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锦集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锦集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一本由[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 / [美]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一):动物的心思不难猜

兽医也好,畜牧工作者也好,或者宠物主人,都会烦恼动物到底在想什么。什么引起了动物的犹豫不前?什么事能让动物开心?为什么有的动物这么有攻击性?…… 对以上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解答。这本书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本以自闭症患者的视角来描写动物行为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坦普葛兰汀,知名的动物学家,并且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的一种。小时候她因为自闭症而不被同学们理解,但是在母亲和一位老师的支持下接受了自己的自闭症。她小时候在学校接触了马之后就爱上了它们,后来也很喜欢在农场的工作,发明了动物用的挤压器,参与动物福利的评定工作。 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这位作者的TED演讲【坦普葛兰汀: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心智】这个演讲里面讲述了她主要的几个观点,对自闭症的,对动物的,还有对人生导师的观点。 借用作者原话来介绍这本书 它不同于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动物的书,主要因为我和其他研究动物的专业人士也不同。自闭症可以帮助我按照动物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但我也有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自闭症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点。于是像我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就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翻译”动物的语言,并向人们解释为什么动物会有某种行为。 我认为多数情况下,动物的特殊天赋和自闭症天才的发生机制也许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有不同寻常的大脑。 我们和动物共处了这么久,却一直未能发现其许多非凡才能,原因很简单,这些才能是我们看不到的。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动物,同时也知道了自闭症患者和正常的我们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形象思维。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面最印象深刻的一点。动物由于形象思维会注意到许多细节从而被影响,而我们却选择性忽视了;对动物来说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状态就是两种东西,比如马上的人和马下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动物的情感——好奇心、恐惧、进攻等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动物的才能、动物是否有语言等许多方面的介绍。 书最后还有一份动物行为指南及训练手册,提供给想要训练自己的宠物或者牧场的动物的人,非常具体。 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动物已经成为了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自己的快乐和担忧,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动物的心理,不了解行为所传达出来的意义,从而可能导致不愉快甚至惨剧的发生,书中就有一例不理解动物的阶级性而导致家里三只狗狗全数死亡的例子。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找的正确的和动物相处的方法。 即使没有宠物这本书也十分有趣味。最近又读了《第三种猩猩》,一本讲人类的书,两本互相比较有奇效。这本《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把动物和人类比较让我们了解动物的行为,而那一本则是把人类和动物比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化。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二):理解动物,是一种非凡才能

我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对知识有种偏见,认为凡是不能提高成绩,不能赚钱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比如研究花草、动物、宇宙或者古生物。

所以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天呐,世界上竟然有做这种研究的人,还研究的这么严肃认真!”这感叹完全是种钦佩,钦佩有人可以研究动物、理解动物,最关键的是,还能靠研究动物赚钱、生存,过的体面有尊严。第二感觉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也能做研究,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这打破了我心中自闭症患者约等于“残疾人”的固有印象。说这本书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一点也不为过(抱歉我一直是个浅薄见识少的人)。

对于动物,人类一直有几种态度,一种认为动物是种畜生,没有情感,就该被人统治,这种态度不用我说大家也自然有千百个点可以反驳。还有一种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万物有灵,但这种看法很容易泛化为——动物应该被当做人来看待。

比如社会新闻里经常有某大姐带宠物去餐厅,用人吃饭的碟子喂宠物;人类总试图给自己的猫穿衣服,而猫总惶恐地拼命想摆脱衣服。甚至一个广泛流传的视频里,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性走进餐厅,声泪俱下的讲述一只鸡多么惶恐害怕因为自己的孩子被送去餐厅吃掉了,继而号召人们不要吃鸡肉。在本书里,作者很严厉的告诉大家,想要理解动物,就“不能把动物当做人来看待”,要试着从动物的视角看待世界。

仔细读本书,你就会发现,从动物的视角看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也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与动物经常接触的人看不到的问题,却能被作者一眼看到,好比一件事情的答案就明确摆在那里,路过的所有人都视而不见,只有一个人看到了,于是他就成了专家。这不禁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奥义明明很简单很明显,只要换个视角,就能得到,我们却经常陷于其中不知其解。

这就是我钦佩作者的原因,也是我钦佩很多人的原因,他们和别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路过一样的人生,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发现了最真切的真理。

最后引用书中的话提醒自己也告诫大家——“在常人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美丽壮观的世界,而他们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或根本看不到,只有自闭症患者和动物才可以发现”。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三):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超能力。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自身自闭症的独特视角对动物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见的实用成果。她成功解决了很多农场里面肉产量低、牲畜不听话等问题。自闭症赋予了她与动物换位思考的“超能力”。

书中主要教我们如何从动物的视角来理解动物的行为,而非“行为主义”单单从反复刺激强化的角度来理解动物。举例来说,行为主义把某种行为孤立出来放在实验室里研究,却搞不清楚为什么牧场里的牛不愿上一个斜道去打针。而作者却能蹲下来从牛的角度发现闪光的金属片,或者远方高处有人在动的问题,去消除这些因素,并成功解决牛不愿上斜道的问题。

作者理解动物和人的相同与不同,从动物的视角出发,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理解和阐释。

动物与我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要理解动物,就需要更多从视觉和听觉的细节上去理解它们。从大脑的构造来说,我们和它们的大脑最核心都有“蜥蜴脑”(负责进食等基本功能),狗和人类都在这个外层新长了“狗脑”(负责形成社会等级等),而只有人类在最外面又长了一层主管理智与语言的包括额叶在内的“新皮层”(负责语言和逻辑等)。所以,动物没有多少语言思维,更多是形象思维。它们更注意每一个视觉和听觉的细节,以至于让人感觉它们有“超感知能力”。人类往往有“不注意视盲”,这指的是由于注意力等原因,人会对眼前的一些细节事物熟视无睹。而动物就鲜少如此,因为它们极大程度上依赖视觉和听觉,而非来自新皮层的文字思维。

人和动物也有相同之处。例如,人和动物都无法转移自己对于断断续续的声音的注意力。马厩附近的垃圾车在倒车时会发出滴滴的声响,此时马厩里所有的马都会停下自己的咀嚼,引颈望向垃圾车,就像集体致敬一样。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在时间上均匀产生的声音,在时间久了之后,是可以被大脑忽略的;但是人和动物几乎都无法从一下有,一下没有的声音当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书中有个例子,说一小孩有自闭症,一到晚上就玩开关门的游戏。那个母亲有天晚上特别疲惫,听到门被小孩打开关闭几下,然后就安静了,她就马上快睡着了……过了1分钟,熊孩子又开始开关门,然后是半分钟一次,5分钟一次(大致如此;总之,每次的间隔都不同)。结果,那个晚上,这个妈妈根本就是一秒都没睡着。虽然可怜,但是我看书的时候不禁大笑。谁能逃过动物本性的约束呢~

和动物换位思考可能有点困难,而和人换位思考,又何尝不困难呢?由于性格、地位、经历、知识的差别,有些人特别注意一些东西,而另一些人完全看不到那些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隔阂,让我们大家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里。所以需要时不时地完全站在别人的视角看世界,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反应,才可以看到自己平时看不见的事物,躲避自己平时看不到的风险,获得自己平时看不到的机会。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四):不说话不代表我们没有想法

本书的开头,讲了作者自己的自闭症以及和动物相处的故事。我开始有个疑问,为什么说自闭症患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动物的行为呢?我的理解是自闭症患者拥有社交障碍,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反倒是喜欢和动物交流,这样就有了很多和动物相处的时间,也方便观察。除此之外,我感觉作者的思维非常跳跃,很多东西并没有解释的十分透彻,而且有些观点过于主观。相信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所以下面我摘录一些我比较认可的关键点分享出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认为研究动物只需要研究其行为即可,而行为受到奖惩和正负强化的制约。正强化和奖励是一回事,就是指行为产生的好结果;惩罚是行为产生坏结果,而负强化是让坏的结果不再发生,或者根本不发生。虽然作者并不十分认同行为主义,但其优点也是值得称赞的,比方说动物当作人,或者是把人当作动物都是非常糟糕的。比方说你把狮子当作人,认为它需要一个枕头,结果却是狮子吃掉枕头死于非命。其实你只需要把自己想象成狮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树叶和干草这类柔软的东西,就不会发生这样了悲剧了。

动物的知觉是非常惊人的,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比方说猫,它可以预知到主人什么时候回家,提前在家门口等候。与其说是预知,其实就是它具有超常听觉,它可以在家听到主人在电梯里和人对话的声音,以此来判断主人的归来。

有时候,人为对动物繁殖行为干预会造成不良影响,“公鸡强奸犯”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常的公鸡会在交配前跳一段舞蹈,这样母鸡才会蹲下来选择和公鸡交配。当人们选择单性状繁育,为了快速获得成长快、肉肥大的鸡时,此时的公鸡不再跳求偶舞蹈,而且选择强行跳到母鸡身上交配。这样母鸡会极力挣扎,公鸡为了控制母鸡,会用爪子攻击母鸡,结果导致了母鸡的死亡。

通常喜爱动物的人认为,动物虽然会有进攻性,但并不暴力。然而事与愿违,恰恰是人们一贯认知的性格温顺的海豚,也有十分残忍暴力的时刻。而且这不是某个个体单独的行为,而是集体的暴力屠杀。他们会对自己同目不同科的鼠海豚进行大规模屠杀,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它们杀戮鼠海豚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也不是因为繁衍,仅仅是它们喜欢这么做而已。

动物是否有语言?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对土拨鼠做了实验,它们会用叫声来警告同伴远离天敌,面对不同的天敌叫声也有所不同。这让我想到了以前在B站上看《美丽中国》,有一集是讲的猴子的故事。年轻的猴子互相打闹嬉戏,然而老猴王看穿了一切。突然有一只五步蛇蠢蠢欲动,想要对猴群下手。有只猴子互相用一种特别的叫声,告诉同伴有危险,猴子们停止了吵闹,都迅速逃离,转移到安全的树梢了。(视频我放在下面了,第一集龙之心,从47:30开始,50:40结束)

1、BBC.Wild.China.1.Heart.of.the.Dragon.美丽中国之一龙之心.双语字幕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也能认识到动物不为人知的地方。作为一个猫奴,我以后会以猫的视角去看,去听,感同身受,给予它更多的爱与关怀。愿我们都能成为动物的好朋友,获得与动物之间非凡的情感。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五):结构略松散

本书不是体系严密结构严谨的理论书,而像是普通的博客科普文章合集,章节前后结构略松散,思路不太严密连贯,读后得到一些关于动物的零散小知识。

作者从自身自闭症患者的经历,发现自闭症患者与动物在行为与观察等方面的相同,从而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与心理、情感。内容大致分为动物如何观察世界,动物也有情感,动物的思维模式等。

下面是几个核心概念观点:

观察

动物和自闭症患者观察到的是充满具体细节的世界,而普通人观察到的世界被大脑过滤了很多“无用”细节。动物能够观察到细节,缘于它们的额叶比较小,没有人类的那么发达,而自闭症患者也能够观察到细节,其原因是他们的额叶功能不像一般人那么强大。

动物的观察是超级具体化的,这意味着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不太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换句话说,你看得见一棵棵的树木,却看不见一片森林。也许很多情况下你根本就看不到森林,你看到的只是树木、树木、更多的树木,动物就是这样的。

作者把人类大脑分为三部分,位于头颅最底层、在演化中最先形成的爬行动物大脑,负责呼吸之类的基本生理需要;位于头颅中间位置的旧哺乳动物大脑,处理情感;位于头颅最高层的新哺乳动物大脑,处理理智和语言。大脑的三个部分之间由神经纤维连接,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体性和控制系统,比如“最高层”无法控制“最底层”。

情感

人工繁育会造成许多问题,如人工选择的纯种狗比杂种狗更容易有性格问题,更有攻击性等。只要有选择性地繁育某一种性状,最后都会导致神经性的问题。

动物和人类有共同的基本情感,动物情感的生理基础和我们人类非常相似,因此情感神经学的许多研究都是用动物来进行的。动物情感和人类情感的主要区别在于动物不像人那样有混合情感,它们想爱就爱,要恨就恨,无论是互相之间还是对于人类都不会爱恨交加。作者认为动物、小孩和自闭症患者的情感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他们大脑内部的连结比较差,所以他们的情感是互相独立的。

简单情感指源于爬行脑和哺乳脑的基本情感,如恐惧和愤怒。复杂情感又叫二级情感,也源于爬行脑和哺乳脑,但它们还和新皮质有关。二级情感建立在基本情感基础之上,涉及更多的思维和分析。例如,羞愧、内疚和尴尬。

四种基本情感,它们都是在动物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来的:1.愤怒;2.追捕猎物的冲动;3.恐惧;4.好奇心/兴趣/期望。大多数动物还有四种基本的社会情感,这四种情感之间界线并不分明,它们是:1.性吸引力和性欲;2.分离焦虑(如母亲和孩子之间);3.社会依恋;4.游戏和打闹。

许多专家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被驯化,就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促使它们和人类交流并最终接受人类的驯养和管理。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性,它在所有家畜身上延续至今。所有的家畜都需要友谊,它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是家畜最基本的需求。

家畜人类相互影响

不止人类驯化了狼,狼也驯化了人类。人从狼那学会了集体行动、合作捕猎大型动物、复杂社会结构、友谊、领地意识等等。只要想一想我们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有多么大的差异,你就知道我们和犬类多么相似了。狼可能还影响了我们大脑的构造,化石记录表明,一种动物受到驯化之后其大脑就会缩小,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年前,就在人类开始会把狗的尸体埋葬的时候,人类的大脑也开始缩小了,缩小了10%,和狗的大脑缩小比例一样。人类大脑缩小的部分,是负责情感和感觉数据的中脑与负责嗅觉的嗅球,狗和人类的大脑都更加专业化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