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摘抄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摘抄

《共和中的帝制》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一):没价值的书

本书核心观点就是张勋的复辟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群众or民意基础的,除此之外无论论证还是描述均无更多的出彩内容。最让人不齿的事,书中内容前后不断重复,完全没有成书成系统的编辑。

郑重建议:本书看个自序就足够了。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二):读史

从有邻社带回三本签名书,这本还有李和贺的杂文集,贺的书最为杂碎,而这本最好看。很小的时候参加市里普通话竞赛,奖品是一套《近代八十年》,若干好故事,刺杀马新贻、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其中选举时在绿豆糕上印君主立宪的细节有趣极了。当然,现在我们知道,那些曾以为存在过的历史,是以另一种形式,或只在纸上存在过,其实皆有可能。而坊间野史常常在反复辟谣中成为正统,所以,情不自禁,对那些传说中又萌又牛的人,多一分挂念。

人在历史或命运的关口,常进退维谷,恐求之不得,恐失去更多,恐错判时机,然智者愚者勇者谋士,无人能敌命运与历史,看不到的未来与迷失的时刻,看得到的命运与执拗的时刻,每个人的命运莫不是掷骰子般眼睁睁又无可奈何。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三):所谓的螺旋上升和曲折中前进

作为一个深受进步史观影响的普通人,先前对于北洋军政府最大的印象就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五四运动。市场上描写五四运动的书籍多如牛毛,近年来有关袁世凯的书籍也多了起来,不过确实很少见到有关张勋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我这方面的不足,读起来很是舒服,并没有历史的枯燥感。

从初中政治课开始,我一直就被灌输历史发展的“螺旋上升”和“曲折中前进”,清政府垮台后的两次复辟(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被证明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实给人的感觉却恰恰相反,为什么民主共和已经这么多年了,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皇帝依旧在中国人心中占有了重要的席位,这让我对进步史观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到底什么是进步?什么才是最适合中国的一条路?历史没有如果,但好在我们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张鸣老师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文字中展示出思想的闪光,让人情不自禁拍案叫绝:“组织化的底层动员,所展示的力量倒是民众的力量,但其方向,却是野心家的方向”,“中国需要一个君主,但整个中国却找不到一个能让人接受的君主”,“中国进入近代,正好赶上一个异族王朝,大概开始就意味着某种不幸”,“试图用进一步的思想和伦理变革,来挽救变革。在进化论的路径上狂奔,用一次次更激烈的制度变革,来解决变革本身的问题”,字字珠玑。

张勋复辟绝没有那么简单,北洋政府也更不简单,一代代的中国人从未放弃过民主共和的努力,我相信历史定会给人以希望。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四):肚子里装了几千本书才会有的从容气度

追张鸣先生的书,已经好几本了,最先是理想国出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和《北洋裂变》,再到《重说中国近代史》,后来陆续读了他的几本历史随笔,直到这本《共和中的帝制》。

这本书与《辛亥》风格相近:主题突出,都是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事件展开的专题性写作,文笔随意洒脱,兼具学术性。我偏爱张鸣先生写史的语言风格,简洁利落,娓娓道来,看似通俗、随意,其实极具文采,我窃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家风范。

张鸣先生在序言里交代了写作这本书的缘起,是有人出高价请他写关于张勋的剧本,看在稿费的面子上,他才动笔的。张鸣先生实在是坦诚之人,文人写字赚钱,天经地义,没有一丝不好意思启齿的理由。

书写历史貌似轻松,其实未必,去伪存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不仅要有埋首故纸堆的耐心,还得有一双明辨是非曲直的眼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太轻易地就相信了“公论”,而不愿意深入到历史的现场,寻找蛛丝马迹的细节。张鸣先生在序言里就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说张勋复辟失败是因为“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这样的话一直说到了今天,其实屁都不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就能把小皇帝从金銮殿里赶出来?

历史内容的浩瀚和复杂,给书写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爬梳故纸,不免陷入琐碎臃肿的细节叙述中,张鸣先生却举重若轻,拎得起放得下,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拎起自己需要的东西,抖掉繁枝芜节的假材料、不相干材料,弄成了这本书,干净、轻。这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肚子里不装个千把本书,休想。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五):触摸那段历史

能把历史写的好玩好看,很多人都做到过。但引用当时的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还能把内容写到不枯燥有干货,这就不是一般人的水平了。这本书做到了。为了这一点,也要向作者致敬道谢。

文中有些片段在前后不同场合多次重复,这一点是缺憾。

从内容来说,每本历史书讲民国都避不开张勋复辟,但每本书几乎都没有展开讲这种负面事件,看起来好像很不重要的样子,但实际上,从这种时代变革过程中的事件,更能反应那个时代的社会,那个时代的政治,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

尤其是这种牵涉到方方面面人物、小集体利益的历史事件,在民国初年那个乱世,任何一方利益集团都不肯默默无闻袖手旁观,从他们的表现和行动,才能近乎真实的摸到那个年代。比如,遗老们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各军头争的又是什么,不同派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本书可以比较真实的摸到细节。

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一遍《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那是一本详细描述了清末朝廷如何觉醒要走立宪的道路,又是如何与地方势力博弈、与国际列强博弈,寻找满足清廷利益的政治道路的一本书。但书的结尾,停止在了辛亥革命民国初成之时。后面发生了什么?那就来接着看这本吧。

这两本书相互结合着看,可以比较清楚的理解为什么清末民初没有走上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为什么也没有走向类似美国的联邦共和。时也,运也,人也。

我总是在想,如果当初真的换了一种玩法,彻彻底底君主立宪了,会不会中国的国运就是另一种走向了呢?似乎历史给了中国一次次机会,可惜最终又都擦肩而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