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精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精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一):经典所以为经典

如果说马克思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那么恩格斯的最大贡献则在于探索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

本书的题目直接反映出了这一伟大尝试,其内容紧紧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明确指出了理论到行动的途径,即“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文三部分分别从空想的意义与限制、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基本作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一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某几个天才便凭空产生;二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形而上学否认历史运动,唯心主义不承认存在的主导作用,两者都阻碍了科学认知的形成;三是无产阶级要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认识到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担负起打破资产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使命。

与正文三部分同等重要的是恩格斯1892年为英文版所写的序言。在序言中,恩格斯阐述了几个重要思想观点,一是唯物主义在英国已不可逆转地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二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工人阶级力量崛起是历史必然,尽管在一时一地可能存在曲折,但大势不可阻挡;三是宗教本质上是反动的,但由于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中所处的主流地位,使其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

本书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并不否认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及黑格尔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贡献,另一方面结合资本主义在英法德等国的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趋势与路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能够经受历史和实践的考验。读经典不在于教条遵从经典,而在于领会其深刻的哲学思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的原因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

社会主义思想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历次革命中已经有了先驱,如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等。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建立,当时社会的劳苦大众还不能算是无产阶级。而在法国革命中,资产阶级也可以作为社会其余阶级的代表与贵族和僧侣开战。但是,资产阶级革命一旦成功,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一旦建立,社会的现实无不在赤裸裸地宣示,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所许诺的理性王国、平等正义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谎言。他们的自由是资产阶级增加自身财产的自由和劳苦大众失去财产的自由,他们的平等也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失去了教会和封建行会保护的劳苦大众在新社会反而遭受了更严重的剥削。在移除了封建制这个资产阶级的障碍之后,贫与富的对立空前尖锐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发展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大工业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只是在英国逐渐地发展,并没有得到普及,由此引起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尚未充分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除的必要也尚未成熟,此时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只是隐藏在经济关系中。因此,起初的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头脑中设想一套完善的制度,如同启蒙思想家一样。这些社会主义思想都被划入了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就是圣西门、傅立叶、与欧文。

只是在大工业引起的生产方式变革已经普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已经空前尖锐的时候,成熟的社会主义思想成熟的条件才成为可能。首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汲取营养。黑格尔完善的辩证法首次将自然界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绘为统一的过程,思维的任务就在于探索这一发展的阶段以及表面现象背后的规律性。但黑格尔由于其唯心主义走入歧途,马克思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此时因此历史观变革的事件早已发生:1831年里昂工人起义以及1840年左右英国的宪章派运动。从这些新的历史事实出发,马克思研究得出唯物主义史观;并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隐蔽的内在秘密。由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完成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三):从书中得来的一点引申思考

朋友推荐给我的社会主义与马恩著作的入门书,非常好!稍微有些晦涩,但是细读之后还是可以看得懂的。我觉得理解的并不算特别深刻,还需要阅读更多,因此仅仅在这写一点书中引申的思考。

书中两段论述结合起来看最令人震撼。

第一段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段文字用来描述人类社会的运转再合适不过。社会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而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物质或精神交换基础上的。在有分工的社会中,一个人通过工作得到一定数额的工资收入,再将工资花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上。而这些花出去的钱并非消失不见,而是成为了另一个人的收入的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上看,社会的物质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通,形成了社会的运转方式。

第二段是“工人群众因为它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这句话所蕴含的矛盾非常之深刻,让我醍醐灌顶。印象里在历史教科书中就有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发生时,牛奶生产的太多却无法卖出,以至于必须要倒掉。为什么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反而会有人缺乏生产资料?答案藏在第一段论述的社会运转中。无产阶级在社会中不仅仅是生产者,同样也是消费者!如果一个公司通过提高生产力,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每月发出的工资,那理论上公司的利润肯定会上升。然而如果在“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生产”下,所有公司都采取同样的策略,那么所有无产阶级作为生产者的收入减少,他们作为消费者就更加买不起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此时,公司发现产品销量无法保证,为了盈利肯定会进一步控制成本,辞退工人;而工人就更加买不起这些产品,造成“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资本主义内生的矛盾大概就是这样。

当然,恩格斯的著作写于19世纪,在近两个世纪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非停滞不前,而是都经历了各自的发展(正好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hhh)。资本主义国家在尝试通过社会福利等方式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也尝试引入私有经济成分加速发展。未来两种社会将如何发展,仍需要更多的理论阅读与实践体验才能知道。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四):浅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意义

历史教科书提起空想社会主义时仿佛总带着一丝戏谑的口吻,于是空想社会主义留给我的印象总是荒谬、脱离现实、不可取的。在阅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后我对空想社会主义大为改观,其中的某些观点放在今日都仍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事物同它纠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而且,随着中世纪的行会师傅发展成为现代的资产者,行会帮工和行会外的短工便相应地发展成为无产者。”如此看来,人类社会依旧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负阴而抱阳”,两个互相对立的事物总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得以被定义。而两个互相对立的事物总是免不了因为利益冲突互相争斗,最后又因为利益问题各退让一步,达成暂时的和解。历史上工人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权利、女性游行争取性别平等都符合以上的过程。

从不同阶级的利益角度考虑,资产阶级通过压榨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来谋求利益,换句话说,自己工厂里的工人从自己手里拿走的越少,自己获得的也就越多。那么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就要最大程度地压榨工人。由此,无产阶级的利益毫无保障,就算是最为基础的生存都成问题。无产阶级的诉求点是什么?无非是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容易些,拥有更多的财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询问无产阶级愿不愿意推翻资产阶级,占有其财富,或者是否愿意同资产阶级进行身份上的调换,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会是肯定的。

两个阶级的利益相对立,那么冲突即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早期的空想社会并没有从其中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物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在我看来,这颇有些超脱现实的意味。空想社会主义看问题的方法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出发,他们首先注意到的并不是斗争中的某一方曾经受到了残酷的打压,而是“斗争”本身。于是他们从“斗争”本身入手,探求解决斗争的方法,那就是消除阶级差异,建立完全平等的社会体系。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

先不论阶级差别的消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否可能,单说空想社会主义看问题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解放全人类”总是给我一种造物者在慈爱地俯视他的作品的错觉,他站立的平台颇高,因此就不能融入到任何一个群体中去,只看到了大观。所以在矛盾发生时他所做的事情就极为理想化,类似于调停,强制使双方的手握在一起,高喊“大家都是好朋友,有什么矛盾是解决不了的呢”。然而除了矛盾之外的事,如双方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之类的他一概不管。这些空想主义者希望建立的理想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事实上恰巧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

但空想主义产生在当时的时代又是合乎常理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这样便可以解释得通了,空想主义者并不是主动脱离现实,而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关系特点并不明显,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者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那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究竟有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是否只能这样无休止地争斗下去?实践检验真知,空想社会主义被实践证明是不合理不适用的,并被冠上“空想”二字评语作为它的标题,那是不是它对我们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就毫无意义可言?事实显然并不是如此,其中依然有很多优秀的观点值得当代人借鉴。

现今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寻找一条调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双方矛盾的道路,也收获了一些成效。如社会福利制度保证了底层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甚至在某些国家,不工作的人都可以生活得很好。社会福利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双方的矛盾,既保证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受损,又平息了无产阶级的怨气,使他们认为没有发起暴动的必要。然而新的问题随之产生,社会福利制度滋生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相反地还消耗了其他社会成员的物质资料。如此一来,必定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以上这一点,也在恩格斯的文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有了很好的阐释:“文明时代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是在它不断地重新制造出来而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因此,它所达到的结果总是同它希望达到或者扬言希望达到的相反。”那么人类社会还能否达到人人平等、物资平均分配的时代,这样美好的社会会不会也是一场空想?只是用来提供给民众前进的动力?或者说当人类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又将产生新的矛盾,人类还是无法停止争斗?

转回现实,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同时也为它所服务的社会背景做出了许多贡献。圣西门与欧文的一些想法甚至对今天的“社会蛀虫”现象提供了解决的构想,圣西门提倡“人人都要劳动”,欧文组织了劳动市场,即借助以劳动小时为单位的劳动券来交换劳动产品的机构。这个机制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质量,还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优于平均分配制度的。它在当时失败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也不太可能被实现,但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为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发放最低保障时需要一种凭证来换取物资。

在圣西门的观点中,不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有的只是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这两种人群是不分阶级的,或者说,在任何一个阶级里都有且仅有这两种人群。换而言之,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适用。他的另一贯穿时代的观点则是“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生产方式决定政治形式早已接受了历史的检验,如东方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政治的专制主义基调,以此集中群众的力量克服农耕过程中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西方的商业经济则决定了政治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将这个观点放在今日,经济逐渐趋于全球化,全球的生产技术在逐渐靠拢,差异在逐渐缩小,那么是否“国家”的政治概念就远不如以前那样重要了?“去国家化”是否也在成为一种趋势?

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傅里叶所批判的投机欺诈与小商贩气息在今天也仍旧存在。傅里叶的笔调足够幽默,也足够形象,他将由资本主义构成的文明社会称做在野蛮时代的罪恶上套上一层遮羞布,使得一切的污秽都变得暧昧不清。文明的21世纪如何?照旧。婚姻的条件考虑物质多过考虑感情,女性将自己明码标价再自我推销,男性拿着金钱购买一段稳定的关系。上述情况并不代表全部人群,但它是的确存在着的。充满恶意的人们在虚拟的空间对着未曾谋面的人破口大骂,在现实世界则是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样子,似乎每个人都习惯于在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社会人格面具。这便是“文明”么?为何每个时代都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若真的如此,我们的“文明”岂不是要比以前的“野蛮”还要差上许多?

无论如何,时代的车轮会一直向前,而对于人类来说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存在,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将过往的经验总结起来,归纳出规律,提出对未来的一些猜想和理论,再交给实践来检验。大抵来讲,社会的进程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从过往的理论中提取一些对社会的前进有实用性的技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