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精选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精选

《传统文化六讲》是一本由金开诚 著 / 金舒年 编 / 徐令缘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读书是这样,学习传统文化也是这样

现如今,“传统文化”这个词被提及的越来越多了。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度娘给我的答案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和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这说起来“传统文化”的范围可就大了。古籍文献是传统文化,书法绘画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也是传统文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时想不起来的东西也可以归结到传统文化之中。这涉及的内容简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啊!

凡是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也不能妄想一下子全部了解的很深很广。这个时候到是不妨找些浅显却又富有内涵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来看了。

无所不包的“大家小书”又来了。这一系列中正好有一本由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开城所著的《传统文化六讲》。书中概述了传统文化以及它的古为今用,讲述了古代诗歌、书法艺术等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传统文化类别。此书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方向其实并不算广,内容也并不很多,但是难得的是金先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其作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我更加喜欢金开城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中“阅历与读书”中与阅读书籍有关的那两篇文章。

有人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摘取了有关传统美德的警句格言,会变成两本书,一本是给少年人看的,大约一百多条,一本是给成年人看的,大约三百多条。这在今天看来分明就是投机取巧之辈所做的事情,不过金开诚先生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这样的小书相比于那些厚重的汇编、丛书来说,其实更加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原因是大部头的书籍实在是太难啃,很多人其实是看不懂的,即便是买回来了估计也是翻不了几页便束之高阁落灰或者是沦为装饰物了。这样书中的精华便不能够进入大众的脑子里,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金开诚先生的这番言论到是颇有见解。想想自己,也是曾经凑热闹的买回了不少的古籍文化全集,但是至多能看完其中的一两册便以很不容易,能吃透其中的内容更是很难,很多书也就这样放着了。

想要多学些知识内容自然是一件好的事情,但这真的是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一样,还是先从一些浅显却能够深入的内容开始吧。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二):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六讲》的作者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开诚先生。他在楚辞学、古文献学、书法艺术、文艺心理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通过金先生的文章和讲解,一同领略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六讲。第一讲是“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通常提起传统文化,大家总会觉得太过遥远,虽然正日把“文化”二字挂在嘴边,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却寥寥无几。金先生首先讲解了汉语中“文化”一词从古至今的含义,并给出了狭义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由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紧接着又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当我们理解了文化的含义,便可以更好地去讨论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运用。金先生用问答的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讲到人文素质、“天时·地利·人和”、孟子的“性善”说,以及中国人对数字怀有的奇怪心理倾向。这些问题虽不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但也可以令我们管中窥豹,大致了解所谓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思想和认识。

而除了思想方面的影响,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方面就是在“古代诗歌”与“书法艺术”领域。故在第二、第三讲当中,金先生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杜甫诗歌中的想象手法、古诗用典等方面加以讲解;并详细谈及了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联想到自己儿时学习书法的情形,也不免想到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为何书法仍旧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珍奇,书法艺术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文化宝藏。它的发扬与光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加深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创造。它的丰富营养,也一定会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发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与民族自豪感。

在第四讲中,金先生主要讲“文艺心理学”。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是一个学术性相对较强的问题,适合有一定文学理论基础的朋友学习和参考。而第五讲“成才与成功”更适合所有人学习,因为无论是我们白说不厌的“孔融让梨”,还是被无数人尊为人生格言的“读书破万卷”,金先生都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当然,不管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是读书、练字,绝大部分人都有着渴望成功的心理。然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连如金先生这样的学者大家,也需要不断进取与钻研。在《教学生涯述略》和《戏说夜伴读书》之中,我们不难看出金先生的勤勉与努力,而他的儒雅宽厚、正直简朴,无私博爱,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精神”。

小小一本《传统文化六讲》蕴含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精华与治学之道,阅读它就如同跟随金开诚先生一起领略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令人兴味盎然、流连忘返。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三):如何认识、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从定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大致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兼有墨、法、名、杂家,甚至还融进去了一部分的西学,主要体现在诗文词曲赋以及音乐、戏剧、绘画、书法、对联等具体形式上。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心理学、书法及戏剧等方面研究的金开诚教授,以“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古代诗歌”“书法艺术”“文艺心理学”“成才与成功”“阅历与读书”为标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展现,可谓是传统中讲究继承、继承中不乏创新,很令人耳目一新。

大致来说,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它的“四大支柱”分别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所以蒙学入门,一般会从《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百家姓》等入门,入门之后,则是对“四书五经”由粗及精的一种反复学习。然而现代人,反过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要和现代生活日常及各种关系发生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古为今用”。古为今用,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了解的基础上、在熟识的前提下,才可以“拿来”使用;照搬,不是一个好主意。而金开诚教授也在《传统文化六讲》的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无论是内容还是作用,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虽然名为“传统”,却不是“一成不变”。这一点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所注意。

当然,无论如何,认真学习是前提。有所挑,也要会挑,知道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知道有所扬有所弃——前提就是要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去学、带着目的去学,不是漫无边际,而是要全神贯注。就这一方面而言,金开诚教授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今天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再度回归,但很多时候却极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传统就是好的,觉得形式要大于实质,觉得不应该有所置疑——其实,恰恰相反。传统的定义并不是固执于守成,而是鼓励有自己的见解、讲究充分的证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切入又不能漫无目的,所以更需要掌握一种事半功倍的方式方法。而把一种学习方式方法讲给读者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加强思考,知道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生活产生某种积极作用,这才是在今天的社会里再来说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确乎成为了金开诚教授写作《传统文化六讲》这本“大家小书”的考虑所在。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四):“读书破多卷,下笔为何难”

金开诚老先生原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国内研究文艺心理学第一人。这本大家小书是他用深入浅出、通俗生动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及自己的治学、读书观,读完深受启发。并以为“大家小书”系列的作品都可拿来一读。 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他反复告诉我们,基础是“看”,关键在“想”,落实在“写”。”学以致用是金先生治学的核心理念,因此,他讲传统文化总是与时俱进,服务于当下社会与个人修养的提高。同时,在书中对我们曲解已久或一知半解的传统名言重新解释,例如何为天时、地利、人和;如何看待孟子的“性善”说;对“知识就是力量”提出自己的创见,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是把话说全了;杜甫家喻户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是先读书,再下笔吗?不然,金先生认为学习与创造是同时进行的,若分开来做,即使破了万卷,下笔也仍旧很难,并在书中对如何“写好”给予了真诚的指导。是对自以为读了很多书而从不实践动笔之人的一记当头棒喝,或感面红耳赤。 在论及古代诗歌的部分,金开诚先生说自己原是不喜欢屈原辞的,后来“被迫”帮游国恩先生编纂《楚辞注疏长编》,就硬着头皮去读,在读了一百五十遍《九歌》《离骚》后,那种感性经验才在阅读中生发,再看其他名作,在抒情上怎么都比不上《离骚》。这是不可言传的部分,也是我们不管听再多前人的夸赞与名家的标签,都不如自己去读一读的重要性所在。他虽未在读了一百多遍屈原辞后详细道出其妙处,却能让读者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想自己也去读一读。 另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哭”十字诗句的分析。金先生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仅十字竟讲了大篇幅,调动感知觉,也是开了眼界。包括古诗用典的好与不好,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写诗与格律问题,用格律是否高明等等问题都有涉及。文章形式时而问答,时而阐述,在互相探讨中激发出更多思考。 金先生极热爱中国书法,因此书法也作为书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谈:何为“以力为美”;书法艺术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兴之所至”的书法又如何看待。 文艺心理学一章重在讲艺术品的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如何建立艺术默契。加深我对伯牙绝弦的了解,艺术默契是双方共有的事,缺任何一方都不行。他讲艺术欣赏谈及诸多领域,如书法、绘画、电影、文学、体育、音乐,百通通一通,一通通百通,使读者建立起学科无界限的思维,更是作为读书人应该什么都读一点的宽阔的读书视野。 前几周学术研讨会上朋友请教现当代研究专家外国作家奈保尔的问题,专家不予回应,说是超出其研究领域,我却以为这是学术视野不够宽阔所致,友人也说,如此易误导学生以为只需研究自己领域的知识。 傍晚美滋滋撰写书评时,又听外边操练运动会拔河的喊声、鼓声,起先觉得不屑,想他们不知珍惜这样好的读书时光,但读到这里在想,我是否也陷入某种狭隘之中了,其实拔河也是艺术的一种,也应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 全书的精华,亦难得可贵的是成才与成功一章。历来中国人就对此话题颇有兴致,碌碌一生。金开诚先生结合当下的应试制度、大学教育、毕业论文、就业是开后门,看文凭还是看能力等现状来谈,认为成才在于几个关键:看、想、写;不得不干,有了成果,才又引起热爱,热爱非天生,可后天培育;艰苦磨炼;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用于当下;学以致用;“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用”。不仅是学,更是在讲如何学的问题。一片真诚,令人感动。大学予我美育。 最后的教学生涯简述是从金先生家乡江苏的评弹艺术说起,结合自己多年在北大的教学经验,谈如何教学。“服务到心”是关键。许多老师应该拿来读一读的,也令我想到一些做得不错的老师,况且以后自己也是想教书的。 金先生在《传统文化六讲》里,更多是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讲述中无处不在的读书乐趣。一本小书,写得有趣好玩,他不是只讲“金句”的作家,还会把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叫人醍醐灌顶。 最近复习让我把书读苦了。在这里才觉两晚的时间没知没觉就过完了。

《传统文化六讲》读后感(五):做学问的服务意识

读“大家小书”系列以来, 金开诚老先生是我读到最贯彻丛书宗旨的一位“大家”,在小书里,甚至有一篇《小书可起大作用》,活脱脱就是“大家小书”的软文宣传。

但是,自然不是。

只不过小书的目的和老先生做人、作文、做学问的宗旨暗合了,老先生于2008年已经驾鹤西去,留下的文章,和文章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美学意义、哲学价值,还留在小书系列,读者读到,观其心,若能会其意,自然是幸事一桩,也将这默契贯通了时空。

《传统文化六讲》已经将书里的内容概括到最精,六讲中每讲都有小文数篇。为了将貌似高深、晦涩而抽象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文章也都不长,千字前后,一事一议,文章就是老先生做人作文的一种观照,他说, 课是讲给别人听的,文章必须让别人看了觉得清楚乃至精彩,才有可能成为好文章。在八九十年代,先生的这些治学思想,不可谓不是新潮的。他也将这种服务意识贯穿在自己所有的工作中,读到先生编撰《屈原集校注》,在没有搜索引擎和大数据的80年代,这一项“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反应当代研究的水平”的艰巨任务,老先生和同僚们只能尽力而为。书当然是编了出来,在谈到这书的质量时,老先生说“如果没有自信,自然是没法动笔了,但是实际上看法对不对,自己很难说了”。——这些,放在今天,让一个“大家”说出这样的话,几乎不可能。你当然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更浮躁了,南京大学最年轻的长江学者梁颖造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些没有什么真正的建树的所谓学者都不会承认自己能力有不足,成果也有可能因为时代的进步而不敢盖棺定论,更何况做了一些事情的学者,更是坚定甚至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成果已经达到了后人再也没有置喙的高峰了。

其实,这不是应该探讨能力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问题。哪怕学者,有了服务意识,也会变革更从容。对于自己所做的,他只说“力求合乎情理”,但是质量“还有待他人评说”。

读小书系列,也会读到一些大家的思想和观点,与时代不合拍,这自是难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成果,但是你读着读着,又总会找到一些不管时间怎么变迁,都亘古不变营养我们灵魂的东西。金老先生做人做文的服务意识,令我感慨良多,也受益匪浅。

他用他自己母亲喜欢的评弹艺术来说明,“说书凡是‘响档’(指走红的演员)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创新,而不是照着师父的传授照本宣科;二是能够理解和体贴听众的欣赏心理,而不是自以为高明。”其实,第二个特点,也还是“服务意识”,不管是写书、教书、还是写文章,其实也可以再放大,艺术创作,这可以说明了一位学者的心胸。我不禁想到了陈凯歌导演,前几年,他的电影票房一差,一被人骂,他就放言:你们不懂得欣赏,过个十年(或者几十年)再来看我的电影等等。这几年倒也心气和缓了,知道尊重观众了,说到底,观众还是衣食父母,体贴别人有时候说不定真的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后来,《妖猫传》的风评还是不错的,所以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了金老先生的体悟——服务好了,自然就获得尊重了!

所以,想想,有时候自己写就写,你们爱看不看,爱喜欢不喜欢的心态也许也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应有的心态。前人的人生感悟,有时候真是金玉良言啊。我们都不是孤岛,文章,到底还是写给别人看的,别人不喜欢,大概不是人的欣赏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诗外功夫”没到火候。

老先生一直强调,读书学习“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用”,还真是实打实的实用主义啊。没错,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是文章写得依然像流水账,你看不到他的存在和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未必有神,人生可不仅仅是读书了就可以了,读书了就改变命运了,读书了就有所成就了,一定还有更为艰难的功夫,只有下到了,才能将所学变成自己的,最终它们还是要落到用上。“两脚书橱”,倒不如不读,还浪费时间了呢。

颇为收获的一本书,先生可不仅仅只是谈到了传统文化,用书里的话来说,大概也是一通百通吧,谈一个话题,见人生,见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