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读后感精选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读后感精选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是一本由[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 / [美]托马斯·约翰逊 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精选点评:

●死亡是另一种永生

●无法知道曙光何时来,我打开每一扇门,是如鸟有翼,还是如岸有涛。

●中英文对照+1,赏析略冗长-1,综合还是 4。

●喜欢艾米丽和她的诗,也许因为我们都是怪人

●还好,有几个小段挺精巧的 没想到还有赏析

●不爱赏析

●书名实在是很吸引人啊...... 但内容不如想象中好看,或许是我还不习惯她的风格吧...... 以后再找时间读读,看会不会有新发现。 另外译者感人,很喜欢这种双边母语者合作式的翻译,这对诗词来说应该很重要。 翻译的过程也应该是痛并快乐着的吧...... 真羡慕呢...... (哎我在瞎说什么呀!)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惊而羞耻的书。除了儿童时学古诗,我第二次见到诗歌后面写了长长的「赏析」,并且是译者自己“倾情”加的——现代诗歌的诗集,不需要任何赏析出现在诗集中,除非书名写明是作者的论文集。似乎是为了证明译者的优秀,序言里甚至提到了「也是诗人」「嫁给了诗人」这样的措辞。厚厚的一本诗集,实则诗歌的部分可能只占有10%,作为出版从业人员,并且自己也写诗的我,无疑觉得是非常不合理且羞耻的——说白了有捞钱和满足私愿的嫌疑。我想说,狄金森这样性格的诗人,更不会乐意被如此对待吧。有些地方翻译得也不甚合理,如“why I failed”翻译成“为何阵亡”,实际上用“身亡”就足够了,“阵亡”的指向性太强。这样的例子似乎也显示出了译者的过分主观。我英语很差,对翻译也不了解,就这本书的出版而言,绝对是失败的。

●诗本身不错,有英文原文也挺好的,但每首诗配长篇大论的注释就……诗歌本就重在模糊性和神秘性以及跨越时空文化等的共情,所以,这么编这本书,也太低估读者的感受力了吧?

●狄金森的诗确实很难翻译,也很难懂。赏析作为译者的一个视角读读也未尝不可。不是很喜欢这本中对狄金森诗的选择,若有一半以上是最后一辑类似的就好了。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读后感(一):半为灰尘,半为白日的新娘

看了很久,不觉得美。

说是诗歌或者语言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如说是哲思投射。所有迷茫的意向和颠倒的语序都有译者来研究找补,是有意义的,但是并不多。

虽然很喜欢哲思这类事情,但是不喜欢这本诗集,因为不够美。博尔赫斯的流传度和语句美感是直接挂钩的,所以, 艾米莉·狄金森 对英文的“玩弄”对非英文母语的人来讲,意义丧失得很厉害。平铺的语句和隐藏的意向,我对猜谜和他人的人生经历并无太多兴趣,且这种架构着实让我厌倦,燃烧不起探究兴趣。抱歉,get不到是我的问题。

说回内容。哲思有很多表现形式,当然可以玩字玩句当他是自己的游戏——就像那些写给自己的日记和情诗,只有自己知道的意向指代又美又旖旎。所以,只有自己知道的意向揉成的诗歌,对他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意义重大的事情,尤其是读不出美的诗歌。

倒也不说她的诗不好,只是针对几首译者一直在揣测作者是否是写给某位情人,并强行解释指代的诗,觉得赋予意义并尝试普世这件事情有点好笑。

噢,还有。《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本以为是某首诗,并不是,只是译者取的专辑名罢了。所以全书所得,不过 艾米莉·狄金森 本人。

以上。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读后感(二):一张要离去的脸,比要留下来的还美

高中时候,好友送了漓江出版社的《狄金森诗选》给我,不记得当时是否读懂,应该是没有。 最近密集读书,布鲁姆《西方正典》,专辟一章夸赞艾米莉·狄金森:“自但丁以来,除了莎士比亚以外,最具原创性的诗人…一直用大写的‘我’来实践一种独出机杼的简约诗艺。她的批评家几乎总是嘀咕她令人吃惊的智慧深度”,《巴黎评论》里她的名号也时不时被那些名作家提及,前一阵还看了狄金森的传记电视剧,有了对这位“把英文推向极限,怪异、棱角、细腻而优美” 的“诗歌界的梵高”再认识的愿望。加上最近妈妈的倏然离去,让我有了读诗的心境。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授权,由美国文学界公认的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的专家托马斯·约翰逊教授精选64首她的经典诗作。我读的是赖杰威、董恒秀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的经典译本,中英双语,长文解析,细品,若未齿颊留香也会心中一动。 They shut me up in Prose- As when a little Girl They put me in the Closet- Because they liked me "still"- Still! Could themself have peeped- And seen my Brain- go round- They might as wise have lodged a BirdFor Treason- in the Pound- Himself has but to willAnd easy as a StarAbolish his Captivity- And laugh- No more have I- 《他们把我关在散文里》 就像我是小女孩时他们把我放进衣橱——只因喜欢我“安静”——安静!若他们可窥探——看到我的脑子—— 四处转——这就像判鸟儿叛国罪把它关进牢狱——只要它愿意将如一颗星轻而易举废除它的囚禁然后哈哈一笑—— 我亦然—— I died for Beauty And so, as Kinsmen, 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 - our names - 《我为美殉身》:“如同亲人相见在一个夜晚,我们隔墙交谈, 直到青苔爬上唇际,淹没了我们的名字。” That first Day when you praised Me, Sweet, And said that I was strong- And could be mighty, if I liked- That Day- the Days among- Glows Central- like a Jewel Between Diverging Golds- The Minor One- that gleamed behind- And Vaster- of the World' s. 《那一天》 亲爱的,那一天你赞美我, 说我强壮—— 又如果我想,可以非凡超强—— 那一天在所有日子中发亮—— 划时代的一天——像颗珠宝 在两种不同的黄金之中—— 那一日之前的快乐是渺小的, 那一日的快乐——大于世界之最 Image of Light, Adieu- Thanks for the interview- So long- so short- Preceptor of the whole- Coeval Cardinal- Impart- Depart- 《再见》 光之形象,永别了—— 感谢这场相会—— 如此漫长——如此短暂—— 整体的导师—— 与生俱来的根本—— 赋予——除去——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 And sweetest- in the Gale- is heard- “希望”是带有羽毛之物—— 栖息灵魂中—— 唱着无词的曲调—— 永不息止—— 其歌声在暴风中倍感绝妙 As finer is a going Than a remaining Face- 就像一张要离去的脸 比一张留下来的还美—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读后感(三):我所相信的,只是那些从来没有被说出口的爱情

迪金森生前写诗不是为了发表。因此读她的诗,我们可以看到她独白艺术的高度呈现——当独白绽开来时,似花朵、星光,也像我们散步的回声,与冬夜归来时一杯茶的热暖。

这是一本夏日读后会顿感清凉的诗集。也是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一句震撼的话:

“我们隔墙交谈——直到青苔爬上唇际,淹没了我们的名字。”

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名列美国人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十大诗人之一。她神秘如透明的雾气,在清晨张开诗之羽翼;安静如冬夜的烛火,幽晃于不灭的诗意。

她的诗是雪,是独白,是花朵、星光,是我们散步的回声,和冬夜归来时一杯茶的热暖。后世甚至将她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

其实迪金森的故事很简单。她终生独居,一生爱过一个男人,却共计写下了将近一千八百首的诗,如一袭隐于现实布幔后的剪影,默默地完成一出在未来永不落幕的辉煌。

在美国文学史中,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那样富有深邃、真挚和传奇的色彩,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她的诗歌和思想方面,而且也包含在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世界里。对大多数人来讲,艾米莉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除了朋友在未经她同意的情况下,把她的6首诗作拿去发表之外,艾米莉生前几乎没有在美国文坛上留下任何痕迹。人们是在艾米莉逝世几十年后才开始逐步认识她。

她是那种生不逢时而身后名显的天才,有些像画家梵高。不同是是,梵高生前贫困潦倒以致精神崩溃。而艾米莉本人则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过着衣食无忧安逸闲在的生活,潜心读书写作,淡泊世间功利,与世隔绝生活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筑造自己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巢穴,终日里“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艾米莉·狄金森的父亲是律师,社会威望很高。在家里要求孩子们很严历,奉圣经和古典文学著作为精神支柱,并只允许自己的孩子们阅读这些书籍。三个孩子只有大女儿迪金森,终日独守窗户沉思默写,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性情显得孤僻寥落,连家里的来客也从不愿出来见面。

年青的时候,人们还能见到她在自家的花园里与邻居家的孩子们在一起嬉戏玩耍,到后来由于疾病缠身,艾米莉只好将自己关入深闺,绝少与外界沟通,人们更难见到她的身影。有时候,人们偶尔可以看见她在楼上将食品放在一只小竹篮里,再用绳子从窗口慢慢地顺下来,楼下早已有好几个小家伙守在那里。

当姊妹的朋友或是客人来访时,艾米莉总是早早地躲避起来。所以如果有谁能偶然瞟见她白色的身影从门厅中倏忽闪过,就会成为他们回去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关于艾米莉为什么要长期离群索居,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比较通行的说法来自她家人的猜测:他们认为她是因为暗恋上了一个已婚的男士,明知道不会有结果而关闭了自己心灵的门。

1854年,在一次旅行中艾米莉遇见一位名叫Charles Wadsworth的牧师,并对他产生了恋情,把他称作自己“世上最最亲爱的朋友”。她甚至还以他为原型塑造了一个“lover”写在自己的诗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但是,因为沃兹沃思是个已婚的男士,艾米莉的恋爱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因此她便自我封闭,将自己的精力投入诗歌创作。

艾米莉·迪金森曾经这样写下:“我为美而死。”

迪金森的爱情伟大而内敛。她没有任何爱情的行为痕迹留下,但曾经通过诗句的来表达过这样的深爱。亦舒说,在爱情里的那些甜言蜜语都是说给旁人听的。真的爱上一个人,只觉得心中酸苦,张口却说不出话来。大概就是这样的。

时光深埋在岁月里,可以化为沉甸甸的历史。感情埋藏在心底呢?化为的诗句是一种什么样子?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说过:“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心爱人的坟墓,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

在迪金森的诗句里,我仿佛真的感受到她未曾宣诸于口却饱浸于每个词句的深爱。感受到她深刻羞怯含蓄地对于爱情的表达和理解。因此动容而唏嘘。我想,兰波(Rimbaud)的诗也许是最恰当的注释:“我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动;无边的爱却自灵魂深处泛滥。”

艾米莉虽然很少与人面对面地接触,但却用自己的方法与外界联系。那就是与极少几位朋友们通信。说是信,其实也就是一二行文字而已,诸如:“今晚你留心了吗?”“新月就像从黄金矿上走来的姑娘。”这样漂亮的诗句,实际上是她头脑中偶然闪现的意象,在她这是极有意义和情趣的,可对别人来讲或许并不可能完全领悟其中的真谛。

没有家庭生活的羁绊和世间俗务的烦恼,艾米莉将自己的主要时间倾注于她家的花园里,西窗前和书房中。一个死苍蝇、一朵小枯花、一丛迎风摇摆的青草或者一只疾飞而过的小鸟都可能给她带来诗的灵感,激发她的创作。她善于将各种不同的意象相互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新意。“风用手指梳理天空”、“三月大胆地走过来,像邻居一样前来敲门”、“月亮溜下楼梯去窥探,‘谁在那儿呢’?”

这世界不是一切。对狄金生来说,诗才是一切。她生前写了将近一千八百首诗,如一袭隐于现实布幔后的剪影,默默地完成一出在未来永不落幕的辉煌。

狄金生生前,连家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会写诗,一切都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地进行。她写诗的态度很严谨,从不浮华草率为功名而写作。但是她写作方式却很随意,习惯将诗句写在一些便笺和废纸片上,积少成多之后她就把纸片缝在一起,卷成卷儿用一条绸带系住,存放在自己的桌子的抽屉里。像居里夫人当年不把诺贝尔奖牌当回事而任孩子们随意玩耍一样,狄金森也根本不把自己的诗歌创作看得多么重要。她临去逝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妹妹,嘱咐她将其焚毁,不要留在世上。但幸运的是,她妹妹看过这些诗作后,不忍心毁掉诗稿,从而使这一千七百多首诗作留传下来,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诗,难以传授写作计较,更难以做出确切的评论。它牵涉到对文字的敏感度、思维的清澈度、心的洞察力。诗人,依据诗的空间和时间存在,燃烧生命的刻度,以精炼的语言召唤真理和永恒。即使能在诗人所写的幻影和真实中来去自如,也很难百分百肯定,谁,曾靠近一个神秘深沈的灵魂。

我从没读过一本诗集像读她的诗集这般缓慢、停顿多次、思索良久、中英文反复对照……我以为我踩踏好几排脚印,铭记许多杂沓的心情,结果一回头,雪仍是雪,厚厚的一层净白覆盖大地,毫无来者的足迹。

当年轻的兰波试图表达爱情时,他突然丧失了勇气,只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雨轻轻地在城市上空落着。

我所相信的,只是那些从来没有被说出口的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