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缓缓穿过人群(小确伤的一代)/若谷楼书系读后感锦集

《缓缓穿过人群(小确伤的一代)/若谷楼书系》是一本由柯勇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的359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018-0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缓缓穿过人群(小确伤的一代)/若谷楼书系》读后感(一):意料之外的草单

我忘记是从哪里种草的这本书了,并未预期它是个草单来的 写作的时间大致是131415年,站在19年的开始看这些时间已经有了一种薄脆纸张旧日历的卷边感,颜色又还没有褪去。 书里出现的大部分对话者都是,嗯,按照惯常的说法,“搞艺术的” 但他们的生活非常生活,拥有琐碎扎实的日常,立黄昏粥可温 还,挺动人的 以下草单 魏小石--民歌笔记电台http://ourfolk.net/radio/?dt_platform=wechat_friends&dt_dapp=1 范立欣《归途列车》 刘中 陆誉夫正福草堂 裴金宝吴门琴派 秦四风 王以培《白帝城》 兰波 吴彤 克尔凯郭尔 昆鸟 王娟《吾心安处》 杨典《女史》 王磊《大地上的美好》 黑旗《mywar》 《何洁往事》

《缓缓穿过人群(小确伤的一代)/若谷楼书系》读后感(二):缓缓穿过人群后的回音:人活在世界上,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尺度

柯勇在北京通州梨园一个老小区住了十年,搬家那天他本想写点什么,后来又没有什么好写的了,而这十年的岁月,却被柯勇用一个字一个字忠实地记录了,现在结集成了一本书——《缓缓穿过人群》,沉甸甸的,藏了很多的心事。

柯勇的室友李一枪说,柯勇在北京通州一住十年,赖着根本不想走,以至于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看上了小区某位邻居家的女儿,就像E·B·怀特不厌其烦地写他缅因农场的猪狗鸡鸭鹅,住在通州区的柯勇写的也全是这类玩意——小事,朋友,朋友的狗,春天的猫,运河公园的鸟,郊县山区的苹果,张楚的歌……

《缓缓穿过人群》,作者柯勇

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问E·B·怀特,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而对于柯勇来说,漫游晃荡去生活,才是更美好的生活,心有依归的生活。

比如在一个小城市生活,溜达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和老朋友茶聊上几句才道别,碰到孩子们放学,那打闹叽叽喳喳的声音,宛若天籁,一点都不觉得吵。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因为网络和自我匆忙越来越少了,也变得越来越急躁了。

这些其实对生活的忠诚,也是对生活的仰望,亦如我们对这个所居城市的感受,一半是喜欢,一半是习惯,只是有点小小的感伤,这种忧伤的气质是从柯勇高中开始的,也就是离开故乡的那一天,不适应感总是伴随着他,身边有很好的朋友,也会不开心。这些略带忧伤的文字,就像攀援在外部世界上的枝蔓,让青春期显得那么漫长。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柯勇这本厚厚的书里,也是在追寻生活奔波里的意义,而这也是每个人的生活,只不过他是用的是文字,长达十几年的文字。

人与世界最融洽相处的,是手工业时代,可惜回不去了,退而求其次,就手执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自己的心,从乔治·桑、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到弗朗索瓦丝·萨冈,都是如此。对生命,对世界,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持平常心,不作平常语,或是“小确伤”,才是诚恳的,更是向心的,而这种向心,就是信心,就是快乐,就是功力超过才气一百倍的那种快乐,也是字里行间的确信。

前《新周刊》总主笔胡赳赳说,“八零后的思想者柯勇的作品《缓缓穿过人群》,他将“小确伤的一代”气质演绎到极致”,还表示“柯勇的文笔究竟是可靠的。基因中有些许墨水,自己后天又善于“不事雕琢”——初看不打眼,越看越顺眼。不粗俗也不媚俗,不装逼也不牛逼。一副人犯不犯我、我都不犯人的样子”。

北京后海人流

把一些散乱的心,一一收拢,至少它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是柯勇的心力,虽然他自嘲“30岁之前,我一直在问他人,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晚熟的人啊”,但是他的谦卑,还有诚恳,让他总能和对话的人产生共鸣。

在《对话胡赳赳》这篇里,胡赳赳告诉他——我有一句叫不科学的话。我仔细想了一下,从我零岁到现在,有多少事情是你心想事成的?最后我问了很多朋友,都说百分之八十的事情都是心想事成的。那百分之二十没有心想事成的是什么原因呢?你要么是放弃了这个念头,要么你这个念头不够专注,或者说你自己就没有这个信念,就没有心想事成。

如今他心想事成了,“直到今年年初,我突然意识到,这骨子里的忧伤并不是那么坏,这顿悟确实让我变了,不再那么忧伤了,有时候可以说是非常开心”。

人活在世界上,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尺度,这是柯勇缓缓穿过人群的后的回音,也是“小确伤”一代的座右铭。

《缓缓穿过人群(小确伤的一代)/若谷楼书系》读后感(三):这本书能让人安静下来

新书拿到以后,柯哥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帮我写个书评吧!我内心还有因他出书的喜悦,竟不自知的顺口就答应了下来。

每天读一点,359页的文字全部读下来,不知不觉花了二个多月的时间。

五号字体,干净整洁的排版,适当的空行提升易读感,文中黑色的正楷标题凸显段落的主旨,章节之间用黑色的留白页面分隔,同时也给读者留出品咂和思考的时间——这是一本诚心诚意的书,翻开就有让人安静下来读书的力量。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二章皆为人物访谈,只不过第一章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第二章以故事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对象不乏当今时代大腕或某个行业的佼佼者,涉及的领域囊括了娱乐、文学、艺术、文化等等。第三章至第五章,收录的是作者近几年的随笔,小诗和杂文等,大到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小到对一只蜗牛的观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质朴,文字通彻透辟,层次感丰富。

在所有人物访谈前,都有专门的一页纸放上人物的照片和该人物的简介,这即是对访谈人物的尊重,也充分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只是别人的故事,他只负责诚实记录下来,说给你听,至于你从中能读到什么,汲取到什么样的养分,已与他无关。

柯勇是媒体人,也是读书人,访谈者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对话迸发出火花,写作者需要张弛有度的笔力才能使文章出彩,这两点,在柯勇身上都做到了,所以你看他的人物访谈,抛砖引玉,不落窠臼,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为连接读者和访谈人物之间中立平台的作用。既然是人物访谈,不可避免的要关注人物身上的发光点,但柯勇不仅仅如此,他还向前走了一步,他试图褪去主角光环,努力寻找其平凡点,再借用访谈人物之口引出对生活、人生、艺术等的思考,这是真实的,也是自然的,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只因某一方面的非凡成就吸引了灯光的追随,个体在恢宏时代掷地有声的发声不易,在鼓吹梦想嘲笑平凡的背景下,柯勇让这些接受采访的人物,多了一些真实与亲近,如此,他的访谈又多了一份语重心长的意味。

浸淫在媒体许久,也不乏与各种大咖接触的机会,熙熙攘攘光鲜耀眼的背后,柯勇却觉得:“听过许多世界观,见过许多优秀的人,我却感到愈发虚无。”所以他转身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真实,生活中的柯勇始终保持着一颗敏感细腻爱思考之心,从他随性写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

《我们都是被挤上这辆破车的》从早上最平常的挤地铁这一普通场景描写开来,“对于大多数人,基本上是推推搡搡之间走上某条道路上的,个人意志占极少的因素,因为个人往往是游移不定的,而时代的大势就如同地铁里汹涌的人潮,不由得你想后退。” 通过被挤、错过、旅程等关键字眼,他把个人的成长与生活,个体的发展与整个时代都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他的有感而发自然贴切又富含理性,因而极易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暖色调女孩》写对一个唤作喵喵的女孩的爱恋自白,翻看整本书,都是克制的文字,未见有热烈的情感流露,唯独这一篇轻声细语的《暖色调女孩》,真的是全书的暖色。酷惯了的人,突然敞开心扉说心事,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更何况这篇表达爱意的文章里面,满是关于小心思和小细节的描写:不知所措的喜欢,因景触情的想念,自我调和的慌乱,患得患失的忐忑……无论是苦恼还是喜悦,爱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都在这篇文章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细腻又动情,好久没有看见这么真切这么坦诚的告白了。

《青峰下的表情》是一篇写景物的散文,现代人被快节奏的生活架空,都活得都太不接地气,成日躲在建筑物和汽车里,混淆了一年四季,即使身处文章里面这样美的自然环境,大概也就是喧闹着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然后嘻嘻哈哈的走掉。全文不长,但是读下来泥土的芳香铺面而来,大自然的美好一览无余,一篇看上去信手拈来的散文,却写出了很强的代入感,只有心净的人才会采撷到这样的自然之美,也只有心纯的人才会写下如此优美的文

字。

缓缓穿过人群,柯勇在人群中沉默观察,低头思考,转身回归内里,搭建以“我”为中心的平台,寻找安身立命的生命本源。书中充满了对这个时代与个体关系的反思,也一定程度彰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所以他说的“虚无”,不是空穴来风的感受,不是略尽繁华后的落寞,更不是无病呻吟的撒娇,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声音。

柯哥和我是同龄人,我们都是从小镇成长起来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受到的社会洗礼和时代影响差不多,都有三十而立的迷惘,对生活的困惑,对这个时代的不解,然而同为八零后,柯哥比我,比我们大多数的同龄人,要想得远,想得深,活得更辽阔和踏实。他尝试理清大世界与小我的关系,试图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这正是我们也想理清的,想追求的。也许,答案还没有找到,又或者根本是无解,但最起码,在这个过程中,他已先我们一步享受到了不带功利读书的纯粹乐趣,也享受到了自叩内心保持自省并脚踏实地生活的安宁与祥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精神个体,然而也是被时代裹挟前进的甲乙丙丁,混迹在人群中,一不小心就沦为物化的存在,我们随波逐流,越走越远,却忘了为什么出发,当你缓缓穿过人群,不要忘记在这本书里找一找,也许能重拾你出发时的初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