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光的读后感大全

月光的读后感大全

《月光》是一本由王小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读后感(一):《月光》诗选录

《被卡住的感觉》 黄的月亮 卡在烂尾楼和乱电线之间 熟透的木瓜 无论如何都被擎着,不给它落地。 着急的黄,明艳的黄 就要烂在空中 吐出鱼眼般的种子 鱼群正想去天空中游水。 城市带点鳞光,人间全是皱纹哦,卡住了 不死不活好难受。 《砍羊》 有人在傍晚的路口砍羊。 人行道上戳着那羊的头 有卷毛的脑瓜 刚离开的身体还在抽动。 拿斧子的要路人相信他刚杀了一只真羊。 碎骨和肉屑,红的流星在跳。 月亮躲得最远 只有天上才安全。 羊的血,很多条逃跑的蚯蚓 街面上所有的红色都在这一刻变暗。 后来,街灯照着肉味膨胀的尘土 烤羊腿的烟在上升。 越来越苍白的羊头 独自戳在一层层渗油的月亮地上。 《我的光》 现在,我也拿一团光出来 没什么遮掩的,我的光也足够的亮。 总有些东西是自己的 比如最短的光。 比如闪电 闪电是天上的 天,时刻用它的大来嘲笑我们的小。 划根安全火柴 几十年里,只划这么一下。 奇怪的忽然心里有了愧 那个愧跳上来 还没怎么样就翻翻滚滚的。 想是不该随意闪烁 暗处的生物哦 那么还是收拢回来吧。 《天亮前》 我们还没抱一下 没有像模像样的告别。 既然还有时间 不要那么急 夜晚就是用来耗费的。 芦苇的尖在打转 马耳朵里那根长血管好耿直 精灵们都探出来笑一下。 大家都在夜里生长 在暗处粹得发亮 时间把我们熬成了黑里面的白。 多深多暗的晚上 现在过来吧 让白和白紧紧抱一下。 《没了》 月亮照到雨里移动的伞 当然照不到伞下面的孩子。 光滑的伞顶跳着水珠 扑哒扑哒的红鞋 踩着最上面那一层月光走。 忽然可爱了的人间。 后来云彩上来 什么什么都没了。 打伞的孩子会沿着米兰树墙回到家两只宝石一样的鞋都不见了。 反正到处都黑 每一个家都是严密的黑漆盒 反正最后都会腾空的。 《我拿着药片》 除了药片,还拿了水杯 我到院子里去。 每到夜里都要费劲去睡 所以手里有药片。 可是究竟有什么舍不得 灰灰的清凉 怕这样的晚上以后不多了。 天上过飞机 飞着的两侧有灯亮。 我收了药片 左右这对翅膀 也该在渐渐变凉的世界里用一用了。

《月光》读后感(二):月夜读《月光》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眼下,似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直没有这样的一个“好”时机的。小妮老师出新作了,新作《月光》是一部诗集,如今的这个世界里,还有多少人,想要写诗,于是正好拿起一本诗集来阅读呢?

所以,小妮老师说,要珍惜读诗的人。

其实,读诗和写诗的人,何尝不是两两珍惜,惺惺相惜。

小说总是很直白的,但是诗歌却需要选择自己的读者;读者需要选择很好的时机、心境,万事万物皆齐备,才能进入诗人的世界。这个世界,静谧而辽远,朦胧却又诗情画意。诗歌的世界并不总是欢迎那些粗通文墨的人,也不欢迎带着喧嚣、焦躁而来寻找净土的人。只有你的心能够读诗了,你才能读诗,而不是你读诗了,才能获得心理的平静。

读诗不容易,写诗不但是艺术活,还是技术活。

如今,能够坚持写诗的人已然已经不多。

读过小妮老师的小说,虽然小妮老师的简介把“诗人”放在前面,可是我们广大读者认识她,怕是还是从《上课记》和《1966》吧。她在《1966》写的那个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是在《月光》中仍然能看到那个年代的某种烙印。读《1966》并不轻松,但是《月光》,或许仍有那个年代记忆留下的思索,但是我们却可以驾驭诗意肆意想象。诗歌,真是可以穿越时光的呀。

诗歌分为十辑,创作时间从2003年到2015年。小妮老师似乎对“月亮”有着别样的情怀。总是在月光里,进入诗歌的境界。在这个有着“月光”的诗意世界里,她惯用的颜色是“灰色”、“白色”、“灰白色”、“黑色”、“银色”,我一直不能领会这些颜色的意义,它们多数时候带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苦闷的,这个充满“月光”的世界,也许并不是为了带给人快乐,而是让人在痛苦中思索和前进。诗人的世界是敏感的,敏感多数时候会天然忧伤。然而这忧伤并不是毫无意义,因为这世界上有些滋养心灵的养分,是快乐所不能带给你的。

在黑暗中,我轻轻吟唱着:冰块空撞着玻璃/月亮没了,酒也跟着没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谁也不要陪谁过一生。

太阳出来,世界必复杂/月亮一出来,我们都变得简单。

《月光》读后感(三):揉碎在月光里的岁月

揉碎在月光里的岁月

——《月光》

yhw_细雨微澜

诗意的你,诗意的我,诗意的她,揉碎在岁月的渣滓里。时光是首诗,记录着我们存在的过往,无论开心与否,无论难过与否,它都真实而又冷静的旁观着一切,像清冷的月光,虽看似不带有一丝温度,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里。

在王小妮的文字中,诗歌是会讲话的灵魂。她打碎了韵律格局的限制,在自由的排列中将情感无限放大,每一个字句,都有着或压抑或抒发的情感,从而汇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记录了一段想要忘记却忘不掉的岁月,有的记录或复杂或欣喜的心情,然而更多的是情感,是无处发泄的呐喊。月光,清冷又皎洁,似旁观者般,叙述着这一个个的故事,而她,一个讲故事的人,却在观望着置身事外的月亮。

(一) 岁月长河里的苦涩

王小妮的诗歌中,有着岁月静好的美,也有着残酷鞭挞的光阴,正如《1966年》中让你感到无能为力的故事一般,她通过一件简单而又真实的事情,写出了让人压抑的无处隐藏的心灵呐喊。

她的诗歌有让你产生共鸣的故事,她将你强行拉入到诗中,陪伴她做那个孤独的守望者,却在让你产生共鸣时戛然而止,同时又意犹未尽。她在诗歌中时而将自己化身为月光,理性而又感性的看着世界变化,却无处可藏,她那么努力的在诗歌中想要将月这一冷静的旁观者融入到时代中去,却发现无能为力。时代在快速的改变,那种苦闷的沧桑却依然停留在她经历的过去。

在《绞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下的恐慌,像那两个期待着去看电影的姑娘,却无法预料事后的悲怆;像烧尽在锅炉中的普希金的诗篇,在时代的反讽中希冀着“平安无事”的度过那场未知的浩劫!可是令人恐慌的故事背后呢,我们已猜到结局,内心却还残存着“一切都好”的希望。这种残存的记忆已植根在诗人的生命里,因此王小妮用动态的场景描绘着一个想象中执行死亡的画面,“你们谁来动手?”充满冷酷的、没有一丝人情味的话语回荡在没有月光的漆黑的夜。那种紧张压抑的气氛,通过身体的本能去模拟展现,事情还未发生,当事人却已看不到月光,“真是平静,已经死过,已经凉了”。而此时,行刑人却在摩拳擦掌。夜色中,一场行刑人与被执行绞刑的普通人之间的心理较量,就这样通过云彩的变化、心理动作的描写跃然纸上。然而一切并没有过去,“扑通一声”,充满声音的词语在空旷中为一切划下了句点,下一个又将是谁?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读到的都是简单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却充满了力量,晕染了情感,看似朦胧却又写实。与此同时,诗歌中的时代感、主人公们的心理活动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场景的复现与对比更让我们亲临其境,感受着高压熔炉下的紧张。而时代感,就这样自然的,不带有一丝人为痕迹的写在了那些诗句中。这些诗句为一个故事画上了句点,却打开了另一个故事的篇章,在《乌云密布压到了地》中,复仇者的故事正在上演,一个瘦骨嶙峋却又阴沉的人走出了乡村,而“我”正独自出门,一切未可知,一切都隐藏着未知的恐慌。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那个年代,再次感知着那种预发而不发,欲知而未知的苦涩心情。

在王小妮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时代的变化,从《仇恨》中讲述的“铸剑”的故事,到《刺秦夜》刻画的杀手的孤独,再到1966年高压下失语中的恐慌,直至货币时代(《盐》)物欲横流下的迷惘,一切都真实的可怕,一切都充斥着压抑后的反抗力量。

经济的发展,物欲需求的改变,让她有了“上天的路越来越远,我不准备去那儿了”的感慨。同时,她又时而伪装成等待“月光”的主人,看着孤独的来客背负着行囊,在喧嚣的小酒馆中畅谈着理想与希望,而彼时,所有物化的人们,都像神秘的过客,引人探究着其中的故事。

(二) 在音乐的篇章里变革

王小妮的诗歌似二胡曲,虽然听起来声调幽怨,却莫名的让人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诗人的精神,感染了读诗的我们。

她的诗中,有着远方,看似朦胧,看似迷惘,却又有着新生的希望。

《新生命》是一首具有反叛精神的诗歌,诗句中的转折毫不矫揉造作,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将婴儿的出生与月牙儿的变化描写的温馨又温暖,又将小孩子见到新世界的新奇用寥寥数语描绘的生动而又形象。然而细细品味,其中对于有着保守思想人士的批判鲜明又直接。“一定是有女孩儿出生了”,于是连月牙儿都变得新鲜。诗中对于女孩儿降生后的场景描写,对于月儿的变化,让人不禁联想到重男轻女家庭对于女婴的无视与刻薄。而音乐都在撞墙,“四周的晶亮正帮眼珠看的更远”,暗示着家庭中某种思想的改变。诗篇像音乐般老去,乐章才刚刚奏起。王小妮用魔性的语言刻画了灵性的感悟,用真实的改变掀开了改革的篇章。

月亮是有记忆的光,它透过大地拉动了故事的轴轮,在变革中怒刷自身的存在。王小妮是有故事的诗,她透过诗写进去那么几个人,那么几件事,在日积月累中,故事成了诗,诗写就了日记。《聪明人都偷偷溜掉了》更像是王小妮的写作初衷,她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诗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诗中表述,却又患得患失,却总会让聪明人“溜掉”,于是,她只能与月光为伴,看着“月亮愣愣的出门了”,于是,“她”又孤身一人。

王小妮的诗中,渗透着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渗透着我们想说又压抑自己的内心想法,在那紧张的悸动的读诗的晚上,在鱼鹰失落的离开没有鱼的水塘,一切宁静而又从容,一切真实而又美好。那其中的所思所想,那其中的雍容与富足,都剖开来展示在我们面前,如月光般,清凌凌的洒落在我们的心上。

如果说《1966年》记录了一个时代下的恐慌与迷惘,《上课记》记录了90后大学生的彷徨与躁动,那么《月光》选录的诗歌描写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更像是王小妮的生活笔记,将其发生过的、思想过的事情一一摆放在箧子里,供我们品阅其中的精神食粮。

雯写于2016年6月18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