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1000字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1000字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一):风云巨变 时代流转

初读这本书,会觉得书好厚重,但是仔细品读会觉得还不错哦!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是张生全历时五年,经过五次精心修改完成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精品。这部小说,通过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描写了蒙宋两朝在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历史变局和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表现了余玠、俞兴、阳枋等一众义士在拯救危难中承受的大委屈,表现的大智慧,做出的大牺牲。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再现了宋末那一段复杂诡谲的历史风云,极好地实现了历史真实。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曾在天涯社区等一些网站连载,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热捧,并被读者选为“2015年天涯社区十大人气作者作品”第1位。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认为,“宋末是中国中古的转折点,民族矛盾大冲突,人类文明大碰撞,把握的难度很大”,但是作者在写作中“对这种难度进行了挑战,让冷的铁有了温度,让乱的世有了秩序”。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认为本书能够在纷乱嘈杂的历史迷雾中,“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种清晰有助于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寻找今天的意义” 。阿来肯定了该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该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是近年来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难得的收获。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二):十丧七八存傲骨,留我华夏五十年

说起宋朝,因为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说起南宋的杰出人物,许多人都知道宋末三杰。但南宋,还有这样一群军民,以一隅之力,抵挡外敌50余年,显我华夏风骨。

四川是个很奇怪的地区,现在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湖北和江西移民过来的。到了四川之后,就变得与老家人不一样的,典型性格特点:战争年代,打仗不怕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上了战场就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准备;想想抗日战争吧,日本鬼子从来没有到过四川,但是四川人出兵最多,最不怕死,当然在战争中,军队里面死的25%都是四川兵,无川不成军。但四川军民第一次崭露头角,并不是抗战,而是在宋末抗元的时候。

南宋王朝偏安临安,坐拥长江天险,蒙古军队叱咤风云,却对隔江相望的南宋王朝无计可施,因此,自公元1234年开始,蒙古军先攻四川,谋图自蜀顺江而下,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攻宋;蜀地多深溪大川,蒙古骑兵在这里依旧占不到便宜,在遭遇52年的顽强抵抗与牺牲一个大汗的代价之后,才打通由蜀南下的通道;历经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宋朝无数爱国将士在蜀地喋血,蒙古军队四次占领成都,杀戮百姓,焚烧城邑,经此浩劫,宋末元初的蜀地已是满目疮痍、人口锐减。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三):抗蒙初希望,卫国保家园

看蒙宋政治变局,参悟中国近古的历史变迁;看蒙宋军事谋略,解读冷兵器时代战争密码;看蒙宋人物气象,直击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融战争元素、官场元素、智谋元素、爱情元素、探秘元素于一炉!这就是这本《宋末大变局》对于我的吸引之处。

上册是从南宋淳祐初年开始写,当时蒙古铁骑大举进攻四川,四川主帅战死,蒙古兵锋直达夔门,四川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余玠、俞兴等将领临危受命,智救成都,火烧渠江,巧保重庆,把蒙古军撵到川北,力挽颓局,并创造性地制定了修筑山城抗蒙的大方略。正当四川抗蒙斗争蓬勃兴起的时候,南宋朝廷发生了激烈诡异的权利争斗,余玠成为牺牲品而被撤换。新帅余晦靠贿赂讨好上级而上位,本人实为无能,蒙军卷土重来,妄想再占四川。为救亡图存,帮助余玠重掌四川帅印,四川众义士不畏牺牲,纷出奇谋,各展绝技。部将宁愿担责而丢城弃寨,理学家阳枋不惧毁誉而攀附权贵。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再现了宋末那一段复杂诡谲的历史风云,极好地实现了历史真实。也让我们感受到先人保家卫国,在所不惜的民族精神。

贾平凹认为,“宋末是中国中古的转折点,民族矛盾大冲突,人类文明大碰撞,把握的难度很大”,但作者对此下足了功夫,向困难发起了挑战。书很好的还原了历史的发展,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好的梳理,理清了脉络,剧情自然好发展。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宋末义士们义无反顾地把南宋这面残损的旗帜举起来,不怕牺牲,呼号奔走,保家卫国,保护国家的尊严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还有士可杀不可辱的风骨。

最遗憾的不过是余玠的谋略让四川有了和蒙古人抗衡的能力,却有信因奸臣当道,新任制置使的无能,难以实施。这其实也是宋末的一个缩影。普通精忠报国的岳飞都能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让人无不悔恨痛惜。统治者的无能让人无能为力。

我想,读了第一册,会更期待下册了吧。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四):读宋末,品的不只是历史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是我近期拜读的书中内容最为充实的,在恢宏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故事铺陈开来,对宋末人物风骨、历史时代脉络,朝堂权术争斗、古典军事谋略等把握的准确而深刻。不愧被阿来称赞为“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

历史小说的核心在于写人,写人性,写人性的多样和多面。每当一个朝代颠沛流离的时候,总不乏余玠、俞兴、阳枋等一众义士的涌出,在民族大义面前什么都可以抛下。同样涌出的还有像姚因谋这样的毫无是非底线的人,一己私利为上,家仇国恨内忧外患与我何干,但这样的人偏偏青云直上做到了四川制置使。这些历史小说的“标配人物”我们都不再陌生,但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睿娘、竹小青两位女性。她们不似梁红玉,穆桂英那样一展武将风范驰骋疆场,没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万丈豪情,但是作者把她们描写得更像邻家姑娘一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为恢宏的历史水墨画增添了几份亮丽的色彩。同样姓黄,不禁让人忆起金庸《射雕》中的黄蓉,我对她印象深刻的并不局限在她的美艳与武功,更多的是她集于一身的天地灵气和冰雪聪明的傲人才气。黄睿娘简直是黄蓉的翻版,古灵精怪俏皮可爱却又有胆有识,在上册中重施空城计保重庆,兵不血刃智退扎合数万大军,在下册中巧计离间监国太后脱列哥那和汪直臣、奥都剌合蛮,着实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相比黄睿娘,草莽出身的竹小青虽然没那么聪明,但习武之人的豪爽造就的这个单纯的四川辣妹也让我看好,看此书已接近尾声,但上册中九顶山上小青鞭笞俞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与人物相伴的故事中,阳枋六尊玉佛的路线全线贯穿,让我不得不服。这六尊玉佛仿佛是大学士出山的号角,之后为民族大义抛却个人得失,走上了奔走呼号的澎湃之路。他先后用这六尊玉佛扳倒了史嵩之、离间了蒙古人、解了阆州之围、传了嘉定军情……若以《六尊玉佛》为题翻拍成电影,势必留给观影者无限遐想。同样,此宏幅巨制,在历史的岩壁上刻下了人物的立体群像,鲜活动人的感觉一嗔一怒一癫一痴,或挺或曲或悲或喜,无时无刻不让我脱离那种画面感,也期待能拍成电视剧供读者品评。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上册》读后感(五):宋末变局下的川人精神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常常成为兵家用兵之地。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之时,四川都成了汉民族的大后方,是抵抗外族入侵最顽强的和堡垒。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历史氛围赋予了四川人鲜明的历史个性。有资料显示,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川军不但扛起了近代中国抗日战争的大旗,还成为了宋朝末年抵御外族入侵的坚强堡垒。面对不可一世、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金国、西夏甚至欧洲各国纷纷败倒在铁蹄之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然而,朝廷的腐败、异族的强悍、人心的涣散,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异族入侵,川人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性胆气,担负起了拱卫南宋的重任,写下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著名作家张生全撰写的《宋末大变局》,正是以这段历史史事为大背景,以余玠、俞兴、阳枋等人抗蒙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内忧外患之下,南宋王朝政治斗争、民众的同仇敌忾以及异族入侵、军民抗战的惨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族入侵时所展现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族入侵时的勇、国人互相支持的信和家国天下的义。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还原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生全先生的笔触细腻,描写细腻,故事架构宏大多变,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既有历史写实,又有艺术刻画,娓娓读来,生动有趣。时穷节乃见,特别是对历史条件下各阶层人物的描写,从朝廷官员到土匪山贼,从理学大师到乡绅百姓,都在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异族入侵的众志成城之心和慷慨赴义之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