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摘抄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摘抄

《相见何如不见时2》是一本由吴俣阳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一):但曾相见便相知

因对仓央嘉措生平及诗歌的喜欢,基本看到有关仓央嘉措的内容都有兴趣一观。已读过仓央嘉措相关作品若干,这些或是考证生平,或者对比解析诗歌,或历史,或文学,或风物的言说都各有所重,各有千秋。吴俣阳的《相见何如不见时》又是这样一部以“仓央嘉措”为主题的作品。只是作者别出心裁,通过行走仓央嘉措当年走过的道路,回溯仓央嘉措的情感和思绪。

白落梅也曾写过仓央嘉措,并有“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样经典的句子。吴俣阳,是位男性,但是文字上却柔美异常,细腻婉约,是继白落梅、安意如之后,又一个写意派的作者。他的文字,初初读来只觉文辞华美,非常唯美。我想作者保持这般调性的一直书写也相当不容易,这不是我们日常凡俗忙于生计,只在闲暇之时得空读读闲书的观者所能进入的境界----这也意味着,这样书写终究有点曲高和寡,会让读者渐渐审美疲劳。虽然篇篇都很美,篇篇都在缓缓讲述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但这些美丽婉转的文字慢慢淹没了“仓央嘉措”这个主题。

微风午后,一把藤椅,一杯龙井,百年树阴,几星点日光的透视,在这样的情调里,这样的写意想必读得方才尽够滋味吧。文字很好,很美,但也仅此而己,沿着仓央嘉措走过的路寻访藏区的风景,借景怀古,借今说古。只是这些美,这些建立在仓央嘉措曾经的只言片语,诗意流光之中的情感抒发,欠缺一些更让人感动或者深思的凭借。换个说法,或者说,是这本书这样的制作方式欠妥当。比如说,若是换一种创意来看看?既然是旅行游记+仓央嘉措这样的成文方式,那么多用些图文结合的方式编排,将与仓央嘉措有关的景、图、文、饰物、或者建筑等等物什,与作者这样诗意的文字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仓央嘉措印象,这样的形式是否会更灵动一些?这样的表达是否会比现在这样优美的纯文字,要能引起人阅读的兴趣呢。亦情亦景,亦物亦人,既唯美又可收藏,这样的仓央嘉措很期待。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二):人生若只如初见

《相见何如不见时》很富有诗意的名字,看到这个名字,让我毫不犹豫拿下这本书。因为它和“人生若只如初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喜欢的原因还有就是它是写仓央嘉措的。对这位高僧,心中一直敬仰有加。看过几本关于写他的书,对他,对他的诗无缘由地喜欢。

净手,心沉丹田,翻开散发墨香的书,开始品读。作者的语音真美,每一句文字都如流云般洒脱流淌,那是把自己设身处地想象为仓央嘉措的一种情感流露。惊艳于作者的文学功底,怎么能说出那么美的文字,每一句话都如诗般让人惊叹。

继续读下去,作者的语言一如既往地美丽,不过这种美丽却失去了吸引力。全都是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得不到爱情,对少女的思念,山山水水,一叶一花,全部化为思念,那思念一旦用语言排山倒海般地倾泻,思念便变了味道,只为思念而思念了。

虽然作者的语句优美,可我却乏于继续品读,有种空洞之感,语言再美,没有内容,美就是空的。

仓央嘉措,当他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时候,关于爱情,关于政治,关于信仰,我想权衡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种明确的选择。爱情,在信仰面前,尤其是自己无法操控的境况下,作为一生修行的高僧,他懂得那份取舍。他至少会把自己的爱意存于心间,存在那最温柔的心底。

他写过好多诗,用藏文写成。当我们翻译过来的时候,便已经失去了她的美,如果我们把他的诗进行直白地诠释,那么对这位高僧的造诣,是不是一种亵渎?

作者对仓央嘉措是充满爱意的,她肯定希望他获得完美的爱情,希望他能一路顺畅地行走在西藏的土地上,但对这谜一样的活佛,我们能诠释多少?就这样谜下去的好,我们不要让人为地把一个青春少年想象成离开爱情就无法生存的继续的人。爱情是有保质期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美好的,但又有哪个能做到?既然做不到,那么就踏踏实实地充满亲情地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三):美文角度四星,史传角度两星

我一点都不怀疑作者写作此书的诚意;我也为作者华丽的文风感到叹为观止——毋庸置疑,能在写作形式上迎合当下社会对于“美”(美景、美文、美人才子、美好的感情等)的需求,同时兼具了时下读者大爱的悬疑、浪漫与悲剧元素,以“戏说”历史的方式将仓央嘉措这个在中国宗教、文学、历史上有其重要地位的人物描绘的淋漓尽致,足以见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的确,作者十分擅长描摹雪域高原上那份美得让人无法胜收的好景致,令人叫好的还有他寓情于景的本事。书中一位位人物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或是恋人间真爱的纯美与真挚,或是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阴险狡猾,或是可歌可泣的父母之爱,或是教众对于宗教领袖的无尚崇拜等等,仿佛这景致之内的蓝天白云、落花流水、细雨微风也都有一份灵性,可以代替当事人向读者娓娓道来!

搭配着这样精巧动人的描写,我们看到的不单是专属于西藏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地上曼妙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人文风情,还有那段隐含着人性的光亮和黑暗的藏地历史。当然,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仓央嘉措一生的遭遇。在知道了这些那些以后,当我们再读起他的诗歌时,也许我们就能真正明白在这些文字里所包含着的那些真情、悲苦与无奈,绝非庸人自扰式的无病呻吟,而是广袤、深邃得和那儿的高山峡谷一样,永远探不到尽头。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从史学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就显得并不太好。对于历史事件的还原,作者采用的是“戏说”历史的方式:从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对白、事件过程的叙述和因果的解释,都过于浪漫化了。以至于把这些历史事件变成了半“小说”式虚构和半“史实”式真实的结合体,虽然让一些慕“美”而来的读者满载而归;却也让一些慕“史”而来的读者大失所望——想必这样的罗曼蒂克绝不是历史的本真面目。

当然,这只是一本面向一般读者的通俗读物,不能用严肃作品的标准对其进行衡量。从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仓央嘉措其人和作品、有助于展现西藏风土人情的角度出发,本书还是值得闲暇时一读的。

末了来个折衷的打分,四加二取平均,三星吧。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四):唯美动人的情歌情事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多处看到过,此句暗示仓央嘉措与心爱的玛吉阿米的相遇相知注定悲剧结局,仓央嘉措的双重身份让他在矛盾与痛苦中受尽煎熬,才有此呐喊,在300年前的封建时代,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的身份,格鲁派的精神领袖人物,注定他终生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自由地享受爱情的芬芳,不能和自己心仪的女子长相厮守,日夜相伴,因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能容忍仓央嘉措的出轨行为,且年幼的他因西藏政教斗争无辜受殃,以“耽於酒色,不守清规”,年仅24岁的他被康熙皇帝废黜达赖喇嘛沈飞,被当囚徒压解赴京,在赴京途中,黯然凋谢。上网搜,对仓央嘉措赴京途中“失踪”有多个版本,我宁愿相信他逃离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仓央嘉措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与宗教信仰下的牺牲品,因达赖喇嘛的身份对他有诸多限制,忽视了他的才华,而是一味的把他当成西藏的王,布达拉宫的主人,而且是个“傀儡”主人,出生2岁就被认为达赖喇嘛转世,注定没有自己的人生自由,不喜欢诵经、打坐也无它法。如果仓央嘉措生活在300年后的今天,世俗的眼观能接受他与心爱女子的长相厮守吗?我觉得未必,大家终究还是会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觉得你是喇嘛就该恪守清规。

有专家说仓央嘉措写的是“道歌”而非“情歌”,被翻译错误,现在大家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那么多唯美的诗句,怎么能成为道歌呢?“情歌王子”的头衔最适合仓央嘉措,他与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经历着时间的沉淀与路径的见证,玛吉阿米为了成全仓央嘉措,毅然离开,而痴情的他为了寻找心爱的她,踏足大半个西藏,从理塘、达旺、错那、浪卡子、拉萨到布达拉宫再到哲蚌寺再到堆龙德庆,最后命丧青海湖;一路期盼,一路痴情,一路怀念,一路情歌,蔚蓝天空高海拔的山川美景没有吸引到他,思念转化成一曲曲高亢激昂、缠绵婉转的情歌,多少句读的我泛着心酸,眼睛饱含泪水,心声泪痕,怕回首的他站在风中为她痴心守候,还是龙王潭朝朝暮暮,只为君倾颜的温婉如水。仓央嘉措的情歌已够唯美,吴俣阳的情歌解析也太过唯美,字字句句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字眼行间冲刺着浪漫的气息,读的我泪眼婆娑,看到拉藏汗为稳固政权,为了不让格鲁派有喘息的机会,费尽心思尽早除掉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被赶出布达拉宫,没有一个陪侍喇嘛,多年后,信徒们磕头的巴达拉宫供奉着达赖活佛的灵塔,唯独缺失了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何其悲凉。

本人浅薄的文采不足以评价《相见何如不想见时2》这本唯美的诗词解析,仓央嘉措情歌的高亢激昂、缠绵婉转诉说着对玛吉阿米的情感,历史又注定仓央嘉措是时代的牺牲品,吴俣阳不愧为“中国最美诗词解析第一人”唯美的带着大家体会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星辰大海般的深情,很美的一本书,不知该用什么词描绘,真心建议小伙伴们读一读,唯美感人。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五):世间最美的情郎

初识仓央嘉措,不是因为他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第六世达赖喇嘛,而是因为那首著名的情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份赤子之心,坦荡荡磊落情怀瞬间击中心弦,让人对诗作者生出了无限向往之心,这首直白真挚对世事充满无奈的情诗,勾出多少痴男怨女悱恻缠绵心事?

仓央嘉措,这个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他被我们记住的,不是第六世达赖喇嘛的尊贵身份,而是他的一首首真挚直白情诗和那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

“诗者,感于事,发于情,成于义。”没有过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哪会写来那一首首震摄心魂的爱之诗篇?这一首首率真坦白的情诗,和满了仓央嘉措爱情的欢欣喜悦和悲声泪痕!

仓央嘉措的诗,有着一种口语化般的浅白,处处看见一颗直率、真挚的赤子心灵。这颗如孩童般赤诚纯真之心,正是当下俗世红尘中人所缺乏与怀念的。所以我们爱他的诗,爱他的坦荡率真。

我们从吴俣阳这本《相见何如不见时》里看到了仓央嘉措虽贵为西藏的王,但只有一个被动无主的人生——

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被确定为西藏的王,这份无与伦比的富贵荣耀,对于一心向往自由,向往爱情的仓央嘉措来说,这不过是人生灾难的开端罢了。如果可以,他只愿与心爱的姑娘,一生的挚爱玛吉阿米,在草原上欢歌放牧,与心爱之人过着清苦却“白首不相离”的神仙眷侣生活。这是仓央嘉措一生的追求与心愿。然而,不得结婚的桎梏,将仓央嘉措的美好愿望粉碎殆尽,空留一腔幽思辗转缠绵无尽……

仓央嘉措24岁短暂的一生(这本书持了这种看法),心心念念,寻寻觅觅,只为爱情。心中只有爱,爱情是他生之意义和全部。他是情歌王子,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本书以仓央嘉措一生重大经历的地点为轴铺陈展开,大致还原了他短暂的一生,也有这每一个地点的观光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触,亦得到一些相关简略的西藏人文景观和历史知识。

初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曾经一度为这些细腻婉约,清新淡雅的文字叫好,可是随着往下读,我开始厌倦这些文字了。通篇下来,感到了一种重重复复的念叨,那些关于爱情大同小异的呓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