃动,麦田的掠影、原上的吆喝、门后的眼泪,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困苦,但陈忠实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将读者带进他的故事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是像真正经历过世事的主人翁一样去感慨。他的故事超凡地平易近人,准确的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穷苦农民子女的形象,让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或许真实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我一直在想,能写出《白鹿原》的作者究竟是生长在何种环境下,究竟是何种不同才得以练就成这样,《儿时的原》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从“原”到“求学之路”,再到“文学生涯”,我就这样跟着陈老师的回忆一点一点地去品味那些纯真、那些苦难、那些潸然泪下的时刻。全书分为三大章,每一章都讲述了某一时期作者的经历,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发人深省。记忆颇深的是陈忠实老师的求学之路,命运一次次擦肩而过,让我想起“每次人生的重大转折,其实都在普通到极致的一天。”,仍然会感叹若当时走了别条路,或许是另一种光景,但无论路怎么走,我相信他心底始终住着那个保持初心的男孩,那个倔强的、坚毅的、满怀善良去拥抱世界的男孩。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之后活出了生活。”,陈老师正是这样的英雄主义者,他对读书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放在人民生活条件日益富足的今日也是不可比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去回首自己的初心,开始去找寻这些年丢失的对书籍的迷恋,也让我明白梦想确实是和苦难并存着,但不屈的梦想终究能在遍体鳞伤的躯壳里开出花儿来,那花儿载着的独特的思想和自由的灵魂,永不破败。

《儿时的原》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适合青少年看的一本好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很难再找出这样的、将那个时代的故事展露地那么尽致的一本书,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也不止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年轻人所稀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执念。或许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思想的传递却从未走远。

《儿时的原》读后感(二):那些不曾打到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读《儿时的原》,是因为封面上的文字着实吸引我,“求学的艰辛,成长的负重,面对宿命的不甘,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梦想和苦难造就了这个后来写出《白鹿原》的孩子”。 翻开这本书,展现的是一幅与我现在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 儿时的经历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陈忠实先生说他在念初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迷上了写作。 写作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经济困难的孩子来说是很奇怪的爱好,因为文学在当时人们的脑子里浪漫又不切实际。 可他还是在写作这条路上坚持了很久,因此才会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白鹿原》。 《白鹿原》火了,白鹿原也跟着火了。 陈忠实先生在《儿时的原》第一章中提到,北宋时白鹿原就被更名为狄寨原了,但是因为他的小说,白鹿原这个名字又才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 在这本书里,陈忠实先生记录了当时他在原上的生活,也只有亲身经历过原上和原下生活的他,才能写出令无数人拜读的成功作品来。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求学经历了,很多人都说现在学习太不容易了,以至于新闻上经常有学生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或者轻生的消息。 真的要学好,什么时候都不容易。陈忠实先生念书的时候,生活中的苦难远比知识更难。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寄宿了,头一夜还只能睡在凳子拼出来的床上,遇到恶劣天气一个多星期都不能回家。 初中父亲卖树供他和哥哥上学,最后因为实在接济不上休学一年,即使后来复学了,还要去原上靠卖菜赚学费。 高考落榜是因为那一年招生骤减,考大学比考举人还难,如果初中那一年他不休学,就能赶上好时候,上大学没问题。 …… 面对这些求学的困难,他还是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节衣缩食地买书看。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相对于那时的陈忠实先生,真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是,很多人还是在抱怨生活的艰辛和怀才不遇。 那时的陈忠实先生有多少才华? 初中诗写个诗都被老师怀疑是抄的,写的作文老师点评就写了整整两页纸,他的作文还被推荐去参加市作文比赛……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陈忠实先生应该能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如果没有这么艰辛的生活,也许就难造就出十年写一书的坚忍。

《儿时的原》读后感(三):《儿时的原》——生命中的世外桃源

人活到一定的年岁,自然而然地会对儿时的记忆有所怀念。陈忠实也不例外,《白鹿原》是陈忠实一生中的高峰,《儿时的原》于陈忠实来说,是对其从少年到成年甚至更漫长岁月的一场回望了。儿时的记忆,生命中最重要的快乐时光。

《儿时的原》是陈忠实的自传散文集,整个篇幅比较小巧,每篇字数阅读起来轻松,不费力。全书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我的原;第二章:我的求学之路;第三章:我的文学生涯。

本书我读了两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读过之后,意犹未尽!

我说的完美,是指那种回忆式的叙述,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环境还有社会背景的描写。让一个几十年以后的年轻读者阅读起来,一点阅读障碍都不会有,仿佛书里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仿佛作者经历的儿时趣事就是我们所经历的。

《割草·搂麦》中,出生在农家屋院的男孩子,从小就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拔草、割草、搂柴火、搂麦穗、掰苞谷等等,能做的活一个都不少干。作者最喜欢的农活是割草,因为割草可以结伴到原上去玩,抓蝴蝶,逮蚂蚱,时常玩耍得过头了,竟忘记了割草。作者最不喜欢得农活是搂麦子,这活不重也不累,但是那种热却是最难忍受的。辛苦之后,吃起白面馍馍的时候,还是觉得干劲十足。那是一种最朴实的成长经历。

《卖菜》中,在那个贫苦的年岁里,为了挣得学费,不得不挑起扁担,卖菜挣学费,在当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风气。卖的大多都是时令蔬菜,韭菜、大葱、蒜苗、茄子还有西红柿。有时运气好,卖得快,就能挣得一元上下;要是运气不好,卖不掉,只能亏钱贩卖。当时觉得天大的事,后来回头看,不过是一次过家家玩耍罢了。

书中写到作者的求学,可以看出那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但在作者的笔下,除了过程中的艰难,更难得是一路上亲人师友之间互相搀扶的珍贵情谊。他们结伴走出家乡到外面去投考中学,那一次,他磨穿了他的鞋子,那也是他真正的人生之旅。

在作者的行文之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快乐。开篇讲到李巍约稿时的欣然;中间讲到吃白馍馍时的满足;末了写到早年随父看戏时的快活。作者写原上、写乡土、写秦腔,写他热爱的这片黄土地。书中写道“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儿时的原》的语言风格是生动的透着乡土气的,阅读时,就仿佛与家里的一位长者聊天。更珍贵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能感知到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就出一个写成《白鹿原》的陈忠实。特别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读者,想要了解陈忠实,读这本《儿时的原》,最好不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缘。

《儿时的原》读后感(四):那些让我们难忘的年少时光,始终激励我们一路前行—品读陈忠实《儿时的原》

说起陈忠实,我们首先都会想到的是那本红遍大江南北的《白鹿原》,想起《白鹿原》中描绘的那道古老而又神秘的关中平原。拿到这本《儿时的原》,亲切感油然而生,书封为原的色彩,和书名很搭,它是一部关于作者童年经历的随笔散文,亦可称之为童年自传。

作者陈忠实,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常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被评选为陕西省首届红旗人物。1993年因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以此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忠实的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中篇小说《初夏》《十八岁的哥哥》《四妹子》等,文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等,文论集《创作感受谈》,散文有《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等。

很喜欢书封上的文字:求学的艰辛,成长的负重,面对宿命的不甘,在成长的路上所收获的感动和激励,梦想和苦难造就了这个后来写出《白鹿原》的孩子。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与磨难。想要成功,就要学会忍忍与承受,坦然接受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困难,找到突破的方法,破茧成蝶,方能著成一片璀璨的天空。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想要梦想成真,就需要我们为之不停地奋斗。梦想不是等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当你越过冰川,抵住狂风,踏过巨浪,相信梦想一定会等在不远的前方。

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有先天的优势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先天优势的眷顾。没有先天优势的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学会奔跑。只有全力奔跑,梦想才能触手可得。

作者心中的那道原,家乡的沃土,那些难忘的年少时光是他前进的动力。经历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经验是我们成功的希望。前行路上不放弃,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儿时的原》读后感(五):一本很不错的书

昨天拿到书以后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便看完了。原本平时工作较忙,闲暇时间也不太多,所以计划可能会用3天的时间来拜读这一本来自陈老先生的《儿时的原》,结果挺出乎意料只用了一晚。这本书其实并不厚,但是每一段来自陈老先生对自己儿时生活在白鹿原的故事都描写得格外细腻。在整个阅览的过程中,有一种父亲在向自己讲述着他儿时经历的亲切感。虽然作为一个80后并没有体验过解放初期的那种日子,也因为自己出生于城镇,从小到大也没有接触过农活,但是从陈老先生的讲述中却能深深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种种。我也在陈老先生的回忆中,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着来自50年代的动荡生活。在这里说动荡其实有些不准确,关于50年代的一些事儿,从我爷爷辈那里也听说过不少,其实在那样一个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在物资严重匮乏的那些年,我是很难想象作为需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的陈父亲,是如何承受着当代家长所无法承受的压力,即使在掏空家底的情况下,也要让陈老先生和哥哥踏入学堂。也就如陈老先生所说,他的父亲将一切都堵在了对他兄弟俩的“教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正是如此,才会在今天有幸能拜读到来自陈忠实陈老先生的这一篇《儿时的原》。

陈老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求学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他第一次体验到在磨掉了整个鞋后跟,拖着血肉模糊的脚毅然走完了几十里的路来到考场时的经历,结尾让我很遗憾,但却并不意外,高考落榜,回乡务农。也曾因为家里实在无法承受起两人的学费而休学过一年,并因此错过了那宝贵的“保送”机会。陈老先生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迷茫过,退缩过,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自己所生活的这个衣食无忧的求学时代,更多的是挥霍青春,享受着父母的溺爱,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时的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三年初中后自己要上哪一所高校;三年高中后又要努力进入哪所大学,整个学生时代显得浑浑噩噩,顺其自然,自然是没法体会到陈老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回忆中,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的不过是夏天的蝉鸣,冬季的盼雪。有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别谈遇见过“狼”,见过“鬼”,就连每一块零花钱都是用在自己钟爱的小玩具或零食上。无法体会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很难想象在那么一个年代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一个什么样子。如今自己也已经有了女儿,在向女儿谈及起自己童年时,也总是一副“你多幸福呀”的口吻,现在想起来实在有些可笑。

《儿时的原》的全文就像是一个老父亲在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着他儿时的回忆,在整个阅览中,能让自己的情绪随着一文一字而变化,有机会我会让自己的女儿也看看这一本来自陈忠实老先生他儿时的记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