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读后感锦集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读后感锦集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6-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读后感(一):2018年2/63 皇帝也是普通人

上高中的时候学李后主的词,午后昏暗的阳光洒进教室里,让每个沉浸在忧伤心绪里的人都觉得,那个亡了国的人就是自己。这时候胖乎乎的语文老师突然说:“嗨,你们瞎忧愁什么,要是能回到古代做皇帝,全班同学包括我,肯定是个昏君。哎,压力太大,权力也太大了。”我们还没回过神来,愣了一下,等想通了集体“嗯嗯”表示深以为然。 皇权是个风险控制水平极为低下的体系,首先是权力极度集中,九州大地,亿兆臣民,全系于身在皇位中的一人。他的意志即为全体臣民之意志,他的心情变化即为天下百姓之阴晴,以一人之力能够搅乱天下,别怪这个人,他也只是皇权这个体系控制下的奴隶,而且是时刻担惊受怕,想逃又逃不了的奴隶。 从敬业守成的嘉庆,到被帝王教育败坏的光绪,从洪秀全的前世今生,到对朱元璋开展心理咨询,从无奈称帝的正德,到命运悲惨的崇祯后人,从一生逃亡的永厉到被大业压垮的杨广,书中撇开皇帝们那崇高煊赫的神属性,单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认为皇帝是最不幸的人,那种铺张浪费的享受对皇帝而将已经演变成一种折磨,他们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没有边界的权利使他们成了权利的奴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是这主宰天下的要求太高了,又有几人是秦皇汉武呢? 第二是权力几乎无法制衡,从秦汉至明清,中国的皇权一直在扩大,越来越流氓化,而可能与之相抗衡的相权、敬天思想、孔孟之道却越来越虚无缥缈。以刘裕作为流氓捕杀东晋末帝司马德文起,从商周开始善待亡国之君的贵族政治传统已荡然无存。张宏杰在另外一本书《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也指出,这种流氓化的帝王习气,上行下效,慢慢使国民先秦以来的独立人格愈发奴性。 第三是传统皇帝教育的缺陷,这九位 “人间悲剧”的皇帝,人格几乎都不完整。纵然是“民选皇帝”王莽,私德好到能杀了犯错了儿子,不也是心心念念先秦的井田制,过于理想化了吗?“载湉小丑,不辨菽麦”,其他几位顺利继位的皇帝,自小在帝王教育中被高高挂起,如何指望他们能真正与民为善?杨广自亲征高句丽失败后,觉得再无法成为圣君便开始尽情享乐,可是做不到完美,就要破罐子破摔吗?这显然不是个人格完整的人,深入骨髓的有求必应,让皇帝们根本无法面对挫折,无法真正成熟地处理危机。 这本书当然不能当做正史来读,作者用皇帝的性格作为线索,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以史实为基础,结合当时的某些记述(例如<翁同龢日记>),还原了事情的可能面貌。但是故事结构完整,情节发展合理,读起来十分有趣,给了我们用另外一个视角看历史的钥匙。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读后感(二):为君难

张宏杰的书果然不会令我失望。怪不得雍正帝曾经感慨为君难,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国家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之手,对其智慧意志道德的要求都达到了神的标准,可他们却只是普通的人,真想有所作为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物质富足的他们背后也有着生在帝王家的心酸。

嘉庆这种做了太久“接班人”的君主,数十年养成的谨慎保守的性格,使他继位之后更多的想的是守成,惧怕风险一切都想按照祖宗实录的要求实行,而那却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固然他很仁慈很勤政,但却没有发现问题的眼光与解决问题的魄力,一味的勤奋其实是无效的,平庸的好人也是无用的。

光绪这种从小长于宫廷中的皇帝,更是有着很大的性格缺陷,经不起挫折,不懂得延时满足,总是想要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维新变法在他的手里变成了一场过家家般的闹剧,实在不是一位有位之主,骨子里是一个非常懦弱缺少刚毅的人,年少时的挫折与延迟满足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

洪秀全的各项资质都很为一般,但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为自己编织出了一个离奇的出身,利用宗教的力量动员了无知的民众和他走向了造反的道路。之后却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打下南京之后就再也走不动了,一心只想享受,窝在宫殿之内,制定了各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更加残酷的去剥削百姓,翻身之后想要的却是更加夸张的去强化之前压迫过他的制度,这些人着实面目可憎。

永历帝这种宗室后代,他们虽然物质富有但却不下苦功去学习,竟然都读不懂奏章的意思,身为贵族的他们精神是如此贫瘠的。天下大乱也让这位亲王辗转多地,为了能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安全他才同意登上皇位,却不顾江山社稷只图自身安全一直做着错误的战略决定,这种懦夫主宰一切又怎么能够抓住机会取得胜利呢?在山河破碎之时,南明朝廷内部竟然还能产生党争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内斗白白的消耗掉了太多的有生力量,大敌当前仍不团结一致的朝廷又能有什么希望呢?

隋炀帝杨广固然才干过人,执政五年就取得了过人的成绩,但一心想大有作为的他在征高丽失败之后面对着烂摊子无法达成帝王谱内前几的皇帝便开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拥有再高的情商与智商想成功也得需要高的逆商,否则一场失败便会让他功亏一篑。

不论是哪个时期的帝王,什么背景出身的帝王,他们都各有各的不易,各有各的缺陷。如正德、光绪、永历长于深宫之内妇人之手,从小锦衣玉食有求必应,其实他们的心智是不健全的,只能追求即时满足经不起挫折,遇到了失败便一蹶不振,不再具有了往日的进取。如朱元璋、洪秀全,经历过社会的残酷不公,从底层一路走来,他们的心灵同样受到了很大的扭曲,嗜杀对等级尊严的维护等等一系列缺点在拥有无尽的权力之后都展现了出来。

感慨于历史上一系列斗争的复杂与残酷,更加感慨于人心的复杂与脆弱,没有谁的心灵是百分百健全的,巨大的不受束缚的权力会放大他们身上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缺点。坐天下不仅难在处理各种工作梳理各种关系,更加难在与心灵的较量与和解,积极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力,追求延迟满足的能力都实在是太重要了。

读书摘抄:

读书,唯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己,至于寻章摘句,已为末务。

人类的悲哀就在于,他不是一种能永远自我更新的动物。一个人的基本构成,永远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经验。只有蓬勃的青春期是一个吸收、消化和成长的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即使学习的欲望再强烈,外界刺激再鲜明,他的接受能力也已经大打折扣。

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了一种懒惰着的勤奋。

凡事莫贵于务实。

对失败的恐惧,已经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因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想要挽救大清朝,最需要的不是勤奋,不是仁慈,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

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人生最大的乐趣无过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施展手腕、较量机锋、摆弄他人、把握局势,使自己永远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

刻板、教条、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拘谨懦弱、胆小怕事,同时又固执倔强、不善变通。这些人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会下意识地时时处处以父母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对自己过分苛求,事事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宽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如果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来主导这场改革,他应该会选择“小步走”的方式进行。他应该化整为零,分项进行,先易后难,“徐图而渐更之”,在每项改革措施推出时,使支持他的力量总是大于反对他的力量。通过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他可以成功地使人们的观念一步步更新,使改革阻力一点点化解。

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暴露出急于求成、经不住挫折的弱点。我们总是希望一夜之间就能赶超他人,一夜之间就能证明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是一不小心,如果我们一努力,就仍然会天下第一、天朝上国。

政治往往会惩罚那些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鼓励那些自私、丑陋的现实主义者。

在表面看来,历史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的创造者是一位把“偶然”运用到了极致的戏剧大师。不过,历史的深奥或者悲哀实际在于,每一个偶然背后都隐藏着巨大而沉重的必然。

任何一种宣传如果完全沦为私利服务的工具,则无论你怎样巧舌如簧,效果也难免大打折扣。

事实上,建立在贫乏的物质和智力基础上的底层文化,很多时候更听从于嘴巴和胃,而不是大脑和心灵。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如水之就下,不可止也。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钱花出去,并且花得漂亮,花得值得。

富足文化与贫穷文化的差别之一,就是好奇心在富贵文化中有正大光明地存在的权利,而贫困文化认为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东西都是无益的。

每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平民百姓的巨大付出上,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骨子里毕竟还是生长于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贵公子,他虽然聪明无比,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霜凝练,缺乏承担大业梦想的坚韧顽强。

他的理想主义丝毫没有动摇,但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刚入仕途,他只知一味刚强,做事恪守原则,说话直言不讳,这种性格使他在宦海浮沉的前几年吃尽了苦头。而现在,他在刚强中糅入了一丝阴柔,做事更讲究方式方法,他知道了进退,知道了等待,知道了利用他人的弱点。

这种“史实”不是指史书中那些可以供我们“经世济用”的“权谋”、“方略”、“管理之道”,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永远不要低估读者的需求品味,特别是不要低估这种需求的意义。历史是记忆,更是反思,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与当下结合起来,历史才真正有意义,因为通过了解祖先,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回望来时路,我们可以更准确的定位此时的坐标。这不仅仅是“肉食者谋”的事,因为只管低头拉车,不用抬头看路的幸福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有责任思考范围更广阔的事情。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读后感(三):光绪: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一是万念俱灰。

1889年,光绪十九岁。在当了十五年小孩皇帝之后,正式亲政之前,他所面对的,还算是一片大好局面。靠着慈禧顽强的经营,满清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被剿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臣崛起,内政呈现“中兴”局面。火烧圆明园之后,她也不得不学会“结与国之欢心”,对外关系呈现稳定局面。

因此,在满清中兴的道路上,光绪成了历史关键时期的关键皇帝。十九岁的光绪,饱读圣贤之书的光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光绪,踌躇满志是难免的。

然而,开启上帝视角的我们,也明白光绪最后的结局,却是最凄惨的皇帝之一。活了37岁的他,最后十年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被长期的心理恐惧和身体病痛折磨,独自一人,境况凄凉,郁郁而终。

掩卷长叹,光绪的命运令人唏嘘。或许,即使重来一百次,他也并不能抵抗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和命运倾轧。但在关键历史时期的他,为什么他会丧失了大好局面?为什么他没能延续满清命数,反而加快了满清崩溃?

读张宏杰的这本书,我也试图总结了这样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好大喜功做事。

光绪亲政几年之后,不满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建设发展,也越来越不喜欢庸庸碌碌的琐碎事务。1894年,日本人侵略大清属国朝鲜,平素温文尔雅的光绪,一反常态,感到无比气愤,而又无比兴奋。他感到,打一个翻身仗的机会来了,振兴大清的天赐良机来了。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争,应该是所有政治手段失效之后的不得不战。但是,光绪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是不应该战,而是不应该在错误的时机、错误的方向发动战争。他听不进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意见,任由踌躇满志、年轻冲动的热血控制大脑,仓促决定,要和日本决一死战。

进入军事统帅状态的光绪,把圣祖皇帝平定准噶尔的《圣武记》搬到床边,日夜研读,并仿照他们的口气,雷厉风行下打着一道有一道充斥着“决一死战”“迎头痛击”等宏大词汇的作战方略。

他渴望着文治武功、文成武德。他有狮子一般的雄心,渴望草原在脚下臣服。但战争更是一场精密计算的生死棋局,他喜欢宏大的场面,却不愿意面对谨慎的运筹计算。

这一战,压上的是大清的国运。那边的日本人,为攻占大陆早已精心筹划多年,光绪一步一步走进日本的圈套,成为了别人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

甲午之败,耗尽了满清最后的命数,将中华民族拖入了近代史的深渊。光绪大大加速了甲午失败的进程,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原因之二:缺乏坚韧意志。

甲午之败,输光了光绪所有的骄傲放纵。兵临城下的日本人,提出了让满朝文武均难以接受的苛刻停战条件。群情激愤之时,最需要皇帝决策之时,光绪却从一个无比激烈的战争派,急转而下成了无比失落的求和派。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记载,“光绪之意,颇在速成”。谈起这次屈辱的战争,他一次都不愿意过多谈及失败,他整天垂头丧气,只想尽早结束折磨。

此时,李鸿章却不同意议和:“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并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概念,他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但最后,李鸿章还是得赔上一世英名,远渡日本议和,挨了一枪之后,《马关条约》赔款减到了2亿银元,但割让台湾、辽南,允许朝鲜独立,仍然成为满清数不尽的不平等条约之中,创纪录的丧权辱国条约。

中国传统政治,对皇帝的要求极高。按照传统的政治设计,皇帝必须由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卓越道德组合而成,皇帝必须是成为一个完美之人。黄袍加身,对天赋英才来说,是成就文治武功的如虎之翼。但对于平庸之徒来说,是才不配位、无比沉重的地狱枷锁。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要成就一番作为的帝王,意志的坚韧几乎是必备条件。

这本书写到一个细节:光绪朝的奏折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情况:皇帝朱批在高兴之时异常宏大、端正、有力、神采飞扬,比如刚刚亲政之时、甲午战争开始阶段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之中;而另一段时间则细小、倾斜、无力、经常带着虚白,看上去软弱松懈,比如甲午战争后期。后一种字体只有前一种字体的四分之一大小,任何人也不会相信这两种字体出自一个人之手。

作为受过传统最严格训练的满清皇帝,这种情况绝无仅有。这也恰恰说明光绪的情绪,经常处在从天堂到地狱、从踌躇满志到万念俱灰的大起大落之中。

国势衰微的满清,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坚韧的领导者,就像一艘暴风雨中的破船,迫切需要一个好船长。但光绪表现出来的,却要么是追求完胜、尽善尽美,要不然就是彻底投降、破罐子破摔。这样一个人,不仅不是一个及格的领导者,甚至都算不上一个心理健全的普通人。

原因之三:不按规律用人。

巨大的屈辱之后,他更加渴求一举功成。1895年戊戌年,百名举人搞了一次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创新,历史记载,6月3日,他读到了广东康有为的这封著名奏折。

彼时,变法已经成了朝野共识。只不过,在具体路径上,双方多有争执。毕竟,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多时,多多少少取得一些成绩。

光绪再次按捺不住,,他想要再次证明自己。

他再次陷入兴奋的踌躇满志之中,慈禧本不应该信任他,但还是给了自己视若亲子的侄子再一次的机会。现在的历史研究表明,至少在初期,包括慈禧在内的绝大部分文武百官,都非常支持变法。

但是,光绪错用了康有为。这个人是典型的“愤怒青年”,血气方刚而又缺乏阅历,他和光绪一样,都把改革看得极为简单,而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想在一夜之间改变中国面貌。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

著名历史学者茅海建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康有为一生大话、假话说尽、恬不知耻、自私自利,其政治诚信度无限接近于零,而他最终也彻底沦落为一个无耻之尤的斯文败类。而康有为之所以得以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拙劣表演,其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光绪的识人不当。

然后,所谓的“百日维新”,三个多月时间,光绪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三件。他们裁撤七个衙门,砸了近万人的饭碗;他们取消科举,让数以万计的读书人手足无措。

可是,政治最大的特点,是要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光绪得罪了大多数人,将改革基础丧失殆尽,却没有取得丝毫成效。盛怒之下,他方寸大乱,不顾后果,像个孩子一般,决定抛开旧有体制,企图在原有政治体制之外,再设一个“政治局”,把原有的官员全部架空。

他甚至没有想到慈禧的反对。

虽然,成为皇帝,并不需要官员和百姓的授权。但是,如果一个领导人,不顾大多数官员感受,执意跳过若干层级,赋予某个人政治大权,同样会冒巨大风险。数千年来,中国的官僚系统早已学会了和皇帝博弈、斗争的许多技巧。当皇帝要拆掉整个系统,重新另起灶炉,官员会集体行动起来,先把系统的主人换掉。

失败成为光绪的宿命。当大多数官员认为你不能成为皇帝时,你就真的有可能丢掉皇位。

一场闹剧般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这个年轻的皇帝,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据裕德龄的日记中曾写道,光绪经常自言自语,一会自己笑,一会偷偷抹眼泪,还不时双眼直勾勾的看着天一动不动。

十年之后,万念俱灰的光绪,死于砒霜之毒,第二天,慈禧死去。

这一年是1908年,仅仅过了三年之后,清帝逊位,民国成立。而光绪,以自己的关键错误,成为关键历史时期,让满清加速覆灭的关键皇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