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1000字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1000字

《The Girl on the Train》是一本由Paula Hawkins著作,Doubleda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12.99,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一):给断过片儿的自己一个警告

书中有一段引用某医生关于断片儿的理论,大意是说断片儿并非是简单的忘记发生过的事,而是你进入到一种大脑已经不产生任何记忆(短期记忆)的状态,你可能会做出你平时不会做的事,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你只对你认为发生过的事产生反应,可由于大脑已经不产生记忆,你可能并不清楚发生过的真实情况。

我对这段话记忆尤新是因为我曾经断过片儿。

而且我确实也一直没法找回当天的记忆,它并不像是忘了昨天喝酒聊天时讲过的那个笑话,或是有人提起醉酒后的零星片段我会突然想起自己做过的那糗事然后假装什么都不记得。而是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完完全全的空白。

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带着冷汗一口气读完。看到很多评论抱怨这本书没有文采没有深度什么的,我觉得三五天能看完书就不要期待它有什么文学价值了吧,真正的文学都不易读,但是Page-turner也是我们需要的呀。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二):Overrated

以前的住处也离叫做Ashbury的地方不远。还有,这本荣登全年的畅销书的事实,给了我读下去的兴趣。

从一开始就极其不喜欢Rachel的角色,酗酒,混沌和神经质,直到最后的1%那种厌恶之感才归于平静;

或者说是大段的无用内心戏,让人顿生不爽快之感。

并不是一个精巧的悬疑故事,许多情节让我在读完之后要反问您这么写有那个累赘的必要么?

作者习惯于埋伏笔,作玄虚,但是基本上全局故事都容易猜到。

内心起伏的描写和五十度灰类似,一贯的全身是G点的感觉。

尾声处的Tom突然功力大减,从精明的说谎者退化为弱智,而Rachel则从无可救药的痴妹突然变身为冷酷杀手。

通篇没有一个可爱的角色。

离家出走的主题,联想到Gone Girl,现在看看,后者的桥段比这本还是有意思不少。

1.5分,不能再多了。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三):从这么low的人生中走出来

在阴冷的天开始读这本书,开始有点郁闷,渐渐有点抑郁,小心脏都快被冻住了。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送他/她这本书吧。

和Rachel一起感同身受地“生活”了一个星期,被作者的小指头绕得团团转。无非就是,某个女人消失了,没有尸体就不能定位为谋杀,几个可能性之一怀疑完丈夫就是怀疑周围有染的人再无非就是怀疑是不是跟情人跑路了。而尸体找到了就比较好办了,嫌疑人还差不多是那几个,慢慢排除吧。(读过Joel Dicker的《真相》后,明显侦查能力有所提高呀。)

但是谁叫我们“生活”在一个酗酒者的头脑中呢,答案忽隐忽现,最后叫人大跌眼镜。原来每个人都不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快读完书时喝了红酒加香槟,体会了一把醉酒的感觉,好虚好空好慌好想找个依靠,火车上的女孩好不容易。这么low的人生,都能够从中走出来,人生真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四):英国的AA

英国人应该是在世界上酗酒比较严重的。比如在公园,在小朋友的summer fair,各种公共场合,你总能找到卖酒的地方。这在美国人来看不可想象,比如在美国,都不能把卖的酒瓶露在外面,必须用牛皮纸包着。但很多美国电影/书中,对酗酒都有很多描写,典型的就是你总是能看到AA。

这是一本为数很少描写英国人酗酒的,但描写的非常好。尤其身陷酗酒之中的人的无助,比如女主和别人和租房子,早上发现昨晚又喝高了,吐得地毯上,走廊上那都是,这时候她有两个选择,赶紧打扫,还是再喝几口,一醉了之。答案显而易见。

相比较这本书的描写,john christman的就很一般了,只有说酗酒的原因和后果,但对酗酒中人的混沌,混乱,绝望,描写的差太多了。书中的悬念写的也还可以,但如果只有这个,实在是不够,就像before i go to sleep,在知道结果后,再看就没有恨么意思了。

《The Girl on the Train》读后感(五):三个女人一台戏

梅殿

2017.6.24

在大多数婚姻里,就像这个故事,男人没有话语权。出轨男千千万万,什么时候女人互相恨过,又可以做回朋友?但是最难走出来的那个人,一定以为自己被爱着。

看下来,并不觉得男人有多么让人失望,而是人性脆弱... 第一眼看到的事实永远不是全部。故事本身很有张力,有颠覆也有摧毁,有自救也有宽恕。用三个女性独白的叙述,有细腻之处,但是也有缺陷。比如死去的人的独白,为了延迟悬疑,内容多少就不会诚恳。另外,三个女人一齐说话,显得特别呱噪。大段的心理描述,略显拖沓,情节推动之下,很难分清谁是谁,读下来三人一面,烦不胜烦。

最近的作者似乎很喜欢把这种外人眼中完美情侣摧毁。谁说美国人没有红眼病呢?而且女性超强战斗力的故事越来越受欢迎,也说明了西方读者(特别是男性)的品味和主流文化的变化。反观中国一些小说和文学,女性还等着被男人拯救… 宫斗宅斗所谓争宠的那些令人作呕的思想糟粕我就不想点评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