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落公园》读后感1000字

《日落公园》读后感1000字

《日落公园》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落公园》读后感(一):这还算纽约吗

在犹豫带哪本小说去旅行的时候翻上Paul Auster的sunset park 这是一部第一时间就因为主人公的现状二把人拉进故事里的小说 于是慢慢展开 看到了强烈浓郁的布鲁克林文人气息 尽管每一个角色都在逃避这些设定 从而有了迈尔斯不合时宜的隐姓埋名的蓝领生活 在佛罗里达

这是一个用视角和角色切换的关于年轻人 也关于中年人的生活交织 两代人 甚至涉及到了隐约的三代人 关于战后一代的生活态度 中产阶级建立起来的关于家庭的开始 追逐的自我 年轻一代的苦涩和隐忍 居然 年轻人习惯于的隐忍和压抑 最终幻化成了某种无意义的累积 展开的希望最后还因为非法公寓这个唯一被叫为家的看似临时的shelter被残暴毁坏而又一次跌入谷底 那么脆弱 而希望本身也是比较平淡而无奈的 有时它的形态只是一种自我的探索和尝试 有时是一种改变 有时是一种对多年逃避的倾诉和坦白 有时是一种切断的勇气 不管是否又被生活打倒 而也许确实是被打倒了

这对于父母一辈也是如此 曾经的得失 曾经的决定 导致人生的结局 是罪恶感 是失落 是崩溃 或者是莫里斯所谓的虚无之地 而虚无之地 恰恰是他自己在唐宁街的那个家

有时觉得这个小说始终太过现实 所谓后现代的阐述 生活太散 却也勾勒出了这些太过不同人的共性 也许是纽约 也许是世代 可是 日落公园 这还算纽约吗?

《日落公园》读后感(二):SUNSET PARK读后感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许多故事,这些事情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国家,或许都不曾发生过。所有这些跨越海洋的地域差别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却依然无法阻挡住你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到。

日落公园,一个被政府暂时遗忘的地段,一个名字听起来挺漂亮实际上却挺破败的公寓,四个年轻人,无家可归的人,因为一个人的提议,因为生活拮据,决定搬进这里,即使是非法居住,当一个人无家可归而又捉襟见肘的时候,有些事情冒一些险也会是值得的,不是吗?四个各自带着各自有悲伤过去的年轻人就这样聚集在一起了。

迈尔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却因为在16岁那年愤怒之下的一推,把鲍比推到了马路中央,这时一辆汽车驶过,结束了一个人的生命。这件事对他打击太大,他背负着这巨大而沉重的负罪感,退学,离家,成长,又不得不返回终于决定面对的时候,在他遇到了皮拉尔之后,生活终于充满了希望的时候,警察把他们撵出了房子,他揍那个警察一拳,他将蹲进监狱。

他的未来,宾的鼓,爱伦写了三年的论文,艾丽丝的画,所有这一切,他们好不容易聚集起来建立的一切,使生活逐渐好转的这些所有东西,都在两个警察粗暴的执法下,毁为一旦。

如果你说,这或许就是生活,和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安家立业比较起来,这些都太曲折和悲伤了。我父母的一生,爷爷奶奶的一生,他们肯定也经历过许多的曲折,我这个在玻璃屋里长大的小女孩,什么也不知道,或许正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所以他们希望你安稳。可你寻求的却是人生,不是写好的那些,而是自己选择的想过的人生。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像他们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或者无家可归,仅靠一丝希望和温暖屹立于这浑浊的世间。

“受伤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只有受过某种程度的伤,你才可能成人。”一个十岁的小孩子都能懂得的事情,你在怕什么呢?

《日落公园》读后感(三):读《日落公园》随想

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自己的生活,或是从人生的片断,或是从作家自身所独有的观察角度。选择去读一个作家,通常会读掉他她的全部作品,这过程难免乏味和漫长,小说、随笔、诗歌、散文……文体的转换也会带来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从一个作家的处女座到其封笔之时,从青涩浅薄到厚重睿智,作家是在用他自己惯用的方式向每一个读者输入着他们的人生。

奥斯特的作品通常小我,缺少大部分诺奖作品那种普世的情怀和对时代的针砭时弊。但小我的通常却是讨喜的,它无须那么深邃和刻意,也不必莫名沉重和注重思辨,走笔常常随意和流畅,读来更令读者感到舒服。其实这也是一种节奏,别人向你输入生命的节奏,快了让人压抑和抵触,慢了又无聊和空洞。

常读常写奥斯特是因为他的小说总是代表了我所熟悉的一群人,多少也有些自己的缩影,也是每个平凡人的经历。所以关于奥斯特的通常都是些随想,而非要做大量功课的书评。2010年的《日落公园》很像他2005年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他不再执着于设置迷宫的构造,而是回到每个作家惯常的写作起点,也就是书写普通的生活,波澜四伏但没有惊涛骇浪,简单而温暖。

年轻时的奥斯特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做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只为感受不同的生活。这很像一个我非常要好的哥们,我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站在哪里,他总是不停地变化、变化,只会偶尔标记一下他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我曾不是很理解这一类人的生活,觉得缺乏安全感,也缺少一份责任心。但后来当我走近他们,跟着哥们折返于其中,渐渐明白了之前的怀疑或许是种错觉,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原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某一条规划过的轨迹行走,大体差不了多少。因为规则简单又易理解,是一种表皮上的烙印,你遵循于它,很多时候可以不假思索但也不至犯错。而原则潜藏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那是不可突破的某种底线,往往在关键的时候才会发出人性的光。

所以后来我反而喜欢上了他们的生活,灌满了不确定,倒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再到后来,我开始发觉,或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大致如此,只是大多数人会刻意避开那些陌生的转角,行走在觉得自己可以把控的大方向上。年少时我们都曾否定过长辈或前辈们的观点和履历,渐入成熟时,才发现有的事情逃不开也躲不掉,之前的怀疑是因不曾背负同样的责任和重量。成长不一定意味着会渐入佳境,但总归至少会添增三两智慧。

漂泊的哥们和我说最近接了新戏,要进剧组准备离京了,我说走之前打个招呼,聚聚,喝点儿酒,叫上几个朋友。他说,最近非常努力,隐隐有种人生要起飞的感觉,这一次,我感觉他此言不虚,无畏波折,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日落公园》读后感(四):向保罗·奥斯特致敬

这本书不宜分散阅读,要集中,尽可能地集中,一天什么都不干循环一个重复的歌单。

重复,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时代是重复的时代,显微镜和望远镜允许我们看见更多的东西,但说到底我们的日子仍然在我们肉眼的视力范围里度过,电子邮件比邮寄的信更快,但说到底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信。每一个人都在叙述一种自我重复,玛丽李为一个演员的梦想离开在襁褓里的孩子,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试图弥补而未果,因为她天生是一个演员而不是妈妈,她对做一个演员有及其深刻的认知,能够把自己转变为那么多独特又完全不同的角色,让人感觉她身上有着全部的人性。但她无法持续一个周末以上做一个人的妈妈。迈尔斯离家7年后与她相见,玛丽李点了2份外卖和10种酒以便应对她儿子可能的习性上的转变。谈话如此尴尬,然后突然有一瞬间,她突然开始能够灵活应对这个她原本不擅长的母子相见的场景。叙述开始以一种戏本的方式展开,括号里标明她说话时如何回头微笑,每一个句子中间停顿了几秒——她成了一个演员。

对于玛丽李的所有叙述在这一瞬间结束,再也没有出现关于她的片段,因为再说下去只会是重复,她自我谴责,挣扎,想要做除一个演员之外的其他角色,任何角色,但无论如何,说到底她还是只能成为一个扮演那个角色的演员。

重复就是人生的全部主题。这本书就是保罗奥斯特晚年时好不容易接受的这个论点(另一本书中的后记)的展开性叙述。改变从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你只是在重复着一个你未察觉的习惯,或者说是在重复改变本身。

我完全赞同奥斯特。当然了,重复本身可以进行延伸,有的重复是螺旋上升,一种能够看得到未来的重复;有的重复就是绝对性的重复,陀螺原地打转,一个7年,几个7年,不会有任何区别。这本书说的就是这种绝望的,绝对性的重复。它否认了人生的其他变量,环境,爱以及其他东西所能带来的影响,而对于这一点保罗奥斯特也作出了充分且合理解释,因为这一代是《黄金时代》(电影,美国,1946)的一代,是遭受过决定性创伤而无法被疗愈的一代。

当然了,我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自我重复仍然很大程度上是螺旋上升。书丧归丧,但它展现了真理,有时代的特质,完美描写了纯美式佛罗里达阳光的塑料感。

保罗·奥斯特太强了。感谢他带给我的完美的阅读体验以及所有思考。向他致敬。

《日落公园》读后感(五):日落公园,无家可归的想象世界

这本书很奇妙,它跟奥斯特之前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它不是回忆录;无关一只狗;主人公不再是一个落魄的作家,或是神经兮兮的侦探;再没有他最拿手的故事套故事。这一次,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主角,而是一群人的世界。这一群人不单单是一辈人,而是两辈甚至三辈人那么多。正如封面所说的那样:“两个人好过一个人,一个人比四个人好,三个人有时太多了,有时刚刚好。”

说实话,在看到结局之前,这应该算是奥斯特所有书中最不符合我口味的一本。每一章都用一个新的人物立场来继续着故事的发展,而他们的联系在刚开始却并不那么紧密。待我刚熟知一个人的内心和情绪,这一章却戛然而止,翻页又开始新人物的述说。很多时候,这让我觉得很混乱。而在结局之前,也并不是每一章都逻辑分明,动人心弦。我最喜爱的只有两章:一是太精彩的开头,孤僻的迈尔斯邂逅他的萝莉真爱,危险又文艺的爱恋就这样展开,故事也随之发展,看起来非常耐人寻味。这一章的文笔也是极具杀伤力,几乎句句刻入我心里。第二次出现打动我的篇章,则是寂寞的“丑女”业余画家为肥胖的异性室友画裸体肖像。一个平常的行为,两个并不完美的人,没有狗血的性爱,没有深入灵魂的交谈,有的只是悄然落入生活中的平常沉闷与深刻的痛楚。除此之外,整本书几乎再没有打动我的情节。

作为我最爱的一位作家,他所有的中文版除了《密室中的旅行》待看,其余的十来本我都已拜读完,全部五星加注。《日落公园》作为奥斯特最新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江郎才尽的意味,在刚开始的失望之余我也做好写四星长评的打算。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局章才是全书的重点。几乎就是在最后的四页,读者才能悄然体会到《日落公园》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慢慢将每一个单独描写的主人公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这就是残酷的生活现状:最无家可归的青年们,他们往往都是怎么样?他们绝不是最差劲的,他们绝不是最懒惰的,他们亦绝不是最癫狂的。他们有的,只是比别人稍多的觉悟,思想,抱负,想象和倔强。而全书的高潮也就在结尾处,在最该继续故事的时刻,在最不该结束的时刻,在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故事没结束,但书却看完了。我想这也不算开放性的结局,每一个现实生活中跟书中主人公相似的青年们,只需看看自己的当下,便知道故事的结局是如何。这很沉重,所以也让我陷入了异常的痛苦。

所以这个五星,献给本书的结局,以及无数打动我的句子(本人觉得大师的文笔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超越从前的所有作品)。这必定不是奥斯特最完美最精彩的一本书,但它绝对是最特别的一本书。它并不散漫,也不沉闷,它只是如我们面对生活和现实本身一般,在缓慢地一点点地剥开我们的自身给它们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