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摘抄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摘抄

《英国农民工小像》是一本由[英] 玛琳娜·柳薇卡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一):狡黠的历险记

一边看《英国农民工小像》,一边不由自主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历险故事:《柳林风声》《木偶奇遇记》《辛巴达七海传奇》等等等等。一群正义热情不同背景的小伙伴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一起,然后历经磨难斗败大坏蛋。故事在跌宕起伏间总是要渲染友爱互助的精神,还搭配每个人克服自身弱点,通过磨砺走向成长的过程。

但《英国农民工小像》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成人化历险记的面貌,就像《宿醉》那款摆明来搞笑的意外冲突。柳薇卡用显微镜下看放大切片一样的方法,描写每一个出场的人,他们来自乌克兰、波兰、中国、非洲忘了哪个国家、印度……作为英国这片土地的外来者,他们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切片纹路:吉他文青、投机妇人、灵修商人、呆萌青年、黑心商贩……这种人物形象塑造带来的感觉,无疑太像群像式喜剧电影的配置,但这个团队,又被投入到非常有血有肉的剥削移民劳工的雇主、“西装鸡”养殖处理场、贩卖妇女强迫卖淫的黑中介、收容黑工的餐馆、混乱的养老院或者橙蓝两色的乌克兰青年之争……这些总是三五不时出现在国际新闻里的经典事件里。它们似乎足够严肃到可以成就一部英国外地务工人员社会观察全景图,但社会议题的严肃性又被卷入到喧腾嬉闹的群像中,无形中消解了。

因为每个人的面貌是如此的不同,主要人物每一次又总能化险为夷皆大欢喜,所以小说成品像一部好笑的公路电影,串联英国由南到北的风光,多视角叙事又让故事像旋转的万花筒目不暇接中演绎聚散。作者甚至在其中穿插了一只英勇大狗的视角,上气不接下气东跑西颠,又点破了一切弥漫在字里行间似是而非的情愫,快快让相爱的人暴露自己的真面目。这样的状态实在很招人喜欢,甚至看到后来有点遗憾后半段除了乌克兰俩青年外,太少看到其他人物的登场。

有人会嫌弃这种花架子,会认为这是作者用一种投机的方式混合焦点元素来哗众取宠。我想这是一种狡猾,但这种狡猾恰恰举重若轻点出一个事实:读者又有几个是真正关心这些事情的呢?如此这般应该上国际新闻头条的大事,其实于一个彼岸的人来说最多不过是一种貌似深沉的浮夸谈资。就像我觉得身处其中的真正的那些外地务工人员是不会用这种口气谈论这些事。对于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切的英国读者,中国读者,甚至作者来说,这样的表现形态与其内核心形成了微妙的反讽,于是一种微妙的只能属于成人的反差就此出现了。

于是我们为什么喜欢它,就变成了一件值得研究一下的问题啦。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二):到英国去打工《英国农民工小像》

到英国去打工《英国农民工小像》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另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做《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今年在网络中很火。这本书并不是真正的拖拉机的历史,而是一部小说,据说还挺幽默。作者是玛琳娜·柳薇卡,大器晚成的柳薇卡58岁时写出了《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书而一举成名,两年后出版《英国农民工小像》,在2008年获得乔治·奥威尔奖。作者柳薇卡本身就是乌克兰人,所以这两本书都和乌克兰密切相关。

故事写的是一群国际农民工在英国肯特郡的农场中采草莓,英国南部乡间非常美丽,有峡谷有平原,有山楂树,有野玫瑰,到处散发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

一块草莓地上有两辆房车,一辆车中住着男人,一辆车中住着女人。男人少却住的是大车,女人多却住在小车中。这些农民工来自五湖四海:有两位来自乌克兰,还有三名波兰人,竟然还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姑娘。乌克兰面积很大,人口也不少,不过经济水平和西欧相比就相差很多了,所以才会有这种跨国的农民工出现。不过好多国家都限制这种农场的季节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中国人想要去采草莓能够拿到签证的,只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知道这两个中国人是作者虚构的,还是另有原因。

每天的起床哨声一响,这些人就要起床,早上的食物是面包和果酱,中午是面包培根和干酪,晚上会有香肠,他们的工作就是弯下腰,尽可能多的去采草莓,还要注意别把草莓给弄坏了,草莓的品相很重要。

当然采草莓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里面的故事。约拉是他们的工头也是农场主的情人,只是多来了几年罢了,不过她也和大家住在一起。来自波兰的光棍马什,喜欢约拉。而来自乌克兰的矿工的儿子,安德利喜欢的是同乡,也来自乌克兰的小美女爱丽娜。不过还是约拉比较现实,在英国七年,采草莓采下来,竟然买了一套带花园的小洋房,老天啊,这要是在中国,你采一辈子草莓也买不到一套房子啊。看得我都想去英国采草莓了。

不过却没感觉写得有多棒,也许是翻译的原因吧,感觉故事就好像无聊的电视剧,没完没了,也没有多大的高潮,看来这书火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语言吧,可是这一翻译过来就把这个优势给翻译没了。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三):小像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本故事情节挺曲折的书,讲到一群国际农民工一起去英国摘草莓,然后引发的一系列的趣事。小说开篇生动有趣,中间惊险刺激,最后结局圆满,但是整本书读下来并没有陷入俗套的情节当中。

里面的国际农民工身份各异,除了乌克兰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外,竟然还有两名中国人,虽然她们最后的结局并不美好。玛琳娜的写作风格是有点诙谐的,而诙谐的背后,把英国底层的悲惨生活刻画的十分深刻,我想这也是她这部作品能够入围乔治·奥威尔奖的原因之一吧。

从一开始介绍工作地点的场景,到描述爱丽娜通过中介来到草莓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生活环境的恶劣,中介虚伪的嘴脸,农场主的压榨,不公平的待遇等等,都反映着底层的辛酸,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大肆掠夺的时代里。

即使生活在任劳任怨的环境下,平静也没能持续太久,一场小小的误会,引发了后面的大逃亡之路。紧接着具有黑帮色彩的中介也趁虚而入,摇身一变成了人贩子,幸好机智的爱丽娜最终逃脱了户口。而其他人则一路在逃往回家的路上,所幸后来在“好人”维利达的帮助下,每个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工资比摘草莓要高出三倍,而且据说相当的体面。

而事情的走向并不是皆大欢喜的,体面的工作得到的工资竟然比摘草莓还少,原来是被扣除了交通费、住宿费、税费、养老金、国民保险的费用。你瞧,你为这个世界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乎你的感受,甚至都没有问过你是否愿意做出这样的贡献。

这是一部充满讽刺的小说,尽管你读起来是轻松愉快的,一票人跑来跑去,遇见的也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然而你不得不去停下来思考,轻松愉快的背后,那层十分现实的问题。这些国际农民工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他或许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年龄不少的他们要养家糊口,年龄尚小的他们要挣取自己的学费,像约拉要挣钱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可是,这个世界没人发现他们,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爱情、狗、书信也是一直串联本书的主题。爱丽娜与安德利的爱情,在逐渐逃亡的路上变得清晰透明起来,最终两人一起去了美丽的谢菲尔德。狗在本书中不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动物,更是点亮全书的一个精彩“角色”。而伊曼纽尔写给他姐姐的书信,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青涩的非洲男孩对身边事情的看法,在他的眼中,世界是另一种模样,充满着爱和向往。

《英国农民工小像》或许不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但它依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无论在任何时候,一定要勇于突破生活的限制,去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颜先生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四):“小像”的意味

无从探究玛琳娜•柳薇卡的真正指向,但是,用“小像”这个词来概括《英国农民工小像》这本书,无疑是妥当的。因为,这本书当中的书写与表达,不是波澜壮阔的画卷,而是几笔描画,几点眉眼。

乌克兰爱丽娜女孩前往英国打工,摘草莓,中介沃尔克邪恶丑陋,不但扣押了爱丽娜的证件,还始终打着龌蹉的念头,并一次次不择手段地试图得手。爱丽娜和几个女人住在一辆拥挤的房车里,包括有残疾男孩的母亲——工头约拉、约拉的外甥女玛尔塔、还有两个中国女孩(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马来西亚)。而不远处停着的另一辆房车则是男人房车,住着臭脚熏天的托马斯、同样来自乌克兰的矿工的儿子安德利、黑人伊曼纽尔、还有日后成为黑心中介的维达利。

在一次因农场主的老婆引发的冲突中,中介沃尔克趁乱绑架了爱丽娜,大家则为了逃避警察的追责驾着一辆房车集体逃亡。从魔爪中逃脱的爱丽娜与大家失散。

深爱着爱丽娜的安德利一路找寻爱丽娜的下落,爱丽娜又找到了一份摘草莓的活儿,可是,魔鬼沃尔克阴魂不散地追来了。安德利和大家则一次次被骗,最大的骗子居然是曾经和他们一起打工的维达利。他们集体在养鸡场和屠宰场工作的经历就像一场喧嚣的噩梦。

安德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爱丽娜。在两个人一次次的纠葛中,爱丽娜渐渐地把自己头脑中想要找到的英国绅士的形象与眼前这个矿工的儿子对了位。一个教授的女儿和一个矿工的儿子,“就放佛是命运将我们带到了一起”。安德利对她说:“爱丽娜,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两半。我们必须学会爱对方”。“你美得像一棵五月的绿树”。

在奔逃的目的地——谢菲尔德。他们与魔鬼沃尔克迎头相遇。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所有场景和所有人的出现,不过是为了陪衬这一段相遇与爱情。所以,即使是失散,即使是别后重逢,都来得有些太过容易。无论是摘草莓还是鸡场劳动的苦难,都不及对两个人之间爱情的描绘来得细腻。其间,安德利对于祖国命运的忧思,也如蜻蜓点水般的轻飘。

所以,《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也罢,《英国农民工小像》也罢,用不着太多惊讶。玛琳娜•柳薇卡的机巧一贯。“简史”、“小像”都已经道尽她的心机。本来就不是鸿篇巨制,本来就不是全景书写。她只是挎着大背景,拎着小皮包的女人,讲的无非还是她想说的那一二件事。讲不大、讲不深,讲的只是简史、小像。只不过,是你们想得多了。

《英国农民工小像》读后感(五):学会爱

“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两半,我们必须学会爱对方”——玛琳娜·柳薇卡用一句对白,对两个怀揣梦想的乌克兰年轻人这段悲喜交加的英国打工之行做出了最精准的概括。

因为整本书中充斥着对英国移民悲惨生活的深入刻画描写,这部乔治·奥威尔奖的入选作品曾引发了众多读者及英国主流媒体的大讨论。带有黑帮性质的沃尔克、极端压榨移民者劳动价值的草莓园、生产劣质肉鸡的养鸡场、视工人生命如儿戏的屠宰场、颓废而充斥着性与暴力的工业城市。。。。。。这一切对黑暗的无情揭露,若想不引发社会大讨论当然是不可能的。

幸好,还有爱情,还有善良,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年轻的教授女儿性感爱丽娜和矿工的儿子安德利是整本书的核心人物,他们分别来自乌克兰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在某种意义上是众多贫困交加的英国新移民者的缩影。从肯特郡草莓地上的两辆房车相遇开始,他们的命运就注定纠葛在一起。爱丽娜的美貌给她带来了太多困扰,下流无耻的沃尔克从头至尾都用暴力的手段纠缠和威胁着这个姑娘,企图把她变成自己赚钱的手段。不知为何,安德利自发的展开了对爱丽娜的救赎之路,在寻找和拯救爱丽娜的过程中,两个年轻人历经了艰险,也看到了几个当初共同在草莓地摘草莓的“工友”不同的人生走向,最终,他们被命运牵引,学会相爱并走到了一起。

应该说,这本书的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吸引人们随着书中各个角色的命运前行,一边替他们眼前的困境担心,又一边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此后的经历,而他们似乎总在践行“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样悲催的轮回,顽强地在英国这片令他们向往的土地上疲于奔命、艰难求存着。即使到了剧终,我们仍对主人公未来命运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心存祝愿,所有曾努力付出和热爱的人们终会有所收获,不是吗?!

狗和伊曼纽尔的信,始终贯穿着本书。以我个人的看法,狗代表了忠贞诚实,也代表着英国底层新移民们卑微而疲于奔命的身份,它始终伴随着安德利的步伐,见证着他们每一个分秒的遭遇,并用足迹洒下那些凄凉的诗句。而伊曼纽尔的信,代表了感情,无论是对于姐姐的感激和思念,或是对于安德利的诉说,都如泣如诉地展露着底层人民朴实的情怀和质朴的追求。

这是一本特别抓心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