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一本由李西闽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一):你的呼救总有人听得到

我是分两次阅读时间读完这本书的,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也就不再那么揪心了。

就像作者在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汶川大地震中所有的遇难者和幸存者,也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回首十年前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形对于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我,至今仍历历在目。更何况是被废墟埋了七十六的小时的作者,想必有更深的感触,他选择了用小说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思所感。

作者是在震后心灵受到重创,像这世界上很多人那样,过着幽闭的生活,心灵的幽闭,内心找不到出口,精神备受磨难。但依旧保持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文中还详细记叙了地震灾区杨文波一家人的故事,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一家人,十年来如何走出地震带来的阴影,生活逐步迈入正常轨道的艰辛历程。读来情真意切,让我们真实了解了灾难面前真正的人性。还有同样和作者一样在地震中被掩埋最终获救的摄影师苏青,用生命余下的时光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奉献灾区的人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最终积劳成疾,令人扼腕叹息,却也为他的精神点赞。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儿,像孙卉、文霞、王飞等支援灾区重建的人们。他们像是星星,点亮了受灾人们心中的爱,让他们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都是平凡卑微的人,相互取暖,面对艰难和无奈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作者发出了心里的呐喊:被埋在废墟里的时候,为什么要呼救?除了求生的本能,更多的是不舍。这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曾经呼救过,有的呼救被重视,有的呼救被忽略了,不是所有的呼救都有回应,但我们不能够停止呐喊,这是人类的本能。是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声音。写这本小说,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呼救,让我们记住,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受生活赋予的痛苦,也曾在自己的世界里苦苦挣扎,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意义的活着。

把握现在珍贵的,把今天过的比昨天更加有意义,才是昨天存在的意义。痛苦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财富,愿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像不曾受到伤害一样,肆意的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二):请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李西闽的新作,但除了作家的身份,他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对于李西闽最初的印象,是小学时在书店闲逛,流连于小说书架时偶然遇到的《腥》、《麻》、《酸》三部曲,那时年纪尚小,不禁为李西闽的想象力与表现手法所折服,由此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悬疑和幻想的种子。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人们尚未从年初特大雪灾的阴影中走出,正准备一鼓作气办好奥运会之时,被突如其来的里氏8.0级强震打得措手不及,六万多同胞在灾难中魂归天国,无数人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千千万万的救援部队奔赴救灾的前线,力图以微薄的人力筑起抵抗自然力量的防线。许多人在天灾中失去了生命,与亲朋好友永别,但也有许多人顽强地活了下来,李西闽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也正是因为作为优秀作者的李西闽,我们才得以探知灾难幸存者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包括劫后余生的万幸感激,以及随灾难而来、却伴随终生的阴影与创伤。

2008年5月12号至今,正好是十年的时间,中国人似乎尤其喜欢用整齐的数字十作为纪念某个事件的里程碑。十年足够让灾难的阵痛逐渐减弱,也足够让一个人沉淀下来,静静思索随灾难而来的问题和想法。

书名是《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可能是灾难来临时身处废墟的濒死呼救,也可能是灾难之后活在阴影之下的无声呼喊,无论是哪一层意思,都鲜明地指向了一点:经历过劫难的人,他们需要帮助,即使远离了灾区,时间也在不断流逝,但呼救的声音从未间断。对于地震,乃至各类灾难的幸存者,我们应该跳出原始的救人范畴,将目光投向更长期的心理帮助与辅导。经历灾难并不是他们的过失,个人的力量确实无法敌过自然的暴怒,但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更接近人性的方法拯救这些拥有不幸经历的同胞。

后来青海玉树地震时,作者奔赴前线,成为了一名救灾志愿者,他认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自我救赎。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作者也曾多次想到自杀,每当抑郁的阴霾在头上徘徊不散时,家人成为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将经历与想法用白纸黑字记下,作者的事迹将不止影响他本身,他的坚强也会激励着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珍惜来自不易的生命,请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三):汶川十年后

汶川十年后 读《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听雪7801 零八年的5.12汶川地震,这一震举世震惊,用地动山摇,天塌地陷一点也为过,美丽的汶川以及周边的几个县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那就是人间地狱般场景,作者李西闵当时正在汶川,被困七十二小时,后被救出。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汶川地震中的人们怎么样了?应该是幸存者的生存状况如何?我也想知道。电视上的报道是,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们的内心,心灵深处的创伤,愈合了吗? 作者以亲身经历者,回头看看,很具代表性。当年的作者,被救时跟一个摄影师,拍婚纱的,被安置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这就是缘分吧!作者失去了一条腿,苏青失去了双腿,俩人一见如故,彼此成为了朋友。但每天晚上的噩梦,挥之不去,每每醒来头痛欲裂,想自杀,想跳楼,被妻子劝住。但是噩梦还是如影随形,纠缠不清,怎样才能减轻疼痛。只有勇敢去面对,在哪里得的病,就要从根部去除!摄影师苏青有个想法,就是跟踪地震中幸存者一家,连续跟踪十年,看看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俩人一拍即合,摄影师加作家图文并茂。 杨文波一家爷孙四口,三代人,儿子在在打工,盖起来了二层楼房,可以说生活幸福美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然而来的地震,孙子小虎在学校被砸死,杨文波虽然被埋,但被平安救出。家里的希望,唯一的希望没了,一家人的整个精神状态都不好了,应该糟糕透顶!儿媳翠花一直想自杀,因此得上了,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 一开始与杨文波提出要拍照,他非常抵触,还是儿媳翠花同意,才得以顺利进行!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在废墟上建新房了,并且很多家庭都已建好。没有了希望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这一家就是,汶川的缩影吧!如何才能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也许比金钱更重要! 期间翠花怀孕,流产,再怀孕,再流产。上天还是眷顾好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之间,抑郁症稳定后,再次怀孕,一家人再次燃气对生活的希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翠花产下一个女婴。苏青得知消息,特意赶过去摄影。有了希望人们就会更加努力的生活,就有了奔头!没有走不出黑暗,只是你愿不愿意走出来!愿汶川的明天更美好,愿汶川地震中走出来的人们,明天更美好!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四):对于生的渴望,我们在呼救

这是一本汶川大地震幸存者李西闽长篇新作,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他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经历,所以他的文字中不仅仅是感情的倾注,更是一种人生阅历的难得。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我很少能看到有换这场伤痛的文字,所以当我看到这篇作品,我怀着伤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作品。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但是我们还很脆弱,无力在这么短时间承担一次如此锥心的痛苦。这本作品就是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也许没有办法切身体会到这种痛苦,也许在《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都看了当母亲跪在女儿面前那一目至今都在我眼前,久久不能忘记。当姐姐见到当初放弃她的母亲时,她的母亲给女儿下跪,这个时刻仿佛时间被静止了,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一跪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亏欠,太多太多的内疚,太多太多的爱,但是又无可奈何。我突然感到当一位母亲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因为从来都没有人教她们怎么样去当一位母亲,从来没有人要告诉她如何面对失去女儿和丈夫的痛,从来没有人教她们要为自己的孩子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这场灾难带给大家的。我们无可奈何。 同样作为在汶川地震中,曾被压在废墟下长达七十二小时之久的作者,更有资格更有独特的视角去写下这段心情。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绝望中这七十二小时他是怎么度过的,心里又面临着怎么样的煎熬。因为在地震中经历了精神创伤,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无法摆脱,甚至还带有抑郁倾向,甚至有人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负罪感。我想作者也是一样,这场灾难使得他生活无法展开,直至他决定来到乡下,决定书写一部小说。这本小说既是他的痛苦,也是他的宣泄。我们能看出他的努力,从他笔下失去亲生子、而后几次流产的李翠花,终于诞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婴,从摄影师苏青与女友分分合合,最后还是认识到彼此的真情,重归于好,这都是作者内心的放下。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俗套的大团圆结局给随意打发,因为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毕竟有限,它们无疑是照进黑暗角落的阳光。 小说中,李西闽也在问自己身处废墟之下的他,当时为何会呼救?本能使然?还是濒于绝望?我想正是对于生的渴望,才让他能够呼救,这也是人类的共性。我相信现在的他也同样能够凭借这种精神好好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五):告别苦难

李西闽亲历了汶川大地震,有感而发, 在灾难发生十周年之际,他写下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虽然死里逃生,自此却噩梦缠身,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次寻死未果。昔日的苦难,始终盘踞在他的心头,不灭不休地折磨着他。关于灾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纵然不同,只有告别,才有新生,才有阳光灿烂。

戴三妹的执着。戴三妹是丁屋岭的传奇人物,二十一岁那年的春天,儿子才八个月大,青黄不接之时,饿急了的土匪攻破了丁屋岭。村子被洗劫一空,还牺牲了五个青壮年汉子,其中就包括戴三妹的丈夫。戴三妹忍辱负重,拿起丈夫留下的土铳,离开了丁屋岭。她直捣黄龙,把土匪头子的脑袋炸得稀巴烂。她荣归故里,立即成了丁屋岭的女英雄。不过,接下来的人生,她孤身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等儿子长到十七岁的时候,她决定送他去县里的高中读书,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永别,从此,儿子不知所踪。

阳光干净而温暖地照射在戴三妹的脸上,她笑得开心,笑得十分慈祥。96岁的时候,她还在等。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可以等。她用一生惦记着儿子,她用长长的等待,告别苦难。

静悟的安静。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个误入丁屋岭的尼姑,叫静悟。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是高高在上的女王,一般的男子都不入她的法眼。后来,她迷上了一个冷漠男人,可那人却无情地抛弃了她。一时间,她对一切都产生了疑惑,觉得生命毫无意义,自杀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她莫名其妙地来到一个尼姑庵。

在这里,她发现了活着的意义。生活,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烦恼,没有寂寞,没有痛苦,四大皆空。当心里的各种欲望都被清理完毕时,心就会变得非常朴素,非常安静。安静,让静悟告别了苦难。“她飘走了,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文霞的坚守。作为一个志愿者,文霞坚守在玉树,为受灾者带来温暖和力量。而她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她患上了乳腺癌,后来甚至在高原上得了肺积水。很多志愿者来了,走马观花似的又走了,只有文霞还坚守在那里。文霞走之前,说过,“我离世后,不要悲伤,要快乐地活着,人生短暂,为什么要痛苦。”“我只不过是早走一步而已,你迟早也会来,我在另一个地方等你。”她视死如归,毫无畏惧,就如她喝酒时的脾性一般,十分痛快,再冷漠的人都会被她炽热的性情所感染。文霞,在坚守中,告别了苦难,去了天堂,只有天堂才能安放她的灵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告别苦难。拨开厚厚的云雾,你会发现阳光明媚。

发自我的iPhone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