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锦集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锦集

《君子之道·精装本》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磨铁·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一):君子之道对抗现代理性

现代理性是一个大话题,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带来了极度的物质富裕和科技体验,将人类历史推向了新的巅峰状态!

抛开物质性的追求和体验,中国五千年来莫不注意到人之为人的终极追求,并提炼出应对一切空虚和荒芜的利器~大概就是君子吧,历史的终结不应是理性的现代民主,不应是精明的算计和计算!君子之道大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路径,可供使用的趁手的武器,中国文化的延续,不能离开善良,中庸,谦让这些大美德!

文中对一生三个阶段的描述,扣人心弦,值得品味!

关于谣言诽谤的过多反思和回击,难免有失君子风度!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二):文学大师带你品读儒家文化

近年来,国学热潮来袭,大家对君子之词并不陌生。君子之道,更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生生不息的根本。就让文学大师带你走上君子之道,来细细品读中华文明。何为君子之道?作者汇总了古典文献对君子的描述并加以注解,从以下九个方面,漫谈君子之道,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

一、 君子怀德。

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也是称为君子的基础。《周易》讲“厚德载物”,君子立身以德,小人立身于力。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也一直是首位,国家对德育教育始终很重视。

二、 君子之德风。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老子也讲:重积德则无不克。君子应当重视道德的积累,并积极宣扬,发挥表率作用。

三、 君子成人之美。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谁都懂,但实际应用就总是会遗忘的一句。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自行把握的内心依据。谨记:“君子成人之美,勿成人之恶。”

四、 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讲君子善于忍耐而不与人争斗,与众相和而不偏私。就是要持正。所谓走正义之道,寻公证之法。

五、 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体现的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形象。相比小人长戚戚,做事遮遮掩掩,成人之恶,为人处世小心提防,可见做小人确实要劳累的多。

六、 君子中庸。

中庸思想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中庸是孔孟之道所推崇的最高道德。“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君子大道取其中而行。

七、 君子有礼。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古代君子必重礼仪。《孟子·离娄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之用,和为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 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器具。作为人,总是要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防止全面工具化。君子尽量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更不应是自己变成器物。

九、 君子知耻。

《中庸》“知耻近乎勇。”“耻”和“不耻”,组成了儒家的“耻学“。《荀子·非十二子》“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耻”和“不耻”,组成了儒家的“耻学”。说白了,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正确的羞耻观。

从余秋雨举的例子和引用可以看出,都是儒家经典,君子这个概念也是儒家的独特产物,现代社会所谓的君子并不能完全依照儒家的提法来要求。君子之道也是要与时俱进的。知道古人的看法,还要有今人的实践才行。例如,古人追求的中庸之道,还有对礼的刻板追求,并不适合现在的“君子”。

全书最后还用几章来讲君子之交和余秋雨自己学习古文的感悟,还有一些名人的故事,附加散文集。比较零散,有凑字数之嫌。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三):如果中国有DNA,应该名为「君子」

余先生的这一著作,一阅过后,有种筋脉尽通,神清气爽之觉,但是一再回想,翻找精句佳段却无从找起。细思之下,惊觉,哪有什么特别的佳句,连标点符号都是经典,一笔一划如血肉般熟悉,又融进了血肉筋骨,像是得到遗嘱里的承传与觉醒。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人的话,「君子」是当仁不让。往来白丁,大雅之士,对君子的追求从来都是孜孜不倦,未曾停歇的。这个不单单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动词,流淌在我们血脉当中,是我们历代相传的遗产遗嘱,时刻度量自身的戒尺。

一种文化经历了历史的锻造,流传下来,最终必然会与其文化载体,相得益彰,相互相融。在中国最大的文化根基莫过于儒家,儒家最终的表现莫过于君子,君子的具化莫过于国人。到最后,国人的集体人格为君子,君子是集体人格的最高准则。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余秋雨

任何的修行,到了至臻的境界,都会炼成一种风骨,余先生便是文人风骨的一种表现。这种风骨,确保了看问题的视角,超越时空局限。

君子由来至今,从来不是一个稳定可度量有教条的存在,此书,梳理了君子的历史表现性与承传多样性。

在此书之前,我对君子的认识是静态的,教科书般的,存于历史古籍当中的。拜读余先生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完整丰满的君子形象。君子的脉络梳理,君子的躯干构成,君子的历史意义,君子的对立外延。余先生像一个文化的裁缝般,将遗留传承下来的五彩斑斓缤纷布料,一双巧手穿针引线,完成了一个巧夺天工的整合,制成一件妥帖的国格之服,任何人上身,妥顺无比。

若果看了书名及前半部分,多数会觉得余先生是一个鉴定的儒家传承卫道者,但这样的看法与余先生而言,太局限了他的格局。

‘儒修行,佛修心,道修性’

中国文化根基传承,百花齐放,盛极一时,独尊儒术,相传至今,但要是说国格就儒家这一种,未免太单薄了。在余先生的视角下,儒,只是一种承传的集大成者总称,儒是国格,但国格不单止儒。在后半段,真正的见到了一位至臻的文学家,是如何学贯古今中外,恰如其分的利用文化自信,嚣张拨扈,又令人妥妥帖帖,举手称赞。

余先生的著作,是我阅历至今,看到唯一引用自己的话句,用于论证自己的论点,而又令人信服不疑的文学大家。这种自信,应当是所有修行者必须具备的笃定。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余先生的笃定

作为遗产的继承人,从来都不是将继承的那套尽数裹在身上,图囵吞枣,生硬别扭,更应该有一颗裁缝般的玲珑心,裁剪服帖,这一代穿顺,继续传承。

君子,是选择出来的。

《君子之道·精装本》读后感(四):不立危墙,不行陌路

余秋雨老师让我怀想旧时光。

他是我初高中语文老师非常推崇的作家之一,记得初一刚开学时我们老师朗读过《文化苦旅》中的文章,至今还能想起当时的感动,后来假期作业里又留过阅读功课,内容是《霜冷长河》,可惜我叛逆期来得早且漫长,基本长辈们推崇的都避而不见、他们要求的都尽量不看,想想也是大家仁义,要是因此布置“每天必须吃饭”的任务,估计我活不到今天。

都是闲话。

拿到这本书我一直没看,大概由于题目太大,心中一直惴惴不安。记忆当中,“君子”这词最早指的是地位高的贵族和当政者,从孔子开始寓以道德标准,但即便如此,那时孔圣人也多以这标准来对有所成就、足以指引世界的人们说话,目的自然很清晰,《孔子•泰伯》里说“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照此说法,无君子之能,不居君子之位,却妄想、妄论君子之德行、价值和意义,恐怕会被笑的吧。

相比之下,我倒更喜欢老子的几句话,虽然他也是对君子们说的,跟我基本没什么关系。

他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作为一个能力甚微、安分守己的普通百姓,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安居乐业,不给社会添堵、不给别人添乱,这也就行了。

这是我长久以来一贯坚持的想法。

不过,余秋雨老师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让我慢慢意识到,或许孔圣人和老子之间的分歧并没有我之前想的那么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观点还有重合的地方。

余秋雨老师指着《论语•里仁》的话给读者看:“德不孤,必有邻。”

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居所并不遥远,而是十分邻近,他因此说孔子是个“道德乐观主义者”:“他相信普遍人性,随之相信天下君子不会孤独。”

这温暖的口吻打动了我,我由此继续看了下去,书中有一种光明温和的氛围,虽然时不时流露出一点点小小的委屈,但那往往止于更加美好、坚定的解读,比如“君子有礼,才有风度、有魅力、才会美”,仿佛他对每个典故、字眼的解释,最终着眼点总会归于美、归于和谐,归于一种古希腊式的形而上的精神力,让人觉得这君子当得轰轰烈烈、气势磅礴,让人腾然而生一种对崇高的向往。

可做君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向往,是非之间总有严格的要求,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光想着不行,做得不周全、不妥帖也不行,不做更不行……当这严苛的标准遭遇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被这一道道指令“束缚”,倍感光荣的同时也会疲惫,进而困惑:一个小人物做君子值不值得,如此温良恭俭让、礼义孝信勇又是为了什么?

想必这也成了很多人的困惑。我们都曾在心里鼓着劲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意义的人,苦累冲在最前面,好事让给更需要的人,可后来不知不觉这冲劲渐渐钝化,取而代之的是茫然与麻木,仿佛只有这样,心才不会太疼。

别人对我们说,我们也对自己说:这就是现实。

我们该拿这“现实”怎么办?我们该在这“现实”里怎么办?

在我有这疑问时,我看到余秋雨老师提起那道闸门。

他说:“君子之耻,耻于自己不修,不耻别人诬陷;耻于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于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因此,不为荣誉所诱,不为诽谤所吓,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自己,不因外物倾倒,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耻与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闸门。”

原来所有人要我们做一个君子,不是为了获取世界的尊重和敬仰,不是为了改变谁,而是为抵御。君子之道,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免疫系统。

端正自己可能很苦很累,有时甚至不被理解,暂时失意,但知耻而退,不惧不器,通达清醒,行正做端,固守做人的一份底线,不伪饰便不争执,不结党便不偏倚,不构陷便不树敌,当这免疫系统完整,才有可能抵挡外界病毒、细菌的侵蚀,外事不侵,内心自安。

毕竟我们谁都不止活一朝一夕,心境才是长久跟随我们的伴侣,它是否遭遇折磨,还是舒坦安宁,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看法、举动、决定甚至一生的轨迹。

难怪儒家有说法: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择其正道而行。

想来读书也像与人交往一样吧!乍见之欢固然可贵,但有时摒弃初识的误解成见,平和心态,去接纳去聆听,往往会获得别样的惊喜和心得,同时也会收获一份珍贵的快乐。

隔了二十几年,我才真正阅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书,感慨颇多,不知所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