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读后感摘抄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读后感摘抄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是一本由若虚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读后感(一):为什么诸葛亮对孟获可以七擒七纵,抓到魏国的将领马上就杀了?

孟获是南蛮的头人(少数民族),地位和魏国君主类似,魏将和他还是有区别的,诸葛亮讨伐南蛮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蜀汉的后方,如果杀了孟获,南蛮还可能推举出新的首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果杀了孟获还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

降服孟获有几大好处:

1.树立蜀汉在南方的代言人。擒贼擒王,孟获还是有很大威信的,降服了他,南方就可以轻松平定了,管理起来就类似自治州一样,不太消耗精力。否则他们时不时闹一闹,不利于国家稳定。

2.减少蜀军消耗。杀死孟获会引起南蛮人的大规模反扑。南蛮军适合丛林战,对当地的瘴气,毒物比较熟悉。和少数民族在丛林中作战,蜀军要吃大亏的(从渡泸时的惨剧就能看出来)。马谡也建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小规模的战役打服孟获,可以减少南蛮军鱼死网破的死战带来的巨大损失。让其心服口服可以减少反叛之心,一绝后患。

3.提防魏国的威胁。蜀国当时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如果与南蛮军陷入胶着,就会如同美国的越战一样(南蛮还就是越南那块地方!),牵制大部分的国力,外敌入侵之时就会无力抵御。

至于魏将么,姜维、夏侯霸其实是魏国的将领,之后投降了蜀国的......

诸葛亮处死魏将么,毕竟当时的北伐经不起任何风险,一旦失败,蜀国国力就会大损,所以诸葛亮不敢拿北伐来赌魏将的忠心。况且,如果轻易投降的魏将,保不准下次兵败是就会再次投降对方,顺便带走一点军事机密,墙头草谁也不想要。宁死不降的,只好成全他了咯......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读后感(二):诸葛亮被高估了么?

当然没有。

蜀汉人口不过三国十分之一,在诸葛亮时期基本是压着北魏在打,曹魏在秦岭前线堆了十二万人,还不停从中原调兵调粮。内政方面,诸葛亮不在首都,身后秩序井然,曹魏东吴这个时期都是政变此起彼伏,曹操没死几年,大权就不在自己家族手里。评价一个人,要看他手里有多少张牌,也要看他能打出什么组合。要看同时期他的对手是谁。司马懿说诸葛亮天下奇才,当时和后世有几个人能有这种评价?看问题不全面和急躁,是误解历史的主要原因。

当然高估是一个相对的词,每个人心中的诸葛亮都不一样,如何知道高估还是低估?

赞成说高估的,基本上就是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回头说如何评价:

诸葛亮在名臣武将都已消亡的情况下,以天下十分之一的资源,打得当时最强的魏国只敢坚守,对手还是见谁灭谁的司马懿。

就好比是打星际,地图共有10个矿,上一手被人占了先机,你只有1个矿,而且刚和旁边那家占2矿的干过一架狠的,兵都快打没了,而另一家占了7个矿的还是连赢过好几把的高手,结果接手后没被灭掉,反而一路进攻,地方只多没少,最后因为断网输了。此人能力如何呢?

等看录像的时候,是否会有一帮家伙在旁边喊,都怪他一有兵就拉去打,如果呆在家里狠暴一波兵,早就赢了——说得好像对手都是菜鸟,乖乖等你来似的。

其实演义当中的诸葛亮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差不多(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料,所以只能假设《三国志》中的形象接近于正史的诸葛亮),既然是从《三国志》中了解到的正史中的诸葛亮,那么可以假定《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是史实中的真实人物,而我认为罗贯中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真实人物来刻画的人物形象,那么所以没什么高估低估之分。

三顾茅庐,隆中对,游说孙权抗曹,白帝托孤、平定南中(裴松之注的是降服其心,七擒七纵也是攻心),错用马谡失街亭,以及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些大事件基本上都是对得上号的,只是演义因为是小说,因此加了一些支线情节,便人物刻画更丰满,比如说草船借箭和七星坛祭风(草船借箭是为了表明诸葛亮识天时,而七星坛祭风则是诸葛亮在识破天机时的一个脱身之计,可以想象一下,要是他给周瑜说,我观察到那天晚上必然起风,我要是周瑜肯定直接把他杀了,还会让他搭台祭风?),还有火烧博望新野之类的支线剧情的加入,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的活泼。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4部》读后感(三):诸葛亮不是愚忠

诸葛亮不忠于名存实亡的汉氏政权。 直接理由是孙权称帝诸葛亮表示支持。

诸葛亮忠于挂羊头卖狗肉的季汉政权。理由是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

虽然忠,但不是愚忠。理由是诸葛亮大权独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不是一味顺从。

综上,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而不是傻乎乎的愚忠,这才是我想说的!)

以下是详细回答。

首先要说”忠“是忠什么?是汉氏政权,是刘备,还是阿斗?

如果说是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政权“,我认为诸葛亮非但不愚忠,而且根本不忠。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孙权称帝的时候诸葛亮非但没有起兵讨伐,还派人去东吴向孙权祝贺,默认了二帝并立。因为诸葛亮在做事上很实际主意,不会为了“汉室正统”的空名号放弃实际利益。

诸葛亮忠于季汉吗?刘备生前肯定没问题,问题是忠不忠于阿斗。诸葛亮是忠的,为他没有家族势力。这是和司马懿,曹操最明显的不同。当然一方面他也没条件,养子死得早,儿子太小了。有一个弟弟在蜀国只做到长水校尉,无论从哪里看都没有培养势力的意图。所以百分百忠诚。

但他是不是愚忠呢?看你题目的意思,暂且把“愚忠”定义为““有能力者”完全听从“没有能力之人”的指挥,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发挥之人。”

要判断诸葛亮是不是愚忠阿斗,就看他是给自己活,还是听阿斗的话干愚蠢的活。

这样想的话,其实答案很简单。邓芝出使东吴,对孙权说:“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把孙权和诸葛亮并提,直接无视阿斗。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收九锡,诸葛亮回答,等我灭了曹贼,九锡算个屁,十锡都不在话下!

诸葛亮是蜀汉的大boss,有权有兵,想平南就平南,想北伐就北伐,想提拔谁就提拔谁,阿斗只有听话的份。所以“愚”这个字怎么也算不到他头上。

东汉朝廷对诸葛亮又没有什么恩情,只是一个名号罢了,诸葛亮不效忠汉室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刘备对诸葛亮有恩,所以应该效忠。

效忠刘禅是因为刘禅很听话,居相位行君事,一样实现抱负。(如果阿斗是孙权那样的,我一百个支持诸葛亮废了他)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的忠诚,一半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刘备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一半是因为他的政治抱负(自比管仲乐毅,大权独揽,名流后世)对于这样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真性情的真英雄,名利权位对他来讲是不屑一顾的。

我说诸葛亮是个真性情的人,是因为每次看出师表,不时的提到“先帝”如何如何,那种带着思念又无奈的语气,实在太戳人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啊就是个村夫,混混日子,从来也没想过发达。是你爹啊,一次次地来看我,这么欣赏我,了解我。好吧,那我就答应你爹了。多少金戈铁马,多少刀光剑影,水里来,火里去。不知不觉,呀,原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娓娓道来,朴实无华。不知道某些专家叫兽是怎么理解的,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乱世人最质朴的真性情。

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态度,与其说“忠”,不如说“情”。因为知遇之情,所以辅佐刘备;因为托孤之情,所以辅佐阿斗。从隆中到白帝,刘备给了诸葛亮最完整的信任和欣赏;这份恩情,使得诸葛亮多年来念念不忘,值得他一生回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