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味欺诈读后感摘抄

美味欺诈读后感摘抄

《美味欺诈》是一本由[英]比·威尔逊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味欺诈》读后感(一):食物造假的历史

《美味欺诈》都不用等到工业革命把饮食工业化,食品的掺假就早早来了。只是,工业革命没办法批量生产出实证主义哲学家来武装我们的精神世界,因为还没等哲学家们的思想出台,我们的小命都在无限的美味欺诈中轰然倒下了。掺假的背后大家都知道是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可是反过来说不也是击中了对美味的无限渴求和贪婪嘛。我们的祖先可能没我们吃的这么好,可是当时的食品掺假也没条件啊。当然,你可以说人人都希望吃好吃的,没错好吃的玩意地球人都喜欢,可是恰恰是这个悖论,才打开了美味的欺诈大门。正如在阶级等级强烈的十九世纪,保证人人都能吃上白面包和五颜六色的糖果,那好吧,造假啊。因为在那个时代白面包和糖果是上流社会吃的,你不是那个阶层你也想吃到,商家一定会用万能的化学物质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社会进步了,没有阶级观念了,就不会造假食品了吧。也不是啊,战争和饥荒,来的时候,造假也发挥过积极的正面效应,用那些个平日里造假积累的丰富经验,搞出来了防腐剂,一直沿用至今,造假的世界里也有贡献。那么,这么一辩证是个人瞬间懵圈了,到底这玩意造假是个啥。关键是哲学家们的出产跟不上趟啊,现如今满地球的裸奔的灵魂在苦苦寻问。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我们怎么找寻真理,还要一边吃着一边寻找着,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脱离吃八个橘子摄入的维生素A像过去吃一个橘子就够了日子。猛然间想到牛顿当年不啃掉下来的苹果是对的,因为没掉下来八个,啃一个也不管事,于是他拿着一个苹果思索出来了万有引力。回家后他会啃美利坚合众国出品的苹果,在牛顿那个时代里英国本土的苹果已经没人吃了,太费力了啃那么多不如吃一个美国苹果。好像今天也都适用,大家都在用啃过的美国出品的苹果,其他安卓不是十个八个是全都不如苹果。

《美味欺诈》读后感(二):已逝的最初味道

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是最早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国家之一。这也证明着英国在19世纪初期,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促使他们建立食品安全立法。本书《美味欺诈》正是回顾19世纪英国食品的造假与打假的历史,同时也警示着全球的食品安全的监管。

作者比•威尔逊,英国著名的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屡次获奖,代表作《蜂群》。本书详细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在利益的诱惑下,市场出现了一些掺假、假冒、甚至制毒的食品,以及一些有志之士如化学家阿库姆、哈塞耳等人的暴露与批判,促使了食品安全一系列法案的出台,同时给全球的食品安全一种警示。

书中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关于食品掺假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1820年化学家阿库姆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把食品安全暴露出来,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揭露了食品掺假的真相,程度以及危险性。他的这本书虽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没有起到绝对的作用,可是却使人们对假货的态度产已经发生了转变、卫生与公共健康也让政府重视起来。《柳叶刀》医学杂志的出现更加唤醒了人们对造假的神经,哈塞耳的显微镜更是揭开了掺假的真相。如,哈塞耳在显微镜中观看咖啡成分,结果发现其中含有相当多的豆类、焦糖、黑麦等。

随着美国的工业化发展,美国食品业也发生了与英国食品相同的质量问题,在第四章笔者又一次把食品打假指向了美国。哈维•华盛顿•威利被称为"纯食品药品法之父,对当时的假蜂蜜、淀粉、防腐剂等很多食品都有研究,1906年,《美国纯天然食品与药品法案》终于通过,威利感到了胜利的喜悦。现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是由他最初创办的机构演变的。

英国、美国的掺假与打假事件促使了食品安全法律很早的出现,相反中国在2009年才真正出现《食品安全法》,标志着14年的《食品卫生法》的终结。虽然近年来英国也发生食品危机,像鸡蛋沙门氏菌感染、疯牛病等,但是他们的解决方式很快,立刻立法,对针对性的回应。中国在应急方面很弱,像“三聚氰胺”的奶粉事件,查明时已经达到294000颖儿及儿童患病,执法监督部门的权利多层重复,造成了办事速率慢,并且甚至无人无责的现象。全球中,相关于食品安全制度做得最好的应属荷兰,它不仅采用“一站式”的管理,同时还建立了世界领先并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把食品的采摘、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监控和管理起来,无论发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到源头。对于中国来说,至今在贫穷、偏远的地区还存在着小作坊,很难制定更完善的安全法案。

现代的食品行业因为利益的驱使,只能用法律法规来制约着,那么最初的味道到底在哪里呢?《美味欺诈》中的种种希望不要在重现……

《美味欺诈》读后感(三):食品造假与打假

食品造假与打假

很多年前了,有一天,会吃而不会做的我心血来潮,挺胸凸肚,在非买菜高峰的时候巡视了一下家边的菜场。卖主们自然群起而立表示欢迎,我则不屑地走过一个个摊位。

到卖活虾的水盆前,终于降尊纡贵,问了一句:“这虾可是真的吗?”卖虾的少妇一笑,回答道:“如果这是做出来的活虾,比真的还金贵呢。”自知闹了个笑话,只得匆忙遁逃。

事后想来,自己的发问实在有毛病。但当时的问题其实是针对标签上的写法问的:“这虾可是标签上写的虾?”卖主回答得确实有理,正好反衬我的糊涂与不通世事,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漏洞:如果造假的成本小于真货,那就应该拼命造假喽。

果不其然。在食品的造假史上,这样的行为可谓最为司空见惯。而且,食品造假最丰富的历史原来来自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初看如石破天惊,让人惊诧法制社会竟然管不住最常用的人类用品。然而转念一想,食品造假的关键原本不在于法制,而在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多个环节。

试问,有哪位精神和神经正常的人(不包括对生命绝望的伤心者)会在自己的日常饮食中作假甚至下毒?即使在食品生产中作种种加工如加入色素等,那种色素仍是来自于另一种食物。但是,如果这些食物是通过一次或几次转手卖给自己所不熟悉的顾客,那些人既无从了解我的食品的质量,也不可能了解我本人,他们只从食物的外观上来判定(等到吃到口里为时已晚),这时很难不使生产者玩点别的花样,使得产品更为漂亮和廉价。掺杂他物乃至有毒的元素(只要不是入口必亡)就会成为一般人的通常选择。

另外,在日渐进步的自然科学家们眼中,世上万物何尝不是一张表上的元素的组合物?如果大自然费尽千辛万苦孕育出一种组合物,而自己在试管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制造出同一种组合物,以后者取代前者岂非地义天经?而要认定某种食品添加剂有毒,更是煞费周章。众所周知,科学结论靠的是双盲实验。如果要证明某种添加剂有毒,你必须用实验。但这个实验又怎么做?首先,告诉试验者你吃的东西可能有毒,这种心理因素就先控制了实验结果;其次,食物所含元素千变万化,你很难证明是你指定的某种东西确实导致了某种不良结果,它也许是你所忽视的另一种东西引起的?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术不断发展,打假技术只能追赶。从这以上种种理由来看,食物造假岂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自然而然?

当然,这种观点完全抹煞了食物打假的成就。英国的比·威尔逊在《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一书中,就不仅讲述了食品在工业时代的造假史,也展示了打假的巨大进展。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除了新鲜食品以外的一切几乎都是假货。人们后来曾谴责中国茶叶为了颜色加上颜料,其实,伦敦的商人早年是用黑刺李的叶子、用铜染成绿色伪装中国茶叶的。各种各样的食品作假令人发指,在此也不必详细征引,愿意效仿的可以花三十来元钱去买一本学习学习。而当美国步入工业社会,食物作假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直到罗斯福和辛克莱联手举行的战争才初步降伏了这尊恶魔。在今天,许多刚刚步入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国仍然饱受食品造假的折磨,据说2004年此国的食品假货率已达45%~50%。

在人群中永远有不懈与利他的理想主义者,政府管制在食品打假中的作用也是永远地不可替代。许多杰出人士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和法律为打假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应该说,今天发达国家的食品已经基本让人放心了。我们自己的状况,相信正在逐步好转。只是,新的时代也在催生新的造假方法,世界也不可能完全理想,让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不用睁大自己的眼睛。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比·威尔逊著 周继岚译 三联书店 )

《美味欺诈》读后感(四):《美味欺诈》:食品安全的前世今生

文/吴情

一日三餐,饮食男女,最基本的人性人情,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也无须回避。然而,在当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失望都是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往小了说会对个人生命健康与安全产生影响,往大了说关乎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人口质量。现实的困境往往引人回望。在我们的想象中,似乎在此之前,食品安全问题从未如此严重。不过,《美味欺诈》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必须接受的常识: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有之。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英国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比•威尔逊(Bee Wilson)著。比•威尔逊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担任五年的美食评论家,对美食典故和轶事堪称谙熟。自2003年起,威尔逊每周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美食专栏发表文章,后著有《蜂群》一书。在《美味欺诈》一书的“前言”中,比•威尔逊坦言,“制作及贩卖假冒伪劣食品,绝对不是新鲜个案”,所谓“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纯粹人性,“少说也得是八百年前的事儿,坑蒙拐骗的历史恐怕要比实实在在的日子长得多”。

比•威尔逊细致考察了欧美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食品造假史和有识之士相应的打假事件,尤其以英国和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工厂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改变了商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前的文献,不少内容有关商人造假事件,但自工业革命起,造假手段和造假“效率”出现了明显“进步”,造假的影响范围与后果不可同日而语(发展日益精深的化学学科更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支持)。

食品事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食品造假无疑可恶可恨。然而,打假却又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协作。另外,在食品造假的环节或者链条中,商业资本的贪婪属性、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不甚透明的商业机制、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多重因素互相作用。食品造假事件不再是违背商业贸易诚信原则的个人行为,而是更深层面上经济、政治的博弈。十九世纪下半叶,爆发在美国的一系列泔水奶丑闻,便显示出食品造假事件内在的复杂性:民众有健康生存的天赋权利;地方政府则需依靠食品工业提供税收,维持地方政府的运转;资本家的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报刊杂志需要挖掘爆炸新闻谋求生存,也负责公共监督。在多方曲折博弈的过程中,尽管对食品造假的打击略显缓慢,但终朝多数人满意的方向前进。

在食品造假势力愈演愈烈的态势中,我们很欣慰地看见部分有识之士坚毅勇敢的打假行为,比如德裔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英国医生亚瑟•希尔•哈塞耳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高材生哈维•华盛顿•威利。他们或出于对食品造假行为的憎恶,或出于对科学理性的尊崇,或出于对人民身体健康的责任感,毅然选择参与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揭露食品造假行为。在他们的努力下,政府要么出台相应政策打击食品造假行为,或完善相应的食品安全法案,为民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而民众,也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逐渐接受启蒙理性和生化科学。

在欧美社会的造假史和打假史中,我们先后见证了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法、(企业主动公布)食品有效成分表、食品安全准入机制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每一成就的获得,其实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一背景下,显然,既要积极呼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也要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切勿急躁冒进,欲一步登天。就个人而言,我们也要相应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事件,有选择地信任官方,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整个社会有序的环境下,逐步完善对食品的监督、监管和问责机制。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美味欺诈》读后感(五):我们需要阿库姆

《美味欺诈 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英国 比•威尔逊

读着的多数是别国的历史,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当下。

1、关于假冒伪劣食品的几个观点

(1)一点毒药可以要人命,一般食品如果摄入过多也可能致命,比如过量食用胡萝卜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

(2)食品加工处理不当导致人身伤害:糖果中加入铜和汞使其颜色鲜艳,化学品处理病肉使其看起来鲜美,葡萄酒中加铅使其变得更甜

(3)假冒伪劣食品的量罪标准的界定,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合法化:黄油中加盐从掩盖变质的臭味到符合市场口味,拥有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啤酒花从违禁添加物到合法的重要原料;一方面则是曾被广泛使用的添加剂被定义为有害物质,比如糖精、食用色素、反式脂肪酸。

(4)对食品添加剂的判别标准主要基于两个原则:是否有毒有害、是否恶意欺诈。

(5)此外,对缺斤少两、勾兑稀释、非法填充、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也应有相应的判罚。

2、打假英雄阿库姆

(1)《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

1820年,喜欢德国火腿的化学家阿库姆通过《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从科学的角度普及食品掺假与食品安全知识,并将化学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他坚信化学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也是打击掺假的唯一途径,从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的。阿库姆和《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成功,其实也说明当时的食品掺假行为已经颇具规模。 了解《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介绍的这些真相之后,我们很可能什么都吃不下了……

(2)英国工业与“渴望及永不满足的贪欲”

令阿库姆惊讶的是,随着英国社会科技与工业的发展,食品掺假一事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阿库姆非常批判英国食物,但他喜欢选用本地的新鲜食材制作食物,更喜欢自己制作食物。在他看来,英国食品问题不在食品本身,而在于那些和食材掺在一起烹煮的那些可怕东西。他是在意胃口之人,但“咖啡很容易变得很苦,但永远也不能变得很香”。

阿库姆很忧心当时英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忽视。但是“对财富的狂热与永不满足,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它不仅调动起每个人的才能,还产生了一种无法抵抗的创造力;在这个国家,财力的多寡是能否成为统治者的首要原则,只要能赚钱,甚至可以牺牲同胞的生命”。

阿库姆认为,一种食品或饮品从生产到销售会有很多人经手,却没有一个人能对这种商品的质量负责,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毫无人情味可言的庞大产业链中做生意,掺假会越来越猖獗。而产业链过长时,即使没有被掺假,也可能被污染。比如黑啤中加入印度防己可以更醉人,但在印度,防已叫做黑汁,它是用来制革和染色的。再比如D. P. D. ,消费者购买到的碾好的胡椒粉,实质上是胡椒粉、地面灰尘和垃圾到混合物。

(3)掺假与法律:自由贸易与税收的争议

当时的媒体认为食品掺假是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打击掺假就是组织经济发展。阿库姆建议向商品质量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的商家征收高额费用,但反对者认为高额税费是造成掺假的重要原因。 阿库姆活在食品行业快速工业化的时期,他知道真正的食物与掺假(仿制)食品的区别,但是对于一直活在掺假食品中的人来说,后者可能是正确的味道。

可惜阿库姆因为一些可笑的罪名被捕了。

3、曲折的食品安全堡垒建设之路

随着科技进步,鉴别食物掺假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同时食物掺假的技术也更加先进。食品安全前进的脚步在资本的阻力下艰难前进,产品推进标准化,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御用胡椒商和香料商、官方倡导的啤酒测试员、优选员等食品警察的出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事业的进步。

食品安全就是历史洪流下来自荒野的呐喊。在漫长的食品安全斗争中,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和人造食品的暧昧态度让人越来越难定义它们的好与坏。作者介绍了欧美各国战时食品短缺时期到战后高速发展时期食品欺诈的多种手段和食品安全法规的变迁。探寻之路肯定不会平顺,也不知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波折。

4、我们那些事儿

食品欺诈不是某个人或者买卖双方的事,这种行为危害公共卫生而且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理应被严惩。同理,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这种行为,社会经济秩序和政府公信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是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表现。欧美各国已经在逐渐加固食品安全屏障,但仍有许多地方由于多种原因仍然默许一些食品欺诈的存在。作者举例了我们的人造鸡蛋、假豆腐、地沟油和劣质婴儿奶粉。作为本地消费者,我们心里更有数,更多的食品欺诈存在于我们周围:勾兑酒、勾兑醋、奶精奶茶、乳味饮料、农药残留……你能想到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各类化学品的存在,在普通人的消费价位里,消费者根本无从选择。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为追求经济增长率而不惜一切代价,他们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加拉国的民众似乎比我们更倒霉,他们的食品安全可谓是四面楚歌。政府通过有效的食品法案阻止食品安全犯罪,可惜“在孟加拉国无论立法多么周到,都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这就很尴尬了。孟加拉对掺假行为肆意放纵,违法者和执法者沆瀣一气,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有很长的链条而且互不信任,市场经济混乱无序,食品法案缺少连贯性,让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对掺假食品更加无可奈何,让食品安全更加严峻。

那么,我们的消费者权益呢?可悲的是,在不健全的食品安全框架下,消费者的权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多消费者并没有要求赔偿的维权意识,维权成本太高也挡住了消费者维权的步伐,我们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让消费者权益变得更加可笑。

5、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普通民众怎么避免食品欺诈是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依托于当下的信息时代给了几点建议:

(1)媒体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加大曝光力度;

(2)加强对公众食品安全信息教育,加强相关信息传播。

我总结了几种目前常见的食品掺假行为:

(1)非法添加剂危害健康,就像三聚氰胺奶粉、硫磺熏银耳等。

(2)使用合法添加剂将劣质食品以次充好,比如各类瘦肉精、染色肉。

(3)使用过量添加剂过度加工,将不健康的原料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并且足以取代原始食物的“新产品”。

(4)使用各种添加剂将非食用的甚至有害的无关原料制成一种传统食品,比如人工奶油和人工素肉,甚至是纸板肉馅。

如此种种,不一一赘述。针对假冒伪劣食品,个人也给几点建议:

(1)关注食品安全科普。

(2)食品适量食用,一来怕胃太辛苦,二来过犹不及吃多了有可能对身体有害,尤其是保健品,一定要遵医嘱,不要瞎补。

(3)选择加工步骤少的产品,比如用水果代替罐头、果酱、果脯等衍生品,后面几个的含糖量特别高。

(4)避免选择人造食品,与其吃鸡蛋干还不如直接吃鸡蛋,喝杯饮料还不如来杯白水再吃个水果,当然少用添加剂的豆制品我觉得还可以。

(5)水果、蔬菜、乳制品、蜂蜜等尽量选购自己熟悉的产地出产的产品,或者是熟人种植的产品;

(6)除生鲜外的食品尽量选择大品牌的带包装产品,这时候说包装环不环保就很扯了,众所周知我们对散装产品和包装产品执行的是两种标准。

好了,希望我们也有个阿库姆,宁可恶心的吃不下饭也好过继续泡在人造谎言奶油里。(别做梦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